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将长江流域范围内地表蒸散研究与国内外地表蒸散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国内外共发表地表蒸散为主题的文章5216篇,其中长江流域范围内179篇,...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将长江流域范围内地表蒸散研究与国内外地表蒸散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国内外共发表地表蒸散为主题的文章5216篇,其中长江流域范围内179篇,2016年前中英文文章数量皆呈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研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这些研究机构主要依靠所属试验站提供实测蒸散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蒸散模拟与验证研究;研究内容以蒸散获取和数值模拟为重点,其次为地表蒸散变化机制与时空演变过程分析,而关于地表蒸散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从高引用趋势可以发现,在地表蒸散估算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者们也逐渐关注蒸散组分、变化机制的研究,环境因子对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土地利用、地表覆被、植被类型等下垫面性质及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少;蒸散变化效应分析则主要集中在地表蒸散对水平衡、湿地处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展开更多
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上因气候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量-能量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集成MODIS数据,利用陆面能量平衡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区(以下简称江...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上因气候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量-能量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集成MODIS数据,利用陆面能量平衡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区(以下简称江浙沪)地区2002—2015年间生长季的蒸散进行了估算,并使用蒸渗仪地表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总结蒸散时间扩展方法的基础上,对区域蒸散进行了月、季节尺度的扩展,计算得到区域月、季节尺度的蒸散量。并选取特征年2004年与2013年来分析日尺度与生长季尺度的空间蒸散特征。研究表明,SEBAL模型较适用于江浙沪地区的蒸散估算,该地区的年生长季蒸散范围跨度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2004年区域生长季蒸散平均值为930 mm;2013年为758 mm,低于2004年的蒸散值。对特定地物提取的生长季日平均蒸散进行统计发现,江浙沪地区的自然地物蒸散要高于人造地物,而在自然地物中,水体>林地>滩涂滩地>草地>未利用地。而对于人造地物,城镇的蒸散值很低,而水田、旱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的蒸散值较高。展开更多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展开更多
文摘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将长江流域范围内地表蒸散研究与国内外地表蒸散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国内外共发表地表蒸散为主题的文章5216篇,其中长江流域范围内179篇,2016年前中英文文章数量皆呈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研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这些研究机构主要依靠所属试验站提供实测蒸散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蒸散模拟与验证研究;研究内容以蒸散获取和数值模拟为重点,其次为地表蒸散变化机制与时空演变过程分析,而关于地表蒸散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从高引用趋势可以发现,在地表蒸散估算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者们也逐渐关注蒸散组分、变化机制的研究,环境因子对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土地利用、地表覆被、植被类型等下垫面性质及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少;蒸散变化效应分析则主要集中在地表蒸散对水平衡、湿地处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文摘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上因气候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量-能量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集成MODIS数据,利用陆面能量平衡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区(以下简称江浙沪)地区2002—2015年间生长季的蒸散进行了估算,并使用蒸渗仪地表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总结蒸散时间扩展方法的基础上,对区域蒸散进行了月、季节尺度的扩展,计算得到区域月、季节尺度的蒸散量。并选取特征年2004年与2013年来分析日尺度与生长季尺度的空间蒸散特征。研究表明,SEBAL模型较适用于江浙沪地区的蒸散估算,该地区的年生长季蒸散范围跨度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2004年区域生长季蒸散平均值为930 mm;2013年为758 mm,低于2004年的蒸散值。对特定地物提取的生长季日平均蒸散进行统计发现,江浙沪地区的自然地物蒸散要高于人造地物,而在自然地物中,水体>林地>滩涂滩地>草地>未利用地。而对于人造地物,城镇的蒸散值很低,而水田、旱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的蒸散值较高。
文摘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