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地表蒸散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万同 赵庆良 杜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面积的区域地表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反演和估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开展了大量研究。能量平衡原理是遥感估算地表ET的理论基础,由此发展出多种遥感ET模型与算法。在...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面积的区域地表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反演和估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开展了大量研究。能量平衡原理是遥感估算地表ET的理论基础,由此发展出多种遥感ET模型与算法。在分析几种常见ET模型算法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方法的适应性及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目前遥感ET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遥感ET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蒸散 能量平衡 蒸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估算模型适用性分析与参数修正 被引量:4
2
作者 程强 徐嫱 +3 位作者 陈超 孙宇瑞 王忠义 薛绪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7-325,共9页
地表蒸散量是作物需水量估算以及农田水管理的重要依据。越冬期农田地表蒸散过程改变了土壤内部水热参数分布,进而影响春季作物的生长状况。本文对Penman-Monteith(PM)模型、Priestley-Taylor(PT)模型和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 地表蒸散量是作物需水量估算以及农田水管理的重要依据。越冬期农田地表蒸散过程改变了土壤内部水热参数分布,进而影响春季作物的生长状况。本文对Penman-Monteith(PM)模型、Priestley-Taylor(PT)模型和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模型在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估算精度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冬季土壤冻结的特殊情况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修正。麦田试验采集了北京市昌平区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2个冬季的气象参数与实际蒸散量。通过对比3种模型默认或经验参数下的估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发现:PT模型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最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159、0.697、0.390 mm),PM和PT模型的估算整体高于实际测量值,其原因在于冬季地表经历了固-液相变和气-液相变两个过程。为了提高估算精度,在PT和PM模型中引入水分胁迫系数,并利用第1年冬季的数据对3种模型参数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M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159 mm)和SHAW模型(2011—2012年RMSE为0.280 mm)对蒸散量的估算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将参数修正后的模型用于预测2012—2013年冬季的地表蒸散量,结果表明:3种修正模型的估算精度均较高(PT、PM、SHAW模型RMSE分别为0.267、0.252、0.253 mm)。相比之下,PT模型的计算最为简单,所需数据最少,因此,在估算越冬期麦田地表蒸散量时,可优先选择PT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越冬期 地表蒸散 适用性 参数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地表蒸散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黎明 周云轩 王钦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7-912,共6页
地表蒸散作为地表水分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地表蒸散量的大小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过来,土地覆盖类型又控制地表蒸散量的大小。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地表蒸散在生... 地表蒸散作为地表水分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地表蒸散量的大小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过来,土地覆盖类型又控制地表蒸散量的大小。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地表蒸散在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作用,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计算了研究区1986、1996和2000年的蒸散量,并与对应年份的不同土地类型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研究区草地、沙地和盐碱地的蒸散量都在变大,其中以沙地蒸散量增长最快,草地次之,盐碱地增长最小,为土地类型向盐碱地和沙地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地表蒸散加剧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 地表能量平衡 吉林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静 姜琦刚 +2 位作者 杨佳佳 王坤 陈凤臻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4-19,共6页
地表蒸散是水量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发展多种估算地表蒸散量的方法,对比分析各种蒸散估算方法,遥感方法被认为是目前估算蒸散的最佳方法.通过总结遥感方法估算地表蒸散研究进展,对比遥感估算蒸散常用的3种方法:... 地表蒸散是水量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发展多种估算地表蒸散量的方法,对比分析各种蒸散估算方法,遥感方法被认为是目前估算蒸散的最佳方法.通过总结遥感方法估算地表蒸散研究进展,对比遥感估算蒸散常用的3种方法:统计经验法、数值方法和理论方法,介绍常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模型,并简要探讨遥感方法估算地表蒸散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表蒸散 能量平衡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a新疆南疆绿洲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高瑜莲 柳锦宝 +2 位作者 柳维扬 于静 刘志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0-837,共8页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据验证MOD16数据在绿洲地区的适用性。进一步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并计算△EDI进行研究区干旱特征分析,为大面积特殊地形蒸散估算研究和干旱监测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 MOD16产品数据与研究区实测蒸发皿数据的相关性很好,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基于MOD16数据估算南疆绿洲地区蒸散量检验可行。(2) 2001-2014年均蒸散量总体变化不大,四季差异明显,ET与PET空间变化趋势相反;ET、PET年均差值较大,绿洲地区地表缺水情况严重。(3)EDI指数绿洲地区年均值总体偏大,△EDI对旱情的反映和干旱程度的判断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疆 绿洲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EDI)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川 牛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4-130,共7页
分析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的现状需求及所面临的困难,从业务化运行的目标出发,根据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的几点原则:独立性、简洁性、普适性、尺度扩展性,对现今较为常用的几种地表蒸散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取Priestley-Taylor(PT)模型... 分析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的现状需求及所面临的困难,从业务化运行的目标出发,根据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的几点原则:独立性、简洁性、普适性、尺度扩展性,对现今较为常用的几种地表蒸散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取Priestley-Taylor(PT)模型作为核心方法,建立地表蒸散业务化反演的运作技术流程。在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支持下,以黑河流域为试验区,对该方法和流程进行验证,反演得到该流域地表日蒸散量。最后以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反演结果作为检验标准进行精度评价分析,两种反演结果相关性达0.880。较高的反演精度表明,PT模型的选用和该技术流程的建立是合理的,足以满足业务化反演的需求,具有进一步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 遥感 Priestley-Taylor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 业务化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梓策 于红博 张巧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4,共7页
揭示锡林河流域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锡林河流域旱涝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6A2遥感产品,在实测数据验证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以下简称ET)的变化规律... 揭示锡林河流域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锡林河流域旱涝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6A2遥感产品,在实测数据验证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2000-2017年锡林河流域蒸散量(以下简称ET)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ET值具有较高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ET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建设用地;ET与降水量和NDVI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ET变化随高程增加而增大,符合指数曲线变化特征;ET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符合二次曲线变化特征;坡位表现为中坡的ET明显高于其他坡位,平坡的ET值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 MOD16 锡林河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季永月 陈吉龙 +3 位作者 唐青青 吴胜军 晏黎明 谭大明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将长江流域范围内地表蒸散研究与国内外地表蒸散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国内外共发表地表蒸散为主题的文章5216篇,其中长江流域范围内179篇,...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将长江流域范围内地表蒸散研究与国内外地表蒸散研究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0年,国内外共发表地表蒸散为主题的文章5216篇,其中长江流域范围内179篇,2016年前中英文文章数量皆呈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研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这些研究机构主要依靠所属试验站提供实测蒸散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蒸散模拟与验证研究;研究内容以蒸散获取和数值模拟为重点,其次为地表蒸散变化机制与时空演变过程分析,而关于地表蒸散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从高引用趋势可以发现,在地表蒸散估算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者们也逐渐关注蒸散组分、变化机制的研究,环境因子对长江流域内地表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土地利用、地表覆被、植被类型等下垫面性质及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较少;蒸散变化效应分析则主要集中在地表蒸散对水平衡、湿地处理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 长江流域 计量分析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蒸散的测定与分割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石俊杰 龚道枝 +3 位作者 梅旭荣 郝卫平 马孝义 胡笑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3,59,共6页
地表蒸散研究一直受到水文、气象、水利、生态、农学等相关学科的高度关注,其分割结果更是水文计算、灌溉管理、产量估测、土壤水分预报及工程设计的基础与依据。从地表蒸散总量及其分量的测定方法出发,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地表蒸散及其分... 地表蒸散研究一直受到水文、气象、水利、生态、农学等相关学科的高度关注,其分割结果更是水文计算、灌溉管理、产量估测、土壤水分预报及工程设计的基础与依据。从地表蒸散总量及其分量的测定方法出发,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地表蒸散及其分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全面地评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表蒸散的分割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地表蒸散测定及其分割方法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分割 稳定同位素 涡度相关 波纹比 水量平衡 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蒸散模型的西南地表蒸散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静 柳锦宝 +1 位作者 姚云军 刘志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4,共5页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气象站点数据,利用基于地表净辐射、植被指数、月平均气温和月温差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估算了我国西南地区地表蒸散量,并与MODIS数据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遥感蒸散模型估算的蒸散值与MODIS监测... 基于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气象站点数据,利用基于地表净辐射、植被指数、月平均气温和月温差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估算了我国西南地区地表蒸散量,并与MODIS数据作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遥感蒸散模型估算的蒸散值与MODIS监测的值具有很好相关性,其模拟精度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利用改进后的模型研究了西南地表蒸散,发现近20 a来该地区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而川西则较小;夏季与秋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蒸散模型 地表蒸散 精度验证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静 柳锦宝 +1 位作者 姚云军 刘志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40,80,共6页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夏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秋季与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2)潜在蒸散也呈现增加趋势,季节上存在一致性,春、夏两季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60.6%,空间上相比实际蒸散而言,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潜在蒸散量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具有纬向分异规律,而夏季则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经向分异规律。(3)年际间的EDI呈现波动趋势,且近20 a来明显下降,但各年EDI均值都大于0.5,说明整体干旱化程度相对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蒸散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陆蕴青 向伟 +1 位作者 李敏 司炳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8,共10页
明确黄土高原地表蒸散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为此,在陕西长武黄土塬区5个地点分别采集农地和20龄苹果园10 m深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水分和氯离子含量,结合当地22龄苹果园4~18 m土壤水分... 明确黄土高原地表蒸散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为此,在陕西长武黄土塬区5个地点分别采集农地和20龄苹果园10 m深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水分和氯离子含量,结合当地22龄苹果园4~18 m土壤水分历史数据,基于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定量评估农地转化为苹果园后对地表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农地转化的20龄苹果园4~10 m土壤水分明显减小,仅为农地的71%;(2)农地对地下水的平均潜在补给量和地表蒸散量分别为57 mm·a^(-1)和527 mm·a^(-1),分别占年均降水量的10%和90%;(3)农地转化为苹果园后地表蒸散量增加,22龄苹果园平均蒸散量为625 mm·a^(-1),相比农地增加量为98 mm·a^(-1),其中4~10 m和4~18 m深层土壤水分别贡献了24 mm·a^(-1)和41 mm·a^(-1),约占总蒸散量的4%和7%。本文首次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地转化为苹果园对地表蒸散的影响以及深层土壤水对深根系苹果树蒸散的贡献,为评价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以及气候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表蒸散 深层土壤水 氯离子质量平衡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与SEBAL模型的江浙沪地区地表蒸散反演 被引量:7
13
作者 金楷仑 郝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上因气候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量-能量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集成MODIS数据,利用陆面能量平衡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区(以下简称江... 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上因气候或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量-能量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集成MODIS数据,利用陆面能量平衡模型(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区(以下简称江浙沪)地区2002—2015年间生长季的蒸散进行了估算,并使用蒸渗仪地表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总结蒸散时间扩展方法的基础上,对区域蒸散进行了月、季节尺度的扩展,计算得到区域月、季节尺度的蒸散量。并选取特征年2004年与2013年来分析日尺度与生长季尺度的空间蒸散特征。研究表明,SEBAL模型较适用于江浙沪地区的蒸散估算,该地区的年生长季蒸散范围跨度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2004年区域生长季蒸散平均值为930 mm;2013年为758 mm,低于2004年的蒸散值。对特定地物提取的生长季日平均蒸散进行统计发现,江浙沪地区的自然地物蒸散要高于人造地物,而在自然地物中,水体>林地>滩涂滩地>草地>未利用地。而对于人造地物,城镇的蒸散值很低,而水田、旱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的蒸散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遥感数据 江浙沪地区 SEBAL模型 地表蒸散 土地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反照率不同计算方法对干旱区流域蒸散反演结果的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振宇 李小玉 孙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11-2921,共11页
地表蒸散是维持地球表面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重要环节,SEBAL模型作为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反演地表蒸散的遥感物理模型方法,在地表蒸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地表反照率作为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SEBAL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因... 地表蒸散是维持地球表面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重要环节,SEBAL模型作为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反演地表蒸散的遥感物理模型方法,在地表蒸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地表反照率作为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SEBAL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因此不同的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对SEBAL模型的反演结果有重要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8 OLI/TIRS数据,以应用最为广泛的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和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地表反照率,并输入SEBAL模型中反演日蒸散量,比较分析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对蒸散反演结果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经SEBAL模型得到的日蒸散量与实测值拟合程度均较高,不同年份下线性拟合决定系数大于0.75,但是使用Smith方法计算出的地表反照率结合SEBAL模型得到的日蒸散量与实测值拟合程度更高;(2)通过RMSE等精度指标比较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基于SEBAL模型反演的日蒸散量,结果显示,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反演的日蒸散量精度略高;(3)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下最终得到的区域日均蒸散量高于使用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最终得到的区域日均蒸散量,夏季差异最大,差异为0.64 mm/d,其他季节差异较小,差异约为0.2 mm/d。(4)进一步比较研究日内两种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结果显示,Smith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均值均小于同时期Liang地表反照率计算法得到的地表反照率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表蒸散 SEBAL模型 地表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产品的秦岭地区NDVI、地表温度和蒸散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慧娟 王钊 +1 位作者 董金芳 王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9-184,191,共7页
秦岭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选取MODIS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及地表蒸散数据产品,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来2001-2013年植被及水热条... 秦岭是我国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选取MODIS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及地表蒸散数据产品,针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来2001-2013年植被及水热条件发生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区域平均情况来看,只有NDVI有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耕地区NDVI变化趋势大于林草区域。林草区NDVI、蒸散平均值高于耕地区,而地表温度在耕地区高于林草区。从各像元的空间分布图来看,NDVI、地表温度和蒸散的空间分布都有明显的山体脉络。NDVI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2000m左右开始略微下降。地表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呈极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51℃。蒸散随海拔高度先是增高,在海拔800~1800m变化趋于平缓,随后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NDVI、地表温度和蒸散都在低海拔地区变化明显。2001-2013年秦岭地区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与陕西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密不可分。在全球增温的背景下,地表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与植被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关系。蒸散的增加趋势与NDVI的上升引起蒸腾作用加大有关,而蒸散的减小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秦岭 海拔高度 NDVI 地表温度 地表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E-Tibet IOP的青藏高原蒸散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小磊 杨梅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9-935,共7页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 由于缺少足够的观测资料,人们对青藏高原上蒸散问题的认识还不充足。以1998年5~9月"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加强观测试验期(GAME-Tibet IOP)资料为基础,结合1967~2006年40a的气象站数据,计算了6个样点的参照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实际蒸散量的大小。结果显示,高原参照蒸散有下降趋势,但在试验期内却比40a平均值明显偏高,且和潜在蒸散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试验期内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风速以及饱和水气压差等环境因子的值均高于40a的平均状况;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饱和水气压差的增强是导致参照蒸散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后两者对参照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试验期内旬实际蒸散量在9~23mm之间波动,6~8月份实际蒸散的总量可达123.3~136.9mm,占同期降水量的38.2%~73.4%;蒸散在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蒸散 地气作用 GAME-Tibet I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
17
作者 高珞婷 梁捷宁 +1 位作者 张镭 王彬睿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WRF 地表蒸散 降水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