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小气候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慧 胡泽勇 +1 位作者 马伟强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58-1470,共13页
利用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中的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2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小气候和能量平衡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鼎新戈壁地区四季的平... 利用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中的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2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小气候和能量平衡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鼎新戈壁地区四季的平均风速在2~6 m/s之间,没有明显的地方性风,局地环流和局地相互作用可忽略;冬季8 m向上比湿梯度垂直减小,其他季节接近等比湿分布。7月,典型晴天天气下,能量平衡各量表现出标准的日循环形态,白天感热通量峰值达到574 W/m2,地热流量峰值为101 W/m2,潜热很小,在夜间和正午时刻存在负水汽输送现象;然而降水天气下,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却以潜热蒸发为主,感热很小,地热流量为负值;无论晴天和阴天,地表和浅层(5 cm和10 cm)土壤温度都表现为准正弦曲线变化;与敦煌戈壁相同,土壤温度的活动层基本在10 cm范围以内,40 cm以下地温已不存在日变化特征;降水天气下,地表和浅层土壤温度有随时间减小的趋势。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感热通量季节平均的峰值在250~400 W/m2之间,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潜热通量季节平均的最大值只有15 W/m2;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全年都以感热输送为主;云和降水使夏季能量平衡各分量与晴天相比减少25%左右,这种影响程度比极端干旱的敦煌荒漠戈壁地区稍大,而小于半干旱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另外,在这一地区干旱情况很严重,夏季的Bowen比极值达到62.4,季节平均值也高达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小气候特征 地表能量平衡 Bowe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DAS的中国区地表能量平衡数值试验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莹莹 施建成 +1 位作者 杜今阳 蒋玲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1,共7页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季的模拟效果要好于其它季节,残差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地区的模拟效果要逊于其他地区。对比了模拟的GLDAS地表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值介于-5~5K之间,两者的散点图和标准离差显示模拟的夜间地表温度要比模拟的白天地表温度精确2~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陆面信息系统 Noah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研究城市冠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热力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何晓凤 蒋维楣 +1 位作者 刘红年 周荣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5-1457,共13页
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通过对一组理想试验的模拟,研究了TEB方案(town energybalance)和SVAT方案(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模拟城市热岛现象的差异及本质原因,发现TEB方案对城市热岛(UHI)尤其是夜间UHI模拟效... 用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NJU-RBLM,通过对一组理想试验的模拟,研究了TEB方案(town energybalance)和SVAT方案(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模拟城市热岛现象的差异及本质原因,发现TEB方案对城市热岛(UHI)尤其是夜间UHI模拟效果更优,这是由于TEB方案具备较强模拟城市储热项的能力形成的。此外,深入探讨UHI对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的影响,发现UHI现象使城市和郊区的近地层位温廓线在清晨和傍晚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使城市区域气温全天高于郊区,且日间城乡温差能达到的高度明显高于夜间。分析人为热源和建筑物冠层对UHI的影响时发现:人为热源对UHI的影响在夜间强于白天,而建筑物对白天城市湍能的影响强于人为热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城市边界层 城市冠层 数值模拟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在上海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敖翔宇 谈建国 +2 位作者 刘冬韡 王亚东 胡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3-986,共14页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对净辐射通量(Q~*)中午日峰值低估约为25 W·m^(-2);模式对四个季节向下长波辐射通量(L_↓)的日变化幅度均被低估,对向上长波辐射通量(L_↑)的模拟明显优于L_↓。SUEWS/LUMPS模式对感热通量(Q_H)各季节(春季除外)日峰值出现时次均有准确模拟,而对Q_H量值各季节均为低估;SUEWS模式在夏、秋季对白天潜热通量(Q_E)的模拟均优于LUMPS模式,而在冬、春季的模拟情况两者接近;SUEWS模式成功再现了储热通量(△Q_S)冬、春、秋季早、晚正负值转换时间,而在夏季滞后了2 h,模拟的△Q_S量值季节差异性较大。对模式误差随气温、风速及风向变化进行分析表明,在较高气温和较大风速下,Q_H、Q_E均表现为低估误差增大,而△Q_S则相反,表现为更显著地高估;风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模式未考虑东面密集建筑群而使得Q_H较明显低估约为-50 W·m^(-2),而西侧公园绿地的存在使得Q_H高估约1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通量 湍流热通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非均匀性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风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玉强 刘红年 +2 位作者 王学远 张宁 孙鉴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0-819,共10页
为了研究城市的非均匀性对城市气象特征的影响,根据南京市landsat卫星资料的建筑密度分布特征,将南京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分成:商业型城市、高密度城市、低密度城市.利用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针对南京地区非均匀城市类型分布进行了1年的... 为了研究城市的非均匀性对城市气象特征的影响,根据南京市landsat卫星资料的建筑密度分布特征,将南京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分成:商业型城市、高密度城市、低密度城市.利用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针对南京地区非均匀城市类型分布进行了1年的高分辨率模拟,研究了城市非均匀性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城市热岛等气象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和城市热岛等气象特征对城市非均匀性比较敏感,城市非均匀性导致平均城市感热、净辐射、热岛强度、城市郊区风速差减弱,而潜热增加.考虑城市的非均匀性之后,地表能量平衡各项以及温度、湿度、风场在城市区域的分布更加复杂,空间分布的方差和极值明显增加.如非均匀城市使平均感热、热岛强度和城市风速衰减分别下降了9.3 W·m-2、0.18℃和0.14m·s-1,潜热增加11.2 W·m-2;但非均匀城市使热岛强度、风速衰减、净辐射的最大值增加了0.28℃、0.28m·s-1和5.7·m-2.城市对于风速的衰减,会导致低空急流带的强度变小、厚度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非均匀性 城市热岛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通量对黄土高原北部柠条林地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树臣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782-5791,共10页
地表能量平衡问题一直是陆面过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2014年8—10月和2015年4—6月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林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柠条林地热储通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热储通量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 地表能量平衡问题一直是陆面过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2014年8—10月和2015年4—6月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林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柠条林地热储通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热储通量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林地各热储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在能量平衡方程中,考虑热储通量项后能显著提高柠条林地能量闭合度,平均提高幅度为11.91%。其中,土壤表层热储通量对能量闭合度的贡献最大,占总热储通量的95.63%;光合作用热储通量和大气感热存储通量占总热储通量的比例不足5%,光合热储通量略高于大气感热存储通量;而大气潜热存储通量则降低了能量闭合度,平均降低幅度为0.06%。因此,在分析黄土高原柠条林地能量平衡中热储通量项是不可忽略的。影响柠条林地各热储通量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水分。植被生长状况是影响柠条林地热储通量各分量项季节和日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对能量闭合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涡度相关 地表能量平衡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6-714,共9页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异常 陆面过程模式 土壤温度 地表能量平衡 地热活动 下垫面 短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地表能量平衡资料的检验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安宁 张耀存 高国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部6个观测站1958-1960年连续3年的地表热量平衡观测资料与相同时段的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在逐日、候、旬、月、季节、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检验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部6个观测站1958-1960年连续3年的地表热量平衡观测资料与相同时段的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在逐日、候、旬、月、季节、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检验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各站的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地表热量平衡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随着时间尺度从日增大到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误差逐渐减小,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随时间尺度的增大而逐渐提高.低纬地区的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与观测资料之间的误差较小,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较高,对于同一测站而言,再分析的辐射平衡和潜热通量资料比感热通量资料的可信度大,精度较高.与冬季相比,夏季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更接近观测.在目前我国地表热量平衡观测资料相当缺乏的情况下,NCEP/NCAR再分析地表热量平衡资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用于研究气候变化的补充代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地表能量平衡 资料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为热变化及其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9
作者 金凯 王飞 +2 位作者 刘欢欢 苟娇娇 丁文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0-987,共8页
利用人口统计、分布数据及能源消费统计资料,对中国1980~2015年人为热通量(Q_a)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地表净太阳辐射(R_n)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人为热对不同尺度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全国平均Q_a呈显... 利用人口统计、分布数据及能源消费统计资料,对中国1980~2015年人为热通量(Q_a)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地表净太阳辐射(R_n)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人为热对不同尺度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全国平均Q_a呈显著升高趋势(0.11W/m^2/10a,P<0.001),从1980年的0.07W/m^2上升到2015年的0.45W/m^2,已经约相当于全球工业革命以来CO_2排放引起辐射强迫(1.68W/m^2)的27%;其中Q_a高值区(≥1.00W/m^2)已由1990年的点状分布变为2015年的面状分布,占到全国面积的10%;全国平均R_n的趋势率(0.18W/m^2/10a)略大于Q_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0.381).对于参与计算的31个省会城市,2015年市区Q_a平均值在1~32W/m^2之间,平均达17W/m^2,相当于R_n平均值(147W/m^2)的12%;在栅格尺度上(0.5min×0.5min),除拉萨外,其余城市的Q_a像元最大值均超过了120W/m^2,已经导致局地的热平衡发生了本质变化.研究认为,人为热释放因素不但需要在城市气候模拟研究中给予更多考虑,而且在全球和区域气候模拟与评价中以及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时也有必要给予充分考虑,以促进全面认识并减缓气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为热 太阳辐射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磊 李娜娜 +2 位作者 季明霞 张季平 康贤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90,共8页
系统介绍了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进展.由于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中的各个物理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尺度的大气环境和城市气候,尤其是微尺度气候.另外,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城市冠层模型的... 系统介绍了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进展.由于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中的各个物理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尺度的大气环境和城市气候,尤其是微尺度气候.另外,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城市冠层模型的特点,及其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耦合,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论认为,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来看,城市冠层模型和中尺度大气模式的耦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尺度大气模式的模拟水平,这也有助于中尺度大气模式的精细化模拟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地表能量平衡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气候 城市冠层 城市热岛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 中尺度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厦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嘉慧 赵小锋 林剑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36-344,共9页
城市扩张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是研究城市气候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2000、2005、2011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对应卫星过境时刻的气象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开展了厦门市近15年来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的分析... 城市扩张与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是研究城市气候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2000、2005、2011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对应卫星过境时刻的气象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开展了厦门市近15年来城市扩张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数量持续增加;裸地最容易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也最容易撂荒;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建设用地。(2)地表通量的分布和大小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水体和林地具有较高的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人为热排放。(3)城市扩张引起地表反照率、地表粗糙度、热容量和透水能力等等的变化,使得潜热通量减少,而显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和人为热排放增加。除了裸地以外,2000-2015年间其余4种土地利用类型变为建设用地时,净辐射是减少的。当裸地变为建设用地时,净辐射一直是增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平衡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地表能量平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堤益 丁明虎 邹小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4,共16页
南极冰盖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是耦合冰冻圈、大气圈和水圈过程的基础之一,对了解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过程、提升极地天气气候预报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极地观测水平的提升,南极冰盖地表能量平衡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 南极冰盖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是耦合冰冻圈、大气圈和水圈过程的基础之一,对了解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过程、提升极地天气气候预报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极地观测水平的提升,南极冰盖地表能量平衡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辐射参数化和有效热传导系数模拟等方面。但在南极广袤的地域和多样的天气条件下,已有的研究大都适用于局地环境,限制了我们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因此,适用于极地特殊环境的传感器的研发、关键气候区的科学试验的开展和基础的气象站网建设,能加深我们对冰/雪-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进而改进已有的参数化方案,应用于多圈层模式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平衡 研究进展 南极冰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冠层模式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拟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聪元 杨帆 张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654,共18页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是城市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的关键过程之一,但对目前不同参数化的适用性和模拟性能评估工作较少.利用2013年南京市中心市区的湍流热通量的观测数据与单层冠层模式(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SLUCM)、局地气...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是城市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的关键过程之一,但对目前不同参数化的适用性和模拟性能评估工作较少.利用2013年南京市中心市区的湍流热通量的观测数据与单层冠层模式(Single Layer Urban Canopy Model,SLUCM)、局地气象参数化方案(Local-scale Urba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LUMPS)、城市能量和水平衡方案(Surface Urban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Scheme,SUEWS)以及公用陆面模式城市参数化方案(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Urban,CLMU)这四个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在能量平衡各项中,各模式对于净辐射的模拟颇好,其均方根误差普遍低于感热项的50%,潜热和储热项模拟较差.(2)各模式对净辐射均有低估,其中SLUCM模式模拟最佳,全年平均偏差约7.7%,其均方根误差10~20Wm-2左右;对于感热通量,SUEWS模式模拟较好,日间偏差低于7%;对于潜热通量,则是CLMU模式更佳,特别是夏秋冬三季,平均偏差约12.5%;对于储热项,SLUCM模拟较优,偏差低于10%,各季均方根误差也普遍低于其他模式的50%.(3)各模式普遍表现为:秋冬两季模拟优于春夏两季,夜间模拟比日间更佳.比较结果为数值模拟中城市冠层模式的选取与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冠层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数值模拟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冬季湍流相干结构在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建华 张良 +3 位作者 王胜 梁芸 隆霄 王涓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92-2305,共14页
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是近40年一直困扰微气象学界的重要难题.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的相关数据,通过将湍流分解为相干结构部分和非相干结构部分,在涡动相关法中引入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的贡献... 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是近40年一直困扰微气象学界的重要难题.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的相关数据,通过将湍流分解为相干结构部分和非相干结构部分,在涡动相关法中引入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的贡献,探讨了CS在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CS出现频次高,间歇性显著,在30 min平均时间中出现的数目为38个,出现时间与未出现时间分别占40%和60%左右;(2)CS对通量影响显著,引入CS贡献后,白天垂直动量通量、感热、潜热和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之和)等4个通量计算的准确性均获得显著提高,分别提高达26%(0.01 m^(2)·s^(-2))、24%(25.33 W·m^(-2))、31%(6.23 W·m^(-2))和30%(31.66 W·m^(-2)).而不考虑CS的传统方法对这4个通量低估达19%、22%、21%和23%;(3)CS对4个通量的贡献分别为36%、41%、33%和50%;(4)传统方法得到的地表能量平衡闭合率EBR只有0.76、能量平衡残差Res为41.9 W·m^(-2),远未平衡.考虑CS贡献后,EBR增大至0.96、Res降低至10.4 W·m^(-2),地表能量接近闭合;(5)EBR与Res少量的未闭合部分可以非均匀地表产生的垂直感热平流解释.结果表明,CS大幅提高了地表能量的闭合水平,它是实现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产生地表能量不平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在涡动相关法中考虑CS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平衡 相干结构 涡动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陵湖周边草地生长期地表能量平衡观测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千惠 齐木荣 +6 位作者 杨清华 吴仁豪 吕世华 孟宪红 李照国 奥银焕 韩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7-1218,共12页
利用2011-2013年鄂陵湖畔高寒草地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生长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平衡特征,并对可能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当使用5 cm处土壤热通量代表地表热通量时,观测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闭合性。... 利用2011-2013年鄂陵湖畔高寒草地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生长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平衡特征,并对可能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当使用5 cm处土壤热通量代表地表热通量时,观测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闭合性。不闭合能量的平均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平均约为180 W·m^-2。利用计算土壤热储计算得到的地表热通量,可以使最大日平均不闭合能量从182.76 W·m^-2减少到98.68 W·m^-2,能量闭合度从0.61提升至0.69。进一步分析发现,5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日变化,其中在08:00-12:00(北京时)土壤存在显著的增湿与增温过程。通过分析指出,这个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应该是由草地浅层土壤的凝露过程引起。计算发现,凝露过程产生的热储约占5 cm之上土壤热储的34%。晴天与阴天条件下,凝露过程也存在差异。凝露过程除了加热地表外,还返还了部分由于蒸散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水分,对于当地生态维持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陵湖 观测分析 涡动系统 地表能量平衡 凝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夜间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的初步研究
16
作者 赵建华 张强 +4 位作者 王胜 梁芸 张良 岳平 赵福年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398,共14页
一般认为白天的地表能量不平衡(surface energy imbalance,SEI)主要由涡动相关法造成,但夜间湍流受到抑制,其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分析了夜间与白天地表能量的区别,认为夜间土壤热量存在的双向传递慢过程、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与湍... 一般认为白天的地表能量不平衡(surface energy imbalance,SEI)主要由涡动相关法造成,但夜间湍流受到抑制,其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分析了夜间与白天地表能量的区别,认为夜间土壤热量存在的双向传递慢过程、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与湍流相干结构是其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典型代表站的观测数据,对夜间SEI展开研究.发现:(1)考虑慢过程后,夜间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土壤热储与地表土壤热通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能量闭合率(Energy BalanceRatio,EBR)提高了0.02或3%,达到0.71,能量平衡残差(Residual,Res)绝对值降低了0.8 W·m^(-2)或4%,为17.0 W·m^(-2);(2)考虑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夜间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均有所降低,其EBR也为0.71,也提高了0.02或3%,|Res|为15.5W·m^(-2),降低了2.3W·m^(-2)或13%;(3)考虑相干结构的贡献后,感热与潜热分别增大了53%(绝对值)和35%,其EBR未有显著变化,但|Res|降低了1.1W·m^(-2)或6%;(4)既考虑慢过程,又考虑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和相干结构时,夜间EBR为0.73,提高了0.04或6%,|Res|为14.8 W·m^(-2),降低了3.0 W·m^(-2)或17%.显然,这三个过程均可改善夜间地表能量闭合水平,但综合效应改善更大;(5)增加Durand(2022)提出的湍流通量漏失部分,可使EBR提高0.03,达到0.76,|Res|降低1.4 W·m^(-2),达到13.4 W·m^(-2),但也未闭合,故涡动相关法可能不是夜间SEI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长波辐射计的观测误差较大,且无世界标准;检测结果显示,长波辐射存在系统误差,且EBR和Res与长波辐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长波辐射的系统误差可能是夜间SEI产生的主要原因,提高长波辐射计的观测精度应该是改善夜间地表能量闭合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地表能量平衡 慢过程 长波辐射位相延后 湍流相干结构 长波辐射计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塔绿洲的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万莉 吕世华 +2 位作者 傅慎明 奥银焕 文莉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14-1620,共7页
利用2005年5月23日~7月8日在甘肃省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实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金塔绿洲不同天气条件的辐射平衡、地表能量收支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时段内各量的平均值与晴天进行... 利用2005年5月23日~7月8日在甘肃省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实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金塔绿洲不同天气条件的辐射平衡、地表能量收支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时段内各量的平均值与晴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昼间变化差别较大,夜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温度随净辐射能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变小;观测期间辐射平衡、地表能量和土壤温度平均的变化形态与晴天比较接近,云和降水的扰动削弱了除潜热通量外的其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塔 绿洲 辐射平衡各分量 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宏宇 张强 +2 位作者 赵建华 王胜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为地表能量收支的一部分考虑后,不平衡差额绝对值平均降低了23 W.m-2,能量不闭合度平均减小了0.104,利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平均不闭合度减小了0.085。从白天和晚上的能量不闭合度频率分布也能够看出,土壤热储存对地表能量收支平衡有很大改善。但即使考虑了土壤热储存项,地表能量不闭合仍然很明显。除了土壤热储存,边界层大气不同形式的输送能力作为对地气能量通量交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能量不平衡也会产生深远影响。结果显示,地表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与垂直速度w、水平风速u和对流速度尺度w*有较密切的关系。涡动相关法通量计算中常通过坐标旋转强迫垂直速度变为零,然而非零的垂直速度和垂直平流是真实存在的,忽略垂直平流热量输送是产生地表能量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热储存 垂直速度 对流速度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东亚地表能量、水分循环及气候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婧华 陈海山 华文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1,共8页
利用NCAR大气环流模式CAM4.0,针对潜在植被和当代植被的分布情形进行了两组25a的积分试验,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东亚地区地表能量平衡、水分循环和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以森林退化、农田迅速增加为主的当代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 利用NCAR大气环流模式CAM4.0,针对潜在植被和当代植被的分布情形进行了两组25a的积分试验,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东亚地区地表能量平衡、水分循环和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以森林退化、农田迅速增加为主的当代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地表属性,使得东亚地区不同季节的地表反照率均明显增加,并显著改变东亚地区的冬、春季节的地表能量和水分循环。此外,当代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也有一定影响,可引起东亚冬季风环流显著加强和东亚夏季较弱的偏南风异常。当代土地利用变化未能引起东亚地区近地面气温的显著变化,但可引起东亚北(南)部地区春季降水的显著增加(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表能量平衡 水分循环 区域气候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裸土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对比及对能量闭合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阳 左洪超 +2 位作者 陈继伟 王晓霞 董龙翔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观测资料,对6种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Plate Cal法、TDEC法、谐波法、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进行比较,检验了6种方法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并研究了6种方法计算地表土壤... 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观测资料,对6种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Plate Cal法、TDEC法、谐波法、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进行比较,检验了6种方法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并研究了6种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以及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Plate Cal法计算的2 cm土壤热通量与观测值最接近,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6.9 W/m2。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干燥和降水条件下适合使用Plate Cal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分别为14.0 W/m2和30.1 W/m2;湿润条件下适合使用谐波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21.4 W/m2。6种方法计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存在明显差别,最大相差178.6 W/m2,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差值超过25 W/m2的时次占样本的96.3%。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大小有明显影响,但不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度随湍流混合增强而增大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地表能量平衡 相对垂直湍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