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信息技术赋能福建省长时序地表温度数据集构建与分析
1
作者 黎文娥 赖晓龙 +1 位作者 孙华 黄连英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84,共5页
陆地表面温度(LST)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关键参数,维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交换平衡。本文基于GIS/RS技术,结合MODIS 8 d LST遥感数据产品(MOD11A2),利用分裂窗算法,通过月合成和年合成构建出福建省2000-2016年长时... 陆地表面温度(LST)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关键参数,维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交换平衡。本文基于GIS/RS技术,结合MODIS 8 d LST遥感数据产品(MOD11A2),利用分裂窗算法,通过月合成和年合成构建出福建省2000-2016年长时序地表温度数据集。然后对月合成和年合成的长时间序列LST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了LST的分布及其反演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的LST约在7月达到最高,约在1月为最低。自2000-2016年福建省的LST呈周期性变化(似于正弦曲线)。空间分布上,福建省的LST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西低东高、南暖北冷。随着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发展,沿海城市地区的LST明显高于山区农村地区。LST分布可能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分析L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为福建省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农作物科学合理区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最终构建一套较完整的、效果较好的LST时间序列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地表温度 MODIS 时空变化 地理信息技术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不同地理单元下蓝绿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分异规律
2
作者 沈中健 王金岩 李少星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3-1156,共14页
以济南为例,运用衰减模型、增强回归树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网格、街区、片区3种地理单元下蓝绿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分异规律。研究发现:①不同等级的蓝绿景观斑块皆可形成降温效应。随着斑块面积增加,... 以济南为例,运用衰减模型、增强回归树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网格、街区、片区3种地理单元下蓝绿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分异规律。研究发现:①不同等级的蓝绿景观斑块皆可形成降温效应。随着斑块面积增加,蓝绿景观降温幅度、影响距离均波动增长;②蓝绿景观比例、平均核心区面积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突出,蔓延度指数、香侬均匀度指数的影响较弱,边缘密度、斑块密度、凝结度指数对本单元及邻近单元的地表温度易呈现相反的作用方向;③不同地理单元下蓝绿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特性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网格单元尺度增大,蓝绿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机制趋于复杂,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普遍减弱。街区、片区单元下局部地区蓝绿景观格局对周边地表温度的影响有限,街区单元下绿地景观比例对地表温度的作用较强,片区单元下水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蓝绿景观格局 地理单元 边际效应 交互作用 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戈荒地区光伏电站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骏马电站为例
3
作者 杨宏伟 李泽东 +3 位作者 赵京东 刘永青 白建华 杨晓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和应用市场,但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都会对所在区域及周围地区的热环境产生特定影响。本研究基于GEE平台和多景Landsat 8影像,利用单窗... 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和应用市场,但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期间以及建成后都会对所在区域及周围地区的热环境产生特定影响。本研究基于GEE平台和多景Landsat 8影像,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建设前后地表温度(LST)的变化,结果显示:1)光伏电站建成后,厂区的LST均值显著低于缓冲区,出现明显的“冷岛”效应,降温幅度0.28℃~2.82℃,与缓冲区域外区域相比,降温更明显;2)光伏电站建设之前和建设期间,各缓冲区之间LST差异不大;光伏电站建成后,缓冲区LST显著低于不受光伏电站影响的区域,最高达-3.31℃,且越靠近光伏电站的缓冲区,温差越明显,光伏电站对LST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电站周围200 m内;3)冬季,光伏电站的“冷岛”效应最明显,降温幅度达1.91℃,其次是夏季和秋季,春季的“冷岛”效应最不明显。研究结果对沙戈荒地区光伏电站及其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和人为扰动的生态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地表温度 单窗算法 冷岛效应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数据的黑河流域多源地表温度产品误差分析
4
作者 李旭 江红南 许剑辉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5-777,共13页
利用2017—2019年黑河流域7个地面观测站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采用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CC)、标准偏差比(RSD)统计指标从不同时间尺度对风云三号C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FY-3C VIRR)地表温度产品、Terra卫星中分辨... 利用2017—2019年黑河流域7个地面观测站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采用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CC)、标准偏差比(RSD)统计指标从不同时间尺度对风云三号C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FY-3C VIRR)地表温度产品、Terr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11A1/MOD11C3)地表温度产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开发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2.0)4套地表温度产品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4种地表温度产品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但FY-3C VIRR和MOD11A1地表温度产品呈现出更多空间细节。(2)FY-3C VIRR白天地表温度产品的BIAS和RMSE整体上相对较低,显示了较高的精度;MOD11A1白天地表温度产品具有最高的CC(0.957~0.987之间),但其误差较大,MOD11A1白天地表温度产品整体上都被高估。(3)MOD11A1夜间地表温度产品的精度整体优于FY-3C VIRR、ERA5-LAND和CLDAS-V2.0夜间地表温度产品,其中CLDAS-V2.0夜间地表温度产品的误差最大。(4)FY-3C VIRR、MOD11A1和ERA5-LAND夜间地表温度产品的精度优于白天地表温度产品;而CLDAS-V2.0白天地表温度产品的精度高于夜间地表温度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FY-3C VIRR MODIS ERA5-LAND CLDAS-V2.0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5
作者 廖朝莲 周鹏飞 +1 位作者 叶江霞 周汝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200,共16页
地表温度(LST)是影响陆地和大气间能量交换和水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在干旱、冻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中起关键作用。基于2000—2020年LST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多环缓冲区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滇中地区年、季、月、昼夜的年均LST空... 地表温度(LST)是影响陆地和大气间能量交换和水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在干旱、冻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中起关键作用。基于2000—2020年LST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多环缓冲区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滇中地区年、季、月、昼夜的年均LST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对年均LST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地表温度年均、年均白天及年均夜晚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滇中东北部较低,西南部较高,三者均呈升温趋势,且年均夜晚变化率最大(0.043 4℃·a^(-1));年均的季节变化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年均LST以6月为中点呈现年内强对称规律,最低值在12月,最高值在6月;2)气温、DEM、DSR、DNMI、NDVI是LST的主要影响因子,且气温和DEM与其他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时对LST的解释力极度增强;滇中地区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年均白天及年均夜晚LST分别下降0.48、0.46、0.49℃;不同下垫面的年均LST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在所取圆环面积内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蒙自市>楚雄市>红塔区>麒麟区,五华区属于城市冷岛效应。滇中地区地表温度的空间格局分析可以为该区农业及消防事业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地区 地表温度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热(冷)岛效应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青藏高原AMSR2地表温度降尺度反演
6
作者 胡翠琴 马英 +1 位作者 黄晓东 赵林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2,共12页
地表温度作为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对能量辐射收支平衡和气候系统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高精度地表温度数据对明晰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气象站地表温度观测资料、高级微波... 地表温度作为陆面过程研究的重要参数,对能量辐射收支平衡和气候系统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高精度地表温度数据对明晰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气象站地表温度观测资料、高级微波辐射计(AMSR2)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地形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构建了地表温度降尺度模型,发展了2013年1 km分辨率的逐日地表温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降尺度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精度,并且夜间地表温度的降尺度反演精度比白天高,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4.31和1.33 K。相比于MYD11A1地表温度产品,降尺度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的RMSE分别降低了0.92和0.31 K,夜间的偏差更小,Bias为-1.96 K,并且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纬度和坡度条件下,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好。本研究可以为精细化地表温度降尺度模型的构建和产品的研发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降尺度 随机森林 高精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缓解热岛效应的启示——以青岛市为例
7
作者 童陆亿 陈赞 +2 位作者 罗素 杨剩富 蔡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9,共11页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之间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了LST与下垫面之间关系的典型场景,并据此分析了除下垫面外影响LST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学校、停车场、广场等场所易形成“热岛”,而“冷岛”多分布于高档住宅区以及大型水体、山地等区域;LST与NDVI、MNDWI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BSI总体呈正相关关系;LST与下垫面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性变动,植被、水体对LST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热排放和洒水等特殊的人类活动、建筑阴影、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物候学特征、特殊建筑材质及地形和风等因素通过改变局部LST,来塑造具备时空分异特性的LST与下垫面关系。建议进一步推进LST与下垫面之间微观关系的系统研究,全面查清影响LST的因素,揭示其对LST的影响过程与机理,从城市开发强度控制、建筑材料选用、统筹人工降温活动和激活自然要素降温作用等方面完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应对机制与措施,助力宜居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LST) 下垫面特征指数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分异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温度演变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时空响应——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8
作者 廖奕晴 王倩娜 胡杨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2-34,共13页
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厘清景观格局与城市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时空响应机制,对构建气候适应型格局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6、2019、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与遥感影像,首先分... 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厘清景观格局与城市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时空响应机制,对构建气候适应型格局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16、2019、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与遥感影像,首先分析LST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其次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量化并识别出对LST具有显著影响的景观构成;进而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深入探究景观配置对LST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LST升高,高温区面积增加485.32 km^(2)。LST由城市中心向外递减,高温中心逐渐南移。(2)建设用地快速向东南部蔓延,扩张面积为334.53 km^(2)。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加剧,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形状复杂度增加;整体景观的连续性降低,丰富度增加。(3)景观构成上,建设用地为主要热源,耕地和林地为主要冷源。景观配置上,LST对类型(除草地外)和景观水平格局指数响应强烈,尤其在景观水平上,呈“高—高和低—高区域交错于中部五城区、低—低和高—低区域交错于周边郊区”的特点。提出了控制建设用地、增补绿地和水域,分隔耕地、保护林地和水域,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热岛缓解策略。研究结果能为明确成都市中心城区LST演变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时空响应机制提供支撑,亦能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构建气候适应型格局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气候适应 景观格局 时空响应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降尺度的西安都市圈地表温度时空演变
9
作者 王美 杨丽萍 王经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5期85-89,共5页
基于空间降尺度技术构建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信息,对于开展精细尺度LST监测与评价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构建降尺度模型,生成长时间序列250m分辨率的LST数据,结合Sen... 基于空间降尺度技术构建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信息,对于开展精细尺度LST监测与评价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构建降尺度模型,生成长时间序列250m分辨率的LST数据,结合Sen’s斜率、Hurst指数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西安都市圈2013—2022年LST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降尺度前后的LST影像在空间一致性和空间细节信息方面表现良好,降尺度效果的直接、间接评价中,R^(2)分别为0.78和0.9,RMSE分别为1.42K和0.73K;2013—2022年西安都市圈LST呈波动下降趋势,以秦岭为界,北高南低,自中心向四周递减;LST增加与减少的面积占比分别为52.57%、47.43%,Hurst指数均值为0.60,大于0.5的区域约占78.92%,LST变化的同向特征明显强于反向特征。LST未来以持续增加和持续减少为主,占比分别为42.64%、36.28%,反持续变化区域占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空间降尺度 地表温度 西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天候逐时百米尺度地表温度重建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佳楠 陈虹 +1 位作者 张雨泽 吴骅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地表温度是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过程的重要参数,通过热红外遥感可获取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表温度的时空信息。然而,受到热红外传感器硬件特性以及热红外电磁波无法穿透云层的限制,目前无法获取兼顾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温度。该研究提出了... 地表温度是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过程的重要参数,通过热红外遥感可获取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表温度的时空信息。然而,受到热红外传感器硬件特性以及热红外电磁波无法穿透云层的限制,目前无法获取兼顾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温度。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重建全天候100 m空间分辨率的逐小时地表温度的方法。方法主要包含3个步骤:①在传统温度年循环模型的基础上,重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4时刻的云下地表温度;②借助于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估计地表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获取逐小时的地表温度;③以光谱指数作为回归因子,利用极端梯度提升树对逐小时地表温度进行空间降尺度。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重构方法可以获取时空连续的地表温度产品,提高了地表温度的空间分辨率,提供了更丰富的纹理信息。通过美国地表辐射观测网络(surface radiation budget network,SURFRAD)站点数据对逐时100 m尺度的地表温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逐小时重建的地表温度与站点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全天候逐小时地表温度重建方法精度较高,R^(2)为0.9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3.75 K,偏差(bias)为0.7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MODIS 云下地表温度重建 降尺度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温度和遥感云平台的中国城市水体提取与时空演化研究
11
作者 李楠 崔耀平 +4 位作者 付一鸣 冉立山 刘小燕 史志方 周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05-2214,共10页
本文选取中国32个省会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通过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传统水体指数和城市阴影指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温度和混合指数的水体自动提取... 本文选取中国32个省会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通过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传统水体指数和城市阴影指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温度和混合指数的水体自动提取方法,并在24894幅Landsat遥感影像上自动生产了中国主要城市1990-2020年30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水体数据。结果表明:引入地表温度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地表水体提取的精度,城市地表水体的提取总体精度均在93%以上;研究时段内,地表水体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2758.3 km~2增长到2020年为3 424.1 km^(2),2012年以后水体增长尤为明显。本研究提出的联立LST的城市水体提取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城市地表水体的遥感提取精度,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体 地表温度 高反射地物 城市阴影 遥感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森林景观季节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丛丹 王蕾 +4 位作者 贾佳 翟雅琳 张林萱 姚允龙 宁静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城市森林是平衡城市环境温度的自然解决方案,对降低城市热岛负面影响和发挥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取春季、夏季和秋季城市森林景观和LST空间信息,探究不同季节城市森林景观指标对LST变化的最佳解释模型。结果表... 城市森林是平衡城市环境温度的自然解决方案,对降低城市热岛负面影响和发挥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取春季、夏季和秋季城市森林景观和LST空间信息,探究不同季节城市森林景观指标对LST变化的最佳解释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城市森林景观组成指标与LST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但不同类型的林地景观与LST的相关关系和程度均存在差异。因此,丰富森林景观内部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增加城市森林斑块形状的复杂性,并联通单独的城森林景观斑块形成森林生态廊道,是最大限度发挥哈尔滨市城市森林景观调节LST效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景观指数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样点调查与Landsat8影像数据建立山体地表温度与坡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传 黄晓园 +1 位作者 王艳霞 崔换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山区地表温度是林火预测预报的重要影响因子。山区地表温度机理的研究受稀疏气象观测站点及MODIS产品(1 km)空间尺度的限制,常以综合作用规律及宏观地形因子分析为主,缺乏微尺度地形要素的相对独立作用阐释。以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为研究... 山区地表温度是林火预测预报的重要影响因子。山区地表温度机理的研究受稀疏气象观测站点及MODIS产品(1 km)空间尺度的限制,常以综合作用规律及宏观地形因子分析为主,缺乏微尺度地形要素的相对独立作用阐释。以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期landsat8影像数据及样点实测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消除或减弱海拔、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影响,定量分析坡度与地表温度相对独立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地表温度、地表温度标准差与坡度的关系受坡向影响不同。(2)30 m尺度上,西、西北、北、东北坡向的坡面上地表温度与坡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坡度越大,地表温度空间变异越小,地表温度递减率分别为0.202、0.239、0.207、0.166℃/(°);东坡向的坡面上的地表温度与坡度呈先减小后微弱增大的二次曲线变化关系;东南、南、西南坡地表温度随着坡度增大分别以13.6、13.92、11.51℃上下波动。(3)样点尺度上,北、东北、东南、南、西南和西坡向的坡面上地表温度与坡度也呈负相关关系,地表温度递减率分别为0.106、0.396、0.168、0.111、0.235、0.077℃/(°);东、西北坡向内地表温度随着坡度的增大总体上减小,样点尺度的地表温度更易受到局地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8影像 地表温度 坡度 坡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驱动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纪王迪 黄晓军 +1 位作者 包微 马耀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9,共13页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温度 时空关联性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表温度与形变的地下煤火多源遥感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灏 张豪磊 +3 位作者 张子彦 邵振鲁 赵宏峰 闫世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7,共9页
地下煤火隐蔽性强且危害大,不仅破坏植被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且易诱发地质灾害,威胁周边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煤炭的安全生产,因此开展地下煤火灾害的准确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单一遥感手段难以准确识别地... 地下煤火隐蔽性强且危害大,不仅破坏植被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且易诱发地质灾害,威胁周边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煤炭的安全生产,因此开展地下煤火灾害的准确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单一遥感手段难以准确识别地下煤火的问题,基于2017—2019年的多景Landsat-8影像和Sentinel-1 A影像,利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和DS–InSAR(Distributed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分别获取了水西沟煤田长时序地表温度与形变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基于阈值分割与时空耦合叠加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融合地表温度与形变的地下煤火多源遥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地表长时序温度和形变时空协同分析可以有效克服非煤火高温或形变等复杂异常信号产生的影响,凸显了地下煤火信号在地表温度与形变2个维度中的响应特征。而且,地下煤火区地表温度异常与形变异常空间分布形态存在细微差异,其中形变异常得益于SAR影像分辨率和外界干扰因素较少等条件,其对地下煤火识别的指示作用更强,而基于温度异常正确识别的煤火区域范围则与实勘煤火边界具备更好的空间一致性。另外,地下煤火灾害的温度与形变峰值空间位置存在一定偏移,但在时间维度上2者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表现为稳定的异常高温与持续沉降。可见,与单一遥感手段相比,融合2者的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地下煤火区,为地下煤火灾害的广域普查和及时防治提供良好的技术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火识别 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DS–InSAR 多源遥感 地表温度 地表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参数变化的延河流域地表温度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威洋 史海静 +1 位作者 聂玮廷 杨鑫源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与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与地表参数变化关系密切。该文以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为例,基于2015年、2018年和2020年Landsat OLI/TIRS影像,在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基础上,提取影像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与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与地表参数变化关系密切。该文以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为例,基于2015年、2018年和2020年Landsat OLI/TIRS影像,在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基础上,提取影像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分析地表温度与地表参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以及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温度的反演值与验证值在2015年、2018年和2020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569,0.675和0.632,均大于0.5,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上看,低温区、次中温区、次高温区面积有所减少,而中温区面积增长较大,高温区面积略有增长,地表温度有向中、高温增长的趋势;从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来看,下垫面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均呈现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从与地表参数的定量关系来看,延河流域地表温度变化与地表参数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NDBI与地表温度变化呈正相关性,NDVI和NDMI与地表温度变化呈负相关性;从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来看,地表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不同坡度上地表温度也体现差异性,其中平坡地表温度最高,坡度越陡温度越低。不同坡向地表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阳坡地表温度明显大于阴坡地表温度。研究结果可为复杂地区的地表水热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遥感 温度转移矩阵 相关性分析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XGBoost+SHAP揭示贵阳市地表温度的驱动力因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雪 张显云 +3 位作者 龙安成 刘晶晖 杨正雄 任明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5-166,共12页
该文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揭示贵阳市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年际和季节时空演变趋势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明晰影响因子及其交互影响对LST的驱动作用,协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Shapley加... 该文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揭示贵阳市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年际和季节时空演变趋势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明晰影响因子及其交互影响对LST的驱动作用,协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Shapley加法解释方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贵阳市LST时空演变模式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贵阳市秋季低温区面积占比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减少率约为0.068%。(2)LST增温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云岩区和南明区的亚高温区和高温区变化最为明显。(3)XGBoost可较好地刻画各季节LST与影响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获得了较高的建模精度。所构建模型在测试集上的RMSE、MAE和R^(2)分别为0.5169℃、0.3893℃和0.8950。(4)基于SHAP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对LST影响的重要性存在季节差异,总体而言,国内生产总值(GDP)、高程、降水和植被覆盖对LST的影响最大;除GDP和人口密度外,各影响因子对LST变化的作用方式主要为非线性关系;高程、降水、植被和水体对研究区LST主要起到降温作用,而不透水面、裸地、农业用地、人口密度及GDP则主要起到增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时空演变 影响因子 XGBoost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绿量密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息 卫笑 王晓俊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校园绿地是城市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调控功能,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热红外拍摄提取地表温度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确定绿地中植物的种类、冠幅,结合公式完成对绿地绿量及... 校园绿地是城市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调控功能,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校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热红外拍摄提取地表温度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确定绿地中植物的种类、冠幅,结合公式完成对绿地绿量及绿量密度的计算,通过函数回归的方法分析绿量密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绿地的地表温度与绿量密度呈对数函数关系,绿量密度存在大小阈值。当绿量密度≤小阈值(≤4.08 m 3/m 2)时,单位面积绿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性,绿量的增加会起到显著的降温效果;当绿量密度处于大小阈值之间(4.08 m 3/m 2,16.32 m 3/m 2)时,单位面积绿量与温度仍有负相关性,但绿量的增加使降温效果有所下降;当绿量密度≥大阈值(≥16.32 m 3/m 2)时,绿地自身的温度特性相对稳定,受绿量增加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三维绿量 绿量密度 地表温度 测温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空间关系
19
作者 张明敏 常中兵 +2 位作者 何茜 魏亚飞 刘德新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利用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采用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景观指数,探究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利用时间序列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采用总体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景观指数,探究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城市发展与地表温度的耦合态势及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8年,郑州市和开封市夜间灯光数据的高值区经历了由点状向带状和面状发展的3种分布格局,城市间区域联系不断加强,郑开一体化发展趋势凸显。研究期内,两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重心向东迁移;郑州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重心距离由10.60 km缩短至6.66 km,开封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重心距离则由7.80 km缩短至7.38 km,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总体耦合态势不断加强。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协调水平不断升高,范围分别向中西部和东部扩散,且面积占比呈增加态势。两市的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Moran’s I指数在研究期内分别增加至0.716和0.432,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郑州市夜间灯光与地表温度的“高-高”和“低-低”聚集区不断扩大,且连片趋势更加显著,而开封市的聚集形态较为分散。研究结果为郑州市和开封市的热环境状况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地表温度 城市发展 耦合态势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20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地表气温 差异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