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宝鸡地区地表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郎海鸥 王文杰 +2 位作者 高振记 王令 刘柏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03-409,共7页
通过分析近年来宝鸡地区地表水质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旨在为宝鸡地区地表水质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污染物以有机类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污染较重的主要是渭河干流的蔡家坡桥、虢镇桥、常兴... 通过分析近年来宝鸡地区地表水质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旨在为宝鸡地区地表水质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污染物以有机类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污染较重的主要是渭河干流的蔡家坡桥、虢镇桥、常兴桥和卧龙寺监测断面,河流中各污染物污染程度从上游到下游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动态变化上,地表水质近年来整体好转,其中水质明显好转的为渭河干流的常兴桥和卧龙寺监测断面;在影响因素上,以工业污染为主,但是生活和农业污染也不容忽视。基于此,建议采取相关对策多措并举,保障生态需水、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增强生活污染综合整治和提高农业污染治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鸡地区 地表水质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流域地表水质时空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涵贞 苏德森 +4 位作者 林汝楷 吕新 陈丽华 李玥仁 郑群利 《福建农业学报》 2010年第4期508-512,共5页
通过对2008-2009年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流域8个监测点不同水期水质污染物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研究流域地表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流域干流自上游至下游污染物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趋势;在季节上,枯水... 通过对2008-2009年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流域8个监测点不同水期水质污染物指标的跟踪监测分析,研究流域地表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流域干流自上游至下游污染物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趋势;在季节上,枯水期NH3-N、TP、NO-3-N浓度大于丰、平水期,主要与水量大小有关;TN、CODMn浓度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平水期,与丰水季节降雨形成的非点源污染有关。该流域内水文特征环境因素、人类、农业活动及流域空间分布是造成溪流水质污染物特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质 时空变化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国君 任慕华 付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654-3661,共8页
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法规中补充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明确点源排污许可证的制定必须要计算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并采取与已有的排放标准中严者作为点源的排放限值;授权省级政府制定混合区划定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标准 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 点源混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兴市地表水质主要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升 陈吉 苏营营 《绿色科技》 2011年第12期158-162,共5页
选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13个地表水重点监测断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对近年来水质变化走势进行全面分析,对断面周边主要污染源进行排摸检查,分析了当前影响嘉兴市地表水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持续改善区域水质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地表水质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5
作者 童晓霞 王家乐 +4 位作者 蒲坚 张文杰 黄金权 许文盛 王志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5-60,共6页
探讨植被覆盖与地表水质的关系,可为有效防控非点源污染和改善地表水质提供技术依据。基于实测地表水质数据和遥感解译植被覆盖情况,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地表水质,并建立其与植被覆盖度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对深圳市地表水质对... 探讨植被覆盖与地表水质的关系,可为有效防控非点源污染和改善地表水质提供技术依据。基于实测地表水质数据和遥感解译植被覆盖情况,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地表水质,并建立其与植被覆盖度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对深圳市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质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显著,地表水质内梅罗污染指数、总氮、总磷浓度均随上游汇水区内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减少速率呈现出由快变慢的整体趋势;当植被覆盖度<30%时降低速率较快,当植被覆盖度>30%时降低速率减缓。可以认为植被覆盖度对地表水质的净化存在一个临界点,即植被覆盖度率达到30%时,地表水质会有显著的改善。植被空间格局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当植被分布在汇水区下游,特别是滨水区时,对地表水质的净化作用更显著。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城市空间规划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中宜将绿地率和林草覆盖率设置在30%左右,并优先布置在汇水区下游,特别是濒临河流、水库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质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内梅罗污染指数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探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汤燕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8期69-70,共2页
指出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结合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水质的远程监控以及连续的监测。针对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进行了相应地探讨,并对于未来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给... 指出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结合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水质的远程监控以及连续的监测。针对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进行了相应地探讨,并对于未来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给相关环境监测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质 自动监测 系统建设 运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 被引量:6
7
作者 石丽娜 赵旭东 +4 位作者 倪天茹 杨永顺 窦筱艳 韩德辉 白志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0-223,共4页
为了解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于2005-2009年在黄河源设7~13个断面,对黄河源地表水中18项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含量偏高,略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超... 为了解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于2005-2009年在黄河源设7~13个断面,对黄河源地表水中18项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含量偏高,略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超标主要是由黄河源特殊的自然条件引起,不属于外源人为污染;5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氟化物、铜、锌、六价铬、镉、汞、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浓度限值。总体而言,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良好,未受到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黄河源 地表水质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37
8
作者 姜明岑 王业耀 +3 位作者 姚志鹏 刘廷良 孙宗光 杨琦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水质评价是目前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撑,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已经逐渐由断面评价向流域综合评价进行转变与突破。该文对目前的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类综述,并且对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各个国家流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分析... 水质评价是目前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撑,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已经逐渐由断面评价向流域综合评价进行转变与突破。该文对目前的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类综述,并且对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各个国家流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分析认为中国在流域评价中所使用的"断面比例法"不够准确,缺乏污染物时空分析以及生物评价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未来地表水质评价方法的提升以及水环境管理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量评价 评价方法 地表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运河水系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被引量:101
9
作者 荆红卫 张志刚 郭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9-327,共9页
以北运河水系主要干支流2011年l~12月23项指标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水质类别法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污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水质指标主成分以及水质差异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对不同干支流... 以北运河水系主要干支流2011年l~12月23项指标的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水质类别法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污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水质指标主成分以及水质差异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对不同干支流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由于排污量大,地表水污染严重,除城市中心区部分河流水质为Ⅲ一Ⅳ类外,城市排水河流、远郊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水质由3个主成分组成,COD、CODM。BOD5、NH3—N、TP等为第一主成分;汞为第二主成分;石油类为第三主成分.干支流水质分为4类:第1类为清洁水源类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降雨地表径流、雨污合流管网溢流引起的非点源污染是影响其水质达标的重要污染源:第2类为再生水水源类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排水上游河流,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是其主要污染源;第3类为再生水与污水混合水源类河流,主要集中在城市排水下游河流及部分远郊区河流,由于城市下游排水管网不健全,远郊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生活源和农业源的污染贡献率较高,水质污染严重;第4类为污水水源类河流,分布于远郊区县,农业污染占比较大,水质污染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运河水系 地表水质 污染特征 污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山丘区水库流域多空间尺度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鹏 刘慧 +2 位作者 王为木 夏继红 刘昊霖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5,共9页
为探讨东南山丘区水库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基于珊溪-赵山渡水库上游支流15个监测断面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子流域和6种河岸带缓冲区空间尺度上的景观格局信息,运用冗余分析方法定量探讨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与... 为探讨东南山丘区水库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基于珊溪-赵山渡水库上游支流15个监测断面水质及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子流域和6种河岸带缓冲区空间尺度上的景观格局信息,运用冗余分析方法定量探讨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与水质的关系,识别水质资源管理的最佳空间尺度及关键景观指标。结果表明:(1)水质指标时空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 H、总氮、氨氮空间差异显著(P<0.05),里光溪、南浦溪、莒江溪及玉溪为主要污染风险区域,总氮浓度表现为雨季低于旱季;(2)流域内林地和草地占比最大,为主要的“汇”景观,建设用地、耕地为主要“源”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与水质成正相关,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在多数时空尺度与水质成负相关;(3)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存在空间尺度效应,100 m及800 m河岸带尺度总解释率优于其他尺度,雨季水质主要受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LPI和SHDI的影响,旱季水质主要受建设用地、耕地和IJI影响。流域内景观格局对水质影响的最佳管理尺度为800 m河岸带,优化该尺度内的景观格局,综合考虑近水体“源”景观的集聚,防控100 m河岸带污染物排放与迁移,对于保障珊溪-赵山渡水库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表水质 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山丘区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竹 刘扬 +1 位作者 王芳 朱士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71,共9页
为分析秦皇岛市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收集秦皇岛市17个监测断面2017年1-12月逐月COD、NH+4-N、TP、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环境质量,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因分析。结果显示:①时间上,... 为分析秦皇岛市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收集秦皇岛市17个监测断面2017年1-12月逐月COD、NH+4-N、TP、高锰酸盐指数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环境质量,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因分析。结果显示:①时间上,研究区污染物浓度全年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春、冬季受TP污染严重,夏、秋季污染相对较低,汛期、非汛期水质差异不显著,汛期污染物主要为NH+4-N,非汛期为TP;②空间上,64.7%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其中减河、饮马河污染相对严重,下游沿海诸河污染程度大于上游山区;③子流域污染物浓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表明居民用地等人类活动用地的增加是造成研究区内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反之,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面积的增加有助于缓解水体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质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秦皇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流域典型村镇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和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袁晓燕 余志敏 施卫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47-1557,共11页
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村镇生活产污已经成为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村镇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和污染排放规律,将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农村面源污染特征,有利于流域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治理工程的开展。选择入滇池的大清河... 城乡结合部地带的村镇生活产污已经成为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村镇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和污染排放规律,将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农村面源污染特征,有利于流域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和治理工程的开展。选择入滇池的大清河小流域中的典型村镇,采用定点动态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城郊型村镇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和污染排放规律,并估算了研究区典型村镇生活污水污染负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村镇生活污水TN、TP、CODCr浓度高,BOD5/CODCr比值低。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在早上8:00和晚上18:00以后浓度较高,排放通量以及污水排放量在上午10:00和晚上20:00有两个峰值;工作日污水中CODCr浓度显著高于周末,但其他指标在工作日和周末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污染负荷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城郊村镇雨季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于旱季,尤其是可溶性无机盐的排放主要集中于雨季,雨季人均污染排放量也明显高于旱季。由此指出,研究区域的城郊村镇内,生活污水单位面积污染负荷高,早上和晚上是一天内生活污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时段,雨季是一年内污染控制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村镇 生活污水 污染排放通量 地表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小流域城郊型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晓燕 余志敏 施卫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9-30,共12页
文章以昆明市主要排污河道之一的大清河入滇池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小流域范围内城郊型面源污染状况,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分析,初步得出研究区污染物产生的来源、产生特点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排放、地表径流产污、... 文章以昆明市主要排污河道之一的大清河入滇池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小流域范围内城郊型面源污染状况,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分析,初步得出研究区污染物产生的来源、产生特点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排放、地表径流产污、农田排水是该研究区氮、磷污染物排放的三大来源;其中,总氮排放量有54.7%来源于生活污水,25.9%来源于农田化肥流失;总磷排放量有61.5%来源于生活污水,24.8%来源于地表径流。滇池周边地区面源污染物来源和特征有别于滇池全流域的各污染类型比值,面源污水已成为城郊区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控制之要点。因地制宜,就地处理城郊型的农村生活污水,科学平衡施肥,降低地表径流排污浓度,是城郊型滨湖带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型面源污染 污染源 污染排放通量 地表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启斌 樊贵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9,共6页
为阐明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外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影响漳泽水库水质的首要原因。近10年来,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间均呈不显著的上升... 为阐明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外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影响漳泽水库水质的首要原因。近10年来,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间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月度变化差异较大;水质指标(BOD5、CODMn和DO)含量月度最高值出现在枯水期的2、3月份;7月份,DO和NH3-N处于最低值。TP在枯水期含量最低,平水期最高,丰水期则居中。温度、降雨量、蓄水量等因子的季节变化对水环境要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水温分层特性增强了水环境要素在垂向的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要素 时空变化 地表水质 漳泽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名市中小河流氮磷污染特征
15
作者 陈之均 滕青 +1 位作者 曾梦凤 林慧凡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7期119-121,共3页
茂名市中小河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中小河流有较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其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Cr的浓度均超出Ⅴ类地表水质标准的最大值,主要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2)CODCr空间污染分布特征呈现为近郊地区比中心城区污染更为严重,小... 茂名市中小河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中小河流有较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其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Cr的浓度均超出Ⅴ类地表水质标准的最大值,主要来源为农业面源污染;(2)CODCr空间污染分布特征呈现为近郊地区比中心城区污染更为严重,小型支流比中型河流污染严重,近郊地区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流 污染特征 氮磷污染 地表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diment-associated metals from middle-downstream of Xiangjiang River,southern China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朝晖 宋杰 +3 位作者 肖细元 明辉 苗旭锋 王凤永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68-78,共11页
The contamin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the toxic elements in sediments from the middle-downstream (Zhuzhou-Changsha section)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The contamin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the toxic elements in sediments from the middle-downstream (Zhuzhou-Changsha section)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Cd, Pb and Zn are major contaminants in sediments, and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significantly exceed both the Control Standards for Pollutants in Sludge of China (GB4284-84) for agricultural use in acidic soils and the effect range median (ERM) value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As, Cd and Pb in the river water slightly exceed the limit of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Standard (GB3838-2002).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and Cr in depth profiles extensively change, but slight changes are observed in Pb and Zn. Cd and Zn in most sediment samples can easily enter the food-chain and bring possible ecotoxicological risk to organisms living in sediments according to the risk assessment c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oxic elements spatial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risk Xiangjiang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assessment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Second Songhua River basin,China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力燕 于宏兵 王启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40-1051,共12页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such as cluster analysis(CA),discriminant analysis(D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factor analysis(FA),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interpret the surface water quality dat...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such as cluster analysis(CA),discriminant analysis(D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factor analysis(FA),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interpret the surface water quality data sets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SSHR) basin in China,obtained during two years(2012-2013) of monitoring of 10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t 15 different si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sampling sites.Three significant groups,highly polluted(HP),moderately polluted(MP) and less polluted(LP),of sampling sit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A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of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DA identified p H,F,DO,NH3-N,COD and VPh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contributing to spati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However,DA did not give a considerable data reduction(40% reduction).PCA/FA resulted in three,three and four latent factors explaining 70%,62% and 71%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water quality data sets of HP,MP and LP regions,respectively.FA revealed that the SSHR water chemistry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point sources:industrial effluent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non-point sources:domestic sewage,livestock operations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es(seasonal effect,and natural inputs).PCA/FA in the whole basin showed the best results for data reduction because it used only two parameters(about 80% reduc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explain 72% of the data variation.Thus,this work illustrated the utility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sets and,in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identifica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factors and understanding spatial variations in water quality for effective stream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Songhua River basin water qualit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cluster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