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用地地表排水中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章明奎 顾国平 徐秋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24-26,32,共4页
在浙北平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施肥方式的农地采集地表排水样,分析了其中4种抗生素的浓度。结果表明:施肥期排水中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均明显高于非施肥期的;施用过畜禽粪的农地排水中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显著高于施用... 在浙北平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施肥方式的农地采集地表排水样,分析了其中4种抗生素的浓度。结果表明:施肥期排水中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均明显高于非施肥期的;施用过畜禽粪的农地排水中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显著高于施用过化肥的农地的;蔬菜地排水中抗生素的浓度一般高于水田的;施肥期排水中抗生素的平均浓度表现为土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恩诺沙星>泰乐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地表排水 抗生素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地表排水布置及效果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德富 罗先启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24-31,共8页
从坡面产流及降雨入渗的一般规律分析入手,对滑坡地表排水在不同产流阶段以及不同条件下的效果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探讨,提出了地表排水的布置原则,所得结论对地表排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排水 滑坡 地表排水 布置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高程模型在滑坡地表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3
作者 向喜琼 巨能攀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研究数字高程模型 ( DEM)在滑坡地表排水辅助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基于 DEM进行滑坡地表排水沟地形剖面绘制、沟段坡降量取、汇水面积确定、设计流量确定、水力计算和断面尺寸设计等各步骤的思路和方法 ,并结合三峡库区某滑坡实例作了... 研究数字高程模型 ( DEM)在滑坡地表排水辅助设计中的应用。阐述了基于 DEM进行滑坡地表排水沟地形剖面绘制、沟段坡降量取、汇水面积确定、设计流量确定、水力计算和断面尺寸设计等各步骤的思路和方法 ,并结合三峡库区某滑坡实例作了进一步说明。该法可克服以往地表排水设计中仅由设计人员依据经验手工量取和绘制所存在的费工费时、准确性不高等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排水 滑坡治理设计 数字高程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地表排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郑金城 李运江 张新敏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 2000年第3期216-219,共4页
通过研究地表径流的形成规律 ,对排水流量设计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公式中各参数意义的分析 。
关键词 地表排水 合理化公式 降雨历时 径流系数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金站线路设计与地表排水
5
作者 胡新明 李崇敦 《铁道标准设计》 1993年第7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线路设计 路基稳定 地表排水 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与管网组合排水特征对不同降雨条件的响应规律分析
6
作者 孙佳辉 侯精明 +3 位作者 薛树红 王添 马萌华 张维纳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1,共8页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建设中管网排水能力评估依据不足的情况,基于GAST-SWMM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以西安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累计降雨情况下管网与地表径流排水的占比和流量变化规律,以定量分析管网排水能力变化。结果表明:...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建设中管网排水能力评估依据不足的情况,基于GAST-SWMM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以西安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累计降雨情况下管网与地表径流排水的占比和流量变化规律,以定量分析管网排水能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累计降雨下管网与地表径流的排放比值有明显差异,随着累计降雨的增大,该比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累计降雨为10 mm时达最小值0.543,在累计降雨80 mm时取得最大值2.241,之后呈下降趋势;管网与地表径流的排放比值对雨峰系数不敏感,在累计降雨较小时最大差异率为12.96%,在累计降雨较大时最大差异率只有3.98%;雨峰系数的增大会使各部分排水的峰值流量增大;在累计降雨为100 mm,雨峰系数为0.2、0.5、0.8时管网排水最大流量分别为6.26、7.45、9.40 m^(3)/s,地表径流排水最大流量分别为3.19、3.90、4.84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雨峰系数 排水特征 城市内涝 地表径流排水 管网排水 累计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控制排水对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殷国玺 张展羽 +1 位作者 郭相平 邵光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减少农田排水对水环境的面源污染,探讨了不同时段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南方丘陵地区农田地表控制和非控制排水对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控制排水各时段平均氮排放质量浓度... 为减少农田排水对水环境的面源污染,探讨了不同时段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南方丘陵地区农田地表控制和非控制排水对氮质量浓度和排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控制排水各时段平均氮排放质量浓度高于控制排水平均氮排放质量浓度,控制排水量比非控制排水量有所减少,地表控制排水可显著减少农田氮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控制排水 氮质量浓度 排水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地表控制排水对排水中磷质量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殷国玺 张展羽 邵光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26,39,共4页
为对比研究农田地表控制和非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时段暴雨产生地表径流中磷质量浓度和总排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平均降雨强度为0.49 mm/min、历时126 min的降雨排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控制排水各时段平均磷排出质量浓度为8.48 mg/L,... 为对比研究农田地表控制和非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时段暴雨产生地表径流中磷质量浓度和总排水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平均降雨强度为0.49 mm/min、历时126 min的降雨排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非控制排水各时段平均磷排出质量浓度为8.48 mg/L,控制排水平均磷排出质量浓度为4.4 mg/L;控制排水量比非控制排水量减少了13.5%;非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为271.6 mg/m2,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为136.5 mg/m2。控制排水总排水量的减少和排水中磷质量浓度的降低,使得控制排水磷排出量仅为非控制排水的50.3%。农田地表控制排水显著减少了磷的排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控制排水 磷质量浓度 排水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排水中水溶性重金属浓度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章秀梅 杨文叶 +2 位作者 张丹 谢国雄 袁杭杰 《农学学报》 2021年第8期42-47,共6页
为了解农地排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杭州市选择了代表性水田、果园、蔬菜地和苗木地等4种利用方式的农地,采样分析了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水溶性镉、钴、铬、铜、铁、镍、铅、锌和锰的含量,并与城区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状... 为了解农地排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杭州市选择了代表性水田、果园、蔬菜地和苗木地等4种利用方式的农地,采样分析了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水溶性镉、钴、铬、铜、铁、镍、铅、锌和锰的含量,并与城区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可知,暴雨期间农地地表径流中不同种类的水溶性重金属浓度有较大的差别,平均浓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镉(0.19μg/L)、钴(0.46μg/L)、铬(1.04μg/L)、镍(1.73μg/L)、铅(4.98μg/L)、铜(88.47μg/L)、锌(184.52μg/L)、锰(609.52μg/L)和铁(1135.21μg/L),径流中铜、锌、锰和铁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金属元素。除锰与铁外,农地径流中重金属浓度均较低,基本上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和II类水的要求。统计分析表明,地表径流中水溶性重金属浓度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铁与锰浓度在水田径流中最高,铜浓度在果园径流中最高,镉、钴、铬、镍、铅与锌浓度在城区径流中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浓度主要与土壤酸碱度有关,与土壤pH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中相应重金属全量和水溶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相关不明显。地表径流中重金属含量高低主要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pH影响,正常农田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浓度不会对地表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地表排水 重金属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城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截排水方案对比
10
作者 尚彦军 金维浚 +3 位作者 肖刚 何万通 杨朋 白云翔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7,共12页
针对高海拔区花岗岩弱透水和松散堆积层厚度及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等特征,采用过水断面测量、高密度电法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稻城海子山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LHAASO)场区进行水文地质研究,分析河水流量、地下水位变化及其与覆盖层厚... 针对高海拔区花岗岩弱透水和松散堆积层厚度及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等特征,采用过水断面测量、高密度电法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对稻城海子山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LHAASO)场区进行水文地质研究,分析河水流量、地下水位变化及其与覆盖层厚度和基岩面埋深等关系。结果表明:盆地中地下水埋深基本在5 m以内,水位高程与地面高程呈线性关系,基岩面埋深小的部位往往地下水位较低,说明基岩面起伏对地下水位影响较大;地表水质属矿化度低、硬度低的I型水(HCO 3-Na+K-Ca型水),显示花岗岩岩性对水质影响明显;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既保护LHAASO场区安全同时又便于利用优质水源的地表截排水方案。研究结果已被场区排水工程设计和施工采纳,并取得了较好的工程和环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 水质 地表排水 高海拔宇宙射线观测站 稻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不同灌排技术的面源污染负荷研究
11
作者 尹钢吉 孙艳玲 +2 位作者 孙雪梅 司振江 李芳花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3期250-251,255,共3页
为探索适合寒地水稻生产的减少面源污染途径,选择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等4种水稻灌排技术,并配置5个施肥水平,开展了20个处理的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表排水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的全氮、全磷流失负荷分别为0.4... 为探索适合寒地水稻生产的减少面源污染途径,选择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等4种水稻灌排技术,并配置5个施肥水平,开展了20个处理的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表排水控灌、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的全氮、全磷流失负荷分别为0.410 g/100 m2和0.359 g/100 m2、0.520 g/100 m2和0.371 g/100 m2、0.601 g/100 m2和0.378 g/100 m2、1.736 g/100 m2和1.625 g/100 m2;地下渗漏全氮、全磷流失负荷分别为13.578 g/100 m2和3.912 g/100 m2、13.504 g/100 m2和3.852 g/100 m2、20.238 g/100 m2和6.196 g/100 m2、29.840 g/100 m2和12.972 g/100 m2。控灌灌排技术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面源污染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面源污染 地表排水 地下渗漏 灌排技术 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