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南高原输出地表径流量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牛最荣 崔亮 +2 位作者 朱咏 王启优 张正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5-283,共9页
【目的】甘南高原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白龙江上游的重要产流区,分析区域内输出地表径流量演变趋势,为优化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玛曲、双城、岷县、舟曲等16个控制水文站66 a长系列实测径流资料... 【目的】甘南高原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白龙江上游的重要产流区,分析区域内输出地表径流量演变趋势,为优化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玛曲、双城、岷县、舟曲等16个控制水文站66 a长系列实测径流资料,提出采用实测径流评价区域内对外输出地表径流的概念,采用多种趋势突变检验法、ARIMA模型等方法,分析区域内黄河干流、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实测径流量及输出地表径流量的演变趋势。【结果】甘南高原代表站仅玛曲站实测径流呈增加趋势,其余洮河岷县、大夏河双城及白龙江舟曲站均呈减少趋势,各站实测径流突变点均显著;甘南高原对外输出的地表径流量约为80.70亿m^(3),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1.36亿m^(3)/10 a,突变点年份为1989年;黄河流域输出的地表径流量对下游兰州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的贡献率多年平均为21.1%,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18亿m^(3)/10 a;长江流域白龙江对下游武都水文站的贡献率多年平均为37.3%,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14亿m^(3)/10 a;预测甘南高原2023年、2024年输出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78.79亿m^(3)、77.83亿m^(3)。【结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990年以来的30多年间甘南高原对外输出的地表径流量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地表径流量 演变趋势 预测 甘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海河流域地表径流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韩瑞光 丁志宏 冯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共4页
由于剧烈的人类活动,海河流域水文下垫面条件变化已对流域径流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降雨径流一致性修正法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法,研究了海河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和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
关键词 海河流域 人类活动 水文下垫面 地表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邵爱军 左丽琼 +2 位作者 阮新 吴烨 魏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4,共6页
利用河北省境内68个气象站、105处水文站1956—2000年近50年的气象数据、地表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气象要素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北省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90年代比60年代升高0.9℃。从年代上看,河北省年平均... 利用河北省境内68个气象站、105处水文站1956—2000年近50年的气象数据、地表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气象要素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北省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90年代比60年代升高0.9℃。从年代上看,河北省年平均水面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62mm。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年代逐渐减少,90年代比50年代减少60mm。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20.2×10^8m^3,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9.4×10^8m^3。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用回归方法建立的径流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模型为对数型非线性模型。通过灵敏度分析,降水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水面蒸发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径流量的预测,2030年全省地表径流量为114.36×10^8m^3~138.24×10^8m^3;2050年为106.8×10^8m^3~137.8×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气候变化 地表径流量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支持下福州景观格局与地表径流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肖以恒 杨春霞 +3 位作者 刘懿瑶 刘群阅 朱晓玥 黄启堂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8,共5页
为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以福州城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应用SCS模型,探讨景观格局变化与地表径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1~2016年城区景观逐渐趋于向高破碎度、形状复杂、稳定均衡... 为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以福州城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应用SCS模型,探讨景观格局变化与地表径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1~2016年城区景观逐渐趋于向高破碎度、形状复杂、稳定均衡、连接性差的方向发展。1991~2001、2001~2011、2011~2016年,福州城区地表径流分别增加了10.29、1.84、1.57 mm,表明福州城区景观格局对地表径流的滞留作用逐渐增大。景观格局指数与径流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斑块密度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函数关系,景观形状指数、连接度指数、蔓延度指数与径流量均呈负相关函数关系,其中连接度对径流变化敏感性最强,可通过减少景观密度,增加形状复杂性、连接性和团聚程度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雨洪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表径流量 地理信息系统 回归分析 福州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位埋深对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瑞瑞 陈喜 张志才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46,共4页
针对五道沟实验站亚粘土(砂姜黑土)且无植被覆盖区内的蒸渗仪中的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之上的非饱和土层,建立了非饱和带数值模型,进而模拟出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时的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 针对五道沟实验站亚粘土(砂姜黑土)且无植被覆盖区内的蒸渗仪中的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之上的非饱和土层,建立了非饱和带数值模型,进而模拟出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时的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地表径流系数总体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加而减小;但对强降雨,地下水位埋深对地表径流系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粘土 地下水位埋深 地表径流量 入渗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黄承标 韦炳二 黎洁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90-497,共8页
1982—1989年,采用定位对比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及动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差异很大,草坡>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内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较小,平均为0.78%,但各类型间差异很大,可... 1982—1989年,采用定位对比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及动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差异很大,草坡>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内各植被类型的径流系数较小,平均为0.78%,但各类型间差异很大,可达57倍强。2.地表径流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的季节分配规律制约;而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量主要受植被的树冠群体或植物群体、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综合效能所决定。这种综合效能呈现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大于针叶林、针叶林大于草坡地的规律。文中还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深与林外降雨量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地表径流量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管华 李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 秦岭-黄准平原交界带 地表径流量 时间变化 正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好水川流域地表径流预测研究
8
作者 李娟 张维江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12期62-64,共3页
在对不同等级降水发生频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CS模型,分析了好水川流域汛期降水量同地表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好水川流域地表径流量预报模型,对不同水平年及规划年的地表径流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为,好水川流域丰、平、枯年份的地... 在对不同等级降水发生频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CS模型,分析了好水川流域汛期降水量同地表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好水川流域地表径流量预报模型,对不同水平年及规划年的地表径流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为,好水川流域丰、平、枯年份的地表径流深为54、25、19 mm,规划的2015、2020年地表径流深分别为44和65 mm,该数据可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规划参考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SCS模型 地表径流量 好水川流域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五道沟地区地表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帆 陈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23,共5页
基于五道沟实验站1991~1999年实测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位埋深资料,运用水文学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选取不同降雨量和降雨类型,分析了不同量级降雨量、前期土壤干湿状态、次降雨过程砂姜黑土地表径流量及径流系数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变... 基于五道沟实验站1991~1999年实测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位埋深资料,运用水文学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选取不同降雨量和降雨类型,分析了不同量级降雨量、前期土壤干湿状态、次降雨过程砂姜黑土地表径流量及径流系数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砂姜黑土,在50mm以上日降雨过程中,存在土壤表层蓄满、深部超渗的分层产流机制;地表径流量及径流系数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且随降雨量的增加地表径流系数呈上升趋势;而前期土壤干旱时间长、土壤含水率较低、地表径流系数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加而减少,且降雨集中分布比降雨分散分布的地表径流系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埋深 地表径流系数 地表径流量 变化规律 五道沟实验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言 柴素盈 +1 位作者 王杰 戚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25,38,共5页
为探究昆明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采用昆明市主城区5个气象站点1986、1995、2000、2007、2014年的逐日降雨及其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率定后的SCS模型模拟昆明市主城区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率定后的SCS模型适合昆明市主... 为探究昆明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采用昆明市主城区5个气象站点1986、1995、2000、2007、2014年的逐日降雨及其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率定后的SCS模型模拟昆明市主城区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率定后的SCS模型适合昆明市主城区,模拟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5%;1986~2014年水田、草地、灌木林和疏林地面积大幅减少,主要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渗透比例由82%减至57%,提高了昆明市主城区雨水产流能力;地表径流量随渗透比例减少呈增加趋势,尤其表现在昆明市主城区东部和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市主城区 土地利用 SCS模型 地表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山区径流小区不同坡度条件下4种植被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培娟 马文贵 +3 位作者 杨吉华 孙友 李建伟 陈安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7-359,共3页
对山东省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小区四种植物(花生、沙打旺、草木樨和自然草地)的3个坡度(5°、15°和25°)连续5年的汛期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径流小区汛期径流量和侵蚀量。试验结果表明:相... 对山东省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小区四种植物(花生、沙打旺、草木樨和自然草地)的3个坡度(5°、15°和25°)连续5年的汛期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径流小区汛期径流量和侵蚀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坡度径流小区四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加剧;相同降雨条件和相同坡度径流小区四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从大到小顺序均为:花生〉自然草地〉沙打旺〉草木樨;四种植被的水土流失量随坡度的升高而增加,5°小区〈15°小区〈25°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地表径流量 土壤侵蚀 降水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径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建新 李振全 +1 位作者 张福芬 邱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应用灰色理论建立了GM(1,1)模型,对华北地区某典型区地表径流量进行了预测,经残差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预测成果为研究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提供了依据.该方法可供相关县级小区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参考.
关键词 地表径流量 灰色模型 残差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干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英 李建松 郝仕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7-20,共4页
根据黑河干流河源区气象及水文台站50 a的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河干流河源区50 a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黑河干流河源区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 根据黑河干流河源区气象及水文台站50 a的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河干流河源区50 a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黑河干流河源区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从变化的时间段来看,1980年之前气候变化较为平稳,1980年以后变化剧烈;地表径流量总体呈增加态势,其年际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特征较为同步,反映了气候变化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1980年之后,气候变化引起冰川消融的变化,进而对地表径流产生重要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冰川的融水特征经历了由强消融期—稳定消融期—消融增强期变化的特征,冰川消融变化对降水因子的变化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干流 出山地表径流量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秩相关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
14
作者 魏国峰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26,23,共4页
通过分析滏阳河岩溶山区的产流特征,探讨了该区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首先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划定岩溶山区地下集水区范围,在该范围内再划分各河的地表集水区;进而分别计算出地下集水区的河川基流量及区内各河... 通过分析滏阳河岩溶山区的产流特征,探讨了该区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首先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划定岩溶山区地下集水区范围,在该范围内再划分各河的地表集水区;进而分别计算出地下集水区的河川基流量及区内各河流的地表径流量,两者相加,便得到岩溶山区的地表水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资源 计算方法 岩溶地区 山区 集水区 地表径流量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港项目区“四水”转化水量计算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春英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1994年第1期9-11,共3页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称为“四水”。在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源泉,降水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又通过蒸发回到了大气,成为大气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称为“四水”。在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源泉,降水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又通过蒸发回到了大气,成为大气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区域“四水”转化关系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降水后水量在区域上再分配的计算,进一步探讨降水、径流、蒸发、土壤储存、地下水补给等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合理利用本区水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 计算 次区域 水文要素 平均比降 区水 地表径流量 水循环过程 入渗补给 出口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双翻斗流量计的研制
16
作者 阮士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翻斗 森林生态系统 地表径流量 指标体系 定位观测 行业标准 林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及开发评价
17
作者 钟之纲 崔新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48-49,共2页
一、调查评价方法 地表水资源的调查,以天然流域为单元,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以降水量为流域输入项,天然河川径流量、总蒸发量和地下水潜流量为流域输出项,其差为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蓄变量。在多年平均条件下,蓄变量无大变化可... 一、调查评价方法 地表水资源的调查,以天然流域为单元,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以降水量为流域输入项,天然河川径流量、总蒸发量和地下水潜流量为流域输出项,其差为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蓄变量。在多年平均条件下,蓄变量无大变化可忽略。 降水量采用经审查或插补延长后的1956~1979年同步系列经代表性分析,选出系列统计参数,以24年系列单站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资源 开发评价 可供水 保证率 河南省 地表径流量 降水 出境水 生活用水 山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地不同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健 魏天兴 +2 位作者 陈致富 朱文德 周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4,49,共5页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地内设置了野外径流小区,在对其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入渗、抗冲实验及实测泥沙资料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显示:土壤入渗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县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地内设置了野外径流小区,在对其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入渗、抗冲实验及实测泥沙资料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还林后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显示:土壤入渗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油松>荒草地>沙棘+油松b>沙棘+油松a>沙棘;土壤抗冲性能沙棘林地最强,沙棘+油松林地次之,油松林地最弱;土壤产沙量为油松林地最大,沙棘与沙棘+油松林地相对较少;地表径流量为油松林地>荒草地>沙棘+油松林地b>沙棘+油松林地a>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不同的改良。油松林地的土壤容重最高,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最低。因此,退耕还林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而不同植被类型中沙棘纯林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植被 土壤入渗 土壤抗冲 地表径流量 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康玲玲 吴卿 +2 位作者 罗中伟 王云璋 陈发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4,共5页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变化的生态要素,确定了土壤理化性质、水质、植被度和小气候各要素的监测站网布设和监测内容,并提出了监测方法和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土壤养分含...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变化的生态要素,确定了土壤理化性质、水质、植被度和小气候各要素的监测站网布设和监测内容,并提出了监测方法和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改善了局地小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地表径流量 土壤理化性质 水质 植被度 小气候 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物应用在花生上的抗旱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邱才飞 彭春瑞 +1 位作者 周国华 陈先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8-21,共4页
对旱地花生进行了不同覆盖物的抗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不同处理的抗旱效果表现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纸膜覆盖>不覆盖;稻草覆盖和纸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 对旱地花生进行了不同覆盖物的抗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不同处理的抗旱效果表现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纸膜覆盖>不覆盖;稻草覆盖和纸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从抗旱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以稻草覆盖处理旱地花生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物 花生 抗旱 稻草 纸膜 地表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