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5年三江源地区地表干燥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敏 张勃 +3 位作者 张耀宗 季定民 马琼 张国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了解该区的干湿状况对水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中下游水资源供给量和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三江源地区1960─2014年1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泰森多...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了解该区的干湿状况对水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中下游水资源供给量和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三江源地区1960─2014年1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出潜在蒸散和降水量的比值,得到干燥度指数(AI),并以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法、DEM修正、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区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近55年三江源地区地表干燥度以-0.056/10 a(P<0.05)的速率降低,长江源区下降幅度最大为-0.075/10 a(P<0.05),其次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分别为-0.03/10 a、-0.024/10 a。(2)三江源地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平均气温分别以0.3℃/10 a(P<0.001)、0.3℃/10 a(P<0.001)、0.35℃/10 a(P<0.001)、0.25℃/10a(P<0.00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并均在1998年(通过0.05显著性水平)发生突变。(3)三江源区和长江源区地表干燥度均在1996年(通过0.05显著性水平)发生突变,澜沧江源区突变时间不确定,黄河源区在2004年(通过0.05显著性水平)发生突变;即1996年后三江源地区逐渐趋于暖湿化。(4)季节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冬半年干燥、夏半年湿润,冬季变化趋势最大且达到-2.59/10 a,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分别为-0.72/10 a(P<0.05)、-0.05/10 a、-0.02/10 a。(5)三江源地区地表干燥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海拔高的地区干燥,海拔低的地区湿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东湿西干,南部有增加趋势而北部有降低趋势。(6)1990年前气温对地表干燥度的影响占主导,1990年后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对其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地表干燥度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地表干燥度指数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冀 杨少康 +2 位作者 常文娟 陈亮 左雪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46,共6页
长江上游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揭示其地表干燥度演变规律,对于流域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基于6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_(0)),进... 长江上游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揭示其地表干燥度演变规律,对于流域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基于6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_(0)),进而计算地表干燥度指数(AI),采用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分析AI时空变化特征,再利用Spearman秩相关法及偏相关分析评估AI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0.809 mm/10a的速率显著下降(P<0.05),ET_(0)以0.946 mm/10a的速率显著上升(P<0.05)。AI整体以-0.014/10a的速率减小,主周期为准3年,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呈干旱态势,突变后呈湿润态势。AI年代际变化与多年平均均表现为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AI与降水量及气温均呈现显著相关,受降水及气温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干燥度 时空演变 相关性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地表干燥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3 位作者 张特 曹孟 程雄 刘艳丽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08,共8页
长江上游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揭示其地表干燥度演变规律,对于流域水旱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上游流域6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 长江上游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揭示其地表干燥度演变规律,对于流域水旱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上游流域6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进一步计算地表干燥度指数(AI),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及Morlet小波方法分析AI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气候敏感系数法评估AI对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进而量化各气象因子对AI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0.809 mm/10a的速率显著下降(P<0.05),潜在蒸散量以0.946 mm/10a的速率显著上升(P<0.05),流域平均AI值以0.014/10a的速率减小,且存在23 a左右的主周期,在1998年发生突变;AI季节性变化显著,冬、春季干燥,夏、秋季相对湿润;长江上游流域多年平均AI分布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47.8%和40.7%;日照时数与平均气温是研究区西北部AI变化的主控因子,风速和相对湿度是东南部AI变化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干燥度指数 时空演变 气象因子 贡献率 敏感性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3
4
作者 孙力 沈柏竹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2-552,共11页
利用 1 96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地表最大潜在蒸发、地表干燥度指数和地表水分盈亏量 ,分析了东北地区及其 7个不同气候区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它与降水... 利用 1 96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地表最大潜在蒸发、地表干燥度指数和地表水分盈亏量 ,分析了东北地区及其 7个不同气候区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及其不同区域的地表干湿状况不仅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别和年际及年代际变率 ,而且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低频变化特征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东北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变干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地区 地表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干旱化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8年新疆石河子垦区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秀琴 张山清 段维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289-295,共7页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r-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该地区近4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3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r-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该地区近4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48年石河子垦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升高(增多)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2)石河子垦区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其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受其综合影响,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均呈减小趋势;3)突变检测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70年和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年平均风速、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分别于1973年、1987年和1986年发生了极显著的突变性减小,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4)各气候要素和潜在蒸散量、地表干燥度分别存在3-23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垦区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地表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