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数据探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演变的贡献
1
作者 陈淋淋 刘绥华 +3 位作者 邓玲玲 申选英 宋善海 龙洋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2,共14页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数据集,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对影响地表反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1)在时间视角上,2001—2022年地表反照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3.699×10^(−5)a^(−1),2001—2003年下降速率最大,为0.0045 a−1;在空间视角上,地表反照率呈东北部地区下降、西北部地区上升、研究区60.16%面积的区域下降的趋势,未来继续以下降为主。2)在对自然因子的响应方面,地表反照率与气温及叶面积指数(LAI)正相关,与降雨量及土壤水分负相关,空间上LAI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时间上土壤水分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3)自然因子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产生双重影响,总体上以抑制为主,研究区60.17%面积的区域受两者共同驱动。相对贡献率的排序为土壤水分(35.23%)>LAI(23.96%)>土地利用(18.65%)>气温(12.03%)>降水(1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自然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岭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2
作者 袁娜 刘绥华 +2 位作者 胡海涛 尹霞 宋善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地表反照率直接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收支。稳定林地植被生态完整,区域小气候相对稳定,且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关系复杂。该文以黔东南稳定林地为例,基于MODIS地表反照率(MCD43A3)、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 地表反照率直接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地表能量收支。稳定林地植被生态完整,区域小气候相对稳定,且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关系复杂。该文以黔东南稳定林地为例,基于MODIS地表反照率(MCD43A3)、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MOD13Q1)、土地利用(MOD12Q1)与土壤水分、气温、降水数据,使用Theil-Sen(T-S)和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与各因子相关性以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和休眠季分别在0.102~0.112,0.110~0.113和0.099~0.102间波动上升,整体趋势较平稳,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在年际和生长季期,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和-0.943;在休眠季地表反照率与EV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3。③地表反照率在年际、生长季、休眠季分别受EVI、气温负向驱动和土壤水分正向驱动,其标准化系数分别为-9.168,-11.332和1.319。该文研究结论有利于正确认识黔东南稳定林地地表反照率的驱动机制,从而为低纬度小区域林地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稳定林地 地表反照率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戈壁下垫面辐射平衡与地表反照率特征
3
作者 邢立文 赵景峰 +3 位作者 何清 李娟 苏华丽 何亚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2-772,共11页
戈壁是荒漠地区主要的地表形式之一,这种下垫面特征与沙漠下垫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沙漠地区戈壁下垫面辐射平衡特征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利用中日沙尘暴合作项目(ADEC)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戈壁观测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策勒戈壁站... 戈壁是荒漠地区主要的地表形式之一,这种下垫面特征与沙漠下垫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沙漠地区戈壁下垫面辐射平衡特征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利用中日沙尘暴合作项目(ADEC)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戈壁观测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策勒戈壁站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全年、各季节与特殊天气下的日变化特征,以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气系统能量交换提供更加具体的参数。结果表明:(1)策勒戈壁站各辐射分量最大值除向上短波辐射出现在1月外,其余各分量均出现在7月。(2)季节尺度上,各分量季节日变化最大峰值出现季节不一致,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峰值出现在春季,向下长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最大峰值出现在夏季。(3)不同天气下,各季节晴天各辐射分量均呈现平滑的变化趋势,多云、阴天、降雨期间各分量变化不规则,降雨和降雪天气向下长波辐射和向上长波辐射明显高于其余各分量。(4)地表反照率年均值为0.32,其中冬季降雪导致地表反照率远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的次序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反照率的日变化受太阳高度角影响,晴天呈现出平滑的“U”型,其他天气变化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衡 净辐射 地表反照率 戈壁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校正的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地表反照率时空数据集
4
作者 席磊 戚曌 +4 位作者 曹晓明 崔梦淳 丁杰 冯世昂 冯益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417-42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是生态极端脆弱区,更是人为扰动剧烈区,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地表反照率(Albedo)在研究区域尺度的荒漠化现状、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 塔里木盆地是生态极端脆弱区,更是人为扰动剧烈区,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地表反照率(Albedo)在研究区域尺度的荒漠化现状、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环塔里木盆地为研究区,以植被生长季(4-10月)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反演获取了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间7期Albedo时空数据集。本研究基于实际测量获得的132块样地的反照率数据,以100块样地建立基于线性回归的校正系数表达式(y=0.97634 x+0.0034565),并对反演出的反照率时空数据集进行校正。以32块样地作为独立样本验证数据集精度,校正前的数据集精度为:R^(2)=0.644;校正后的数据集精度为:R^(2)=0.723。本数据集可为干旱区荒漠化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地表反照率 校正系数 线性回归 1990-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地表反照率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
作者 尹霞 刘绥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78-85,92,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反照率作为地表辐射平衡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低纬度喀斯特地区开展地表反照率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研究对理解低纬度喀斯特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气候效应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反照率作为地表辐射平衡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低纬度喀斯特地区开展地表反照率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研究对理解低纬度喀斯特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气候效应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基于MCD43A3反照率数据、MOD15A2H LAI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使用Theil-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偏相关分析、滞后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候要素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①贵州省2001-2022年地表反照率整体偏低,年际变化呈缓慢波动上升,年内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不同季节平均地表反照率比较为夏>秋>春>冬,年际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呈西升东降,在时间上为春夏上升,秋冬下降;②夏季地表反照率变化与温度、降水、叶面积指数(LAI)正负相关共存,温度对地表反照率负相关面积较大,降水和LAI则与温度相反,贵州西部毕节地区地表反照率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③在夏季地表反照率与温度、降水、LAI的响应中,贵州省80%以上区域表现出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表反照率 时空变化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典型植物群落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6
作者 陈亚玲 乔占明 史惠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77-3887,共11页
采集2000—2020年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植物群落数据和地表反照率数据,基于植物群落分类法对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PF)、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EN)、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KH)、小嵩草(Kobresia pygaea... 采集2000—2020年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植物群落数据和地表反照率数据,基于植物群落分类法对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PF)、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EN)、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KH)、小嵩草(Kobresia pygaea,KP)、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KT)等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群落特征调查,对典型植物群落的地表反照率进行提取分析,并构建潜类别模型对不同植物地表反照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高寒地区时间空间尺度下地表反照率差异显著(P<0.05),近21年不同植物群落的地表反照率整体呈缓慢降低的波动趋势,灌丛和草甸群落在地表反照率的不同波段均为显著(P<0.05),在近红外光反照率中金露梅灌丛与其他植物群落显著不同,可将其作为不同类型草地遥感分类的依据。潜剖面模型结合植物群落地表反照率特征将植物群落分为“低反照率”“高反照率”“中低反照率”和“中高反照率”4种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高寒地区 植物群落 潜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拟祁连山地表反照率变化对气候效应的研究
7
作者 张雨婷 庞国锦 李继春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2期118-121,共4页
地表反照率是对陆面辐射能收支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他气象要素。研究运用WRF模式,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 地表反照率是对陆面辐射能收支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他气象要素。研究运用WRF模式,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祁连山地区气温以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气温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WRF默认的反照率产品存在较高的高估,尤其是在积雪覆盖地区;通过替换卫星遥感产品后WRF模式在月尺度上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气温的变化过程,明显改善模式模拟的冷偏差;当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时,感热和潜热是增加(减少)的,其中感热通量的变化要大于潜热通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WRF模式 卫星遥感资料同化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站地表反照率观测与MODIS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余予 陈洪滨 +2 位作者 夏祥鳌 许潇锋 宣越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0-267,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内太阳光度计观测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整层气柱水汽总量,作为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输入参数,模拟计算了2007年5月—2008年8月无雪期晴空条件下,正午时段该站的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内太阳光度计观测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整层气柱水汽总量,作为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输入参数,模拟计算了2007年5月—2008年8月无雪期晴空条件下,正午时段该站的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得到两者的比例S。基于MODIS发布的MCD43B3产品中的短波段黑空和白空反照率以及比例S,计算得到实际大气条件下地表反照率的卫星反演值,进而与地面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没有显著差别,可以满足气候模式对地表反照率绝对偏差为0.02的精度要求,且均方根偏差约为0.0156,最大偏差为0.046。雨季纳木错站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使得该站晴空时观测的5 min平均地表反照率呈线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地表反照率 地面观测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北京城市热岛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艳姣 闫峰 +1 位作者 张培群 任福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利用TERRA/MODIS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资料,对2000—2006年北京城市热岛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同期降水量、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变化,分析了该地夏季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多年四季热岛分布主要以城区为中心向周边... 利用TERRA/MODIS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资料,对2000—2006年北京城市热岛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同期降水量、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变化,分析了该地夏季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多年四季热岛分布主要以城区为中心向周边郊区延伸,其中夏季城市热岛最强,春、秋和冬季较弱,这种热岛强度的季节性差异主要与太阳辐射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和城市人为热释放等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特征为:2005和2006年最显著,热岛中心强度分别为10.54和9.61℃;2002和2004年城市热岛最弱,热岛中心强度分别为6.54和7.39℃.2000—2006年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具有明显增强趋势,热岛强度增温率为0.326℃/a.北京夏季降水对城区地表温度影响大于郊区,降水主要通过影响城区地表温度来影响城市热岛变化;夏季地表植被和地表反照率变化对地表温度和城市热岛也均有较大影响.2000年以来,北京郊区夏季地表植被指数增加率远高于城区,受地表植被和地表反照率变化的影响,郊区降温率明显大于城区,致使城郊温差增大,热岛效应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地表反照率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OS-MODIS卫星资料反演西北干旱绿洲的地表反照率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郭铌 王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517,共8页
地表反照率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地表能量平衡、中长期天气预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作者应用EOSMODIS卫星数据和目前发展的推算反照率比较完善的一种二向反射(BRDF)模型RossThickLiSparseR核算法(AMBRALS算法),对西北干旱绿洲区非均... 地表反照率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地表能量平衡、中长期天气预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作者应用EOSMODIS卫星数据和目前发展的推算反照率比较完善的一种二向反射(BRDF)模型RossThickLiSparseR核算法(AMBRALS算法),对西北干旱绿洲区非均匀分布的地表反照率进行反演与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反演的地表参数与实际观测值基本接近。敦煌戈壁站的反演值与观测值的春、夏、秋季绝对误差最大为0.019,冬季为0.051,黑河绿洲实验站的反演值较观测值低0.019;绿洲、绿洲沙漠交界地带、戈壁和沙漠等反照率差别明显,并划分了区域内阶梯状反照率的变化值;另外,植被区四季反照率差异较大,夏季(8月)最小,冬(2月)、春季(4月)最大,与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反照率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地表类型随气候变化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EOS-MODIS卫星 反演 西北干旱绿洲 非均匀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地表反照率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谢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7-333,共7页
由于地表反照率受地球表面覆盖类型等地表特征的影响 ,因而利用遥感资料计算大面积区域地表反照率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研究区下垫面类型进行分类 (共分雪地、裸土、植被、沙漠和水体等五类 ) ,然后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地... 由于地表反照率受地球表面覆盖类型等地表特征的影响 ,因而利用遥感资料计算大面积区域地表反照率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研究区下垫面类型进行分类 (共分雪地、裸土、植被、沙漠和水体等五类 ) ,然后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表反照率计算方法 ,对我国西北地表反照率的计算 ,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适于大面积区域地表反照率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遥感 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中国 西北地区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文莉娟 吕世华 +3 位作者 陈世强 孟宪红 李锁锁 奥银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53-956,共4页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约为平均反照率的13.3%。白天风速较小、风向变化不定的风场和当日的土壤湿度差异对地表反照率不对称的影响较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主要是由于绿洲内空气较为湿润、夜晚风速较小、气温下降形成的露水在早上增大对太阳辐射的散射造成的。而在日出后露水迅速蒸发,在太阳高度角为40°~50°,上午和下午的地表反照率基本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不对称 太阳高度角 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地表反照率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冯超 古松 +5 位作者 赵亮 徐世晓 周华坤 李英年 徐维新 吴力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一整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地表反照率的季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均地表反照率为0.22,生长季(5~9月)的平均地表反照率...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一整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地表反照率的季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年均地表反照率为0.22,生长季(5~9月)的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18,非生长季为0.25。在植物生长初期的5月,地表反照率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5月末至6月初出现全年最低值;植物生长旺季的7~8月,受植被的影响地表反照率相对较稳定,并略高于生长季中其它各月。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呈"U"型,阴天的地表反照率高于晴天。全年地表反照率出现的最大频率集中在0.20附近,非生长季在0.22附近,生长季在0.18附近。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生长季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受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的影响,而非生长季受积雪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退化草地 地表反照率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志远 韦志刚 +2 位作者 李振朝 魏红 刘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利用敦煌站观测资料,选取其中观测资料完整且连续性好的7个年份每年5-10月的地表净辐射四分量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研究了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呈... 利用敦煌站观测资料,选取其中观测资料完整且连续性好的7个年份每年5-10月的地表净辐射四分量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研究了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呈e指数关系,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可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5cm深土壤湿度呈线性关系。另外,建立了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提出了一种更加适合该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参数方案,并且选取2002年6-9月的实测资料对拟合的参数化公式进行模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能够很好地再现该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的“u”型日变化特征,可准确地模拟出地表反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基于此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的地表反射辐射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戈壁 裸土 地表反照率 太阳高度角 土壤含水量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德帅 王金艳 +3 位作者 王式功 李振朝 尚可政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高于绿洲地区,低于半干旱农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晴天时呈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阴天时日变化很小;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沙尘天气过程中,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草地 地表反照率 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农田地表反照率及土壤温度与湿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阳阳 胡学玉 +2 位作者 张迪 陈威 邹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4-1239,共6页
为了探究生物炭输入后农田地表反照率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响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生物炭影响下农田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变化情况.试验共设置3个主处理——CK处理(不施用生物炭)、BC5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0.5kg/(... 为了探究生物炭输入后农田地表反照率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湿度的响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生物炭影响下农田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变化情况.试验共设置3个主处理——CK处理(不施用生物炭)、BC5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0.5kg/(m^2·a)〕、BC45处理〔生物炭施用量为4.5 kg/(m^2·a)〕,同时每个主处理设置2个副处理——种植作物(以+表示)和未种植作物(以-表示).结果表明:在有作物覆盖条件下,相对于CK+处理,BC45+、BC5+处理的地表反照率在玉米苗期分别下降23.1%、19.1%(P〈0.05),在玉米拔节期分别下降20.0%、15.1%(P〈0.05),但在玉米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地表反照率无明显差异.BC5+、BC45+处理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与CK+处理相比均未见显著改变.在未种植作物条件下,相对于CK-处理,BC45-、BC5-处理的地表反照率最大降幅分别为26.7%、24.3%(P〈0.05),BC5-处理的土壤湿度增幅为1.7%-3.8%,BC45-处理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无显著变化.可见,随着玉米冠层结构的发展,生物炭输入降低地表反照率的效应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程度与作物覆盖条件以及生物炭施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地表反照率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果 周广胜 阳伏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943-6951,共9页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 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面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太阳高度角 土壤含水量 晴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爱军 曹晓云 +3 位作者 韩琛惠 郑照军 刘玉洁 卞林根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5-365,共11页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受地形和地表覆盖影响较大。2)高原地表反照率四季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海拔山脉和高寒灌丛草甸是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的敏感地区。3)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变化介于0.19~0.26,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双峰单谷"型,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4)高原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减小的趋势,平均变率约为-0.4×10-3 a-1,减小的区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6%,川西—藏东针叶林带的西南部地区减小得最快,减小速率超过1.0×10-2 a-1。5)高原地表反照率减小与冰川消融和积雪减少密切相关,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时空分布 动态变化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对陆-气通量模拟的影响:以东北玉米农田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蔡福 周广胜 +4 位作者 明惠青 李荣平 张果 何奇瑾 段居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9-1164,共16页
利用考虑了生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环境因子(太阳高度角、表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地表反照率α动态参数化方案对BATS1e模型进行改进,基于2008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的连续观测资料,研究α动态参数化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 利用考虑了生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环境因子(太阳高度角、表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地表反照率α动态参数化方案对BATS1e模型进行改进,基于2008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的连续观测资料,研究α动态参数化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α动态参数化方案后,模型实现了地表反照率α的日、季动态模拟,模型效率系数提高0.65,误差明显减小,使陆-气通量交换热力作用的模拟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净入射短波辐射模拟改进最为明显,全年改进量为81772kJ/m2,占年总辐射的1.7%;表层土壤温度的年均改进量为0.62K,多数月份的改进量在1K以上。另外,模型改进实现了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决定下垫面性质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各种通量交换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感热和潜热模拟的模型效率系数分别提高0.516和0.1,模拟值对实测值的解释能力在生长季分别提高6%和9%,大于非生长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动态参数化 陆-气通量 玉米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余予 李扬云 +2 位作者 童应祥 田红 陈洪滨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9-645,共7页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小麦 水稻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