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作用下钢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萧萧 董培森 +3 位作者 杨鑫瑞 张菊 闫长旺 董宇飞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03-3213,3223,共12页
为研究低温作用下钢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SFGPC)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利用自制低温环境试验装置研究不同温度(-30、-20、-10、0、20℃)、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0%、0.5%、1.0%、1.5%)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破坏特征及抗压、抗折强度的响应规律,... 为研究低温作用下钢纤维地聚合物混凝土(SFGPC)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利用自制低温环境试验装置研究不同温度(-30、-20、-10、0、20℃)、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0%、0.5%、1.0%、1.5%)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破坏特征及抗压、抗折强度的响应规律,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SFGPC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同时应用响应面法(RSM)构建SFGPC力学性能关系模型,提供一种可行的抗压、抗折强度预测方法。结果表明:-30℃下,当钢纤维掺量为1.5%时,SFGPC抗压、抗折强度分别为59.8、6.6 MPa,与-30℃下钢纤维掺量为0%时相比分别提升75%、65%,与20℃下钢纤维掺量为1.5%时相比分别提升41%、144%;随着钢纤维掺量增加,SFGPC内部黏结性与吸附能力增强,力学性能提高;利用RSM得到SFGPC抗压、抗折强度的预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小于5.7%、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地聚合物混凝土 低温环境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抗裂和收缩性能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杉 周郑州 +2 位作者 卢亦焱 王喆 安俊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开裂、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相比,掺PVA纤维的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和抗收缩性能显著提高,PVA纤维体积掺量为2%的地聚合物混...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开裂、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相比,掺PVA纤维的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和抗收缩性能显著提高,PVA纤维体积掺量为2%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和抗收缩性能最好.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收缩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收缩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高延性 塑性收缩开裂 干燥收缩 自生收缩 收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地聚合物混凝土的SHPB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许金余 李为民 +1 位作者 范飞林 白二雷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40,共6页
以矿渣与粉煤灰制备了碳纤维增强地聚合物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CFRGC);采用100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的CFRGC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冲击压缩强度与能量吸收的应变率效应... 以矿渣与粉煤灰制备了碳纤维增强地聚合物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CFRGC);采用100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的CFRGC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冲击压缩强度与能量吸收的应变率效应,以及碳纤维掺量对CFRGC强度与吸能特性的影响;改进了波形整形技术,以满足恒应变加载的要求.结果表明:厚度为1mm,直径分别为20,22,25,27,30mm的H62黄铜波形整形器可以较好地实现SHPB试验过程中的恒应变率加载,且试验结果可靠;CFRGC属于应变率敏感材料,其冲击压缩强度与能量吸收特性均表现出近似的应变率线性相关性,强度的应变率敏感值为47.8s-1;碳纤维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且该效果随着平均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强;碳纤维的相对最佳掺量为0.2%(体积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地聚合物混凝土(CFRGC) 波形整形 应变率 冲击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方法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断裂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子令 周华飞 +1 位作者 杨克家 孙林柱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2-987,共6页
为了量化研究地聚合物混凝土断裂过程参数的演化过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方法及夹持引伸计法对含初始缺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试样在三点弯曲加载过程中的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裂尖张开位移(CTOD)及... 为了量化研究地聚合物混凝土断裂过程参数的演化过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方法及夹持引伸计法对含初始缺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试样在三点弯曲加载过程中的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裂尖张开位移(CTOD)及裂缝扩展长度进行测试与计算分析.结果表明:DIC测试的裂缝口张开位移与夹持引伸计测试值吻合较好,试样经历了起裂、裂缝的稳态和亚稳态扩展及失稳破坏阶段;基于DIC测试的裂尖张开位移与基于弹性等效的理论计算吻合较好,但基于DIC裂缝扩展长度的测试值与弹性等效裂缝扩展长度的计算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聚合物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一样存在断裂过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断裂过程区 裂缝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赤泥-煤系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白晓红 薛世强 +6 位作者 郭天天 彭黎明 齐燕青 宋博 万沛 马富丽 韩鹏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0-715,共6页
【目的】为实现建材行业碳减排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目标。【方法】以赤泥和煤系偏高岭土为原料制备地聚合物混凝土,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水胶比对赤泥-煤系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强... 【目的】为实现建材行业碳减排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目标。【方法】以赤泥和煤系偏高岭土为原料制备地聚合物混凝土,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水胶比对赤泥-煤系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强度有显著影响,其次是N_(2)O/H_(2)O,养护条件和骨胶比的影响较小。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的数学模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的优选配比,养护28 d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分别为43.6 MPa和2.87 MPa.借助低场核磁共振测试对不同水胶比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地聚合物混凝土内部以微孔为主,可蒸发的自由水含量增加使得孔隙率增大,孔隙结构粗化,宏观上表现为材料强度的降低。本研究可为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推广与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正交试验 力学性能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料对地聚合物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焦向科 李佳 +1 位作者 陈骞 袁程方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6,共6页
地聚合物是一种以硅铝质材料与激发剂常温下作用后固化形成的新型胶凝材料,其制备工艺简单、能耗低、CO_2排放量少,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一种水泥替代品。含骨料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很多方面拥有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更优异的性能。本文... 地聚合物是一种以硅铝质材料与激发剂常温下作用后固化形成的新型胶凝材料,其制备工艺简单、能耗低、CO_2排放量少,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一种水泥替代品。含骨料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很多方面拥有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更优异的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骨料与地聚合物凝胶相的界面过渡区域、骨料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理论模型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料 地聚合物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类型对地聚合物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影响的对比研究
7
作者 罗鑫 许金余 +1 位作者 白二雷 李为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0-346,共7页
采用经波形整形技术改进后的100mm SHPB实验装置开展了强度等级均为C30的NS激发矿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NaOH and sodium silicate-activated slag and fly ash based geopolymer concrete,NSSFGC)和NN激发矿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 采用经波形整形技术改进后的100mm SHPB实验装置开展了强度等级均为C30的NS激发矿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NaOH and sodium silicate-activated slag and fly ash based geopolymer concrete,NSSFGC)和NN激发矿渣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NaOH and Na2CO3-activated slag and fly ash based geopolymer concrete,NNSFGC)的动态压缩实验,并对比分析了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结果表明:NSSFGC和NNSFGC的峰值应力均随应变率的增加而越大。这表明,GC为应变率敏感材料;在动态压缩状态下,NSSFGC和NNSFGC的应变率敏感阈值分别为51.82、28.89s-1;GC的应变率敏感性强于普通混凝土;NN型激发剂更有利于发挥GC的整体强度特性。由此可知,NNSFGC的应变率敏感性明显强于NSSF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应变率效应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地聚合物混凝土 动态压缩实验 波形整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8
作者 孙科科 彭小芹 +4 位作者 冉鹏 王淑萍 曾路 李静静 王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4095-24100,24106,共7页
通过调整地聚合物的氧化物SiO_(2)/Al_(2)O_(3)、Na_(2)O/Al_(2)O_(3)和H 2O/Na_(2)O的物质的量比,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制备不同强度等级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同时,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混凝土作对比,评价地聚合物混凝土的... 通过调整地聚合物的氧化物SiO_(2)/Al_(2)O_(3)、Na_(2)O/Al_(2)O_(3)和H 2O/Na_(2)O的物质的量比,利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制备不同强度等级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同时,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混凝土作对比,评价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结果表明:随着n(Na_(2)O)/n(Al_(2)O_(3))和n(H_(2)O)/n(Na_(2)O)增大,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降低;当n(SiO_(2))/n(Al_(2)O_(3))=3.3时,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最佳,冻融循环次数可达200。当地聚合物混凝土达到冻融极限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较小,说明其冻融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表面脱落,而其内部结构破坏速率较OPC混凝土更慢。当抗压强度为30~50 MPa时,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略优于OPC混凝土的抗冻性;但抗压强度在50~70 MPa时,OPC混凝土抗冻性远优于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此外,地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高水饱和系数,值均在0.85~0.95,说明地聚合物混凝土孔结构以开口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水饱和系数 抗冻性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合物混凝土配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丁琴 陶明 李响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2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混凝土是巷道支护过程中的重要建筑材料,然而混凝土在巷道施工中常常出现质量问题,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需要对其进行修补。地聚合物混凝土凝结时间快,早期强度高,界面结合能力强,耐高温性和抗冻性强,耐腐蚀性良好,具有用作修补材料的潜... 混凝土是巷道支护过程中的重要建筑材料,然而混凝土在巷道施工中常常出现质量问题,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需要对其进行修补。地聚合物混凝土凝结时间快,早期强度高,界面结合能力强,耐高温性和抗冻性强,耐腐蚀性良好,具有用作修补材料的潜力。以粉煤灰和矿粉为原料,Na_(2)SiO_(3)溶液和NaOH为碱激发剂制备地聚合物胶砂,研究不同的碱激发剂模数(1.0、1.2、1.4)和掺量(10%、15%、20%)对不同龄期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碱激发剂模数为1.2,碱掺量为15%时,胶砂强度达到最大值。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胶比(0.45、0.50、0.55)、粉煤灰掺量(30%、50%、70%)和砂率(30%、35%、40%)对不同龄期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水胶比次之,而砂率对强度发展几乎没有影响。最优的配合比为水胶比为0.50,粉煤灰掺量为50%,砂率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补材料 地聚合物混凝土 碱激发剂模数 碱掺量 巷道支护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航 陈娟 +1 位作者 胡现岳 胡鹏兵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75-3484,共10页
为了研究型钢与地聚合物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规律,对9个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柱试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压强度、型钢的保护层厚度、型钢的锚固长度以及配箍率四个参数对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试件荷载-滑移曲线、破坏形态以... 为了研究型钢与地聚合物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规律,对9个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柱试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压强度、型钢的保护层厚度、型钢的锚固长度以及配箍率四个参数对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试件荷载-滑移曲线、破坏形态以及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可将其划分为无滑移段、荷载上升段、荷载下降段和水平残余段四个阶段;试件的破坏模式为混凝土劈裂破坏,劈裂裂缝从加载端型钢翼缘产生,并向自由端发展;随着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压强度、型钢的保护层厚度和配箍率的提高,试件的特征粘结强度呈上升趋势;与普通水泥型钢混凝土不同,型钢的锚固长度增大也会使试件的特征粘结强度提高。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特征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型钢地聚合物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型钢 推出试验 特征粘结强度 锚固长度 粘结-滑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改性粉煤灰-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沈珂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5-740,共6页
【目的】地聚合物混凝土由于强度高、耐久性好、低碳环保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抗裂性差、韧性差等缺陷制约了其应用。【方法】将10组不同体积掺量的碳纤维掺入粉煤灰-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中,分析碳纤维体积掺量对地聚合物混凝... 【目的】地聚合物混凝土由于强度高、耐久性好、低碳环保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抗裂性差、韧性差等缺陷制约了其应用。【方法】将10组不同体积掺量的碳纤维掺入粉煤灰-偏高岭土地聚合物混凝土中,分析碳纤维体积掺量对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折强度及折压比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掺入碳纤维可同时对地聚合物混凝土产生增强、增韧的效应;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折强度及折压比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优碳纤维掺量为0.8%~1.0%;碳纤维对地聚合物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提升效能约优于抗压强度的2倍。为碳纤维改性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混凝土 碳纤维 轴心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合物及其混凝土的胶凝性质概述 被引量:17
12
作者 曹向阳 杨建森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95-2103,共9页
地聚合物是硅铝质无机原料通过矿物缩聚生成的一种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范德华键为辅,由共用氧交替键合的硅、铝氧四面体组成的铝-氧-硅酸盐无定形网状结构的胶凝材料。地聚合物的水化反应是在碱性激发剂的作用下,硅氧键和铝氧键发生断... 地聚合物是硅铝质无机原料通过矿物缩聚生成的一种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范德华键为辅,由共用氧交替键合的硅、铝氧四面体组成的铝-氧-硅酸盐无定形网状结构的胶凝材料。地聚合物的水化反应是在碱性激发剂的作用下,硅氧键和铝氧键发生断裂-重组反应,再聚合生成地聚合物的过程。与硅酸盐水泥相比,地聚合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而且可以在常温下反应制备,因此具有显著的利废节能特点。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地聚合物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成分效应、外加剂和固化条件对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以及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特性、界面过渡区性质、钢筋粘结性质、耐高温性及耐久性,以期对地聚合物及其基材的深入认识和工程应用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地聚合物反应 地聚合物混凝土 胶凝性质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geopolymer-lightweight aggregate refractory concrete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曙光 吴静 +3 位作者 杨文 何永佳 王发洲 丁庆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914-918,共5页
Geopolymer-lightweight aggregate refractory concrete (GLARC) was prepared with geopolymer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heat-resistance (950 ℃) of GLARC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ize... Geopolymer-lightweight aggregate refractory concrete (GLARC) was prepared with geopolymer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heat-resistance (950 ℃) of GLARC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ize of aggregate and mass ratio of geopolymer to aggregate on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heated refractory concrete is 43.3 MPa,and the strength loss is only 42%.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heat-resistance are influenced by the thickness of geopolymer covered with aggregat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quantity of geopolymer on per surface area of aggregate. In order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geopolymer covered with aggregate and the thermal property of concrete,equal thickness model is presented,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ix design of GLARC. For the haydite sand with size of 1.18-4.75 mm,the best amount of geopolymer per surface area of aggregate should be in the range of 0.300-0.500 mg/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ractory concrete GEOPOLYMER lightweight aggregate thermal property equal thickness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