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础教育与人口集聚——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智勇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5,共1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与集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影响人口集聚的原因和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理解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疏解大都市区人口以及建设新城区。在流动人口大军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与集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影响人口集聚的原因和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理解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疏解大都市区人口以及建设新城区。在流动人口大军中,教育迁移的比例不断提高,教育迁移成为人口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1989-2010年期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提出基础教育与人口集聚之间先后呈现倒U型和U型关系,表明基础教育规模显著影响了人口集聚,而教育迁移成为促进人口集聚的一个新动力,特别是在2005年以来,教育迁移加速了人口集聚的趋势。因而,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以及大都市疏解人口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促成人口集聚与疏导人口合理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人口集聚 地级市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 被引量:9
2
作者 郝倩 廖洪富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71-174,共4页
本文以流通业空间集聚特征为基础,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第三,... 本文以流通业空间集聚特征为基础,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即本地流通产业集聚对邻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第四,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第五,我国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一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流通业发展 地级市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地级市面板数据
3
作者 葛紫榕 蒋文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研究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分析广东省2010—2020年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替代关系,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减... 研究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分析广东省2010—2020年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替代关系,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减弱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之,则相反;经济增长、城镇化缩小收入差距的能力随差距的缩小呈“U”形。因此,可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城镇化 实证分析 地级市面板数据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智勇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02,127,128,共15页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现象 重工业化 场化 城镇化 地级市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金芳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7-171,共5页
文章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钟状曲线关系,即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伴随其深入发展并跨越拐... 文章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钟状曲线关系,即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伴随其深入发展并跨越拐点值后,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来看,互联网发展有助于减弱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且劳动力要素配置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作用效果显著成立,互联网与劳动力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的联动协同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合理有序引导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互联网发展 区域经济差距 劳动力要素配置 地级市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