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磁活动K指数值量算和确定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文耀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36-41,共6页
根据北京十三陵地磁台2001年全年的地磁分钟值,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分析了Sq的逐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Sq的逐日变化与其日变幅度有相同的量级。由于逐日变化后得到的K指数与常规K指数相比,相差1的情况达到25.4%,相差2的情况达到1.6%... 根据北京十三陵地磁台2001年全年的地磁分钟值,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分析了Sq的逐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Sq的逐日变化与其日变幅度有相同的量级。由于逐日变化后得到的K指数与常规K指数相比,相差1的情况达到25.4%,相差2的情况达到1.6%,最大相差可以达到3。所以,在量算地磁活动指数时考虑逐日变化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平静太阳日变化Sq Sq的逐日变化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继春 田剑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强和中等地磁活动期间,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曲线;相对于丁、V2Bz、VB2和ε,行星际电场的突变特征曲线更易识别;弱的扰动磁层背景状况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及电场晨昏分量的较大波动影响着磁暴的发展,使磁暴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从而增加磁暴的强度;对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磁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太阳风 磁暴 DST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TEC起伏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余优 万卫星 +1 位作者 刘立波 赵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89-2194,共6页
利用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IMs)数据,在已经建立TEC气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了1998年以来同定UT时间的全球TEC起伏指数σ_(DGEC)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σ_(DGEC)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及其起伏(dF107)、地磁活动(Ap指数)、季节变化因子(太... 利用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IMs)数据,在已经建立TEC气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了1998年以来同定UT时间的全球TEC起伏指数σ_(DGEC)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σ_(DGEC)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及其起伏(dF107)、地磁活动(Ap指数)、季节变化因子(太阳偏置角)等因素,以及上述因素的非线性组合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σ_(DGEC)与F107、Ap指数具有最强的相关性,与F107指数和半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S、F107指数的二次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与F107指数与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A及F107扰动指数偏离值(dF107)的二次方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以这些因子作为驱动量,建立了σ_(DGEC)的多元回归模型.鉴于σ_(DGEC)反映全球范围内电离层TEC起伏的平均特性,并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地磁活动Ap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建议,将全球TEC相对起伏指数σ_(DGEC)作为描述全球电离层扰动状态及电离层天气特征的一个新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电离层起伏指数 偏相关分析 太阳活动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电离层离子上行能通量的统计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如坤 赵凯 +4 位作者 冯丹丹 王子珲 汤慕贤 熊雅婷 冯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4,共14页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8) eV·cm^(-2)·s^(-1)·sr^(-1)·eV^(-1)量级,初相和恢复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7 eV·cm^(-2)·s^(-1)·sr^(-1)·eV^(-1)量级,主相期能通量均值普遍高于初相和恢复相;磁暴初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p以及Poynting通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664和0.660;磁暴主相期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23和0.541。以磁暴主相为例,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和Poynting通量的经验公式为J_(i+)=10^(5.324±0.581)×(Sym-H)^(1.465±0.340),J_(i+)=10^(6.469±0.798)×S_(dc)^(0.888±0.703)。初相期间,由于地磁扰动时能量快速注入,电离层离子迅速获能,上行离子能通量与地磁扰动指数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同时主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的增幅跨越两个量级;向下的Poynting通量导致的焦耳耗散是离子获能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上行离子能通量与Poynting通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恢复相期间地磁活动趋于平静,上行离子能通量低于主相期的能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期 离子上行 地磁活动指数 Poynting通量 经验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