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成份和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秦国泰 孙丽琳 李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7,共7页
选用了1974-07-06、1982-03-02和1982-09-06H次强地磁活动时的Ap值,由AE-C和DE-B卫星所测得的热层成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涨落变化十分清晰,涨... 选用了1974-07-06、1982-03-02和1982-09-06H次强地磁活动时的Ap值,由AE-C和DE-B卫星所测得的热层成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地磁活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涨落变化十分清晰,涨幅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高度600km附近涨幅可超过4倍;热层大气成份中N2的数密度涨幅最大,而原子氧的丰度在强地磁活动期间明显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地磁活动 大气成份 大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活动对电离层f_0F_2月中值的影响与国际参考电离层误差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健 索玉成 权坤海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8,共7页
利用我国9个中低纬度的电离层观测站在1977-1986年间观测的f0F2月中值,按每月的平均地磁活动指数Ap分为地磁活动高(Ap≥5)和低(Ap<15)两种情况,研究了地磁活动对f0F2月中值平均低纬电离层驼峰区演变的影响,并考察了国际参考电... 利用我国9个中低纬度的电离层观测站在1977-1986年间观测的f0F2月中值,按每月的平均地磁活动指数Ap分为地磁活动高(Ap≥5)和低(Ap<15)两种情况,研究了地磁活动对f0F2月中值平均低纬电离层驼峰区演变的影响,并考察了国际参考电离层(IRI)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模式 地磁活动 临界频率 月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现性地磁活动的数值预报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燕 朱岗崑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7-243,共7页
重现性地磁扰动作为地磁活动的重要部分,其特性在磁情预报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地磁扰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27天重现的特性和现代时序分析法中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对北京地磁台K指数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太阳... 重现性地磁扰动作为地磁活动的重要部分,其特性在磁情预报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地磁扰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27天重现的特性和现代时序分析法中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对北京地磁台K指数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年和高年的两个时间段,进行了预报实验:低年时段预报结果精度为0.66;在高年时段,预报精度为0.79.进一步分析还表明,理论计算方法应当与多方面的物理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为磁扰的定量分析和预报提供更充分与合理的计算条件和物理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活动 数值预报 自适应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2太阳周地磁活动峰值和时间的预计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美庆 项静恬 +1 位作者 孔楠 张桂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41-246,共6页
本文讨论了从第13—22太阳周太阳和地磁周的特征.运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和最大熵谱原理自回归数学方法来模拟和预报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和时间.峰值时间是1993年秋天或1994年春天.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是26—29.第22地磁周... 本文讨论了从第13—22太阳周太阳和地磁周的特征.运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和最大熵谱原理自回归数学方法来模拟和预报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和时间.峰值时间是1993年秋天或1994年春天.地磁aa指数年均值峰值是26—29.第22地磁周是一个中等活动的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日地关系 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电离层对重现型地磁活动的响应
5
作者 刘晓菊 陈艳红 龚建村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7,共9页
利用2008-2009年的GPS TEC数据,分析了电离层对冕洞引起的重现型地磁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TEC表现出与地磁ap指数(采用全球3h等效幅度指数ap来表征)和太阳风速度相似的9天和13.5天短周期变化,表明TEC的这种短周期... 利用2008-2009年的GPS TEC数据,分析了电离层对冕洞引起的重现型地磁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TEC表现出与地磁ap指数(采用全球3h等效幅度指数ap来表征)和太阳风速度相似的9天和13.5天短周期变化,表明TEC的这种短周期特性主要与重现型地磁活动相关.地磁纬度和地方时分析表明,夜间高纬地区正负相扰动明显,中低纬地区则以正相扰动为主,较大的TEC变幅主要发生在南北半球高纬地区,夜间南半球高纬地区TEC变化相对ap指数变化有相位延迟.白天中低纬地区正负相扰动明显,TEC短周期变化与ap指数变化相位基本一致.2008年TEC的9天和13.5天周期变化幅度大于200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重现型地磁活动 周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风场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晋芳 姜国英 +1 位作者 徐寄遥 朱亚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6-474,共9页
统计研究漠河、北京、武汉流星雷达观测到的2012-2018年80~100 km高度的风场数据,比较在地磁平静期(Kp≤2)和地磁扰动期(Kp≥4)的日平均风场数据,得到在地磁活动期风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扰动时风场变化具有季节差异和纬... 统计研究漠河、北京、武汉流星雷达观测到的2012-2018年80~100 km高度的风场数据,比较在地磁平静期(Kp≤2)和地磁扰动期(Kp≥4)的日平均风场数据,得到在地磁活动期风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扰动时风场变化具有季节差异和纬度差异。地磁扰动期间,纬向风在较高纬度地区倾向于中间层西风增强,低热层东风增强,纬度较低地区倾向于东风增强。春季,地磁活动对纬向风的影响没有纬度差异,在夏冬季随着纬度的降低中间层东风增强明显。地磁活动对经向风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对春冬季节的影响强于夏秋季节。研究表明,地磁活动对纬向风的影响可达9 m·s^(-1)左右,对经向风的影响可达5 m·s^(-1)左右。地磁活动对中性大气风场的影响可达8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风场 地磁活动 中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与地磁活动对超低轨重力卫星电推进系统工作的影响
7
作者 汪林蔚 崔凯 于达仁 《气体物理》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面向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评估太阳与地磁活动对超低轨重力卫星电推进系统工作的影响。通过对超低轨道重力卫星进行轨道仿真和分析GOCE任务数据,得出大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太阳活动极大年附近任务和极小年附近任务对携带工质量的... 面向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评估太阳与地磁活动对超低轨重力卫星电推进系统工作的影响。通过对超低轨道重力卫星进行轨道仿真和分析GOCE任务数据,得出大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并获得了太阳活动极大年附近任务和极小年附近任务对携带工质量的影响、地磁暴对电推进系统保持“无拖曳”工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余情况相同下,卫星在太阳活动低年附近任务的工作轨道高度可较高年降低约20 km,有利于提高重力信号强度。强地磁暴通常引起超低轨道卫星阻力增加30%~90%,飞行控制需为克服地磁暴影响留足够的推力裕度。推力器设计应保证最大推力的10%~70%推力区间具有高比冲,且着重考虑此区间的寿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轨道卫星 重力卫星 电推进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PSO-LSTM模型的电离层TEC预测
8
作者 郭文韬 孙希延 +1 位作者 纪元法 贾茜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2-781,共10页
针对单一LSTM模型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存在参数调整和性能优化困难导致预测精度低的问题,结合量子粒子群算法(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和LSTM模型,通过量子粒子群算法自适应确定最优解,优化LSTM模型的参数配置,并利... 针对单一LSTM模型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存在参数调整和性能优化困难导致预测精度低的问题,结合量子粒子群算法(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和LSTM模型,通过量子粒子群算法自适应确定最优解,优化LSTM模型的参数配置,并利用该模型预测2014年和2018年共三个时段的低、中、高纬度提前5 d的电离层TEC,对地磁活动的平静期和扰动期的电离层TEC预测精度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QPSO优化的LSTM模型对TEC进行连续5 d预测时,相对于单一LSTM模型,QPSO-LSTM模型在太阳活动低年均方根误差最多降低了0.34 TECU,而相对精度最多提高了2.68%,而在太阳活动高年,低纬度地区均方根误差最多下降了0.68 TECU,而相对精度在高纬度地区最多提高了2.36%.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发现,QPSO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均优于单一LSTM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 量子粒子群算法 地磁活动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范艾伦卫星观测数据的地球辐射带电子能谱分布的统计分析
9
作者 王建行 项正 +5 位作者 马新 郭德宇 董俊虎 刘阳希子 胡景乐 倪彬彬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7,共12页
利用范艾伦卫星2014年至2018年观测的高精度电子能谱数据,统计分析了不同辐射带高能电子能谱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辐射带电子能谱主要被分为三类:指数分布能谱、幂律分布能谱和反转能谱.指数分布能谱通常在等离子体层以外占主... 利用范艾伦卫星2014年至2018年观测的高精度电子能谱数据,统计分析了不同辐射带高能电子能谱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辐射带电子能谱主要被分为三类:指数分布能谱、幂律分布能谱和反转能谱.指数分布能谱通常在等离子体层以外占主导地位.幂律分布能谱通常在磁暴的主相出现在高L处,并逐渐转移到低L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时期,幂律分布能谱在高L处存在时间更长,占比更多.反转能谱在等离子体层内L>2.5处占主导地位,随着等离子体层层顶升高,反转能谱增加,指数分布能谱减少.在长时间的地磁活动平静年份,辐射带电子反转能谱局地峰值(约2 MeV)附近的电子通量明显较低,反转能谱占比较少.辐射带电子能谱类型对等离子体层层顶和地磁活动依赖性的统计分析表明,反转能谱发生率的峰值位置约位于L=(L_(pp)–2)(L_(pp)为等离子体层层顶位置),指数分布能谱发生率的峰值约位于L=(L_(pp)+1.5),幂律分布能谱的出现与电子的注入密切相关.磁暴越剧烈,反转能谱被指数分布能谱取代的L范围越广泛.在平静时期,由于等离子体嘶声的散射作用,等离子体层层顶内的指数分布能谱被反转能谱取代.本文给出了辐射带电子能谱类型长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为辐射带动态建模和高能电子通量预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带 电子能谱 范艾伦探测器 地磁活动 等离子体层层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初步统计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6 位作者 郭兼善 罗熙贵 P.M.Kintner 甄卫民 武顺智 张满莲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 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 Plessey GPS Builder-2 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 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 Plessey GPS Builder-2 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 GPS 信号强度数据.对2003年7—12月间 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中9—11月较7—8月闪烁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明显提前;电离层闪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9—11月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强,其中10月达到最大;电离层闪烁的逐日变化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闪烁的发生在秋分附近9月底到10月中旬的磁静日期间达到最大;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通常会抑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这种情形在秋分附近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磁静日 GPS 地磁活动 台站 赤道 太阳 闪烁 L-波段 采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舟2号大气密度探测器的探测结果(Ⅰ) 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秦国泰 邱时彦 +5 位作者 贺爱卿 祝义强 孙丽琳 林宪文 李宏 徐学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选用了神舟2号(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高度410km附近,日照和阴影区域大气密度变幅为2—3倍,变幅的大小与地磁活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日照面大气密度峰... 选用了神舟2号(SZ-2)大气密度探测器在2001年2—4月间的探测数据,进行日照和阴影区域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高度410km附近,日照和阴影区域大气密度变幅为2—3倍,变幅的大小与地磁活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日照面大气密度峰区位于星下点地方时1400—1500LT的纬度处,峰值大小与太阳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阴影面大气密度谷区位于星下点地方时0400-0500的纬度处,同时在±10°纬度区域中还出现了阴影面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地磁活动 大气密度 日照 阴影区 神舟2号 大气密度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舟3号”运行高度上大气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秦国泰 邱时彦 +6 位作者 贺爱卿 祝义强 孙丽琳 林宪文 李宏 徐学培 叶海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神舟3号”(SZ-3)大气密度探测器搭载在SZ-3留轨舱上于2002年3月发射入轨,在轨运行期间获得了轨道舱运行高度范围(330—410 km)内的大气密度数据.数据分析表明,无明显太阳和地磁扰动时,热层大气密度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日照和阴影区域之... “神舟3号”(SZ-3)大气密度探测器搭载在SZ-3留轨舱上于2002年3月发射入轨,在轨运行期间获得了轨道舱运行高度范围(330—410 km)内的大气密度数据.数据分析表明,无明显太阳和地磁扰动时,热层大气密度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日照和阴影区域之间的涨落变化,最大涨落变化比约为3.0,变化比与太阳和地磁活动程度有关.在2002-04-17和2002-04-19的强地磁扰动时,全球热层大气密度上涨,同时在磁扰峰期探测获得30°N—40°N区域出现密度扰动异常现象.对强地磁扰动在运行轨道高度上大气密度最大涨幅约为60%左右,响应过程在时间上要比地磁扰动过程滞后6—7h,日照和阴影区域中大气密度的响应变化程度明显不同.在太阳活动程度发生变化时,热层大气密度会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密度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神舟3号”探测器 运行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星载加速度计反演载人航天轨道大气密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率 孙佳东 +2 位作者 程国胜 李星祥 李黎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6期29-33,共5页
热层大气密度直接影响低轨道航天器的精密定轨,热层大气密度模型的误差是影响载人航天定轨精度的关键因素。选取400 km为载人航天轨道的代表高度,利用CHAMP卫星数据修正热层大气密度模型,进而反演得到2002年的热层大气密度,统计其中长... 热层大气密度直接影响低轨道航天器的精密定轨,热层大气密度模型的误差是影响载人航天定轨精度的关键因素。选取400 km为载人航天轨道的代表高度,利用CHAMP卫星数据修正热层大气密度模型,进而反演得到2002年的热层大气密度,统计其中长期变化特征,并分析大气密度与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关系,得出热层大气密度与两种指数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的结论,且地磁活动与大气密度的相关性更好。同时将大气密度的反演值与神舟三号飞船的实测密度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平均残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和0.24,并且地磁平静期的误差明显小于磁暴期。结果表明,利用星载加速度计数据反演载人航天轨道大气密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计 反演 载人航天 大气密度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黄河站极光亚暴期间低热层大气中性风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熊波 张燕革 +2 位作者 艾勇 张虹 刘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6,共8页
极光亚暴是地球空间基本的能量输入、耦合及耗散过程,其对低热层大气中性风的影响不容忽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1月,中国北极黄河站(78.92°N,11.93°E)安装了一台自主研制的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 极光亚暴是地球空间基本的能量输入、耦合及耗散过程,其对低热层大气中性风的影响不容忽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1月,中国北极黄河站(78.92°N,11.93°E)安装了一台自主研制的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并开始进行正常观测,为中国首次获得了极光亚暴期间的FPI观测数据.根据2012年越冬期间的观测情况,对2012年11月12—14日及12月09—11日两个极光亚暴事件期间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了5级干涉环对应的风场.亚暴期间风场变化与地磁活动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风速的剧烈变化可能是由地磁活动剧烈扰动造成的.针对2012年11月13日00:00 UT—02:00 UT和2012年12月10日05:00 UT—07:30 UT的亚暴事件,将全天空相机拍摄到的极光图像与FPI干涉图像对应的视线风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极光活动中,视线风速加强的方向与极光弧的方向垂直,而在极光弧的平行方向,风速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亚暴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热层中性风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继春 田剑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强和中等地磁活动期间,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曲线;相对于丁、V2Bz、VB2和ε,行星际电场的突变特征曲线更易识别;弱的扰动磁层背景状况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及电场晨昏分量的较大波动影响着磁暴的发展,使磁暴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从而增加磁暴的强度;对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磁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太阳风 磁暴 DST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扰和磁静期间海南扩展F起始时间出现率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智贤 肖赛冠 +3 位作者 史建魁 高太长 王国军 方涵先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4-712,共9页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第23太阳活动周的下降段)近6年的海南DPS-4型电离层测高仪探测数据,对磁扰和磁静夜晚期间扩展F起始时间出现率进行统计研究.结合海南电离层观测站所观测到的扩展F类型,将扩展F区分为频率型、区域型、混合型...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第23太阳活动周的下降段)近6年的海南DPS-4型电离层测高仪探测数据,对磁扰和磁静夜晚期间扩展F起始时间出现率进行统计研究.结合海南电离层观测站所观测到的扩展F类型,将扩展F区分为频率型、区域型、混合型和强区域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磁扰还是磁静夜晚,混合型扩展F起始时间总出现率最高,最为活跃,其次为频率型和强区域型扩展F,最不活跃的是区域型扩展F;无论在磁扰还是在磁静夜晚条件下,混合扩展F起始时间主要围绕在午夜前后,且磁静时更多地起始于午夜前,而磁扰时则倾向于延至午夜后,频率型扩展F在午夜后较高.而强区域型扩展F则在午夜前较高.在本次太阳活动下降阶段,强区域型与区域型扩展F的起始时间出现率逐年与太阳活动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所得结果有助于分析不同类型扩展F在形态和机制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扩展F发生率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GS电离层TEC格网的扰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威震 张绍成 +1 位作者 殷飞 余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5-861,共7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是研究空间天气特性的重要参量,通过分析电离层TEC,可以了解空间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IGS提供的1999-2016年全球电离层TEC格网数据,按照地磁纬度将全球划分为高、中、中低、低磁纬四个区域,计算不同区域的电离层扰...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是研究空间天气特性的重要参量,通过分析电离层TEC,可以了解空间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IGS提供的1999-2016年全球电离层TEC格网数据,按照地磁纬度将全球划分为高、中、中低、低磁纬四个区域,计算不同区域的电离层扰动;利用大量统计数据选取电离层扰动事件的判定阈值,分析电离层扰动与太阳活动、时空之间的关系;计算电离层扰动指数与地磁活动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电离层扰动与太阳活动变化具有较强的正相关特性.在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扰动事件发生的概率约为1.79%,在太阳活动高年发生扰动的概率约为10.18%.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太阳活动高年还是低年,高磁纬地区发生扰动事件的概率均大于其他磁纬出现扰动事件的概率.计算得到的中磁纬和中低磁纬地区电离层扰动指数与全球地磁指数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56,说明电离层扰动指数与Ap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高磁纬电离层扰动指数与Ap的相关系数为0.44;低磁纬扰动指数与Ap的相关系数为0.39.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电离层扰动与全球地磁指数Ap的相关性不同,测定区域地磁指数可能会提高与电离层扰动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扰动 地磁活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及周边地区电离层时空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军桃 刘玉升 +1 位作者 代程远 林知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电离层是日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多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性,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时空变化分析。使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提供的2000—2019年的电离层VTEC数据对四川及周边地区进行电离层时空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2000... 电离层是日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多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性,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时空变化分析。使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提供的2000—2019年的电离层VTEC数据对四川及周边地区进行电离层时空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2000—2019年VTEC与F_(10.7)日均值、月均值、年均值相关性分别为0.879、0.923和0.998;VTEC与地磁Dst、Kp指数的日均值弱相关,月、年均值达中度相关,各年与地磁指数的月相关性不稳定;日变化在LT 14:00左右达到峰值,大多年份的夏季峰值略微延后;冬季异常现象均出现在太阳活动高年,可能在夜晚LT 21:00出现;除存在冬季异常的年份外,研究区域VTEC呈现出显著的半年变化特征,多数年份在春分季节取得最大值。TEC存在年周期365.1 d,半年周期182.6 d及准周期27 d变化;研究区域TEC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在太阳活动低年,TEC值纬度方向梯度变化显著的时间段为UTC 02:00—14:00,随着太阳活动的升高,梯度变化会延长2~4 h;同一经度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对该地区的电离层预报模型和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建立、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相关系数 时空特性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电离层离子上行能通量的统计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如坤 赵凯 +4 位作者 冯丹丹 王子珲 汤慕贤 熊雅婷 冯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4,共14页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 利用FAST卫星1997—2006年34个磁暴期149个轨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相位上行通量数量级,研究不同相位离子上行能通量与地磁活动Sym-H指数和Kp指数,以及注入的Poynting通量之间的关系,构造上行通量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8) eV·cm^(-2)·s^(-1)·sr^(-1)·eV^(-1)量级,初相和恢复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可超过107 eV·cm^(-2)·s^(-1)·sr^(-1)·eV^(-1)量级,主相期能通量均值普遍高于初相和恢复相;磁暴初相期间,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p以及Poynting通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664和0.660;磁暴主相期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23和0.541。以磁暴主相为例,上行离子能通量与Sym-H和Poynting通量的经验公式为J_(i+)=10^(5.324±0.581)×(Sym-H)^(1.465±0.340),J_(i+)=10^(6.469±0.798)×S_(dc)^(0.888±0.703)。初相期间,由于地磁扰动时能量快速注入,电离层离子迅速获能,上行离子能通量与地磁扰动指数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同时主相期上行离子能通量的增幅跨越两个量级;向下的Poynting通量导致的焦耳耗散是离子获能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上行离子能通量与Poynting通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恢复相期间地磁活动趋于平静,上行离子能通量低于主相期的能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期 离子上行 地磁活动指数 Poynting通量 经验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扰和磁静期间南极McMurdo地区电离层闪烁统计特征的对比分析
20
作者 朱光逸 邢赞扬 +2 位作者 张清和 王勇 曹政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9-376,共8页
利用南极McMurdo站(地理经纬度(166.73°E,77.88°S),地磁纬度80°S)2011—2014年电离层闪烁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磁扰和磁静期间电离层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季节分布,以及随太阳活动变化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磁扰和磁静... 利用南极McMurdo站(地理经纬度(166.73°E,77.88°S),地磁纬度80°S)2011—2014年电离层闪烁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磁扰和磁静期间电离层闪烁发生率的周日分布、季节分布,以及随太阳活动变化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磁扰和磁静期间电离层闪烁的周日分布均在磁中午附近和磁子夜后出现峰值,而磁扰期的闪烁发生率显著高于磁静期,并且闪烁发生范围向低纬和高纬方向扩展;春秋季电离层闪烁发生率明显高于夏冬季,每年的2、3月份和9、10月份高发,冬季6月份发生率最低;磁扰期的季节性特征比磁静期更为明显,且闪烁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均明显大于磁静期;太阳活动对电离层闪烁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闪烁发生的范围和发生频率均明显增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极区电离层闪烁的整体分布情况,将为极区电离层闪烁建模以及闪烁预报提供支持,对极区通信、导航定位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电离层闪烁 南极地区 地磁活动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