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测地磁变化研究磁异常源的Q值和磁化强度方向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宣志 张百山 白大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2年第6期561-566,共6页
多数磁异常源在解释时可以看成是一个均一体,此时求取其磁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对正演问题这是显然的。对反问题,如果磁参数已知,即使仅仅知道磁化方向,也将使解有质的改善。若通过场的观测推算出异常源的剩余磁矩与感应磁矩的比值Q。
关键词 异常 地磁变化 地磁 剩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总强度年变对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震磁特征的分析
2
作者 王朝景 李博 苏树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2015-05~2021-05流动地磁矢量数据,结合M_(S)≥3.0地震资料对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及邻区总强度年变演化特征和震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3.3%震例的震中总强度变化量绝对值在0~4.0 nT之间,变化量值小;70.0%震例的震中强度变化梯... 利用2015-05~2021-05流动地磁矢量数据,结合M_(S)≥3.0地震资料对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及邻区总强度年变演化特征和震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73.3%震例的震中总强度变化量绝对值在0~4.0 nT之间,变化量值小;70.0%震例的震中强度变化梯度值在0~5.0 nT/°之间,梯度值相对较小。2)2015-05~2021-05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总强度年变呈正异常-正异常-正异常-正异常-负异常-正负异常相间分布的演化趋势,其中2018-05~2019-05变化量值相对较小,2019-05~2020-05发生10次M_(S)≥3.0地震;2019-05~2020-05演化趋势发生变化,由2015-05~2019-05的正异常为主转变为负异常为主,2020-07-12发生唐山M_(S)5.1地震;2020-05~2021-05以正负异常相间分布为主,2021-05~2022-05发生8次M_(S)≥3.0地震。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总强度年变演化趋势的转变可能与区域应力场背景下局部应力的变化和集中有关,同时可能与构造带的孕震过程关系密切。岩石圈磁场变化趋势的转变包含了重要的震磁异常信息,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强度 演化趋势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源的总强度磁异常非线性处理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孙石达 杜劲松 +1 位作者 陈超 李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1-361,共11页
总强度磁异常(ΔT1)常规处理方法通常将其近似当作磁异常矢量在地磁正常场方向上的投影(ΔT2).然而对于高磁环境如磁铁矿处的磁异常场幅值可达104 nT甚至更大的情况,上述近似假设则不再成立,如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可能会带来明显的误差.本... 总强度磁异常(ΔT1)常规处理方法通常将其近似当作磁异常矢量在地磁正常场方向上的投影(ΔT2).然而对于高磁环境如磁铁矿处的磁异常场幅值可达104 nT甚至更大的情况,上述近似假设则不再成立,如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可能会带来明显的误差.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等效源的总强度磁异常非线性处理方法;该方法根据总强度磁异常获取流程,直接反演实测地磁场总强度幅值与正常场强度幅值之差来求取等效场源.本文首先通过模型试验,分析ΔT1与ΔT2的差异;然后将ΔT1当作ΔT2采用常规处理方法以及ΔT1采用新方法得到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处理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为常规方法处理结果的1/5甚至更小,充分说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铁矿实测总强度磁异常处理实例中来转换计算磁异常总模量,其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体现了高幅值总强度磁异常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新方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异常 环境 等效源方法 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数据分析中国及邻区地磁异常特征
4
作者 王粲 袁洁浩 王振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9-403,共5页
CHAMP卫星10年的观测任务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磁观测数据。利用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F观测数据,通过地磁指数及地方时阈值为参数选取地磁活动较为平静期间的卫星观测资料,并利用地磁参考模型去除主磁场和外源场成分,获得了中国及... CHAMP卫星10年的观测任务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磁观测数据。利用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F观测数据,通过地磁指数及地方时阈值为参数选取地磁活动较为平静期间的卫星观测资料,并利用地磁参考模型去除主磁场和外源场成分,获得了中国及邻区地磁异常分布。结果表明:卫星磁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印度地台及华北平原部分地区表现为正磁异常,青藏高原和阿尔泰造山带地区表现为负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CHAMP卫星 地磁强度:卫星异常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磁场总强度预测地震三要素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庆玺 欧阳小龙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6,共6页
计算了河南省 6个台站的相邻时段的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资料的自相关系数 .分析了各台自相关系数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各台的自相关系数曲线对应地震的效果较好 .发震时间一般在异常低值后 1~ 8个月 .统计得出了各台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与自... 计算了河南省 6个台站的相邻时段的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资料的自相关系数 .分析了各台自相关系数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各台的自相关系数曲线对应地震的效果较好 .发震时间一般在异常低值后 1~ 8个月 .统计得出了各台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与自相关系数异常面积和震中距的经验公式 .利用 3个以上台站的经验公式和交汇法 ,即可以求出震中位置和地震震级 .经震例检验 ,该方法基本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强度 自相关 相关系数 异常特征 短期预报 地震预报 震级 发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MAGSAT卫星磁异常冠谐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安振昌 谭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8-173,共6页
根据亚洲地区(15°S—60°N,55°E—160°E)MAGSAT卫星碰异常1°×1°网格值,使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亚洲地区卫星磁异常的冠谐模型.球冠极点位于22°N,108°E;球冠半角为50°.该模型... 根据亚洲地区(15°S—60°N,55°E—160°E)MAGSAT卫星碰异常1°×1°网格值,使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亚洲地区卫星磁异常的冠谐模型.球冠极点位于22°N,108°E;球冠半角为50°.该模型的最大截断指数Kmax=20,共有441个系数.根据冠谐模型,绘制卫星平均高度(400km)以及其他高度(300km和500km)的理论卫星磁异常图(△X,△Y,△Z).卫星磁异常的冠谐模型能表示磁异常的三维结构,为探讨岩石层结构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SAT卫星 冠谐分析 地磁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地磁异常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贾立峰 乔子云 +2 位作者 张国苓 寇海川 梁红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7-443,共7页
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和地磁总强度F21相关法对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M5.1地震震中周边的铁岭台、营口台、通化台及朝阳台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地磁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利用震中周边16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数据进行了大区域地磁低... 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和地磁总强度F21相关法对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M5.1地震震中周边的铁岭台、营口台、通化台及朝阳台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地磁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利用震中周边16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数据进行了大区域地磁低点位移异常扫描,分析震前可能出现的短期地震地磁异常。通过不同方法总结了在显著地震发震前出现的中期至短期的不同地磁异常特征,结果显示:4个地磁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结果部分周期在发震前2~4 a开始出现下降变化,在转为上升过程中或者上升至高值后发震;地磁总强度F21相关法在地震前有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特征;区域地磁低点位移法在震前13天显示了极为明显的分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地磁异常 地磁谐波振幅比 地磁强度F21相关法 区域地磁低点位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强度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自刚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 ,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 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 1 90 0—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 0 1 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 ,强...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 ,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 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 1 90 0—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 0 1 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 ,强度累计增长了 2 9% ;6个行星尺度异常区的西漂运动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漂移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非洲异常 ,平均西漂速度为 0 2 6°/a,其次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异常 (0 2 3°/a) ,最慢的是欧亚异常 (0 0 9°/a) .除西漂外 ,大多数异常区还有较小的北向漂移 .在 1 940— 1 955年期间北半球的欧亚、北美和北大西洋 3个异常区以及赤道地区的非洲异常几乎同时由西漂或西南漂转为西北向漂移 ;紧接着 ,南半球的南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两个异常区的漂移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是漂移明显减慢 ,而不是漂移方向的转折 .在 6个异常区中 ,澳大利亚、南大西洋、非洲和欧亚 4个异常区的强度有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参考地磁 异常 西向漂移 强度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底磁异常得到的过去780ka地磁强度变化
9
作者 Jeffrey S.Gee 高丽萍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3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海洋异常 地磁强度 太平洋 沉积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及其邻区MAGSAT卫星磁异常冠谐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安振昌 N.M.Rotanova +1 位作者 S.D.Odintsov 汪鹏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8-474,共7页
通过对欧洲及其邻近地区 MAGSAT 卫星黎明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1°×1°卫星磁异常网格值。本文使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该地区卫星矢量磁异常(ΔX,ΔY,ΔZ)冠谐模型。球冠极点位于33°N和26°E,球冠半角为40°.... 通过对欧洲及其邻近地区 MAGSAT 卫星黎明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1°×1°卫星磁异常网格值。本文使用冠谐分析方法,计算该地区卫星矢量磁异常(ΔX,ΔY,ΔZ)冠谐模型。球冠极点位于33°N和26°E,球冠半角为40°.冠谐模型的截断指数为18。根据卫星磁异常冠谐模型和地磁场球谐模型 DGRF1980,计算卫星总强度磁异常(ΔF)的冠谐一球谐模型。根据卫星磁异常的理论模型,计算并绘制不同高度(300,400,500km)的理论卫星磁异常图。对冠谐模型和大磁异常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SAT卫星 异常 欧洲 地磁 冠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泽岩 张肖 +3 位作者 王慧 刘静 李金 苏树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9-334,343,共7页
运用1986—2009年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其地磁总场强度测值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找出流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且震前异常多在震前1—2年出现,δ_F值存在"连续大幅上升—临震... 运用1986—2009年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其地磁总场强度测值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找出流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且震前异常多在震前1—2年出现,δ_F值存在"连续大幅上升—临震大幅转折下降"的异常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地磁强度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万年以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磁场古强度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12
作者 王浩森 徐行 +5 位作者 刘青松 仲义 陈艇 强小科 周祐民 杨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1-268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剩磁(IRM)作为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ka以来的RPI曲线.实验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D)-细粒准单畴(P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能够作为古强度记录的载体.此外,在11.5ka处RPI出现峰值.进一步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以及中国黄土10Be的丰度变化,我们认为该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影响所致.这说明东亚正磁异常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中国南海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为理解东亚地区磁场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为该区千年尺度RPI记录变化特征提供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非偶极子场 地球动力学 东亚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无限水平柱体的总磁异常△T之解释方法
13
作者 吴铭先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文建立了无限水平柱体的总磁异常之解释方法。同传统的异常解释方法(特征点法和积分法)相比较,本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所提出的特征点法和积分法适合于任意磁化水平柱体的总磁异常的解释,这一点对于海上磁法勘探的资料解释具... 本文建立了无限水平柱体的总磁异常之解释方法。同传统的异常解释方法(特征点法和积分法)相比较,本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所提出的特征点法和积分法适合于任意磁化水平柱体的总磁异常的解释,这一点对于海上磁法勘探的资料解释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海上磁测通量是测得总磁异常。其次,所提出的特征点法可以用来确定与柱体中心位置相对应的在剖面上的带影点。也说是坐标原点。再者,所提出的特征点法和积分法可用来计算水平柱体中心的深度,而在积分反演中只用到磁异常曲线的一部分。这一点同其他积分法相比,其计算过程比较简单。最后,也作了理论模型的正反演计算。反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构能给出满意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限水平柱体 异常 △T解释 地磁 特征点解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阶差分法在地震地磁前兆信号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桂平 冯志生 +4 位作者 李鸿宇 姜楚峰 潘颖 钱庚 姚休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8-744,768,共8页
在探索震前地磁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130个台站地磁场数据计算地磁场总强度F每日一值一阶差分在空间上变化的不同步现象,并提取震前地磁异常。结果表明:当地磁场总强度F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变化出现不同步现... 在探索震前地磁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130个台站地磁场数据计算地磁场总强度F每日一值一阶差分在空间上变化的不同步现象,并提取震前地磁异常。结果表明:当地磁场总强度F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时,研究区内一阶差分值全正或者全负的正常状态会被打破,从而导致区域内出现各台站F每日一值一阶差分正、负值台站分布较为集中的现象,且正、负值台站之间出现明显的异常分界线(0值线),通过异常与对应震例统计,发现该异常发生后8个月内在0值线300 km附近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地磁强度 一阶差分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异常ΔT计算投影分量ΔTPro的迭代算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正旺 杜劲松 +1 位作者 孙石达 陈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5-658,I0015,I0016,共16页
总磁场强度异常(ΔT)与磁场矢量异常(Ta)在主磁场(T0)方向的投影分量(ΔTPro)之间存在差异,在高磁环境下该差异更显著。为了计算方便,传统算法均将ΔT近似为ΔTPro,这可能会导致定量解释偏离实际情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ΔT的ΔTPro高... 总磁场强度异常(ΔT)与磁场矢量异常(Ta)在主磁场(T0)方向的投影分量(ΔTPro)之间存在差异,在高磁环境下该差异更显著。为了计算方便,传统算法均将ΔT近似为ΔTPro,这可能会导致定量解释偏离实际情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ΔT的ΔTPro高效迭代算法。该算法采用ΔT近似为ΔTPro的理论误差公式,将实测ΔT数据代入公式,通过多次迭代得到高精度的ΔTPro。首先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该迭代算法的有效性、收敛速度与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效率;然后,通过实际数据应用,讨论了运用该算法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分析了该算法与传统方法之间的差异。模型试验与实际应用均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算法所需的计算量与计算机存储量均较小,因而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较强的实用性,值得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异常 异常数据处理 场分量转换 迭代算法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泰勒级数法对磁异常场进行向下延拓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国君 卞光浪 王克平 《海洋测绘》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基于高精度的磁异常场垂向导数,提出采用改进泰勒级数法实现磁异常场的向下延拓。通过仿真试验数据对提出的向下延拓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磁异常场稳健向下延拓,其计算精度要优于目前常用的傅里叶变换法和常规泰勒级数... 基于高精度的磁异常场垂向导数,提出采用改进泰勒级数法实现磁异常场的向下延拓。通过仿真试验数据对提出的向下延拓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磁异常场稳健向下延拓,其计算精度要优于目前常用的傅里叶变换法和常规泰勒级数法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异常 向下延拓 改进泰勒级数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特征
17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6 位作者 赵玉红 刘磊 苟智栋 樊文杰 贺曼秋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94,I0001,共12页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基于中国大陆65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_(S)6.9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年10月30日,高值持续3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_(S)6.9地震,震中距离10月31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扰动异常 西藏米林M_(S)6.9地震 辐射信号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育飞 袁洁浩 +2 位作者 詹志佳 陈斌 高金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2-430,共9页
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磁震资料发现,对于M5.0~7.8地震,在距离震中3~246 km的测点与台站上,观测到了地磁总强度与垂直分量的震磁信息,其幅度为8~20 nT,而前兆时间为20 d^2 a,这种震磁前兆信息是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描述并讨论了20世... 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磁震资料发现,对于M5.0~7.8地震,在距离震中3~246 km的测点与台站上,观测到了地磁总强度与垂直分量的震磁信息,其幅度为8~20 nT,而前兆时间为20 d^2 a,这种震磁前兆信息是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描述并讨论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具体分析了唐山M7.8、海城M7.3等地震的磁震信息,说明震磁前兆信息对探索地震预测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工程爆破、地下核试验、密云水库实验、紫荆关等活动断裂的地磁观测试验,模拟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当中每个阶段的地磁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地磁强度 前兆 构造 岩石圈异常变化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全球地磁场模型研究ΔT与T_(ap)之间的差异性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康 胡正旺 杜劲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41-1145,1151,共6页
采用全球地磁场模型EMM2017计算得到总磁场强度异常(ΔT)与磁力异常矢量(Ta)在主磁场方向的投影分量(T_(ap))差异的全球分布,分析该差异的幅值大小、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构建与应用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全球地磁场模型 球谐分析 强度异常(ΔT) 异常分量(Tap)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章 地磁条带与海底扩张
20
《东海海洋》 1989年第4期10-19,共10页
地球磁场总强度的测量使用G-801/3型质子旋进磁力仪。测量工作与多道地震、重力测量等同步进行。探头电缆长500m,以降低船磁的影响。由于船磁影响与探头至船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目前的措施可将此影响降至1nT以下,故可忽略不计。
关键词 海底扩张 条带 地磁 重力测量 力仪 测量工作 强度 使用 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