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改进方法研究--电测井技术的移植应用与数值模型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田山 刘允秀 +3 位作者 聂永安 马骥 庞群英 杜学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81,356,共10页
现有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系统需要较大的环境保护区(2—5km2).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电观测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台站连续多年的地电前兆观测受到严重的干扰.为了减小观测环境保护区范围,有效地抑制来自地面的观测环境改变... 现有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系统需要较大的环境保护区(2—5km2).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地电观测的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造成部分台站连续多年的地电前兆观测受到严重的干扰.为了减小观测环境保护区范围,有效地抑制来自地面的观测环境改变及城市地铁、轻轨运行时漏电产生的干扰,提出了将三侧向石油电测井技术移植到地震地电阻率前兆监测领域,以提高地电前兆观测的抗干扰能力和前兆信息的监测能力.电测井有限元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测量出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对来自地表的干扰有较强抑制能力.分析还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来自轻轨、地铁的漏电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电阻率观测 环境干扰 电测井技术 移植改造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布极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先进 段炜 +2 位作者 庄儒新 杨玲英 赵晋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压制地电阻率浅层干扰、突出深部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有用信息,选取了小江断裂中段一个场点作为实例,研究了井下地电阻率前兆观测中确定电极埋深、电极间距等布极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选择井下电阻率观测布极参数时要考虑影响系数和... 为压制地电阻率浅层干扰、突出深部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有用信息,选取了小江断裂中段一个场点作为实例,研究了井下地电阻率前兆观测中确定电极埋深、电极间距等布极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选择井下电阻率观测布极参数时要考虑影响系数和探测深度2个主要因素,即地下潜水位面以上各地层的影响系数应远小于深部各层,探测深度范围内最底层(受孕震影响最大的层)的影响系数应远大于其它各层,观测系统的探测深度最好不小于已有震例指示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探测深度。按照该方法选择了所给场点的井下电阻率观测布极参数,即电极埋深200 m、供电极距1 050 m、测量极距350 m,按对称四极布置,可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布极参数确定方法 影响系数 探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随机误差的新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世中 赵家骝 王燕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1,共4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随机误差的新方法———变周期供电法 .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 .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随机误差 “变周期”供电 干扰 地电仪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稳流电源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谭大诚 张世中 +2 位作者 席继楼 苏明达 宋宝昌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详尽地分析了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供电电源的发展过程 .对几种电源的技术指标和性能作出了评价 .在对几种电源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后 ,指出对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稳流电源的设计应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稳流电源 供电设备 高频开关电源 技术指标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波 吴卓 +3 位作者 周红 孙睿 江浩田 刘任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37,共6页
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直流输电系统对邻近地震台站的地震观测干扰日显突出。基于直流输电系统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机理,引入等值复镜像法,建立了大尺度范围下3维复杂土壤电性模型,推导了接地极入地电流在土壤任一点的电位计... 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直流输电系统对邻近地震台站的地震观测干扰日显突出。基于直流输电系统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机理,引入等值复镜像法,建立了大尺度范围下3维复杂土壤电性模型,推导了接地极入地电流在土壤任一点的电位计算公式。在±800 kV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电调试期间,进行了地电阻率观测台与野外观测点的联合地电阻率观测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在线路与观测点的距离不超过10 km时,提出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其计算误差不超过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接地极 入地电流 地电阻率观测 3维复杂土壤模型 等值复数镜像法 干扰验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码源地电阻率观测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曙德 罗维斌 +4 位作者 苏永刚 梁子斌 李旭升 韩英 孙海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519,共14页
地电阻率的高精度观测是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前提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电磁干扰,提出了基于编码源循环互相关辨识技术的地电阻率观测方法,其实质是将待测地质体视为待辨识系统,利用编码源信号激励供电电极A和B产生的电流信号作为系统输入... 地电阻率的高精度观测是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前提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电磁干扰,提出了基于编码源循环互相关辨识技术的地电阻率观测方法,其实质是将待测地质体视为待辨识系统,利用编码源信号激励供电电极A和B产生的电流信号作为系统输入信号,测量电极M与N之间的电压信号作为系统响应输出,将输入和输出信号严格同步采样为时间序列,分别与参考信号进行循环互相关运算并转换至频率域计算获得待探测地电阻率谱(幅度和相位).由于系统环境的干扰和随机噪声与编码源信号不相关,通过循环互相关运算可以达到抑制环境随机噪声和干扰的目的.这种地电阻率观测体系在环境干扰较大的甘肃省兰州观象台和陇南汉王地震台站利用现有的观测场地和线路进行了观测试验,测量结果显示,数据的一致性好、均方差小,说明该方法在强干扰环境下具有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观测频带较以往直流电法测量有较大的扩展.该方法为现有地面地电阻率台站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可为地震预报与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源电磁法 循环互相关法 地电阻率观测 抗干扰性 台站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观测中地铁杂散电流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兰炜 张宇 +1 位作者 张兴国 胡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301,共17页
在对地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的讨论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地铁运行时杂散电流在地电阻率观测中所呈现的影响幅度,结果表明地铁杂散电流传播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千米。通过对城市周边的北京通州、天津青光、宝坻、塘沽、江苏江宁和辽宁... 在对地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的讨论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地铁运行时杂散电流在地电阻率观测中所呈现的影响幅度,结果表明地铁杂散电流传播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千米。通过对城市周边的北京通州、天津青光、宝坻、塘沽、江苏江宁和辽宁新城子等六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观测到的该类信号的研究,分析了其幅值、主要频率范围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类信号的幅值从几mV至几十mV不等,与源距关系密切,周期主要集中在50—200 s范围内,在分析地震异常前兆信号时该类信号可使信噪比降低10—30 dB左右,其相对方差最大超出标准20倍左右。根据地铁运行时杂散电流传播的特征,本文提出了几种压制该类信号的措施,为识别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信息及排除噪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杂散电流 地电阻率观测 信号幅度 信号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观测中两种电极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宇 王兰炜 胡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9-1060,共12页
利用传统三极接地电阻率测量方法对井下电极接地电阻进行测量会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表明该方法已不适用于井下电极接地电阻测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利用台站现有地电阻率仪器进行电极接地电阻测量的新方法—直接测量法,并使用传统三极... 利用传统三极接地电阻率测量方法对井下电极接地电阻进行测量会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表明该方法已不适用于井下电极接地电阻测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利用台站现有地电阻率仪器进行电极接地电阻测量的新方法—直接测量法,并使用传统三极法和直接测量法对北京平谷地震台井下观测供电电极接地电阻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与传统三极法对比,直接测量法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而且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接地电阻 井下电极 三极法 直接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观测装置布设与金属管线类干扰的关系研究--以平凉台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远富 赵斐 +2 位作者 张飞丽 张旭燕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5-952,961,共9页
以平凉井下地电观测装置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地电阻率观测装置布设与金属管线类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于测线方向的金属管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明显小于平行于测线方向的影响,最有效的抑制方法是增大金属管线的... 以平凉井下地电观测装置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地电阻率观测装置布设与金属管线类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1)垂直于测线方向的金属管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明显小于平行于测线方向的影响,最有效的抑制方法是增大金属管线的避让距离。(2)金属管线位于布极中心区域时,加深电极埋深并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干扰;对于金属管线垂直于测线方向的情况效果是显著的,但对于平行于测线方向的情况效果并不理想。(3)金属管线对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是相对复杂的,它与装置系统(观测极距、电极埋深)、分层介质电性结构、金属管线自身的属性(电导率、横截面积、长度、距离)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方法可以快速判定资料异常变化的性质,对异常跟踪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可以为新建井下地电观测装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台站的观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数值模拟 金属管线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中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小溪 张宇 +1 位作者 王兰炜 张兴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4,886,共12页
目前我国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受地铁、轻轨等干扰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解决此类干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介绍该观测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际观测过程... 目前我国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受地铁、轻轨等干扰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解决此类干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介绍该观测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际观测过程进行模拟,给出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分别采用数字滤波器法、频谱分析法和相关检测法进行信号检测所得到的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差结果;最后,通过对3种信号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给出频谱分析法在地电阻率交流观测中可以作为最佳信号检测方法的建议,为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 选频接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地电阻率交流电法观测的低频稳流电源研发
11
作者 刘大鹏 夏忠 王兰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6-767,共12页
为了解决地电阻率观测中台站受环境干扰而影响观测等问题,我国地震工作者正在研究和尝试基于交流电法的新型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这种新型观测系统主要由低频稳流电源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本文对低频稳流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 为了解决地电阻率观测中台站受环境干扰而影响观测等问题,我国地震工作者正在研究和尝试基于交流电法的新型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这种新型观测系统主要由低频稳流电源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本文对低频稳流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电源系统的功率变换电路和逆变输出电路等关键环节设计,最后对研发的具有大功率可变频稳流输出性能的低频电源样机的输出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型电源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其输出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交流电法 SPWM低频稳流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电阻率直流和交流观测对成都中心站地磁记录的干扰分析
12
作者 李雪浩 李国超 +2 位作者 李贵元 龚康 何思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5年第9期944-949,共6页
设置不同的供电参数对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并行运行的地电阻率直流和交流观测系统开展实验,分析总结不同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在测量时对同台地磁记录产生的干扰特征。结果表明,地电阻率直流观测对地磁记录造成的干扰呈正、反向大幅度方波形... 设置不同的供电参数对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并行运行的地电阻率直流和交流观测系统开展实验,分析总结不同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在测量时对同台地磁记录产生的干扰特征。结果表明,地电阻率直流观测对地磁记录造成的干扰呈正、反向大幅度方波形态,其输出电流幅值与干扰幅度呈正相关;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对地磁记录造成的干扰呈大幅度正弦波形态,在输出电流频率为1~10 Hz、输出电流幅值为0.1~0.5 A时不会对地磁记录产生干扰。此外,结合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实验结果模拟FGM-01磁通门磁力仪的幅频特性曲线,该曲线符合低通滤波器的频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直流和交流观测 地磁观测 干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昌黎台多极距观测数据和地下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建芳 周剑青 +2 位作者 佟鑫 王晶晶 张思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190-196,共7页
利用河北昌黎台近一年的多极距观测数据,分析各个测道的年变特征,发现随观测极距的增大,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尽相同,体现了降雨对年变低点相位的影响随地层深度增加而滞后的特点。同时将多极距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测误差... 利用河北昌黎台近一年的多极距观测数据,分析各个测道的年变特征,发现随观测极距的增大,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尽相同,体现了降雨对年变低点相位的影响随地层深度增加而滞后的特点。同时将多极距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观测误差均小于1,上两层误差略大于下三层。结合该台站最新打井资料,利用电测深数据反演,得到昌黎台新的电性结构模型:h1=2.6m、ρ1=36.0Ω·m;h2=14.4m、ρ2=528.6Ω·m;h3=75.8m、ρ3=38.5Ω·m;h4=∞、ρ4=817.0Ω·m,与历史文献略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 年变动态特征 地下结构层反演 昌黎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