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8-147,共10页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四角 绿色水资源效率 时空格局 SBM-DEA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地理探测器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坡致灾因子敏感性分析
2
作者 胡少伟 郭要辉 +3 位作者 许耀群 李亮 隆坤 王晨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4,共8页
为给滑坡灾害防治和滑坡致灾因子敏感性研究提供参考,选取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以高程、坡度、地形粗糙度、岩性等16个因子为滑坡典型致灾因子,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进行共线性检验以筛选出相关性较强的滑坡致灾因子... 为给滑坡灾害防治和滑坡致灾因子敏感性研究提供参考,选取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以高程、坡度、地形粗糙度、岩性等16个因子为滑坡典型致灾因子,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进行共线性检验以筛选出相关性较强的滑坡致灾因子,利用GIS将滑坡致灾因子重分类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到各因子权重,将地理探测结果耦合随机森林模型,得到不同致灾因子作用下的滑坡预测概率,并通过ROC曲线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结果表明:1)致灾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大于单个致灾因子的解释力,高程因子与其他地形参数的协同作用尤为突出;2)河网密度、地形粗糙度和剖面曲率的解释力几乎为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特征变量可能与滑坡发生没有直接或显著的相关性;3)各致灾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程-坡度组合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核心驱动力;4)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达到0.93,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敏感性 GIS 地理探测器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3
作者 王成坤 李瑞平 +2 位作者 王秀青 闫志远 苗庆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湖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的MNDWI遥感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探讨了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套灌区湖泊M...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湖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取的MNDWI遥感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探讨了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套灌区湖泊MNDWI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套灌区湖泊MNDWI呈增加态势,平均上升幅度为0.006/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2)近20年来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超过半数,占比高达68.5%,主要分布在乌梁素海和河套灌区的西部。(3)河套灌区湖泊MNDWI空间差异主要受引水量、地下水埋深、人口分布、年平均气温、土地分类、年平均降水量和高程等因素影响,其因子解释力均超过30%,这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该区域内MNDWI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而坡度和GDP对湖泊水体指数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趋势为主,其中地下水埋深∩土地分类解释力最高,为0.7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湖泊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绿色经济效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辛龙 孙慧 +1 位作者 王慧 肖涵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8-138,共11页
绿色经济效率(GEE)提升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该研究基于UndesirableSBM模型测度2007-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的GEE,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法,探究GEE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力的空... 绿色经济效率(GEE)提升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该研究基于UndesirableSBM模型测度2007-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的GEE,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法,探究GEE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GEE呈“U形尾波”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由“小差距高效率”向“大差距低效率”动态演进,区域间形成“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异格局,“分化”与“极化”现象日益加剧。②GEE存在显著的“倒U型”空间关联性,总体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异特征,“极化-涓滴”效应有所凸显。其中,GEE热点区范围逐渐扩大,呈现零星面状分布向沿海带状蔓延的演进格局,次冷点区范围有所缩小,而次热点区和冷点区变化微弱,空间格局基本稳定。③GEE提升的驱动力全局差异不突出,但局域尺度差异显著。东、中、西部GEE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分别是:东部为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中部为能源强度、教育投入和市场化水平;西部为人力资本、能源强度、城市规模、教育投入、技术创新水平、环境规制和互联网普及率。基于此,东、中、西部要因势而谋、因地制宜。东部需激活技术密集型地区的“长板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滚雪球效应”;中西部需挖掘资源禀赋,推进新能源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同时,要推进整体信息化建设,强化网络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时空格局 驱动力 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晓晓 张永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研究以2005—2015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本底,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科学分析干旱区渭库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讨主要影响因素及定量归因。结果表明,时空分析2005—2015年间耕地、建设用地、... 研究以2005—2015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本底,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科学分析干旱区渭库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讨主要影响因素及定量归因。结果表明,时空分析2005—2015年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其中转出量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有用地主要转入耕地和草地,具体为158551.29、113581.98 hm^(2)。因子探测研究年主要影响因子均为NDVI、土地利用综合程度,2005年解释力度q分别为NDVI(X 1)0.779、土地利用综合程度(X 10)0.868,2010年分别为0.720、0.893,2015年分别为0.699、0.854。交互式探测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双因子作用强度比单因子作用强度更为显著。探讨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模型 渭库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长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沛 贺炳彦 《南方农业》 2020年第9期179-182,共4页
以咸阳市长武县为研究区,研究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发展规律及驱动因子作用机制。经回归分析可知,高程、生产总值和人口总数是影响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最显著驱动力因子;通过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出距人均收入与人口总数,坡度... 以咸阳市长武县为研究区,研究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发展规律及驱动因子作用机制。经回归分析可知,高程、生产总值和人口总数是影响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最显著驱动力因子;通过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得出距人均收入与人口总数,坡度、高程等与距道路的距离和距水源的距离的交互作用极强,且不存在独立或者减弱关系的因子,为长武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因子 LOGISTIC回归分析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晓燕 谈树成 +3 位作者 张素 李永平 吴汉 王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以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生物丰度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OPGD)对其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1)2000-2020年,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6,等级以良为主,占比为63.01%。成都周边区县、内江、自贡、泸州等城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趋势显著,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9.75%和5.88%。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较高波动为主,占比为18.15%。(3)2000-2020年沱江流域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范围为0.769~0.870,主要分布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景观斑块破碎化明显。(4)OPGD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夜间灯光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气温和GDP为次要驱动因子,降水量和坡向因子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增强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时空分析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慧敏 张宇飞 王德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697,共12页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_(RSE))模型,分析焦作市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夜间灯光强度、降雨量和海拔这10个驱动因子对I_(RSE)的影响强度。【结果】1)2000、2010和2020年焦作市域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2、0.545、0.562,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山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中部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研究期内,I_(RSE)的等级存在分级转化,前10 a跨等级间的转化较多,等级演变比较剧烈,后10 a跨等级间转化不多,等级演变相对较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结论】本研究分析的20 a遥感生态因子中干度与湿度是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因子中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关键性因子,而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强度的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马艺鸣 李国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08,共6页
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将二氧化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与国土绿化扩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2005—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中国市域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 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将二氧化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与国土绿化扩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2005—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中国市域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平及区域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进行动态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平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和“南强、中次、北弱”的地域分布特征,但各地区间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平差距较大,研发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水平是影响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水平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降碳减污扩绿 动态演化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11
作者 苏楠 朱大明 +1 位作者 柯筱纯 李庆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7-123,共7页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 以2023年10月抓取到的昆明市703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及计量地理学模型,从数量分布情况、空间分布类型、尺度、密度特征等方面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行为进行研究;其次,借助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通过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客源市场3个类型10个影响因素对昆明市农家乐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农家乐数量分布不平衡,全市视角下表现为聚集分布,主城区视角下表现为聚集-随机分布,且特征空间尺度为3.5 km。昆明市农家乐主城区视角下密度分布中心集中在西山区中北部、盘龙区南部及五华区中部,全市视角下呈现出安宁、西山、官渡为核心“三核多中心”集中连片分布,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沿路、环城、傍水”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分异成因的最佳尺度为2.5 km;夜间灯光(城镇化水平)、环城距离、GDP是导致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路网密度和GDP的交互作用对昆明市农家乐聚集分布的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乐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12
作者 马小龙 张万成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59-64,共6页
文章从乡村创新活力与乡村创业活力两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逐年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乡村... 文章从乡村创新活力与乡村创业活力两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逐年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出现极化现象和空间集聚现象;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空间分异格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驱动因子为数字金融、财政支农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此,各地应多措并举,打造乡村创新创业新高地,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多管齐下盘活乡村创新创业发展要素,以此带动乡村就业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区 创新创业活力 空间探索性分析法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爱彬 陈辅国 +3 位作者 赵艳霞 秦彦杰 沈会涛 刘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4,共13页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根据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特点,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new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nRSEI),评估了河北坝上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1)2000—2020年河北坝上地区nRSEI均值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增加。研究区东侧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西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略低;(2)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改善的面积占比较高,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发生在研究区西部;恶化的面积占比为8.20%,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东部;(3)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聚集以“高-高”和“低-低”为主:(4)2000—2020年,单因子中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为自然因素中的温度、降水量和坡度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中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2000年和2010年与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2005年、2015年和2020年则是与降水量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结论]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虽近年有所好转,但其仍处在生态脆弱地区,应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质量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洋 查海焱 吴智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75,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人居环境指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包括23个区市县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分异机理展开探究。[结果](1)总体上研究区内人居环境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差距扩大的趋势;(2)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周边低”向“均衡”的格局发展;(3)城市群各市县人居环境耦合度高但协调度较低;(4)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保障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底托作用;经济发展环境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社会保障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后盾;个人居住环境是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结论]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间的人居环境在时空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协调发展阶段,人居环境的质量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株潭城市群各地区要自觉承担“三高四新”和强省会战略的历史使命,依托各自的优势实现经济错位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资源的均等性;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下沉,关注基层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从而建成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环境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以泰安市为例
15
作者 邹朝乾 《农村实用技术》 202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家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选择地理环境中的坡度、降水等驱动因子对泰安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专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家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选择地理环境中的坡度、降水等驱动因子对泰安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专项研究,找出地理环境中对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最高的驱动因子,为泰安市今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场区位分布的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韦有周 崔晴 +1 位作者 刘一寒 林香红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4,共11页
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培育新兴产业,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已跃居全球首位,但在这一过程中,风电场的区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即随着时间推移,其经历一个由江苏到福建、广东、山... 为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培育新兴产业,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已跃居全球首位,但在这一过程中,风电场的区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即随着时间推移,其经历一个由江苏到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动态演化的过程,研究不同阶段影响区位分布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对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国风能协会等公布的数据,本文划分了海上风电发展阶段,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拓展模型来测度产业转移以揭示区位分布的演进;进一步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产业发展各阶段区位分布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化,并剖析了增长突出省区市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化。研究表明,发展初期,海上风电场区位分布受政府扶持力度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多,随着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创新环境与专业人才逐渐成为关键因素,典型的发展路径有政策驱动型、水域-政策驱动型、风能驱动型、创新-知识型、知识-政策驱动型等。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扶持方式应成为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区位分布 时空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模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自闯 董国涛 姚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0,共9页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阐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和驱动力,并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VHRR GIMMS 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82—2015年... [目的]探究黄河中游NDVI时空变化,阐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NDVI变化的影响和驱动力,并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VHRR GIMMS 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82—2015年黄河中游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影响植被NDVI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1982—2015年黄河中游NDVI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植被覆盖改善面积高达70.79%,显著改善面积为49.2%。年降水量是黄河中游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因子也能很好地解释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状况。自然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远高于人为因子,因子交互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黄河中游植被NDVI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34年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下植被显著改善,未来应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模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亚丽 陈杨洋 项本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5-1965,共11页
使用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城乡融合发展水... 使用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中度及以上融合区域逐年增加;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高度及中高度融合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群中部,中度融合区域毗邻高度及中高度融合区并形成连片分布。(2)长三角城市群城乡人均收入趋同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等维度融合水平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上升速度高于其它3个维度,空间分异格局同样明显。(3)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外开放度是驱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对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程度远超单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演化格局是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地理探测器模型 公共服务均等化 交通设施一体化 生态环境一体化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依湖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肖遥 岳春芳 +1 位作者 王庆杰 张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明晰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期间的典型年份,进而分析生态环... 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明晰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期间的典型年份,进而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相关性及其变化潜在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年处于最低值为0.28;由突变检验确定,2013年为研究期间的突变点;各典型年份,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其中2009年,中湖区和下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下降为主,但总体上看,近20 a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2)全局莫兰特指数(Moran's I)0.64~0.71,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空间分布呈簇状,高-高聚集区分布在保护区中央,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保护区四周,并且近20 a高-高聚集区域面积有扩张的趋势。(3)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除模型因子绿度和干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外,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依湖保护区 生态环境质量 Mann-Kendal检验 莫兰特指数(Moran's I)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兆广 陈转青 史勤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47-2560,共14页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互动的作用机理框架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CRITIC-熵权-TOPSI...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互动的作用机理框架与综合评价体系,采用CRITIC-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河南省为例,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规律、障碍因子、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1)全省及各区域水平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步提升态势,其中耦合协调度呈中心增长极辐射边缘区域的时空演变格局。(2)制约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准则层障碍因子主要为农业产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产出,指标层障碍因子主要为淘宝村数量、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产出和单位从业人员产值。(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政府支持、教育水平、农村基建和土地禀赋是两系统良性互促的主要驱动力量,同时前三者的影响作用呈增强趋势,后三者的影响效果逐年减弱。【结论】推动“淘宝村”建设以及提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可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