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地理参数的航拍视频实时拼接算法 被引量:8
1
作者 何贝 王贵锦 +3 位作者 沈永玲 廖超 刘春华 林行刚 《应用科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7,共7页
针对现有航拍视频拼接算法存在的计算速度慢及累积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地理参数的航拍视频实时拼接算法.根据地理参数对相机运动模型进行分解,完成视频帧间的实时配准.估计视频每帧的主运动方向,并对现有单一主方向的流形拼接算... 针对现有航拍视频拼接算法存在的计算速度慢及累积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地理参数的航拍视频实时拼接算法.根据地理参数对相机运动模型进行分解,完成视频帧间的实时配准.估计视频每帧的主运动方向,并对现有单一主方向的流形拼接算法进行改进,将其拓展到任意方向.依据地理坐标局部修正拼接条带,保证拼接图像与真实地理位置一一映射,减少累积误差.仿真与真实航拍视频的拼接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准实时性,对640×480像素视频的拼接速度达到25帧/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拍视频 地理参数 多方向流形拼接 主方向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视角下湖南省植被驱动力机制分析
2
作者 段青达 张庆斌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109-114,共6页
为更好指导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相关政策的制定,探索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使用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相关驱动因素数据集,分析研究区域的植被变化,采用相关非线性分析方法,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于湖南省植被覆盖的作... 为更好指导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相关政策的制定,探索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使用研究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相关驱动因素数据集,分析研究区域的植被变化,采用相关非线性分析方法,探究各驱动因素对于湖南省植被覆盖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时空演化上看,2000—2020年,湖南NDVI时空异质性表现明显;在植被覆盖等级转移方面,21年间,从植被改良区面积远大于退化区面积的“中植被覆盖”为主的NDVI植被覆盖等级向“中高植被覆盖”转移;各个驱动机制方面,地形地貌对于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在21年间对NDVI的影响有减弱趋势,而人为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优化地理探测器的山洪灾害驱动力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晨钰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肖培青 王倩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 【目的】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区域内频繁的地下开采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揭示该区域山洪灾害主要驱动力及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大同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数据,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采样,并组合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连续型驱动因子进行最优离散化处理,探测分析山洪灾害驱动因子解释力和各驱动因子分级的平均危险度,最后基于所得解释力和危险度进行定量风险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首要因素(q=0.088 8),人类活动次之(q=0.061 8),地表环境最弱(q=0.022 7);在所选降雨指标中,6 h强降雨对大同市山洪灾害发生有平均最强解释力(q=0.141 2),可在进一步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研究中予以考虑;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中高危险区面积占比超3/5,高危险区灾害点密度达0.038 5个/km^(2)。【结论】网格尺度和离散方式的优化选择均可有效提高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解释力;短历时(<6 h)强降雨若降雨不能持续,对山洪灾害的诱发力度大打折扣;整体来看大同市山洪灾害危险水平较高,且主要集中分布在易损性水平较低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进行山洪灾害风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为大同市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尺度效应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风险评价 降雨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分异及驱动力探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文晶 程诺 +2 位作者 张露月 赵玥桥 赖日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呈波动状缓慢下降,多年均值为843.71 gC·m^(-2)·a^(-1);灌木植被NPP的多年均值926.54 gC·m^(-2)·a^(-1),是生产力最强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主要集中在600~900 gC·m^(-2)·a^(-1),处在该范围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52.09%~66.23%。2)福建省北部、东南部植被NPP多为显著上升,而中部和西南部主要为显著下降;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性为主(53.25%),应重点关注闽北山地与闽江下游区域。3)造成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平均解释度高低排序为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国内生产总值,双因子交互中最高解释度为气温∩降水量(0.282),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Sen+MK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粤东北耕地非农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健 马林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 [目的]探究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非农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该地区防治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粤东北为例,基于该地区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影像提取非农化信息,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耕地非农化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①1990-2020年,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呈“平稳发展到骤降”的变化趋势,累计非农化面积2.29×105 hm^(2),非农化率25.31%,林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非农化类型。②垂直方向上,海拔1000 m以上和坡度25°~35°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水平方向上,与建设用地距离50 m以内和与河流距离1000~1500 m的耕地更容易非农化。③粤东北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全局莫兰指数由0.371逐渐下降至0.255,“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的变化主导着耕地非农化率空间自相关格局的演变。④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度始终对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近10 a来社会经济因素对非农化的解释力有所减弱。多因素特别是农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能够进一步增加对耕地非农化的解释力。[结论]近30 a来,粤东北耕地非农化面积和空间集聚呈下降趋势,但农业人口和耕地破碎化对非农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应合理控制城镇扩张速度,整合破碎耕地、引入小型农机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普及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以应对耕地非农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粤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参数空间平稳性的地理加权人口空间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东升 练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4-172,共9页
近年来,人口空间化的方法理论愈趋成熟,但对人口空间化建模中变量参数的空间平稳性处理却鲜有人关注。以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数据源,提出一种基于半参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semi-parametric geographically weight... 近年来,人口空间化的方法理论愈趋成熟,但对人口空间化建模中变量参数的空间平稳性处理却鲜有人关注。以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数据源,提出一种基于半参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semi-parametric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S-GWR)的人口空间化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在县级尺度进行常住人口空间化建模,最后以四川省为研究区进行比较论证。在分析变量特征的同时,利用S-GWR模型处理参数变量的空间平稳性,以提高人口估计的精度,最后生成四川省2010年1 km分辨率的人口空间分布图(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SDP)。结果表明,S-GWR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03,比传统回归模型表现更好,模型拟合的效果更优。精度验证方面,通过2个常用的人口数据集进行精度对比验证;在县一级,研究区整体SDP的平均误差和每个区县的相对误差都接近于0,比其他2个数据集有更高的精度;在乡镇一级,SDP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4.54%,5715.703人和12085.932人,均比其他2个数据集的误差更小,离散度效果更优;从乡镇准确估计个数来看,SDP准确估计的个数最多,达185个。因此,考虑参数的空间平稳性可以提高人口空间化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平稳性 夜间灯光数据 土地利用 人口空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江西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4
7
作者 张若婧 陈跃红 +3 位作者 张晓祥 方秀琴 马强 任立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80,共9页
江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但目前缺乏对该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和驱动因子全面系统的研究。该文根据全国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江西省1950-2015年山洪灾害数据集,对江西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分布趋... 江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但目前缺乏对该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和驱动因子全面系统的研究。该文根据全国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江西省1950-2015年山洪灾害数据集,对江西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灾害重心迁移格局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降雨和地形两种连续型因子生成最优离散化因子,分别探测江西省全域范围和流域范围山洪灾害的主要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域范围江西省降雨因子解释力明显强于地形因子,其中历时短、重现期长的10 min强降雨对山洪灾害的解释力最强,且在特定地形条件与降雨交互作用后呈非线性增强;流域范围降雨多为山洪灾害的主导因子,但各流域的降雨主导因子差异明显,地形因子解释力更强,多数流域最大交互作用的双因子为降雨与地形因子,表明流域内因降雨和地形产生明显的山洪灾害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山洪灾害区划、防治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时空格局 驱动因子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施智勇 谢慧黎 +5 位作者 王圳峰 胡晓婷 王欣珂 谢香群 林弘 刘兴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1-1930,共10页
揭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揭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福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812、0.806和0.793,生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小于生境质量退化的面积,福州主城区和东南沿海区域的生境状况亟须改善。3km网格为本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最佳数据离散化分类数为6,自然间断点法更能解释驱动因素的驱动程度。高程、坡度和夜间灯光是福州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坡度和夜间灯光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径流变差系数C_(VR)经验公式及其参数的地理综合 被引量:5
9
作者 苏乃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09,119,共4页
在涉水工程设计初期,需要对涉水工程的设计年径流进行分析计算,以确定工程不同保证率的正常年来水量,从而指导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兴利调节。而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的核心就是计算设计流域年径流3个统计参数,即:年径流均值、变差系数和... 在涉水工程设计初期,需要对涉水工程的设计年径流进行分析计算,以确定工程不同保证率的正常年来水量,从而指导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兴利调节。而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的核心就是计算设计流域年径流3个统计参数,即:年径流均值、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对于有实测资料的设计流域来讲,上述3个统计参数可通过对实测资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确定。对于无实测资料的设计流域,一般通过经验公式求得。现介绍了山西省无资料地区设计年径流变差系数CVR经验公式形成过程以及参数的地理综合。引入了流域气候特点和下垫面条件对CVR经验公式中各种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水文分区参数的综合结果。并通过对已有实测资料的水文站点进行演算,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对比,从误差统计结果看,年径流变差系数CVR经验公式以及参数其计算精度能满足无资料地区设计年径流变差系数的求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年径流 水文分区及下垫面 变差系数 经验公式 参数地理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初探河流环境容量——以漓江桂林市区段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永军 陈余道 孙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0-283,共4页
运用地理信息建模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山区河流———漓江桂林市区段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理信息建模方法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面的应用,建立了漓江桂林市区段水环境容量的地理信息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理信息... 运用地理信息建模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山区河流———漓江桂林市区段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理信息建模方法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面的应用,建立了漓江桂林市区段水环境容量的地理信息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在计算较复杂河段水环境容量时,既简便又能取得较理想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容量 地理信息 地理参数 数学模型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葛淼 张川民 +3 位作者 郭彩玲 杨青生 严艳 魏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5-88,共4页
收集了中国86个地区4870例健康成年女性的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并对其与海拔高度、纬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等5项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女性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最主要的... 收集了中国86个地区4870例健康成年女性的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并对其与海拔高度、纬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等5项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女性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女性低切全血比粘度正常参考值也逐渐增大.运用数学回归的方法,推导出了5个一元回归方程和1个多元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比粘度 正常参考值 地理参数 中国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中华 吴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复杂关系,为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子流域(集水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SWAT水文模型、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窟野河流域各子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并从水文环境的规模、质量、形态等方面探测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局部核心集聚,沿主河道向四周扩散降低”。河网形态与发育程度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水资源的规模-质量-源汇的系统耦合关系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域圆度率、流域长宽比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次要因素,流域地形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1)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是水文规模、水文形态、水文质量、流域地形等多因素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3)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基于人水关系和谐来提升优化流域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供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
13
作者 何刚 齐林 +1 位作者 王理想 杨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84-3294,共11页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耦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在2002—2020年,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中极显著上升区域约占1.36%。(2)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标准差椭圆分布主要走向为“东北—西南”,全局呈逐渐加强的正相关性。(3)人口密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人类活动、下垫面、水文气象维度中对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驱动力最强的因子。(4)人口密度对新安江上游各子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驱动作用始终为负,坡向的驱动作用主要为负,土壤含水量的驱动作用始终为正。研究可为制定流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 新安江上游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闵家森 王让会 刘春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阿克苏地区各地类空间面积变化显著,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增加6872.99 km^(2)和960.94 km^(2),草地生态空间面积骤降11993.18 km^(2)。农业生产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重心迁移明显,前者表现出先向西北后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后者重心总体向东南迁移。“三生空间”各地类之间相互转换,转换的正效应>负效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升,逐渐趋向稳定。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三生空间”演变深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对“三生空间”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力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格局演变 生态效应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15
作者 李曼 吴东丽 +5 位作者 何昊 余慧婕 赵琳 刘聪 胡正华 李琪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4,共12页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定量估算了1990-2... 准确估算区域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定量估算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碳储量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OPGD)识别碳储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碳储量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加了0.549×10^(8)t,增幅为0.37%,经历了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增加阶段,以及1995-2005年和2010-2020年两个减少阶段。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碳储量变化呈现零散分布,增减不一的特点。极显著热点区集中在青海、陕西、内蒙古等森林覆盖较广泛的山区,冷点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草地是主要碳储存类型,未利用地转为草地对碳储量贡献最大(73.3%),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碳储量产生最大负效应(−20.8%)。在5 km最优空间尺度和因子最佳空间离散化参数下,单因子和交互探测分别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碳储量空间分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20.7%),坡度、降水和日照等因素也具有显著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与高程的组合解释力最强,达到29.0%。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平衡城市扩张、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碳储量增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6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因子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增加较多的为中、良和优。(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差等级生态环境区面积最大,渭河流域73.43%的区域处于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区,增加区面积达1.21×10^(5) km^(2);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大,减少的区域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优生态环境质量区域总体仍沿东南-西北方向倾斜分布。[结论]降雨量、高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进行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分布规律优化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张喻翔 陈茂林 +5 位作者 官冬杰 郝明 周李磊 刘欢 谢丹 徐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5-287,共13页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及机制。[结果](1)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时空差异显著,在时间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净碳排放增速存在明显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先下降后上升,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68,0.57,0.60;在空间上呈现出“大聚集小散点—块状聚集—碎块分散”的演化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成渝城市群,低效率区分布在川西等外围城市。(3)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影响最高的因素分别为人口密度、政府干预和对外开放。各因子交互影响均大于单个因子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人口密度、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影响作用最显著。[结论]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差异虽有减弱但仍然处于两极分化格局,各城市应突破区域行政隔阂,优化产业结构,建立横向碳补偿机制来推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绍邦 李志英 +2 位作者 龙晔 杨柳 丁晓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 [目的]探析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期为区域乡村发展和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基于Ripley′s K函数确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变异系数、景观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0年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而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1)滇中高原湖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数量增加—用地扩张—局部收缩”的演化特征;(2)地形是湖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多因子复合作用持续驱动聚落空间演化,形成与城镇化进程相关联的阶段性特征;(3)城镇化中后期,各湖泊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愈发增强,集聚与收缩现象并存。[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需结合各湖泊区域发展趋势引导乡村功能专业化转型,加强乡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探索人口收缩区域的村庄布局和用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化 驱动因素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滇中高原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20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