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强震前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洁 季灵运 +6 位作者 石富强 呼楠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姜佳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常105项。地下流体异常以水氡、水位和水温为主,电磁异常以地电阻率和地磁为主,形变异常以倾斜、水准和体应变为主。分析结果表明:①震前各项异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中长期阶段以趋势类异常为主,短临期阶段以突变类异常为主。②不同地区内的地震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存在差异,在短临阶段,南北地震带中北段以流体和形变为主;南北地震带南段以地下流体水化为主;青藏地块内部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持续增长”;华北地块北缘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先增后减”;华南地块周缘以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准同步特征为主。③结合典型异常的机理,对长中短临各个阶段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水位、地电阻率和变形速度为例,认为其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符合亚失稳模型中应力条件发生改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强震 地球物理 时空特征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地震构造意义
2
作者 张鐘月 苑锰 +2 位作者 万波 滕藤 卢山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3-214,共2页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是欧亚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陆内响应的关键构造转换区(林伟等,2011)。其西邻渤海裂陷盆地,东接朝鲜半岛陆内造山带,深部受太平洋板块后撤与地幔上涌作用的双重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孕育了1975年海城M7....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是欧亚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陆内响应的关键构造转换区(林伟等,2011)。其西邻渤海裂陷盆地,东接朝鲜半岛陆内造山带,深部受太平洋板块后撤与地幔上涌作用的双重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孕育了1975年海城M7.3地震等典型陆内强震事件,成为研究板内地震机理的天然实验室(李安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辽东半岛 地震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天水地区地震台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分析
3
作者 姚赛赛 刘兴旺 +3 位作者 苏小芸 陈丽君 安振宁 孙常青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2-648,共17页
基于2013年天水地区内地震台的地球物理场资料,对地球物理定点观测的两个台站(天水地电台、武山台)和四个测项(天水地电阻率、武山1号泉水氡、武山台22号井水氡和武山台竖直摆钻孔倾斜)在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 基于2013年天水地区内地震台的地球物理场资料,对地球物理定点观测的两个台站(天水地电台、武山台)和四个测项(天水地电阻率、武山1号泉水氡、武山台22号井水氡和武山台竖直摆钻孔倾斜)在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归一化速率法、从属函数法和潮汐因子法分别提取了地电阻率、模拟水氡、钻孔倾斜在岷县-漳县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分析了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岷县-漳县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天水台四项资料的异常为地震前兆异常,具有清晰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地下介质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在孕震阶段的加卸载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 年岷县-漳县 M_(S)6.6 地震 地球物理异常 虚位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球物理场的华阳川铀矿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深部找矿潜力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培虹 耿涛 +2 位作者 冯治汉 唐小平 齐琦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0,共9页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的勘查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查明了浅部矿体的分布情况。然而,由于北秦岭华阳川地区深部构造发育,地形复杂,前期缺乏对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笔者通过航空重、磁及地面电磁剖面工作,结...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的勘查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查明了浅部矿体的分布情况。然而,由于北秦岭华阳川地区深部构造发育,地形复杂,前期缺乏对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制约了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笔者通过航空重、磁及地面电磁剖面工作,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对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区的深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华阳川韧性剪切带的深部延伸为铀源的迁移和迁出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同时,华山岩体具有铀源迁出特征,其在华阳川矿区北界面变缓,呈现出“靠椅”状的形态,这种地质结构有利于铀源的富集和就位。基于以上,认为华阳川铀矿区深部至少1500 m内仍具有寻找铀矿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 地球物理 深部构造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潜在地幔热柱的异常构造背景 被引量:76
5
作者 滕吉文 张中杰 +3 位作者 张秉铭 杨顶辉 万志超 张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8-480,共13页
渤海是中国东部陆缘的一个裂谷型盆地,通过重力、航磁、古地磁、天然地震、地热、应力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对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带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效应和深层物理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一盆地是由NNE-N... 渤海是中国东部陆缘的一个裂谷型盆地,通过重力、航磁、古地磁、天然地震、地热、应力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对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带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效应和深层物理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一盆地是由NNE-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组成,这3组断裂与3组地幔隆起带基本相对应,并在渤中坳陷交汇、渤海内部的现代构造运动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渤海区内地壳厚度仅28-29km,上地幔向上隆起,等温居里面埋深浅(为12km),并为较高区热流值区(56-77mW/m2).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庙岛西部中地壳中有一近似圆形的低速体,在120km深度仍为低速异常区.深大断裂可为深部热物质与气态物质上涌的通道.通过综合研究,提出渤海湾很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尚在发展中的地幔热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岩浆活动 地球物理 地幔热柱 异常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吴湘杰 周蒂 +2 位作者 庞雄 郝沪军 申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69,共8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系深水陆坡沉积区。以穿过白云凹陷中部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14s)为研究基础,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勾画了白云凹陷的形态,并提取该测线...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最具代表性的第三系深水陆坡沉积区。以穿过白云凹陷中部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14s)为研究基础,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勾画了白云凹陷的形态,并提取该测线相对应的重磁剖面数据,利用重磁资料和地震剖面进行了综合反演。以深剖面地震资料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所得的重力数据进行了研究深部结构的正演拟合,实测与计算值拟合较好,支持中生代俯冲洋壳存在的观点;同时结合地震资料对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区莫霍面由陆向海抬升,呈阶梯状变化,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具有大陆边缘陆壳向洋壳过渡的特征。根据地质模型还进行了变密度综合反演拟合来分析基底岩性特征,该区基底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部分为变质岩和基性火山岩,岩石密度由陆向洋逐渐减小,磁性体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地球物理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滕吉文 张洪双 +6 位作者 孙若昧 闫雅芬 张雪梅 杨辉 田有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10-2527,共18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西分区(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属矿床预测 被引量:16
8
作者 江为为 管志宁 +1 位作者 郝天珧 黄临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对华北地台北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探讨 ,根据重、磁异常数据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界面、居里界面、磁性界面的起伏 .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和反演计算结果对该地区的构造格架和断裂进行了推断 ,同时预测了 9个成矿远景区 :(1 )集宁... 对华北地台北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探讨 ,根据重、磁异常数据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界面、居里界面、磁性界面的起伏 .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和反演计算结果对该地区的构造格架和断裂进行了推断 ,同时预测了 9个成矿远景区 :(1 )集宁—呼和浩特金成矿区 ;(2 )张家口—赤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区 ;(3 )密云—高岭金、铜成矿区 ;(4)青龙—马兰庄金成矿区 ;(5 )秦皇岛、金多金属成矿区 ;(6 )郝家营多金属成矿区 ;(7)承德地区金、多金属成矿区 ;(8)赤峰—喀喇沁旗金成矿区 ;(9)宁城东金、多金属成矿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反演计算 构造格架 成矿预测 华北地台 金属矿床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9
9
作者 郝天珧 刘伊克 段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77-690,共14页
在分析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海陆地区的重力场、磁场、电性结构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球物理场的大地构造意义及大地构造演化.指出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它是由不同结构性质的东北、华北、扬子和华... 在分析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海陆地区的重力场、磁场、电性结构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球物理场的大地构造意义及大地构造演化.指出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它是由不同结构性质的东北、华北、扬子和华南四大块体组成,并于不同时代碰撞、拼合到一起,经历了五幕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邻域 地球物理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地球物理场及对其新生洋壳的认识 被引量:24
10
作者 梁瑞才 王述功 吴金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4,共8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体及海底山 ,这些侵入体很可能来自于深部地幔。高温地幔物质上涌在海槽轴部形成高热流、强磁异常、多火山以及热液活动。上述现象说明冲绳海槽中段张裂轴部大陆岩石圈已经破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条带异常 扩张轴 岩石圈 岩浆活动 冲绳海槽 地球物理 磁性侵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聊城—兰考断裂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于平 杨冬 杨宝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兰聊断裂位于华北地台,作为华北断拗带和鲁西断隆带的边界,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控制着邻区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它是东濮凹陷和临清坳陷最主要的控盆断层,它和太行山山前断裂共同作用,控制着东濮凹陷和临清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兰聊断裂的区... 兰聊断裂位于华北地台,作为华北断拗带和鲁西断隆带的边界,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控制着邻区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它是东濮凹陷和临清坳陷最主要的控盆断层,它和太行山山前断裂共同作用,控制着东濮凹陷和临清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兰聊断裂的区域地球物理场的综合特征表明,它是一条重、磁异常突变的正断层,由于东西向构造的影响,兰聊断裂在南北不同区段其发育特征不同,并造成两侧的石油地质条件差异。兰聊断裂是影响整个华北地区构造格局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聊城-兰考断裂 地球物理 临清坳陷 重力 控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6-3320,共25页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古地幔柱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 低速层 壳幔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成矿带的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2 位作者 安玉林 闫雅芬 王光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12,共12页
根据三江及邻区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资料和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球物理场及地壳深部构造的相关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据此,提出矿产资源聚集带的概念。并给出研究区内4条矿产资源... 根据三江及邻区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资料和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球物理场及地壳深部构造的相关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据此,提出矿产资源聚集带的概念。并给出研究区内4条矿产资源聚集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深部构造 矿产资源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明清 祝治平 +7 位作者 方盛明 刘明军 张建狮 虎喜凤 杨清 刘敏 啜永清 景呈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 山西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地球物理场及其深部地质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光大 葛肖虹 +1 位作者 刘永江 任收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6,共4页
分析了盆地重力场、磁场和温度场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信息探讨了盆地沉积构造、区域构造格架和深部地质特征,并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对比,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拓宽了非地震地球物理信息的应用领域,而... 分析了盆地重力场、磁场和温度场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信息探讨了盆地沉积构造、区域构造格架和深部地质特征,并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对比,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拓宽了非地震地球物理信息的应用领域,而且对其它含油气盆地的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和油气勘探部署也有借鉴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区域大地构造和盆地对比研究。因此,本项研究既有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理论意义,而且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评价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质 地球物理 盆地 油气勘探 构造地质 沉积构造 大地构造 特征 信息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江为为 宋海斌 胥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48,共9页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 ,地壳厚度在 1 7— 38km之间 ,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 ,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 ,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地区 地壳深部结构 地球物理 重力资料 地震勘探 地幔对流 深部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盆地群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综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典 李鹏 +5 位作者 刘财 鹿琪 单玄龙 田有 于涵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6-1128,共23页
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 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本文综述该盆地群域受控的区域构造与深部构造背景、盆地群构造特征与性质、主要控盆断裂特征、盆地群油气条件比较以及盆地群域已完成并取得重要结果的地球物理工作.归纳已有主要认识和研究结果:(1)对大兴安岭西侧的盆地群起构造控制作用的构造带包括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塔原—喜桂图缝合带、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额尔古纳—呼伦断裂和得尔布干断裂.(2)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漠河盆地的盆地构造轴向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走向相关;而且三个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走向(隆起、坳陷和推覆带)也具有这类特点.(3)几个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岩石圈地幔厚度自北向南变厚,南部盆地基底与华北地台基底表现类似;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4)在盆地沉积地层方面,漠河盆地的下部是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上部是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海拉尔盆地由下侏罗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上侏罗统的大磨拐河组和下白垩统的伊敏组共同组成扎赉诺尔群,厚约3000m;二连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中下侏罗统主要为含煤建造,上侏罗统为火山岩建造,下白垩统主要为含油建造和含煤建造,上白垩统为砂砾岩建造.(5)盆地群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由本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研究区受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所包括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在岩石圈尺度上三维空间的地球物理场表征;深部构造对盆地群域构造的作用;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依据;从北至南约1650km长的盆地群域构造差异与依据;盆地群(域)油气条件与毗邻的松辽盆地在构造成因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 区域构造背景 地球物理 中新生代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构造稳定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1 位作者 王良书 周彩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4-636,699,共13页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它们与本区地震构造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活动,从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研究本区大范围构造应力状况;最后结合该区域新生代演化史和第四纪沉积与活断层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本区地震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研究区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强度为中等或中等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区 地球物理 地震构造稳定性 预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地球物理场观测数据中亚失稳现象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淑亮 王霞 +2 位作者 郭文峰 陈慧 李惠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1-583,共13页
20100124山西河津M4.8地震前,临汾地震台宽频倾斜仪记录到与实验室岩石破裂亚失稳过程类似图像,震源及附近地区也出现多项准同步性的短临异常。本文对这次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地区多种地球物理场观测数据在发震断层黏滑失稳前不同阶段的变... 20100124山西河津M4.8地震前,临汾地震台宽频倾斜仪记录到与实验室岩石破裂亚失稳过程类似图像,震源及附近地区也出现多项准同步性的短临异常。本文对这次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地区多种地球物理场观测数据在发震断层黏滑失稳前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震前记录到的亚失稳现象并非单点单测项,而是具有多点多物理场的群体性特征;2)这些异常出现的时间与临汾宽频倾斜仪记录的亚失稳事件时间基本同步,其形态上以大幅突变为主,时间上多集中在震前45 d左右,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距震中100 km的范围内,且具有随时间从外围向震中区集中的特点;3)震前不仅在多种地球物理场观测数据中记录到类似亚失稳现象,而且在震前1~6 d一些地球物理场观测仪器还记录到与发震断层失稳前预滑有关的小事件;4)震前临汾宽频倾斜仪记录到的亚失稳现象、震源及附近地区出现多项准同步性的短临异常,是在震源及附近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增强、介质特性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可能与河津地震有关;5)震前多种地球物理场异常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协同化的特点,即沿发震断裂方向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和集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津M4.8地震 地球物理 亚失稳 区域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及邻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斌 张英凯 李继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33-337,共5页
对渤海及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 :该区域发育有NNE、NW和NWW向 3组断裂 .在渤海海域NNE向的郯庐断裂被NWW向断裂分割为 3段 ,中段地震活动最强 ,发生过 3次 7级以上地震和 3次 6级... 对渤海及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 :该区域发育有NNE、NW和NWW向 3组断裂 .在渤海海域NNE向的郯庐断裂被NWW向断裂分割为 3段 ,中段地震活动最强 ,发生过 3次 7级以上地震和 3次 6级以上地震 .在空间上 ,地震活动可以划分为 2个带 ,即郯庐地震带和燕山 渤海地震带 .渤海中部地区热流值偏高 ,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隆起 ,上地幔高导层埋深浅 ,为 30~ 5 0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活动特征 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