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401,共10页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热异常成因 地球物理分析 铲形逆冲断层 放射性生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及壳幔温度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健 董淼 +2 位作者 王蓓羽 艾依飞 方桂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陕西关中盆地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是中国典型的隐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为研究关中盆地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认识深部热源条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分析了该区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居里面平均深度为25.0 km,莫霍面... 陕西关中盆地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是中国典型的隐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为研究关中盆地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认识深部热源条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分析了该区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居里面平均深度为25.0 km,莫霍面平均深度为36.6 km,地壳平均地温梯度为22.60℃·km-1,咸礼断阶、西安凹陷、固市凹陷地壳地温梯度高于平均值,是地热地质条件较好的构造分区。咸阳、西安之下,上地幔存在向南下倾的高温带,咸阳北侧约175 km深度是一个温度大于1500℃的高温区;其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高温基底,加热沉积地层中的地下水。富平、渭南之间,上地幔存在“下沉”低温区,低温区北、南两侧约175 km深度分别对应温度大于1450℃的高温区;高温区之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聚热中心,为地表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热源条件。总体上,关中盆地新生代潜水受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带入的地幔热量传导加热,热物质随莫霍面、居里面向上抬升,是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上地幔流变边界层控制研究区重要的构造活动,此边界层受周缘构造带不同动力作用,在重力均衡调整过程中,导致深大断裂活动,进而引起地壳深、浅部水体沿断裂带热对流,形成带状分布热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球物理分析 莫霍面 居里面 地壳温度 地震剪切波 流变边界层 上地幔热结构 关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分析--以鲜水河高温水热系统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健 方桂 +1 位作者 何雨蓓 艾依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8-712,共15页
鲜水河高温水热系统位于川西地热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和高温地热发电工程建设选区,其深层超临界地热资源可以大幅提高热-功转换效率和地热发电能力,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超临界地热资源是地热学的全新研究方向,研究深层... 鲜水河高温水热系统位于川西地热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和高温地热发电工程建设选区,其深层超临界地热资源可以大幅提高热-功转换效率和地热发电能力,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超临界地热资源是地热学的全新研究方向,研究深层超临界地热资源促进地热学拓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地热地质资料,对鲜水河高温水热系统超临界水热流体构造条件、有利赋存部位、热结构与热状态开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浅源小震群与深层超压热流体层相关,热泉群串珠状负重力异常圈闭之下超厚沉积地层是赋存深层超临界地热流体储层的有利构造部位;康定中谷-二道桥-榆林宫热水区的水源补给、热源补给、水热循环通道等地热地质条件优良,其下方存在酸性岩浆活动,是形成高温水热系统浅层热储、深层超临界热液区的重要热源条件.我们认为:鲜水河断裂带是深部热流体上升至浅表产生强烈水热活动的通道,沿此通道,在160~250℃温度区间,是鲜水河水热系统地热储层的赋存区域;在350~400℃温度区间,是深层超临界流体(H2O、CO_(2))的赋存区域;随温泉水大量溢出的高浓度CO_(2)地热气体,伴随出现pH值略小于7的弱酸性热水,其下方是形成深层超临界地热资源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高温水热系统 超临界地热资源 地球物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氧相分析在黄骅拗陷歧南次凹沙河街组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1-655,共5页
把古氧相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黄骅拗陷歧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环境研究之中,通过古氧相分析中的微量元素V/Cr和Ni/Co分析,以及岩石与古生物分析表明,歧南次凹沙河街组具有以常氧为主、贫氧为辅的沉积环境;同时,古盐度分析指示为咸... 把古氧相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黄骅拗陷歧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环境研究之中,通过古氧相分析中的微量元素V/Cr和Ni/Co分析,以及岩石与古生物分析表明,歧南次凹沙河街组具有以常氧为主、贫氧为辅的沉积环境;同时,古盐度分析指示为咸水、半咸水环境,地球物理学(地震、布格重力异常)研究结果为深水封闭湖泊环境,对比分析认为歧南次凹沙河街组为内陆深水咸化湖泊环境。在环境地质标志研究基础上进行沉积环境研究时,采用古氧相分析与古盐度分析等综合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将内陆咸化湖泊环境误判为海相或过渡相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氧相 沉积环境 古盐度 地球物理分析 歧南次凹 沙河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拉威西岛北部左旋走滑与俯冲后撤的动力学分析
5
作者 张健 董淼 +3 位作者 姜程浩 方桂 褚伟 何雨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苏拉威西岛北部属于马鲁古海板块,其主体是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与帕卢-科洛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岛北支和岛东支。大约5 Ma前,苏拉群岛沿Sorong断层与苏拉威西岛东支碰撞,导致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后撤,引起了岛北支顺时针旋转约20°... 苏拉威西岛北部属于马鲁古海板块,其主体是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与帕卢-科洛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岛北支和岛东支。大约5 Ma前,苏拉群岛沿Sorong断层与苏拉威西岛东支碰撞,导致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后撤,引起了岛北支顺时针旋转约20°~25°,同时,西侧的帕卢-科洛断层发生了约4 cm/a的左旋走滑。本文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计算了该区三维温度、速度、黏性特征,认为:苏拉威西岛北部在左旋走滑、俯冲后撤过程中,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但由于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在地壳内形成南向倾斜的软弱层,Moho面和地形“镜像”区域内形成脆、韧变形共存的组合。地幔变形为韧性变形,深度约100 km的上地幔低速流变层是地幔韧性变形的主控层位。在周边板块边界不断移动的动力学背景中,苏拉威西岛北部在地壳尺度以收缩-伸展变形为主,在岩石圈尺度以旋转变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岛北部 左旋走滑 俯冲后撤 地球物理计算分析 地壳与地幔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学数据与信息动态管理技术
6
作者 童多泽 陈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44-444,共1页
关键词 地学数据 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处理 GDPS 信息档案 虚拟存储 读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