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被引量:35
1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1 位作者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0-2108,共9页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地球动力系统 古亚洲洋构造域 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多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地球动力系统的演进与东亚矿产资源效应 被引量:9
2
作者 耿树方 刘平 +1 位作者 王振洋 剧远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6-866,I0005,867-880,共16页
本文系统阐述了亚洲中部及邻区地球动力系统的演变进程及其所制约的区域地质和成矿特征,并提出了以下新认识和新观点:①在西伯利亚陆块与中朝—塔里木陆块之间的原"古亚洲洋"区域内是全球地史演化中具有双向侧向陆缘增生与垂... 本文系统阐述了亚洲中部及邻区地球动力系统的演变进程及其所制约的区域地质和成矿特征,并提出了以下新认识和新观点:①在西伯利亚陆块与中朝—塔里木陆块之间的原"古亚洲洋"区域内是全球地史演化中具有双向侧向陆缘增生与垂向增生同时发展的"双向增生"独特地区。②"古中国陆块群"是位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独立存在的古陆。由于它的特殊位置而构成了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分水岭"。③地球动力学的"内动力"归根到底来自地球自身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离心力(拉张力)与挤压力,它是地球动力学的基础,二是地球内部永不衰败的"高热能库"。当今地震、火山等等,都是地下过饱和的高热能向地表释放的一瞬间转变为强动能的地质事件。④由地球动力系统演变打造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矿储矿的良好空间,因此"断裂系统找矿法"是简便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据此提出了4个理论指导找矿的试点和验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地球动力系统 矿产资源效应 双向增生区 古中国陆块群 断裂系统找矿法 理论指导找矿试点和验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地质节律与地球动力系统的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瑶琪 吴智平 +1 位作者 章大港 赵华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3期85-94,共10页
文章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节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地球的内部动力作用是地质节律形成的主要的动力学背景。地球内部动力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原始增生热、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和长寿命放射性... 文章对地质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节律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地球的内部动力作用是地质节律形成的主要的动力学背景。地球内部动力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原始增生热、短寿命放射性核素和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辐射能等;能量主要以热传导、热对流的方式由地球内部通过岩石圈向外耗散,并导致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内部能量的释放是呈指数衰减的,在此背景上叠加着非线性的、脉冲式的变化。在分析地球动力系统的主要特征基础上,笔者将地球视为一个自组织临界状态的自然系统,提出一个简单地球热动力系统模型,对地质节律现象进行模拟,并对未来地球动力系统模型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节律 地球动力系统 非线性问题 热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地球动力系统温度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晓霞 周瑶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49-54,共6页
概述了模拟地球内部温度结构对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一维热演化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地表幕式能量释放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和地球内部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据此探讨了地球内部能量传输机理与地质演化节... 概述了模拟地球内部温度结构对研究地球动力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一维热演化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地表幕式能量释放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和地球内部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据此探讨了地球内部能量传输机理与地质演化节律的关系,地球内部温度梯度变化和圈层分异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结构 地球动力系统 热演化模型 幕式能量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