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的同位素证据及盆地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2
1
作者 许红 赵金海 +3 位作者 蔡乾忠 郑建平 孙和清 曹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7,共9页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深部过程分析,指出Sm-Nd、Pb-Pb、Nd-Pb同位素体系反映的深部地幔流体具有古生代向新生代转型的双重特征,与古生代地幔岩浆来源具有较明显亲和性,其中既有古老地幔物质存在,又有新生地幔物质参与,表明研究区地壳深部流体活动十分频繁。结合海洋一期"863"双船折射大剖面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成果的综合分析认识,提出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海域 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 玄武岩性质 盆地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球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水环境和水资源研究:现状、挑战与未来
2
作者 桑丽源 郭威 +12 位作者 张静文 刘艺轩 章同坤 张竹卿 岳展鹏 李丹阳 张润 张旭 唐伟平 刘展航 丁虎 郎赟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61,共17页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显著的人类活动,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从地球...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显著的人类活动,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城市三维下垫面结构、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和“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理论”,系统梳理了城市下垫面结构与水循环动态变化、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耦合机制。通过整合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研究揭示了不透水面扩张对降水-径流-渗透动态平衡、污染物迁移及水资源供需分配的影响机制,强调社会与自然系统耦合研究对水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性。此外,研究结合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深入分析了水文动态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人类福祉的调控作用,初步提出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框架。该框架为理解城市水文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本综述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城市水文动态与生态服务关系,打通水文分支学科间壁垒,还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球关键带 水文过程 环境 水资源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岩浆作用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7
3
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4 位作者 冀登武 厉子龙 董传万 贾承造 魏国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11,共8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物质来源和岩浆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认为基性岩浆来自于均一的富集地幔,并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深部岩浆向地表上升迁移...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沉积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盆地早-中二叠世基性岩类的物质来源和岩浆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认为基性岩浆来自于均一的富集地幔,并经历了较强的分异作用。深部岩浆向地表上升迁移过程中,导致了上部岩石圈的快速隆升,并造成塔里木盆地的区域性抬升和海水向西退出,并进入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当隆升的作用力超过了岩石圈的扰曲强度时,岩石圈发生破裂,导致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塔里木盆地早-中二叠世的岩浆作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并与吐哈盆地、红柳河地区、北山地区、扬子板块西缘地区的二叠纪岩浆作用共同构成了古特提斯北缘一次强烈岩浆作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岩浆作用 深部地质过程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及大型_超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70
4
作者 李俊建 罗镇宽 +2 位作者 刘晓阳 徐卫东 骆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文章通过对大量前人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元信息资料的分析,认为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和大型_超大型金矿床形成于华南_华北克拉通后碰撞挤压和伊泽奈崎板块快速斜冲剪切的双重构造环境及其后的拉张构造环境。胶东大型_超大型金矿床... 文章通过对大量前人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元信息资料的分析,认为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和大型_超大型金矿床形成于华南_华北克拉通后碰撞挤压和伊泽奈崎板块快速斜冲剪切的双重构造环境及其后的拉张构造环境。胶东大型_超大型金矿床受控于经历了韧_脆性剪切、挤压_拉张复杂变形叠加的大型构造岩带,同时也受控于被断裂叠加的花岗岩接触带。根据铅、硫等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地质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太古宙胶东岩群绿岩和深成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不排除煌斑岩浆带来部分深源物质;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氢、氧、碳同位素组成,判断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成矿条件为中低温(380~100℃),低压(86~5.4MPa);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125~100Ma),成矿与燕山晚期拉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中温热液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动力学环境 后碰撞 花岗岩 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级胶东金矿集中区两类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连登 陈国华 +3 位作者 张辉煌 张文钊 颜秉蓬 吴桂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36-39,共4页
胶东金矿集中区,累计探明黄金储量超过1000t。该区在中生代陆陆俯冲、碰撞过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3次演变。早期挤压、尔后为挤压-伸展和伸展地球动力学环境,后两种环境对应形成与不同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系统有关、本质特征各异的中深热... 胶东金矿集中区,累计探明黄金储量超过1000t。该区在中生代陆陆俯冲、碰撞过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3次演变。早期挤压、尔后为挤压-伸展和伸展地球动力学环境,后两种环境对应形成与不同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系统有关、本质特征各异的中深热液金矿和浅成热液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期 地球动力学环境 金矿本质特征 胶东金矿集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新生代以来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峰 薛传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5-122,共8页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壳活动增强:山脉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7.1mm/a;全新世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2个数量级;第四纪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壳活动增强:山脉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7.1mm/a;全新世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2个数量级;第四纪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错移速率不断加大;现代地壳应力值高,构造变形速度快,地震活动强度加剧,地热流异常明显。地壳活动性加剧将造成滇西北地势格局和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进一步恶化、湖泊加速收缩、区域稳定性降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环境将更严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环境影响 滇西北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琼河坝岛弧晚古生代地球动力学环境——来自和尔赛岩体暗色岩墙时空分布的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冯乾文 周可法 王金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8-1082,共15页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地处阿尔泰、准噶尔和东天山等山系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或称北亚造山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准噶尔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相对缺乏构造变形尤其是中小尺度构造变形的研...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地处阿尔泰、准噶尔和东天山等山系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或称北亚造山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准噶尔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相对缺乏构造变形尤其是中小尺度构造变形的研究。初步研究发现东准噶尔分布着大量的中基性暗色岩墙,它们是后期岩浆侵入到前期构造裂隙中的产物,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构造裂隙的研究提供制约。本文结合地质资料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在琼河坝岛弧带中的和尔赛岩体(早泥盆世)中识别出来了874个暗色岩墙(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片段,它们的走向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为主,另外还有少数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通过岩墙的宏观变形特征可以推测,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压张性裂隙之中,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左行张剪裂隙之中,北东—南西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右行压剪裂隙之中。这些裂隙形成时平面最大主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结合岩体和岩墙的时代,本文认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期间,和尔赛岩体由于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区域挤压作用而产生相应的裂隙,可能标志着洋盆结束后碰撞作用的发生,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暗色岩墙的普遍发育可能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琼河坝 中基性岩墙 地球动力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两岸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园田 王志鹏 +3 位作者 叶建辉 李光明 何丹明 谢志招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2期38-45,共8页
本文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活动习性、褶皱、断陷盆地、平原、海湾的形成机理,火山活动、水系分布格局,震源机制解、地壳形变场、GPS观测成果和EDM(光电测距)资料等,对比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现今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 本文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活动习性、褶皱、断陷盆地、平原、海湾的形成机理,火山活动、水系分布格局,震源机制解、地壳形变场、GPS观测成果和EDM(光电测距)资料等,对比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现今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处在北西方向引张的应力环境;台湾地区受到来自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方向的挤压和因台湾海峡下降而产生的向南东方向的挤压;福建沿海则受到印度板块向北向东的挤压和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方向的挤压以及台湾海峡下降而产生的向北西方向的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板块运动 地壳变形 地球动力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立新 戴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107,共7页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以盆地群及控制盆地群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特征,其中松辽盆地及控制该盆地的北东向断裂最具代表性,该盆地也是区域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中,北东向展布...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以盆地群及控制盆地群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特征,其中松辽盆地及控制该盆地的北东向断裂最具代表性,该盆地也是区域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中,北东向展布的大多增加,从西北至东南、从西南至东北具有逐渐增加的特点;北西向展布以及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多减小,且从西至东、从西北至东南的减小值逐渐增大。日本大地震改变了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本岛的基本运动趋势,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地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改变为拉张状态。在2002~2018年、2006~2018年2个时段的运动趋势中,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仍非常显著,现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将处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中,对较为规律的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韵律性特征将产生一定影响。1999年开始的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或将进入第6活动期前的间歇平静期,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还需时间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地球动力学环境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水相互作用的溶解动力学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党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1-53,共3页
煤矸石—水相互作用的溶解动力学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党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水—岩作用煤矸石地球化学动力学采煤矿区复垦环境效应收稿日期:1997-3-10作者简介:党志男1962年生... 煤矸石—水相互作用的溶解动力学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党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水—岩作用煤矸石地球化学动力学采煤矿区复垦环境效应收稿日期:1997-3-10作者简介:党志男1962年生博士生环境地球化学煤矸石以其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煤矸石 地球化学动力学 采煤矿区复垦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及邻区现今地壳三维运动特征及地球动力学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亚轩 胡久常 +2 位作者 赵斌 秦姗兰 郑在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9-564,共6页
利用海南及邻区1999年以来GNSS资料及1970年以来水准数据获取三维运动速度场,分析地壳运动特征,结合东南亚水平运动背景场分析周缘板块对海南地块及华南地块陆缘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维运动以白沙断裂为界,岛北部以海口-屯... 利用海南及邻区1999年以来GNSS资料及1970年以来水准数据获取三维运动速度场,分析地壳运动特征,结合东南亚水平运动背景场分析周缘板块对海南地块及华南地块陆缘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维运动以白沙断裂为界,岛北部以海口-屯昌为界。华南地块各观测点E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逐渐减小,至陆缘区域速率最小,各观测站间运动速率差异性小;S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位于23°~26°N区域观测点的速度场与其南北两侧存在差异。华南地块运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挤压影响,陆缘地带还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活动及南海扩张运动影响,澳大利亚板块对区域运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壳运动 块体分界带 地球动力学环境 印澳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峰式火山岩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4
13
作者 钱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04-104,共1页
由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是一个经典的地质问题。其中的玄武质岩石端员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然而,玄武岩和流纹岩的关系、岩浆成分间隔的意义、流纹岩的成因以及双峰式岩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然存在争论。通... 由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是一个经典的地质问题。其中的玄武质岩石端员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然而,玄武岩和流纹岩的关系、岩浆成分间隔的意义、流纹岩的成因以及双峰式岩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然存在争论。通常认为双峰式火山岩与拉张构造作用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动力学 地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构造系统地质环境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研究
14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2 位作者 徐冰 田新洪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12期31-38,共8页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多米诺构造等;对其构造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宏观阐述,晚古生代之前朝鲜半岛是由中国东部三个不同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贴拼焊接而成,中生代隆起成陆以后遭受了三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松林运动、大宝运动、佛国寺运动),新生代发生了玉岭运动。朝鲜地块基本构造形式的形成受中国边缘海盆地与日本海盆地的侧向水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主应力轨迹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延伸,近代主应力轨迹线方向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其引起的现代地质作用及环境效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构造系统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地球动力学机制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
15
作者 林景星 张静 +1 位作者 林防 郭盛乔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0-111,共2页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ChangesoftheEarthSurfaceandtheDynamicEvolutions... 中国东部地球表面环境变化与大陆动力学演化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alChangesoftheEarthSurfaceandtheDynamicEvolutionsoftheContinent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动力学 地球表面 环境变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刘秀明 王世杰 黎廷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39-41,共3页
洞穴化学沉积物气候-环境记录机理研究中,亟需了解各种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我们以洞穴滴水为主线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气候-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受控因素,判别了洞穴顶板土壤基本情况(自然和人为作用),分析了洞... 洞穴化学沉积物气候-环境记录机理研究中,亟需了解各种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我们以洞穴滴水为主线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气候-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受控因素,判别了洞穴顶板土壤基本情况(自然和人为作用),分析了洞穴滴水的水动力特征,归纳了水文、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简单模型,考察了滴水的DOC、荧光强度及相关性,综合探讨了氢、氧、碳同位素信号传递过程及其受控因素,以及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的对比.当前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是:发现滴水的溶解有机碳和荧光强度以每年4~6月最强,并与洞穴上覆植被条件成正相关;降雨对洞穴滴水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和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蒸发作用对氧同位素信号的传递有不大于2‰的影响作用;植被条件对滴水碳同位素信号起主导控制作用,δ13C值在湿热条件下低于干冷条件,明显受降雨稀释效应、水动力过程、方解石溶解/沉积作用和CO2逃逸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气候-环境替代指标 地球化学过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热环境下高空气球升空热动力学特性
17
作者 程昊天 王梓皓 +2 位作者 张泰华 杜千仟 曹胜鸿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180,共11页
结合现有高空气球升空过程研究基础,建立了高空气球热-动力学耦合模型,主要包括系统受力分析、动力学建模、搭建辐射换热以及对流换热模型,结合实际飞行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构建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放日期、发放点纬度... 结合现有高空气球升空过程研究基础,建立了高空气球热-动力学耦合模型,主要包括系统受力分析、动力学建模、搭建辐射换热以及对流换热模型,结合实际飞行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构建的热力学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放日期、发放点纬度以及初始氦气温度对高空气球升空过程中气球升速、系统净浮力以及球体内部氦气温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发放地点和日期能一定程度缓解升空过程超冷现象的影响,初始氦气温度主要对升空前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空气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气球 升空过程 动力学 复杂热环境 飞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暗示 被引量:47
18
作者 许德如 王力 +4 位作者 李鹏春 陈广浩 贺转利 符巩固 吴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6-1078,共23页
江南古陆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花岗岩和金及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位于该区中段的连云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69.41%~75.14%)和Al_2O_3(13.61%~17.46%)、相对偏低的铁镁质(0.92%~3.14%)以及变化范围较大的Na_2O(2.04%~3.83%)... 江南古陆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花岗岩和金及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位于该区中段的连云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69.41%~75.14%)和Al_2O_3(13.61%~17.46%)、相对偏低的铁镁质(0.92%~3.14%)以及变化范围较大的Na_2O(2.04%~3.83%)、k_2O(1.94%~4.94%)和CaO(0.82%~3.24%)等氧化物含量;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Y(5.2×10^(-6)~18.0×10^(-6))和Yb(大多数在0.29×10^(-6)~0.70×10^(-6))丰度普遍偏低、而Sr/Y(多数在55与82之间)和(La/Yb)_N(大多数在31与111之间)比值较高,且普遍表现LREE强烈富集的REE配分特征。结合Sr(^(87)Sr/^(86)Sr_i=0.71008~0.73852)-Nd(ε_(Nd)(t)=-9.95~-12.37)-Pb(^(206)Pb/^(204)Pb_i=17.972~19.959)同位素组成,以及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特征,连云山岩体为典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显示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亲和性,是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下由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经同化混染和分异结晶而形成,其源岩可能主要为变杂砂岩、长英质片麻岩和变英云闪长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我们推测晚中生代连云山花岗岩是三叠纪时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及随后的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导致华南大陆伸展、减薄的联合作用构造背景下,主要由古元古代连云山群(?)物质部分融熔而产生。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刻揭示湘东北地区金和金多金属矿产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质花岗岩 AFC过程 地球动力学背景 湘东北连云山地区 江南古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矿系统:地球动力学的有效探针 被引量:78
19
作者 陈衍景 肖文交 张进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59-1073,共15页
笔者介绍了矿床研究促进地球动力学或大地构造研究突破的实例,证明成矿系统是理想的地球动力学探针。其原因之一是成矿系统往往由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形成,更全面地记录了地质作用的信息;原因之二是矿床的研究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的地质体... 笔者介绍了矿床研究促进地球动力学或大地构造研究突破的实例,证明成矿系统是理想的地球动力学探针。其原因之一是成矿系统往往由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形成,更全面地记录了地质作用的信息;原因之二是矿床的研究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的地质体,能够更准确地给出地球动力学演化的信息。作为尝试,笔者初步建立了重要成矿系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之间的链接,提出了一些似可通过成矿系统研究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地球动力学探针 构造环境 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13
20
作者 滕吉文 张洪双 +6 位作者 孙若昧 闫雅芬 张雪梅 杨辉 田有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10-2527,共18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场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西分区(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