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半岛构造系统地质环境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的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研究
1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2 位作者 徐冰 田新洪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12期31-38,共8页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 采用将东亚地区综合资料分析成果与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全球构造域中典型的构造地段朝鲜地块。详细识别出朝鲜半岛地区的基本构造形式,其基本类型主要有环形构造(及辐射构造)、追踪构造、共轭构造、菱形构造、多米诺构造等;对其构造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宏观阐述,晚古生代之前朝鲜半岛是由中国东部三个不同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贴拼焊接而成,中生代隆起成陆以后遭受了三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松林运动、大宝运动、佛国寺运动),新生代发生了玉岭运动。朝鲜地块基本构造形式的形成受中国边缘海盆地与日本海盆地的侧向水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主应力轨迹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延伸,近代主应力轨迹线方向表现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对其引起的现代地质作用及环境效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构造系统基本类型 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地球动力学机制 朝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玢岩铁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津华 曾键年 +3 位作者 王思源 李锦伟 邱金亮 张燕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4,共9页
玢岩铁矿是我国铁矿的一个重要成矿类型,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铁矿的主要矿集区。对宁芜和庐枞盆地的构造分析结果表明,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往往是玢岩铁矿产出的有利空间。综... 玢岩铁矿是我国铁矿的一个重要成矿类型,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铁矿的主要矿集区。对宁芜和庐枞盆地的构造分析结果表明,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往往是玢岩铁矿产出的有利空间。综合对比了宁芜和庐枞地区玢岩铁矿成矿岩体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铅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共同的物质来源。稀土元素特征表明两盆地玢岩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Pb同位素特征则进一步说明其与EM-Ⅱ型富集地幔具有密切关系。宁芜和庐枞盆地在燕山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成矿作用受岩浆活动所控制。两盆地玢岩铁矿成矿作用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受地壳物质混染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机制 成矿作用 成矿地球化学对比 玢岩铁矿 宁芜盆地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机制--古太平洋板块反复俯冲-后退模式 被引量:17
3
作者 姜耀辉 王国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3-1081,共9页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广泛分布。笔者近几年在赣南和闽西北鉴别出一系列早侏罗世镁铁质岩石和A型花岗岩,其中A型花岗岩呈北东向展布,构成一条早侏罗世A型花岗岩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中国东南部还存在另外3条...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广泛分布。笔者近几年在赣南和闽西北鉴别出一系列早侏罗世镁铁质岩石和A型花岗岩,其中A型花岗岩呈北东向展布,构成一条早侏罗世A型花岗岩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中国东南部还存在另外3条A型花岗岩带,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它们与早侏罗世A型花岗岩带一样均呈北东向展布,平行于现今海岸线,其中晚侏罗世A型花岗岩带更靠内陆一侧,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几乎与早侏罗世A型花岗岩带重叠,晚白垩世A型花岗岩带则分布于沿海地区。通过镁铁质和花岗质岩石成因综合研究,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可用古太平洋板块反复俯冲-后退模式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花岗岩 地球动力学机制 板片反复俯冲-后退 古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丁巍伟 陈汉林 +3 位作者 杨树锋 初凤友 邹乐君 沈晓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23-229,共7页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 .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 .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 ,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 5 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 ,表现为 NE- SW向展布 ,5 k... 在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 .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 .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 ,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 5 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 ,表现为 NE- SW向展布 ,5 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 ,强度也变弱 ;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 5 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 ,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方向上也表现为 EW向 ,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 .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 ;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 ,是通过海底扩张作用的方式形成的 .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磁异常 东部次海盆 西南次海盆 插值切割法 局域场 区域场 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8 位作者 徐冰 白建斌 田新洪 王旭龙 宋友桂 于学锋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特征反映出显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是互为转变的。通过物理模型分析和试验变形比对等综合材料证明,变形砾石是遭受了既密集、又分散、还具有同时发生作用的长时期的多边界外力条件及平衡力系,内部形成破裂其应力传递过程和性质改变与变形形迹转变及其做功连续扩展,是由低于疲劳极限的具有脉动性作用微弱应力造成的。地球陆表过程和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认为,只有第四纪晚期地质事件的低温、低应力及其分散密集的多颗粒平衡力系的缓慢长期及间歇脉动作用的边界条件才能满足、符合及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变形构造,为中国东部山地可能遭受第四纪冰冻环境及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裂隙 冷构造系统 陆面表层冰冻作用 地质环境响应: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玄武岩地幔源区性质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3
6
作者 贾大成 丘学林 +1 位作者 胡瑞忠 卢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9,共10页
北部湾发育一系列上新世玄武岩 ,其全岩K Ar年龄为 5 .9— 2 .4Ma ,是伴随北部湾盆地拉张而形成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 ,具有OIB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形成于较均一... 北部湾发育一系列上新世玄武岩 ,其全岩K Ar年龄为 5 .9— 2 .4Ma ,是伴随北部湾盆地拉张而形成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 ,具有OIB型微量元素配分模式 ,形成于较均一的地幔源区 ,具有以EM2型地幔端元为主、混有HIMU和EM1型端元的地幔源区性质 ,形成于地幔柱或地幔热点的构造环境。北部湾盆地与红河剪切断裂带具有相同的地幔源区 ,而与受太平洋板块影响的地幔源区差别较大。玄武岩形成和北部湾盆地拉张主要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的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剪切走滑控制 ,5Ma左右红河断裂带由左行走滑剪切转变为右行走滑剪切的构造性质转换可能是导致地幔异常扰动和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K—Ar年龄 岩浆活动 岩石化学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性质 红河断裂带 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晚三叠世韧性剪切变形的激光^(40)Ar/^(39)Ar年龄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钱程 汪岩 +5 位作者 秦涛 李林川 臧延庆 陆露 孙巍 江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6-34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叠加部位(图1a)。该区北东-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育,叠加变形的岩石主要为早古生代变质火山-碎屑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石炭纪和晚... 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叠加部位(图1a)。该区北东-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育,叠加变形的岩石主要为早古生代变质火山-碎屑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石炭纪和晚二叠世碎屑岩、早二叠世和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等(图1b)。已有报道显示韧性变形的时间有308~290 Ma、(241.5±9.6)Ma和(173±3.5)Ma等,对于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等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地球动力学机制 晚三叠世花岗岩 韧性变形 晚泥盆世 早二叠世 叠加变形 晚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原型之理解 被引量:6
8
作者 高长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385,390,共2页
关键词 盆地原型 地球动力学机制 KINGSTON 石油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单元 油气聚集条件 结构要素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成分变化与石油带状分区的关系
9
作者 Полишук Ю М 朱佛宏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5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分区 成分变化 带状 地球动力学机制 含油气盆地 构造单元 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