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安新区地热地质模型探究:来自地球物理的证据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凯 张杰 +5 位作者 白大为 吴新刚 岳航羽 张保卫 王小江 张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3-1468,共16页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得的同剖面的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解释,探明了研究区从地表至莫霍面范围内地质构造和电性结构。下地壳结构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剖面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阻率低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存在一系列反射同相轴,且同相轴可以延续到莫霍面,电阻率高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无明显连续反射同相轴,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上呈现地震反射近似“空白区”。结合区域地热资料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热地质模型,对新区内深部地热机制进行了解释。该模型为“二元”生热模型,其热源包含两个部分,深部地幔热源和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占地表热流的接近30%,而幔源热流在地表热流中的占比可达约70%。在牛驼镇下方,莫霍面以上,由于地幔热物质上涌造成下地壳上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形成了局部热异常,该热异常具有低速高导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是牛驼镇地热田和容城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以区域断裂为热通道,大地热流由深部向上传导、扩散到牛驼镇凸起和容城凸起顶部,对碳酸盐岩储水层进行加热,形成地热储层;上覆新近系沉积地层是良好的热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模型 深反射地震 长周期大地电磁 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模拟的油气区地热开发井网布局 被引量:17
2
作者 段忠丰 李福来 +2 位作者 巩亮 杨永红 李晓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162,共7页
我国不少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也赋存着大量的地热资源,探讨地热田不同开发情景下热储温压场的变化,对于确定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策略至关重要。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东营城区地热田为例,综合各类地质、钻探和岩心资料,系统... 我国不少含油气沉积盆地同时也赋存着大量的地热资源,探讨地热田不同开发情景下热储温压场的变化,对于确定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策略至关重要。为此,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东营城区地热田为例,综合各类地质、钻探和岩心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储盖组合、地层热导率、温压场等地热地质特征,进而采用以Tough2为核心的Petrasim软件建立了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研究了开采、回灌条件下热储的温压场响应,确定了采灌量等井网布局参数的限制条件,最后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地热田最大开采量为63 m3/h,回灌量为32 m^3/h;②要实现100%回灌,需采取“一采两灌”的布井方式,最优采灌井距为400 m。结论认为:①合理的地热田概念模型是进行数值模拟的前提,油气田在长期的勘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温和岩心测试数据资料,为正确认识油气区的地热资源分布和热储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②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是地热田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确定开采量、回灌量、采灌比、采灌井距等布井关键参数,有利于优化地热开发模式,进而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东营凹陷 地热 井网布局 水热耦合模拟 可持续开发 采灌井距 地热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林甸地热田成因分析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詹涛 刘玲 王旭 董俊领 刘玉 何兰 刘艳 李昌 史珍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44-2255,共12页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及深大断裂摩擦生热。地热田热储以各类砂岩为主,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为热储主要发育层位。主要热储埋藏深度为940~2062 m,热储层累计厚度为150~240 m。林甸断裂、林甸东断裂、黑鱼泡凹陷西部边界断层3条深大断裂为深部热量向上部地层中传导的良好通道。同时,白垩系热储层之上沉积了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巨厚泥性岩层,为良好的隔热盖层。经计算,林甸地热田的地热能储量为6.95×10^(19)J,地热流体储存量为9.78×10^(10)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9.84×10^(7)m^(3)/a,产能为694.13 MW,属大型地热田。经水位监测,2017年林甸镇地热资源开采量达到最大值,水位到最低点,超出了最大允许开采量,应进行回灌。通过对林甸地热田的成因分析、资源评价及动态监测,为今后地热田的勘查、开发利用规划、采矿权设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模型 资源评价 林甸地热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