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地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3 位作者 党玉琪 李潍莲 梁全胜 张永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3,共7页
柴西地区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每百米2.0-4.5℃,平均值约为每百米3.1℃。在2 300 m深处开始发育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及地温异常的分布区间,柴西地区温压系统在平面上划分为高温高压等9个分区,在纵向上分... 柴西地区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每百米2.0-4.5℃,平均值约为每百米3.1℃。在2 300 m深处开始发育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及地温异常的分布区间,柴西地区温压系统在平面上划分为高温高压等9个分区,在纵向上分为上部常压型温压系统及下部超压型温压系统。上、下两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易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面附近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流体能量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大多为封闭保存条件好的岩性及构造-岩性等原生油气藏。现今温压系统特征表明,深层高压型温压系统油气封闭条件好,赋存有大部分油气资源,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温度 地层压力 地温-地压系统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厂矿区雨汪区块地温-地压系统及其展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蒋秀明 吴财芳 +1 位作者 张二超 张莎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7,共6页
地层温度和压力是地底能量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为了查清雨汪区块地层温度和储层压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老厂矿区雨汪区块的地温和地温梯度特征出发,结合储层压力和地应力的平面及垂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地质构造形迹的耦合... 地层温度和压力是地底能量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为了查清雨汪区块地层温度和储层压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老厂矿区雨汪区块的地温和地温梯度特征出发,结合储层压力和地应力的平面及垂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地质构造形迹的耦合情况,分析研究区的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温场呈现南北分异特征,南部地温梯度>4℃/100 m,而北部为2~2.5℃/100 m,推测这可能与大型断层分布有关;雨汪区块属于中等-较高地应力区,造成煤系地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储层压力约在750 m深度处出现突然增加,推测可能与深部发育有较好的分隔层有关。综合分析认为,雨汪区块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的区域分布特征是地层、构造、水文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厂矿区雨汪区块 地温 地温梯度 储层压力 地温-地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彦 刘震 +3 位作者 代一丁 全志臻 黄艳辉 程豪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7-1413,共7页
盆地地温和地压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珠一坳陷3个典型凹陷的地温、地压及地温—地压系统特征,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其与... 盆地地温和地压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珠一坳陷3个典型凹陷的地温、地压及地温—地压系统特征,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珠一坳陷地温梯度表现为浅层低而深层高的特征;地压场表现为恩平组发育弱超压,文昌组发育中幅超压;珠一坳陷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即浅层为静压型地温—地压系统,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迄今为止,珠一坳陷已发现的油气藏集中在浅部层系,以断层油气藏为主,而根据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的基本特征,预测深部层系中极有可能发育与断裂活动无关的超压型岩性油气藏。显然查明地温—地压系统分布特征对珠一坳陷油气藏分布预测及勘探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地温 地压 地温-地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艳辉 刘震 +2 位作者 郭志峰 武彦 程豪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0-478,共9页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表现为指数曲线关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折线模式",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在纵向上表现出一种"非折线模式",具体表现在中浅层为静水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直线关系;中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指数曲线关系。在该模式中,深层超压流体具有更强的垂向和侧向充注动力,油气可以沿着断层、裂隙和砂体等输导层垂向或侧向运移到相对更浅、更远的圈闭中聚集成藏。该模式的提出,补充完善了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尤其针对高温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研究,能够大幅提高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高温盆地 地温-地压系统 指数模式 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鹤永 刘震 +4 位作者 党玉琪 马达德 张永庶 张延华 陈艳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77,共14页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温地压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强 叶加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9-104,共6页
基于地温和地压实测数据及声波测井资料等,利用地温-地压系统的原理,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场、压力场及温压系统特征进行了剖析,并从油气生成、保存及分布角度探讨了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断陷内各区带地温梯度较高... 基于地温和地压实测数据及声波测井资料等,利用地温-地压系统的原理,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场、压力场及温压系统特征进行了剖析,并从油气生成、保存及分布角度探讨了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断陷内各区带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与烃类生成;泥岩欠压实段主要出现在双阳组,强化了油气的封闭作用;斜坡带泥岩不发育异常压力,以毛细管压力封闭为主;莫里青断陷发育弱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相差较小,油气垂向运聚活动很少,深部弱高压型温压系统内部最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双阳组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地压系统 油气藏分布 莫里青断陷 伊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型盆地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以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石兰亭 李本才 +2 位作者 巩固 李楠 丁冶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1期73-76,共4页
沉积盆地往往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地温-地压系统,包括一个浅层的地温-地压系统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深层地温-地压系统。在同一个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与地层压力保持直线关系,但在不同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和地层压力关系的直线斜率不同... 沉积盆地往往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地温-地压系统,包括一个浅层的地温-地压系统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深层地温-地压系统。在同一个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与地层压力保持直线关系,但在不同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和地层压力关系的直线斜率不同。本文从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出发,分析了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莫里青断陷深层和浅层存在2个叠置的地温-地压系统,其深层属于偏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研究还表明,莫里青断陷西部(凹陷内)双阳组为低温高压区,西北部为低温低压区,马鞍山断阶带为常温常压区,尖山断隆带为高温低压区。地温-地压系统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地压系统 油气成藏 莫里青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和风 周心怀 彭文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1,35,共6页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的新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温压场、应力场、流体势分析,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莱州湾凹陷明下至沙四段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划分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他源常压开放3类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动力特征...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的新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温压场、应力场、流体势分析,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莱州湾凹陷明下至沙四段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划分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他源常压开放3类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动力特征决定了莱州湾凹陷油气以断层运移、垂向运聚为主.北部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下阶段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次之为东部走滑带他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成藏动力学 地温-地压系统 应力场 流体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滩海地区油气藏断压控藏特征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金博 张金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0-87,共8页
辽河滩海地区是典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都与温压场特征密切相关。运用整体、耦合的观点和地温-地压系统理论,在详细分析对比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温压场分布特征... 辽河滩海地区是典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都与温压场特征密切相关。运用整体、耦合的观点和地温-地压系统理论,在详细分析对比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温压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发现辽河滩海地区主要发育单一型、低压型和高压型3种地温-地压系统。其中: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发育单一型地温-地压系统,笔架岭构造带发育低压型地温-地压系统;东部凹陷海南月东地区和太葵地区则普遍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同时,对比分析东、西部各构造带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地温-地压系统与断裂配置表明辽河滩海地区为明显的断压控藏特征:西部斜坡带主要为单一型和低压型断压控藏;东部斜坡带则主要为高压型断压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滩海盆地 地温-地压系统 油气运聚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