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温室大棚内外地气相互作用的对比观测
1
作者 杨宾 左洪超 +2 位作者 吴凤广 陈伯龙 黄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8-725,共8页
利用寿光微气象观测实验中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11日的观测资料,研究冬季温室大棚覆盖农田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内和棚外气象要素差异明显,棚内风速远低于棚外,大棚的塑料薄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冬季有利于农作... 利用寿光微气象观测实验中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11日的观测资料,研究冬季温室大棚覆盖农田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内和棚外气象要素差异明显,棚内风速远低于棚外,大棚的塑料薄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冬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棚内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棚外,棚内和棚外5 cm土壤热通量均值分别为0.33和-5.40 W/m^(2).棚内和棚外净辐射均值分别为36.1和37.3 W/m^(2),地表反照率均值分别为0.19和0.23.棚内封闭环境的感热、潜热通量可忽略,棚外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均值分别为10.6和13.2 W/m^(2),潜热略高于感热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大棚覆盖 观测一致性 能量闭合率 地气相互作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 被引量:40
2
作者 马耀明 胡泽勇 +14 位作者 王宾宾 马伟强 陈学龙 韩存博 李茂善 仲雷 谷良雷 孙方林 赖悦 刘莲 谢志鹏 韩熠哲 袁令 姚―楠 石兴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62,共22页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qu...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等观测研究项目,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及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系统归纳总结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试验,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研究、地面和大气热源观测与估算研究、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以及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等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且针对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以及模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在这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型参数优化和地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房云龙 孙菽芬 +1 位作者 李倩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0-306,共17页
依据干旱区陆地下垫面观测结果,对陆面过程模式CommonLandModel(CoLM)中反照率、粗糙度长度和土壤热力性质3个方面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按照不同的参数组合形式设计了为加深理解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的控制试验和研究重要参数影响的敏... 依据干旱区陆地下垫面观测结果,对陆面过程模式CommonLandModel(CoLM)中反照率、粗糙度长度和土壤热力性质3个方面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按照不同的参数组合形式设计了为加深理解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的控制试验和研究重要参数影响的敏感性试验,对敦煌戈壁2000年5月-2004年7月的陆面过程进行了离线(off-line)数值模拟分析。控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参数的模式在干旱区得到了更好的模拟性能,对地表和深层土壤温度、净短波辐射、净长波辐射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能力较原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在全年对反照率都比较敏感,春季和夏季更为显著;粗糙度长度和土壤热力性质分别在春夏和秋冬对地表温度有较大影响;感热通量对反照率和粗糙度长度在夏半年比较敏感,而土壤热力性质对感热通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对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原模式在计算地表温度、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误差抵消的现象,这就会掩盖模式的模拟误差,优化参数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反映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针对模式输出的感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的分析发现: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全年都有由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输送,夏季尤为显著;相对于感热通量而言,潜热通量量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夏季,净辐射的能量大部分以感热通量的形式返回大气,其余的能量以地表热通量的形式进入土壤并贮存,夏季土壤为热汇;冬季,夏季贮存的能量又由土壤返回大气,此时土壤为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陆面过程模式 参数优化 敏感性试验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忠明 高文良 +1 位作者 闵文彬 罗秀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40-44,共5页
根据2000—2001年在四川盆地中部乐至县进行的大口径闪烁仪(LargeApertureScintillometer)外场观测和气象站观测获得的资料,用梯度法和Bruin法分别计算了丘陵地区表征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地表感热通量,并对两种结果(月平均)... 根据2000—2001年在四川盆地中部乐至县进行的大口径闪烁仪(LargeApertureScintillometer)外场观测和气象站观测获得的资料,用梯度法和Bruin法分别计算了丘陵地区表征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物理量———地表感热通量,并对两种结果(月平均)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LAS的观测结果对丘陵地区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揭示了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一些新事实。这些结果对深化不同类型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气候分析预测、气候数值模式中考虑地气相互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 感热通量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一个新的研究喜马拉雅山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基地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耀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145,共5页
喜马拉雅山区的高海拔冰雪覆盖使主山体两侧形成下泄流,而在强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下,无冰雪覆盖的周边山体形成山谷风环流。上述两者叠加形成地气间的强烈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使得地面的物质和能量与北半球自由大气相联系,将青藏高... 喜马拉雅山区的高海拔冰雪覆盖使主山体两侧形成下泄流,而在强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下,无冰雪覆盖的周边山体形成山谷风环流。上述两者叠加形成地气间的强烈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使得地面的物质和能量与北半球自由大气相联系,将青藏高原置于全球变化的背景中。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建站背景及其研究喜马拉雅山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台站建设及其在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地气相互作用 综合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水交换特征
6
作者 刘辉志 杜群 +4 位作者 许鲁君 刘阳 蒙小妮 邵雅梅 郑颖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地区是南亚和东亚季风的交汇处,也是大气变化的敏感区和热源区。开展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水热过程影响机制及其参数化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大气水汽传输的关键过程问题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涡动观测...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地区是南亚和东亚季风的交汇处,也是大气变化的敏感区和热源区。开展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水热过程影响机制及其参数化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大气水汽传输的关键过程问题有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涡动观测法开展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并总结了洱海湖面、丽江高山草甸及腾冲北海湿地的地气交换特征,以及利用数值模式开展复杂山地局地环流特征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和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地气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草甸的碳、水交换过程受降水分布影响显著,“浮毯型”湿地(水面常年覆盖有“浮毯”状苔草草排)的碳、水交换除了受气象因素影响外,也受到下垫面植被和水体比例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别。风速始终是湖泊潜热和CO_(2)交换的关键影响因子,而降水在较长时间尺度对湖泊CO_(2)通量也有显著影响。此外,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复杂地形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也有显著影响。复杂地形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局地环流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过程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潜热通量 净碳交换 涡动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布局规模与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咏薇 蒋维楣 +1 位作者 郭文利 王晓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100,共13页
为探索城市建设对局地及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典型代表性天气条件,以北京主城区及其东部发展带小城镇群的发展变化为例,设计算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群建设发展通过地气的相互作用对局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本文选... 为探索城市建设对局地及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文采用典型代表性天气条件,以北京主城区及其东部发展带小城镇群的发展变化为例,设计算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群建设发展通过地气的相互作用对局地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在本文选择的夏日晴好天气条件下,就1980-2004年城市区域布局状况,模拟域内北京城市用地增加19%,城市区域平均气温增加1.91℃,植被覆盖率减少20%,城市区域平均比湿减少3.3g·kg^-1,并且城市发展的格局规模不同,对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此外,由于地气多因子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城建规模的变化对周边的环境也存在显著的影响,城建规模越大,对周边的影响越大.例如,(1)北京主城区的存在对周边小城镇午间14:00近地面温度影响最大可达到1.2℃,混合层高度可增高150m左右;(2)城市建设在影响周边气象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能力,北京主城区的存在使周边小城镇PM10的允许排放总量减小18.02t·d^-1,同时,随着周边小城镇城市规模的扩大,影响主城区PM10逐渐由净的输出转变为净的收入,小城镇群的存在对主城区PM10净收支的贡献率达到0.192t·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建规模 气象环境 空气质量 地气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能量交换若干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郑海雷 王介民 +3 位作者 米谷俊颜 大龙英治 黄子琛 赵松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8-92,共5页
在河西走廊黑河地区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用涡旋相关法研究了能量输送的不同模式和日变化进程;以及两种生态条件下能量输送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沙漠生态条件下,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显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向地下传输,较少部分... 在河西走廊黑河地区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用涡旋相关法研究了能量输送的不同模式和日变化进程;以及两种生态条件下能量输送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沙漠生态条件下,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显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向地下传输,较少部分则用于潜热输送,其方向在白天向下,在夜间向上;其Bowen比为13.16。在绿洲的麦田生态条件下,能量输送的基本模式为: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潜热散失,其输送方向与沙漠相反,另一部分用于显热散失,其输送方向一般在午后约3h即由上传转为下传。土壤热通量在最大时一般不超过40W/m2。冠层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则更小,其数量级维持在10W/m2以下,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有所变化。麦田的Bowen比从分蘖期的0.33降到拔节期末的0.095。当有干热大风自沙漠吹向绿洲时观测了典型的绿洲效应,其能量输送模式发生很大变化,显热显著下传,地热流量减弱,潜热散失强烈,起风后约2h潜热甚至高于净辐射。表明沙漠的能量组分参与了麦田的能量平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下垫面 鲍恩比 地气相互作用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能量收支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明煜 李诗明 +4 位作者 钱粉兰 陈陟 苏立荣 袁耀初 潘晓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29,共11页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区和近海海域 1 998年各月月平均能量收支各项和 1 0m气温、比湿及风矢量的地理分布特征 .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地表短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新疆和西藏中部地区 ,高值中心区可达 2 75W m2 ,在黄海东海海域春季 ( 4月 )最大 ,其值为 2 5 0W m2 左右 .地表长波净辐射最强出现在夏季 ( 7月 )我国西北地区 ,中心区值为 1 2 5W m2 ,我国近海海域在冬季 ( 1月 )最强 ,其值为 75— 1 0 0W m2 .我国近海海面 ,冬季 ( 1月 )潜热通量值高于一般月份 ,中心区值可达2 5 0W m2 ,夏季我国大陆西南、华北和东北一带为潜热通量高值区 ,其值为 1 2 5W m2 .月平均能量收支计算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海海域冬季 ( 1月 )净通量为海洋向大气输送 ,夏季 ( 7月 )则反之 ,新疆和西藏高原中部夏季为净通量正值区 .综合温度、湿度和风矢量场分布发现 ,夏季从南海向华东地区 ,孟加拉湾向印度次大陆有明显的水汽平流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收支 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地区 近中国海域 地气相互作用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咏薇 蒋维楣 +2 位作者 季崇萍 郭文利 王晓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2-581,共20页
采用南京大学的三维非静力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典型天气状况作为代表,对北京1980、1990、2000及200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冬夏两季的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对边界层热力及动力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 采用南京大学的三维非静力区域边界层模式,选取典型天气状况作为代表,对北京1980、1990、2000及200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冬夏两季的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对边界层热力及动力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夏季个例的日间尤为明显.如,由于建筑储热能力变化,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城市表能量平衡重新分配,1980年个例较之2004年个例,夏季城市区域平均净辐射通量增加160 W.m-2.城市植被覆盖率减小,地表湿度降低,使得潜热通量最大减小81 W.m-2,感热通量则最大增加146 W.m-2.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增大,地气相互作用的加剧,夏季城市区域气温增幅最大达2.2℃.建筑物高度及密度增大,湍能增强,且影响高度增大,混合层高度增加,使水汽等物质输送加强,分布更加均匀.城市动力粗糙度增加引起的阻尼作用在风速大时较明显,北京冬季日间风速较大,风速减少最大可达2.02 m.s-1;然而冬季大气层结较为稳定,湍能发展受到抑制,湍能及通量输送的变化不如夏季个例明显;地表较为干燥、植被覆盖稀少,潜热减小及感热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小,增温变化也不如夏季个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气象环境 城市边界层结构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陆面温度 被引量:43
11
作者 徐希孺 柳钦火 陈家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8-253,共6页
陆面温度在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唯有遥感可以提供二维陆面温度分布信息,鉴于“分裂窗口”方法求取海面温度已进入业务运行,那么能否依赖“分裂窗口”数据求解陆面温度呢?长期以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为了使方程... 陆面温度在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唯有遥感可以提供二维陆面温度分布信息,鉴于“分裂窗口”方法求取海面温度已进入业务运行,那么能否依赖“分裂窗口”数据求解陆面温度呢?长期以来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为了使方程组封闭,许多人寄希望于中红外窗区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然而中红外的使用必然会引发新问题,其一是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如何消除;其二是气溶胶的散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在数值实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应用“分裂窗口”方法实现陆面温度反演精度在1℃以内的可行性,并用实测NOAA-AVHRR资料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温度 遥感 气象遥感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阎宇平 王介民 +1 位作者 M.Menenti 苏中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5-440,共6页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 ,同时对环流出现时温、湿场的模拟分析表明 ,绿洲—沙漠环流的发生和发展直接依赖于非均匀下垫面热力场的差异 ,白天发展强盛 ,夜间作用小。环流作用能够保证绿洲—沙漠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RAMS 数值模拟 绿洲--沙漠环流 黑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3
13
作者 林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25,共7页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指出 ,1986— 1990年是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的初期 ,围绕IGBP主要科学问题如古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地气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1991— 1995年中国全球变...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指出 ,1986— 1990年是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的初期 ,围绕IGBP主要科学问题如古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地气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1991— 1995年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研究范围扩展到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 ,中国生存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等领域。1996— 2 0 0 0年其研究进一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成功实施了一批以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计划。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中国一系列全球变化大型研究计划相继启动 ,使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集成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解决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由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组织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全球变化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得到了深化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社会可持续发展 集成研究 古环境 古气候 海平面变化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苗曼倩 钱峻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5-101,共7页
利用气象铁塔的风、温梯度资料,对陆面上近地层湍流拖曳系数CD和总体输送系数CH(或CE)的大小和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陆面上较粗糙的地表,CD和CH可以比海面上大一个量级左右。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它们对地表面动... 利用气象铁塔的风、温梯度资料,对陆面上近地层湍流拖曳系数CD和总体输送系数CH(或CE)的大小和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陆面上较粗糙的地表,CD和CH可以比海面上大一个量级左右。而且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它们对地表面动力粗糙度变化的反应较敏感。本工作为气候及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中陆面参数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地气相互作用 陆面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异常关系的奇异值分解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煜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4-30,共7页
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 hPa 位势高度异常的同月和前后各一个月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两者之间相互配对的空间典型分布。结果表明,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同月和前一个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空间配... 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 hPa 位势高度异常的同月和前后各一个月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两者之间相互配对的空间典型分布。结果表明,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同月和前一个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空间配对分布。在此观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地温和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可能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异常 奇异值分解 地气相互作用 奇异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料通讯
16
作者 郭品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3-576,共4页
关键词 南京气象学院 黑河实验 大气资料 地气相互作用 地物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热传导方程解析解和那曲地区土壤热扩散率研究
17
作者 高志球 卞林根 +2 位作者 张雅斌 王金星 姜冬梅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2-360,共9页
文中用Laplace变换推导了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和包含热对流项的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用青藏高原 8个土壤湿度、温度廓线观测站 1998年 9月 4日到 10日实测资料基础上 ,根据谐波方法和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了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 文中用Laplace变换推导了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和包含热对流项的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用青藏高原 8个土壤湿度、温度廓线观测站 1998年 9月 4日到 10日实测资料基础上 ,根据谐波方法和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了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 ,计算了这些站的总体土壤热扩散率 ;用包含热对流项的土壤热传导方程的解析解计算了土壤热扩散率。结果表明 :对于一个深度从 0 .0 4~ 0 .2 0m的浅薄土壤层 ,总体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 0 .30×10 -6~ 0 .98× 10 -6m2 /s,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 0 .15× 10 -6~ 0 .72× 10 -6m2 /s。由谐波方法得到的总体土壤热扩散率比由Laplace变换的值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热传导方程 解析解 土壤温度廓线 土壤热扩散率 地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