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符睿 韦志刚 +2 位作者 文军 李振朝 卢广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可分为12月~2月、3月、4~6月、7~10月和11月5类,11月和12月~2月呈下降趋势,3月、4~6月和7~10月呈上升趋势,12月~2月下降幅度较大,4~6月上升幅度最大;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反映了全区一致的性质;北疆区和内蒙区有异常变化存在;3月和11月的突变点为1977年,12月~2月、4~6月和7~10月的突变点为1981年;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气温差 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2
作者 范丽军 韦志刚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7,共8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站点外均为负值。西北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前三个特征向量均表现为三种分布型: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在过去4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地气温差表现为四种时间演变型:具有极小值的抛物线型、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型、单调递增型和单调递减型。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和20年为主,这些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显著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气温差 EOF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1
3
作者 周连童 黄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 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地气温差 年代际变化 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气温差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7
4
作者 廖要明 陈德亮 刘秋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384,共11页
利用中国825 个气象站点1961-2016 年的逐日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区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多年平均的年地气温差西部大部地区及华南部分地区在2.5℃以上,而中东部大部地区... 利用中国825 个气象站点1961-2016 年的逐日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区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多年平均的年地气温差西部大部地区及华南部分地区在2.5℃以上,而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5℃以下。其中春、夏季全国各地地气温差均为正值,且总体呈经向型分布,西高东低;秋、冬季中国各地地气温差总体呈纬向型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冬季北方部分地区为负值。年内,中国区域平均各月地气温差均为正值,其中1 月份和12 月份相对较小,6-8 月份(夏季)相对较大。不同地区地气温差的年内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西藏地区地气温差年平均值为全国最大,最大值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 月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6 月份;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地区地气温差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过后的7月份或8 月份;西南地区年内各月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较小,在雨季之前的5 月和雨季之后的8 月出现2 次峰值,呈双峰型分布。1961-2016 年,中国区域平均地气温差4 月和4-10 月上升趋势较明显,而7 月和10 月变化趋势不明显或略有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东北、西北及内蒙古、西藏西部等地平均地气温差有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有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武威市地气温差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李岩瑛 胡津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19-2725,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甘肃省武威市4个气象站月平均0 cm地温、气温及年日照时数、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 a地气温差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 利用1961—2010年甘肃省武威市4个气象站月平均0 cm地温、气温及年日照时数、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 a地气温差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地气温差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武威市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与地表植被、地层岩性、土层含水量等局域性因素有关,中部绿洲平原最大,北部荒漠区最小。月变化中,夏半年较大,6月最高;冬半年较小,12月最低。季节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春夏季均呈上升趋势;秋季中北部上升,浅山区下降;冬季(除北部荒漠区外)均呈下降趋势。年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北部较显著;年平均地气温差的时间序列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并在2004年发生了突变。年地温、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年地气温差与地温、气温呈正相关。影响地气温差的主要因子是最高地温、蒸发量和降水量。地气温差与平均最高地温、平均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但与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变化趋势 气象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春夏季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周连童 温李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1-632,共12页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和中国降水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和中国降水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春季地气温差主要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西部地区地气温差为正值,我国东部地区从南至北呈现出"-、+、-、+"空间分布特征;而第2模态则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模态则表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夏季地气温差同样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夏季地气温差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模态则呈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第3模态则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第1模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华北地区出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夏季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热力差异增强,有利于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西北风异常,这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不利于水汽向北输送,有利于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并且,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出现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时空变化特征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温李明 周连童 +1 位作者 黄荣辉 范广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648,共13页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偏低,在夏季和冬季表现尤为明显。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地气温差则大部分年份明显偏高。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而冬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春夏季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偏低。另外,发现地温和气温对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在各季所起的贡献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区 地气温差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穆海振 薛正平 李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55-62,共8页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地气温差作为计算地面感热通量的主要指标,对地表热量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9个气象台(站)的地表温度、地面气温、风速、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对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地气温差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个季节地气温差均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特征。(2)受地面气温上升速率快于地表温度影响,上海地区年平均地气温差总体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明显,中心城区和近郊站点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上海中心城区热岛强度绝对值呈现增大趋势,但其对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贡献率呈现出降低趋势。(3)影响上海地区夏季和秋季地气温差的显著环境因子为日照和降水,春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降水,冬季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风速。该结论对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变化规律 影响因子 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地气温差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陆杰英 孙丽颖 +3 位作者 王春林 张菁 翟志宏 吴健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8-856,共9页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纬向型分布格局。(2)夏季地气温差最大为3.25℃,冬季最小为1.71℃;其中冬季珠三角地气温差比粤北大,夏季则相反。(3)珠三角的东莞在冬、夏两季均为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城市,降速为0.35℃/(10 a)和0.66℃/(10 a);上升最明显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和粤北的仁化分别为0.30℃/(10 a)和0.32℃/(10 a)。(4)近50年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降速为0.061℃/(10 a);其中粤北呈上升趋势,升速为0.3℃/(10 a);珠三角则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16℃/(10 a);两者变化趋势呈南北反相分布态势。(5)粤北地气温差月变化呈单峰型结构,珠三角则呈双峰型结构;两地地气温差最小值在汛期前的3月,粤北峰值在7月,珠三角峰值在7月和10月。此外,珠三角年平均气温及夏季地气温差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粤北和珠三角地气温差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珠三角 地气温差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与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相互影响
10
作者 申紫薇 田荣湘 张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88,共13页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夏季地气温差有所区别:冬季地气温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在高原中部、西南边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东南边界出现了较大的负值中心,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夏季地气温差均为正值,远大于冬季.在印度洋,海气温差冬、夏均为正值,EOF1空间分布均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但冬季为东西向带状分布,夏季为西北-东南向分布.高原和印度洋相互影响且互相制约:在冬季,印度洋对高原地气温差有正反馈,高原对印度洋则有负反馈,夏季相反.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对亚洲气候的共同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洋 地气温差 海气温差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建立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11
作者 王澄海 崔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6-596,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12个站1980~2001年和部分站点1960~2000年的气温、地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EOF和旋转经验正交REOF等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12个站1980~2001年和部分站点1960~2000年的气温、地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EOF和旋转经验正交REOF等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一般超前气温、地温1个月达到全年最大值,比中国中东部同纬度地区的地气温差达到最大值超前2个月。随着高原由春季向夏季的过渡(3~6月),高原地气温差年际变化的异常敏感区逐渐由3月中部的河谷地带移动到高原的东南部地区。高原地表积雪的融雪过程和冻土的融冻过程对东亚夏季风建立前期高原4、5月份地气温差具有重要影响。高原地区的地气温差在4、5份的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4月份,由于积雪的反照率引起的辐射冷却作用,地气温差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呈显著减小趋,之后呈增大的趋势。1960年代到1990年代5月的地气温差更多地反映出非绝热加热的作用,高原地气温差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温差 季风前期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近49年地温变化特征及地气温关系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萍 王晾晾 +1 位作者 朱海霞 宫丽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25-27,共3页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地温近年的变化特征及地温和气温的关系,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2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9年的气温、地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年平均地温在1.8~8.0℃,年平均地温最低出现在1969年,最高出现在2007...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地温近年的变化特征及地温和气温的关系,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2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9年的气温、地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年平均地温在1.8~8.0℃,年平均地温最低出现在1969年,最高出现在2007年。2月15日~10月12日,地温大于气温;11月12日~2月14日地温小于气温,但10月13日~11月11日,则出现地温有时大于气温有时小于气温的波动情况。并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嫩江、明水、富锦市地温与气温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地气温差 保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5年肃北县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及地气温度相关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锦凤 王胜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8期204-206,共3页
利用肃北气象观测站1980—2015年近36年逐月地面温度资料,运用折线图法、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肃北地区近36年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的月、年、四季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 利用肃北气象观测站1980—2015年近36年逐月地面温度资料,运用折线图法、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肃北地区近36年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的月、年、四季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月平均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均呈升温趋势;年平均地面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呈升温趋势,地面最高温度呈降温趋势;地面平均温度只有夏季呈降温趋势,地面最高温度只有春季呈升温趋势,地面最低温度四季均呈升温趋势;月平均地温和气温二者相关系数为0.996,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温度 气温 变化趋势 地气温差 相关关系 甘肃肃北 1980—2015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陆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雷暴电学特征成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廷龙 郄秀书 +4 位作者 言穆弘 赵阳 张广庶 张彤 王彦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6-1017,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内陆高原西藏那曲、青海大通、甘肃中川和平凉4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雷暴的电学特征发现,不同地区间雷暴电学特征有其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过顶雷暴的地面电场演变特征,内陆高原地区雷暴可以分为特殊型和常规型两类... 通过分析中国内陆高原西藏那曲、青海大通、甘肃中川和平凉4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雷暴的电学特征发现,不同地区间雷暴电学特征有其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过顶雷暴的地面电场演变特征,内陆高原地区雷暴可以分为特殊型和常规型两类。特殊型雷暴在当顶阶段地面电场呈正极性,即雷暴下部存在范围较大的正电荷区(LPCC),且特殊型雷暴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所增加;常规型雷暴在当顶阶段地面电场为负极性,与低海拔地区常规雷暴引起的地面电场类似。结合4个地区的地面气象要素以及探空资料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对应的部分热动力参量以及大气层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分析表明,地气温差和暖云区厚度对雷暴云LPCC的强弱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当地气温差越大、暖云区厚度越薄时,雷暴云LPCC的强度相对较大;反之,雷暴云LPCC的强度及范围都较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特殊型雷暴云内最大上升气流区存在的范围以及总比含水量大于常规型雷暴,上升气流的强弱以及WCD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云内水成物粒子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高原 地面电场 地气温差 暖云区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4
15
作者 徐国昌 李栋梁 陈丽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2-43,共12页
本文用1961~1985年共25年青藏高原60个站的地气温差资料,用季国良的回归方程计算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并且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比叶笃正(1979)的计算值小29%,根据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和载荷量计算,发现玉树... 本文用1961~1985年共25年青藏高原60个站的地气温差资料,用季国良的回归方程计算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并且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比叶笃正(1979)的计算值小29%,根据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和载荷量计算,发现玉树和日喀则两站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平均距平可以粗略地代表整个高原。高原地面加热场具有显著的3年、准5年和准11年周期,在冬季和春季地面加热场的持续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高山气候 地气温差 自然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美蓉 周顺武 +3 位作者 孙阳 王军 马淑俊 余忠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5-1238,共14页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高分辨率(逐小时)综合观测数据集(2005~2016)、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和卫星辐射资料,定量评估...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气象台站常规观测资料、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高分辨率(逐小时)综合观测数据集(2005~2016)、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和卫星辐射资料,定量评估了12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79~2014年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模拟能力,并对其模拟偏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CMIP6模式可较好地重现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年循环和季节平均的空间分布型,但数值较计算感热通量偏低,主要表现为对感热通量大值区严重低估。区域平均而言,12个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中东部感热通量的时间演变序列整体较计算感热通量偏低,其中偏差最大的模式为MIROC6,其多年均值仅为计算值的1/3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10 m高度处风速和地气温差分别偏强和偏弱,说明CMIP6模拟的春季高原感热通量偏低可主要归因于地气温差的模拟冷偏差。地气温差的模拟冷偏差在高原中东部地区普遍存在,且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均存在明显冷偏差,尤其地表温度偏差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可能与CMIP6多模式模拟的春季高原降水偏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MIP6模式 地表感热通量 地气温差 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地的温度计算方法
17
作者 刘玉洪 《西部林业科学》 CAS 1992年第4期40-42,47,共4页
根据1986—1987年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内外气温和地温资料,求出了他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因此,在具有林外(或林内)长期温度资料的前提下,只要在林内(或林外)进行短期补充观测,以求出回归方程,即可把短期资料订正延长为长期资料,具有经济... 根据1986—1987年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内外气温和地温资料,求出了他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因此,在具有林外(或林内)长期温度资料的前提下,只要在林内(或林外)进行短期补充观测,以求出回归方程,即可把短期资料订正延长为长期资料,具有经济且可信的实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地气温差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璐 王慧 +1 位作者 石兴东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2-924,共13页
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70个站地表感热通量趋势转折特征,并从高原地温和气温对同期北半球变暖的响应速度,以及大气环流背景场等方面分析其趋势转折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高原4个... 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70个站地表感热通量趋势转折特征,并从高原地温和气温对同期北半球变暖的响应速度,以及大气环流背景场等方面分析其趋势转折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高原4个气候区的年平均地表感热均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由显著减弱到显著增强的趋势转折,其中Ⅱ区(高原东部)最早发生转折(1999年),其次是Ⅰ区(高原北部)和Ⅳ区(高原东南部)(2000年),Ⅲ区(高原西南部)最晚(2002年)。Ⅱ区和Ⅲ区是高原感热趋势转折的关键区。Ⅱ区感热的变化主要由地温的增温加快使地气温差加大所导致,Ⅲ区则主要受地面风速变化的影响,2000年后地面风速的增加对该区感热的趋势转折有重要贡献。(2)2000年之前,北半球中纬度西风急流偏弱且急流轴位置偏南,同时高原北(南)部到高(低)纬度地区温度异常偏高(低),经向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减小,使得这一时期高原风速持续减小;2000年之后与之前相反,高原风速的减小趋势在这一时期得到缓解,并逐渐转变为增加趋势,进而造成了高原地表感热变化趋势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地面风速 趋势转折 地气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慧 张璐 +1 位作者 石兴东 李栋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50,共18页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 本文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LFIM),分析了1982~2018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气象站点地表感热趋势演变特征的季节差异,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影响不同季节地表感热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显示:(1)高原中东部四季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均存在显著趋势转折特征,整体来看,秋、冬季转折时间较早(1999年),春、夏季稍晚(2000年);分区来看,高原Ⅱ区(东部)的转折时间最早,然后向Ⅳ区(东南部)和Ⅰ区(北部)扩展,高原Ⅲ区(西南部)转折时间最晚。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以夏季的感热减弱最突出,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弱;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冬季的地表感热的增强最强,其他季节增强趋势相当。冬季和春季高原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的关键区分别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夏、秋季的关键区主要为高原的Ⅱ区(东部)和Ⅲ区(西南部)。(2)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地面风速的减小对高原四季地表感热的减弱趋势均有重要贡献;但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后,影响其趋势变化的关键气象要素在四季存在显著差异,夏季仍以地面风速的变化为主导,秋、冬季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变化的共同影响,而春季地气温差的增大成为其趋势增强的主因。同时,在地表感热的年际变化中,地气温差的影响比地面风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秋、冬季,转折前后地气温差始终是决定其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春季高原东部也主要受地气温差变化所影响,夏季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之前,受地气温差和地面风速的共同影响,而转折后,地气温差对其的影响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趋势转折 地气温差 地面风速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