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日常摄影活动中的地方意义重塑——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洁滢 田紫灵 刘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7,共12页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 随着数字摄影设备的普及,摄影逐渐成为人们体验地方、记录生活、拓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文章以广州青年群体为例,结合民族志、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探讨数字摄影、社交平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在分析城市日常摄影活动过程、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地方意义的重塑。结果表明:城市日常摄影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与社交平台紧密相关,媒体平台的社交属性、视觉化和地理标签化将地方意义解构、再建构。地方原属性被弱化,视觉属性和媒体意义越发明显,成为人像的背景、自我呈现的场所和社交媒体上的地理标签。以视觉形式呈现的地方体现人们社交媒体化的审美方式、社会性和移动过程,地方因此实现虚拟和现实意义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活动 地方意义 社交媒体 日常生活 广州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的龙王:大理蝴蝶泉的地方意义与景观叠写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菲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61-65,共5页
大理蝴蝶泉曾是一股灌溉水源,承载着白族社会的龙王信仰与仪式活动。旅游开发之后,蝴蝶泉从灌溉水源转型为展示景观,并成为了纯洁、忠贞爱情的象征。蝴蝶泉被按照文化媒介的主题方向改造,呈现出单方面的、非对话性的景观叠写,逐渐脱离... 大理蝴蝶泉曾是一股灌溉水源,承载着白族社会的龙王信仰与仪式活动。旅游开发之后,蝴蝶泉从灌溉水源转型为展示景观,并成为了纯洁、忠贞爱情的象征。蝴蝶泉被按照文化媒介的主题方向改造,呈现出单方面的、非对话性的景观叠写,逐渐脱离出了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写 地方意义 龙王信仰 蝴蝶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勇 邹永广 孙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2,共14页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泉州市晋江梧林侨乡为例,从地方意义叠写中的实体维度、社会关系、地方价值观3个层面考察侨乡地方意义叠写的建构特征,揭示了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的叠写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包括海外华侨在内不同主体的地方认同问题。研究发现:1)人地错位下的意义叠写主要通过想象和旅游系统等传导机制完成,使侨乡呈现出海外华侨“形式上不在场”,但“内容上处处在场”的特征,并且推动梧林向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地方格局转变。2)地方意义的叠写具有关系属性,多元互动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地方意义本质上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地关系不再由传统的地缘关系或亲缘关系决定时,人与地方这一对弱纽带关系也并不能够通过地方意义加以巩固,表现为“侨—眷—乡”关系的异化。3)在地方价值观上,侨乡地方意义经历了从家尺度到国家与民族尺度的意义叠写,凸显了旅游背景下权力对地方意义的选择性表征,动态展演了不同主体的空间价值观取向之争和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地方的引领。4)旅游发展背景下侨乡地方意义叠写引发了海外华侨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的“购物车”式认同以及本地居民的差异化认同,不同主体的认同结构充满张力、分异乃至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地方意义 地方认同 叠写 旅游发展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广州广钢新城案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隆龙 劳颖宜 +1 位作者 程国宇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转型背景下,选择广钢新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地理想象的视角,探讨周边村民、旧广钢职工以及新进入者等主体对广钢新城地方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地方建构与身份认同的联系。研究发现:1)由于主观性和空间实践体验的差异,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广钢的地方意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2)周边村民、广钢旧厂职工集体记忆的嬗变,反映了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变化与在地群体的想象构建以及身份认同的耦合关系;3)新进入者的地方身份认同建立在排除在地群体的地方文化想象之上,二者对于广钢新城的地方意义和身份认同是断裂的,2个社会群体对于地方意义的感知与认同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4)在社会话语构建的文化冲击以及权力和资本的支配下,外界群体逐渐产生对广钢新城地方文化意义的多元想象。广钢片区的大规模空间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意义重构说明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地方建构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转型 地理想象 广州广钢新城 地方意义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构建及其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芦笙场为例
5
作者 王佳佳 吴沛丽 +3 位作者 殷红梅 杨洋 吴登涛 令狐雪雪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4期168-172,共5页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化的特性;芦笙场的原生空间与旅游建构空间为地方居民与旅游者营造互动交融的空间,并塑造多重社会关系;多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流动空间是集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同心嵌套结构”场域;旅游流所衍生出的多元主体的凝视和作用形成了“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中居民的身体实践促成社会角色分配与社会关系塑造的变迁,推动流动性地方意义的感知与建构,研究也可为民族旅游地区地方意义流变与地方原真性维系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流动空间 地方意义 芦笙场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感引导下的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基于日常生活的多尺度建构视角
6
作者 操小晋 周维楠 +1 位作者 李雪伟 刘风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地方感借由即时感知和长期社会建构影响人的时空行为,以地方感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可通过地方认同的形塑与作用推进社区营造,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回溯日常生活的理论转向,结合地方感理论构建社区实践的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地方感在... 地方感借由即时感知和长期社会建构影响人的时空行为,以地方感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可通过地方认同的形塑与作用推进社区营造,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回溯日常生活的理论转向,结合地方感理论构建社区实践的分析框架,认为社区地方感在日常的具身实践中产生,同时人的行为流动逐渐跨越固有的社区边界,拓展为从身体到社区再至区域的多尺度地方意义的建构。其中,功能性的社区更新建立在对居民诉求及时回应和多主体协调治理的基础上,重塑人的中心性是对社会关系异化的战术抵抗。这可深化情感性的邻里关系联结,而象征性的地方文化则进一步将对外的社区印象转变为向内的生活自洽。地方感作为持续性社区治理的撬动关键,未来应在广泛的中小城市增加实证研究,以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地方 地方意义 日常生活实践 多尺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移动下的想象与认同——论张系国小说中“地方”意义的形塑与转折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秀美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共8页
张系国于懵懂之年随父亲移居台湾,此行是他的第一次空间移动。1966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就读是张系国第二次空间移动,但他与"移动所在"产生较长久连结的空间移动大约可分成两阶段:1949年在政治动荡下的被动式迁徙及1973年在... 张系国于懵懂之年随父亲移居台湾,此行是他的第一次空间移动。1966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就读是张系国第二次空间移动,但他与"移动所在"产生较长久连结的空间移动大约可分成两阶段:1949年在政治动荡下的被动式迁徙及1973年在半被动式下离开台湾前往美国,两次移动路径跨越大陆、台湾及美国三个不同空间。就张系国的创作时间与位置而言,三个空间分具不同存在意义。对张系国而言,台湾始终是那个无可替代的故园。最终在以"台客"呈现文化混杂与融合包容性新意下,台湾始终如影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系国 空间意识 地方意义 地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许愿地:青年群体“上岸地铁站”打卡实践与意义书写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雪薇 竺煜逸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1,93,共9页
文章聚焦青年备考者与择业者在上岸站打卡的具身化媒介实践,通过观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定位上岸站的在线打卡动态,探讨移动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如何重塑了特定地点的固有地方意义,进而拓展了青年地方认同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 文章聚焦青年备考者与择业者在上岸站打卡的具身化媒介实践,通过观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定位上岸站的在线打卡动态,探讨移动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如何重塑了特定地点的固有地方意义,进而拓展了青年地方认同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媒介朝觐与祈愿文化共同作用了上岸站地方意义的再建构,青年群体在上岸站的朝觐印记体现了他们表达期盼与释放焦虑的集体诉求,使其地方意义由物理形态层面的交通枢纽发展为社会文化层面的“许愿地”。探讨上岸站的地方意义叠写重构,有助于从青年文化的视角检视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以及挖掘特定地方对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文化 祈愿文化 媒介朝觐 地方意义 地方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1 位作者 赖秋萍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3,共12页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宣传展演和节庆活动等构建乡村地域的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此外,潮汕宗祠通过建筑的形式扎根于地方,并作为乡村地域的异质性空间重构着乡村的地方性,并赋予乡村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塑造乡村主体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同。诚然,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是通过多主体的共同缔造来实现的,以历史文化、个体记忆和物质资本等塑造自身的地方、民族的地方和跨界的地方。研究基于地方感和乡村治理的视角,强调物质文化载体的社会建构作用,探索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在实证层面回应了文化治理的积极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文章通过对潮汕宗祠地方性和根植性的讨论,旨在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乡村治理 地方意义 文化空间 潮汕宗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作为地点的社区——社区研究的人文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亚秋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5-218,共14页
重视社区的地点性,主要在于地点上所沉淀和依附的文化价值,以及人在其上所构筑的本体性安全,在今天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地点的社区具有两个特征,在社会层面,地点为群体互动提供了场所;在个人层面,地点... 重视社区的地点性,主要在于地点上所沉淀和依附的文化价值,以及人在其上所构筑的本体性安全,在今天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地点的社区具有两个特征,在社会层面,地点为群体互动提供了场所;在个人层面,地点提供了构建安全感的支点。建立于地点之上的社区文化,重心是一种地方性的意会文化,它具有日渐生成性,同时由多重社会过程所建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物质性空间的建造和地方意义的生成,意义诉求是行动的指引。当凸显社区中的“地点”意涵后,可以更清楚看到在科技、资本等所推动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治理中,地方性意义的变化/失去的过程,同时,社区中的“地点”意涵也为重新找回社区的意义感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点/地方 故乡 地方意义 社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