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劳动雇佣
1
作者 曹策 李逸飞 楚尔鸣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已成为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首要政策目标。把2015年开始的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已成为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首要政策目标。把2015年开始的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该结论经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主要通过产出规模效应和投资互补效应促进企业劳动雇佣增加,且产出规模效应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融资约束大、劳动密集度高的企业以及所在城市地方债规模较大和营商环境较好的企业,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劳动雇佣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影响企业劳动雇佣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管理体制 企业劳动雇佣 融资约束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财政金融协同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来自科技金融试点与地方债管理改革的证据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振宇 逄雯婷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146,共10页
如何提高政府组织和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是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贯彻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创新执行层面来看,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是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重要切入点,其协同模式决定着辖区内创新资金的供给结构和配置方... 如何提高政府组织和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是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贯彻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创新执行层面来看,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是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重要切入点,其协同模式决定着辖区内创新资金的供给结构和配置方向,直接影响企业是否“无钱可投”以及“有钱不投”。以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政策为例,按照“制度—政策—行为”的基本逻辑,从制度优化带来的政策协同视角出发,剖析地方财政干预金融行为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有利于企业创新,表现为政策叠加对企业创新呈显著推动效果;(2)从作用机制来看,地方财政金融协同通过金融市场化改善了企业外部融资环境,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可得性,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强化了企业创新偏好,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意愿;(3)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流动差异会影响地方财政金融协同下的创新推动效果。为此,从规范地方财政金融关系、优化地方财政金融协同推动创新发展路径以及制定与要素环境匹配的适应性协同策略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协同 科技金融 地方债管理 企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 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韩健 张又文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33,共13页
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对于探索财政金融协同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选取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 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对于探索财政金融协同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选取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一是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二是主要通过重新配置信贷资源、改变支出偏好等渠道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产生影响;三是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效果存在一定时滞,平均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开始有效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四是这种积极效果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不显著。而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效果在当期开始显现。在此基础上,从专项债、创新监管、经济动能转换等多个视角提出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丰富了财政金融协同和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压力 地方债管理 信贷资源 数字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影响共同富裕?——基于地方财政收支行为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宗庆莹 蔡文浩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65,共24页
科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270个地级市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新《预算法》正式施行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深入探析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 科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270个地级市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新《预算法》正式施行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深入探析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可有效驱动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在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增强其民生性支出偏向、提升合理化税收努力和强化预算约束刚性,显著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行和公共支出效率,进而有力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助推效应仅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行政等级较低的样本组中,当上级政府相对高效时,该推动作用则更为突出。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价值理性及行政效能得以明显提升,文章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收入分配效应,也为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 共同富裕 新《预算法》 收入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企业杠杆率 被引量:5
5
作者 邓萱 曹策 李逸飞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72,共11页
以2015年开始逐步向全国推进的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匹配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考察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显著推高了企业杠杆率,且该结论在经... 以2015年开始逐步向全国推进的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匹配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考察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显著推高了企业杠杆率,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缓解了融资约束,增加了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和减弱了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进而推高了企业杠杆率。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处在地方债规模较大城市的企业或非国有企业,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更明显;与长期杠。杆率相比,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短期杠杆率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短期债务融资,而非长期贷款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导致投融资期限错配行为,即短融长用现象。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杠杆率 融资约束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债管理主体的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岳红举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22,共8页
地方债管理主体的构建既是地方债管理的核心,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但《预算法》只明确了财政部对国债的管理权和对地方债的监督权,却没有规定地方债的管理主体,为构建地方债管理主体的现实实践提供了探索空间。基于我国中央与地方、... 地方债管理主体的构建既是地方债管理的核心,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但《预算法》只明确了财政部对国债的管理权和对地方债的监督权,却没有规定地方债的管理主体,为构建地方债管理主体的现实实践提供了探索空间。基于我国中央与地方、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的特点和当前地方债的特殊性考虑,地方债管理主体应符合中央与地方、省与省级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地方债管理的协调功能,体现中央财政控制力下的适度分权,尤其是加强省级政府的债务管理权。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地方债管理主体的构建应立足于《预算法》的逻辑,遵循集中与分层次管理相结合原则,既要确保地方债不突破中央政府的管控,又能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地方债管理主体集中管理分层次管理救助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基于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7
作者 付强 李雨晴 安子栋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5,179,共11页
地方债作为重要的地方财政政策工具,其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财政政策效率,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2014年推行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改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分析对象,基于2010—2022年中国192个地级市的数据,使用... 地方债作为重要的地方财政政策工具,其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财政政策效率,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2014年推行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改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分析对象,基于2010—2022年中国192个地级市的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识别地方债管理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地方债“自发自还”能够显著提升地区人均GDP增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机制研究表明,地方债“自发自还”减少了债务规模扩张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并通过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经济效果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财政赤字率较高、人口规模较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实行地方债“自发自还”后经济增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管理制度 经济发展 倾向值匹配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预算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实施背景下的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经纬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共7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为其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而在近几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和非议。在2014年8月31日的新预算法及10月2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通过后,融资平台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命运再一次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为其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而在近几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和非议。在2014年8月31日的新预算法及10月2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通过后,融资平台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命运再一次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而当12月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限制城投债质押回购资格后更是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机构投资者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恐惧。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新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下,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澄清思想、指明地方融资平台的未来发展思路就显得尤为急迫和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诞生的经济根源、历史贡献及其现有体制环境下的不可替代性,论证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存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针对融资平台存在的体制机制缺陷和问题,同时根据新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提出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未来转型和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预算法 地方政府 地方债管理意见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转型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