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对比
被引量:
21
1
作者
高晓梅
俞小鼎
+3 位作者
王令军
王新红
王世杰
王晓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烟台和青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7月14日("7·14")和2009年6月29日("6·29")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7·14&...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烟台和青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7月14日("7·14")和2009年6月29日("6·29")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7·14"强对流天气发生于冷涡后部前倾槽的环流形势下,明显的静力不稳定层结、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及垂直风切变相对偏弱,是此次对流风暴持续时间短且降雹范围较小的原因;"6·29"过程是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海风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是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两次过程都出现了高悬的强回波、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钩状回波、中气旋等超级单体回波特征;大冰雹形成期表现为中气旋垂直伸展较大和旋转较强,两次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均由海风锋触发的靠近山脉的风暴发展加强而成,即地形与海风锋结合导致的更强抬升在加强对流风暴并演化为超级单体风暴中起了关键作用。但"6·29"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强中气旋,"7·14"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弱中气旋,因此,前者对流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阵风锋
超级单体
地形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对比
被引量:
21
1
作者
高晓梅
俞小鼎
王令军
王新红
王世杰
王晓利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5044
41675046)
+3 种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6-041)
中国气象局核心业务发展专项(YBGJXM2017-02)
山东省气象局课题(2014sdqxm14
sdyby2017-10)
文摘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烟台和青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7月14日("7·14")和2009年6月29日("6·29")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7·14"强对流天气发生于冷涡后部前倾槽的环流形势下,明显的静力不稳定层结、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及垂直风切变相对偏弱,是此次对流风暴持续时间短且降雹范围较小的原因;"6·29"过程是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海风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是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两次过程都出现了高悬的强回波、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钩状回波、中气旋等超级单体回波特征;大冰雹形成期表现为中气旋垂直伸展较大和旋转较强,两次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均由海风锋触发的靠近山脉的风暴发展加强而成,即地形与海风锋结合导致的更强抬升在加强对流风暴并演化为超级单体风暴中起了关键作用。但"6·29"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强中气旋,"7·14"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弱中气旋,因此,前者对流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关键词
海风锋
阵风锋
超级单体
地形触发
Keywords
sea-breeze front
gust front
supereell
terrain triggering
分类号
P46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对比
高晓梅
俞小鼎
王令军
王新红
王世杰
王晓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