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风暴Mala登陆期间地形敏感试验
1
作者 王曼 段旭 +2 位作者 李华宏 刘建宇 符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孟加拉湾是全球8个热带气旋易发生的地区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和偏东方向移动,会对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方向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很大。为了分析大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路径、结... 孟加拉湾是全球8个热带气旋易发生的地区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向偏北和偏东方向移动,会对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而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方向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很大。为了分析大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路径、结构变化和降水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文中利用WRF模式对2006年4月29—30日孟加拉湾风暴Mala的登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拟风暴中心的路径和强度与实况虽有一定误差,但移动趋势均为东北方向,强度误差较小,表明WRF模式对本个例的模拟可以参考。通过不同地形高度敏感试验,分析风暴在登陆前后分别在全地形、半地形和零地形高度情况下的移动路径和速度、环流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在云南省产生的降水分布和强度。结果表明:风暴登陆前,大地形对风暴结构有间接影响,使高层出现倾斜。在风暴登陆过程中,地形的阻挡和摩擦作用能较明显影响风暴的移动路径和速度。风暴登陆后,地形抬升使风暴强度减弱,移动速度加快;结构由基本对称变为非对称,且斜压结构明显。地形对降水存在双重作用,一方面地形抬升使风暴产生的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地形摩擦使风暴强度减弱从而减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WRF模式 地形敏感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桑美”的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8
2
作者 马玉芬 沈桐立 +1 位作者 丁治英 张广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用WRF模式对0608号台风"桑美"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台风路径和降水,但模拟的台风中心气压远高于实况。为研究"桑美"登陆期间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其降水及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特定区域内的地形高度设... 用WRF模式对0608号台风"桑美"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了台风路径和降水,但模拟的台风中心气压远高于实况。为研究"桑美"登陆期间地形的抬升作用对其降水及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特定区域内的地形高度设计了一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登陆过程中地形抬升作用对台风降雨量有显著的增幅作用;台风中心位势涡度、气流垂直上升速度、水平水汽通量散度明显增大;地形抬升机制在台风登陆时刻达到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数值模拟 地形敏感试验 位势涡度 垂直速度 Q矢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天山南脉暴雨过程的位势稳定度变化特征及地形敏感性研究
3
作者 谢越 冉令坤 +2 位作者 沈新勇 黄伟 周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7-1836,共20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CMORPH卫星降水数据,对2019年9月9~10日发生在天山南脉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分析位势不稳定变化特征;进一步开展地形敏感性试验,利用地形追随坐标系位势稳定度倾向方程研究不同尺度地形扰动对位势不稳...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CMORPH卫星降水数据,对2019年9月9~10日发生在天山南脉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分析位势不稳定变化特征;进一步开展地形敏感性试验,利用地形追随坐标系位势稳定度倾向方程研究不同尺度地形扰动对位势不稳定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前低层大气位势不稳定显著,而随着暴雨发生发展,不稳定能量被释放,低层大气趋于位势稳定。(2)位势散度项是位势稳定度倾向方程的重要强迫项,主要由爬流引起。经向爬流垂直切变与广义位温经向梯度的耦合项是爬流位势散度的主导项。本次暴雨发生过程中,地形扰动通过改变经向爬流的垂直切变和广义位温的经向梯度,造成位势不稳定的发展。这些结果有助于提高新疆地区的暴雨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位势不稳定 地形敏感试验 位势稳定度倾向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对影响云南降水的高原涡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何钰 朱莉 +4 位作者 李国平 谢家旭 马文倩 陶丽 张万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分析资料及经质控后的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诊断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形在2017年7月2-3日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过程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模式WRFv4.0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涡是此次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低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中高层维持暖心结构,并呈现显著的上升、下沉运动交替的分布;过程累积雨量分布表现为两条明显的与山脉走向平行的西北-东南向雨带,且具有强弱交错的分布特征,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及前半夜两个时段内,中心均位于地形边坡,并随着低涡向下游传播;南亚高压、西北辐散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滇缅高压为低涡的东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场,500 hPa正涡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指示意义;低涡降水期间存在β中尺度重力波,波动由青藏高原东坡地形激发,沿着300~200 hPa的气层传播,高空的非地转平衡运动及垂直风切变为重力波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力波先于低涡及降水向下游方向移动及发展,波脊处对应上升运动及辐散中心,波槽处对应下沉运动及辐合中心,强降水及波脊均位于低涡西南侧强辐合上升运动区;地形高度降低后,其机械阻挡抬升作用减弱,重力波和高原低涡消失,雨带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高原东坡地形对高原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原涡影响下的云南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高原涡 重力波 地形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M_β CS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朱莉 丁治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6-874,共9页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3年6月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表明:产生低纬高原暴雨的水汽在不同的层次来源不同,低层辐合和高层弱辐散是本次MβCS暴雨的触发因子;700~500hPa强相当位温梯度...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3年6月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表明:产生低纬高原暴雨的水汽在不同的层次来源不同,低层辐合和高层弱辐散是本次MβCS暴雨的触发因子;700~500hPa强相当位温梯度产生强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并迅速释放,高层增暖形成暖中心使高层等压面升高和500hPa有口中尺度气旋性扰动生成,从而导致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进一步加强;低纬高原地区MβCS的暖心结构维持时间较高原下游地区短,是MβCS生命史相对短,降水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MβCS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扰动 地形敏感试验 暖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09号台风“卢碧”路径和强度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瑾瑜 林金凎 +2 位作者 余洋 陈秋萍 尹丝雨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4,共15页
通过自动站、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实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0.25°×0.25°经纬度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WRF_ARW3.9.1数值模式等模式资料,对2109号南海台风“卢碧”的路径和强度进行诊断... 通过自动站、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实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模式细网格、0.25°×0.25°经纬度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WRF_ARW3.9.1数值模式等模式资料,对2109号南海台风“卢碧”的路径和强度进行诊断和预报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卢碧”在季风槽中生成,副热带高压、高空槽和双台风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是导致其移速缓慢和路径曲折的原因;台风的移动一直没有脱离季风槽控制,总体受西南季风气流引导向东北方向移动;台风强度和结构的变化对台风路径亦有一定的影响。模式对南海台风的路径预报并不因时间的临近而趋于准确,仍存在误差,除了关注模式路径预报,更应分析本身预报形势调整引起的路径变化,也应多分析多参考几家模式。强风法则、变压和南亚高压均可作为台风移向的判别依据。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山脉地形对弱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影响。台风强度偏弱,大风风圈半径小,在福建省沿海经历了短暂的减弱(6日5—16时)又增强过程,中部沿海在此时间段出现大风是由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热带低压升级的时间偏晚,可考虑在17时前后提前将其升级为热带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卢碧” 强风法则 南亚高压 地形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