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滇重楼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石子为 杨少华 +2 位作者 张丽霞 陈骏飞 刘大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04-1909,共6页
【目的】对中国滇重楼进行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地形、土壤因子,研究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生态适宜性并构建了我国... 【目的】对中国滇重楼进行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地形、土壤因子,研究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生态适宜性并构建了我国滇重楼潜在分布与地形、土壤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海拔、有机碳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含粘土量、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级、土壤质地分类,它们对滇重楼潜在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生态因子的97.1%,利用所建模型给出的滇重楼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将中国滇重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并给出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地形、土壤因子阈值。【结论】该结果可为开展中国滇重楼种植的合理区域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土壤因子 滇重楼 生态适宜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地形指数和下垫面水文分区的流域模型参数率定 被引量:9
2
作者 颜梅春 陈贝贝 +2 位作者 李致家 金文韬 杨宇晖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针对流域水文响应会受到地质、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等下垫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特点,根据流域下垫面的地理特征进行水文响应分区。借助遥感资料对流域下垫面进行分类并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流域土... 针对流域水文响应会受到地质、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等下垫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特点,根据流域下垫面的地理特征进行水文响应分区。借助遥感资料对流域下垫面进行分类并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流域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指数推求流域的土壤地形指数。进一步地,利用遥感分类信息和土壤地形指数进行流域的水文分区,率定各个水文分区SCS模型的参数CN值并进行水文模拟,结果表明,屯溪流域21次和东湾流域32次洪水径流模拟相对误差均比传统方法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形指数 SCS模型参数 下垫面水文分区 遥感 屯溪流域 东湾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土壤地形指数的流域下垫面水文分区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方耀 颜梅春 +2 位作者 李致家 李慧 杨宇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28,86,共5页
以湿润的屯溪流域、半湿润的东湾流域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经验方法、数值平均法、频率平均法三种方法,先修正得到两流域的CN值查找表,再结合下垫面分类信息和土壤地形指数建立水文分区表,用屯溪流域18次和东湾流域16次降水的水文数据进... 以湿润的屯溪流域、半湿润的东湾流域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经验方法、数值平均法、频率平均法三种方法,先修正得到两流域的CN值查找表,再结合下垫面分类信息和土壤地形指数建立水文分区表,用屯溪流域18次和东湾流域16次降水的水文数据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频率平均法水文分区得到的合格率为屯溪94.44%、东湾87.50%,数值平均法水文分区得到的合格率为屯溪88.89%、东湾81.25%,经验方法水文分区得到的合格率为屯溪88.89%、东湾75.00%;就流域而言,土壤地形指数累计频率高的流域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形指数 水文分区 平均频率 平均数值 屯溪流域 东湾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地形指数的流域水文敏感区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忠录 艾蕾 +2 位作者 黄旭东 邱泽元 蔡崇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03,236,共5页
以丹江口水库上游堵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SAGA GIS和R平台,以ASTER GDEMV2为数据源,在获取流域土壤地形指数及其阈值设定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获取3种情景下(STI≥9、STI≥10和STI≥11)水文敏感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和空间分布。... 以丹江口水库上游堵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SAGA GIS和R平台,以ASTER GDEMV2为数据源,在获取流域土壤地形指数及其阈值设定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获取3种情景下(STI≥9、STI≥10和STI≥11)水文敏感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利用土壤地形指数识别,提供了更为详细表征的水文敏感区,可合理预测径流产生的空间分异性;3种情景下,林地均是水文敏感区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约50%水体均位于水文敏感区;不同情景下,识别的水文敏感区内农业景观和开发景观应禁止开展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并优先布置植被缓冲带等保护措施以保护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形指数 水文敏感区 可变源区水文 空间分布 堵河上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区成土过程驱动的土壤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谷俊 杨飞 +2 位作者 李德成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1-879,共9页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区SOC含量及组分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地形序列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黄土沉积,土壤黏土矿物以绿泥石和水云母为主,指示该区域的整体弱风化特征。在巨大的水热梯度影响下,地形序列内土壤成土强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土壤含有碳酸盐,随着海拔上升,碳酸盐物质逐渐淋失,SOC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铁铝氧化物是SOC含量及组分方差的主要解释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铁铝氧化物后,气候对SOC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气候对SOC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属性,造成铁铝氧化物等属性的差异,间接影响SOC的长期固存,且该机制主要作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本研究对理解SOC固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形序列 土壤有机碳 铁铝氧化物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碳储量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甸植物群落的发生学基础 被引量:4
7
作者 魏绍成 黄凤兰 杨俊兰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6-19,共4页
各类草甸有不同的形成途径和水分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但都表现出对地带性气候的依赖性。不论是低地草甸、山地草甸 ,还是高寒草甸 ,其植物群落发生的基本因素是充足的水分条件。草甸植物群落所具有的明显的低地、山地、亚高山、高山等地... 各类草甸有不同的形成途径和水分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但都表现出对地带性气候的依赖性。不论是低地草甸、山地草甸 ,还是高寒草甸 ,其植物群落发生的基本因素是充足的水分条件。草甸植物群落所具有的明显的低地、山地、亚高山、高山等地形和所反映的各种类型草甸土的湿润土壤 ,正是其群落发生的立地条件 ,并且是个重要因素。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的聚集是草甸群落发生的内在因素 ,同时在草甸的发生与发展及生态关系中居核心地位。因此 ,水分条件、地形土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植物群落 发生学基础 水分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贺俊达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1期68-70,共3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田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综合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技术...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田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综合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主要体现在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具有显著影响;地形和土壤因素决定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地势高低、土壤类型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水资源因素涉及水源供应、水质、水量分配等问题,关系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技术因素包括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直接决定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效果;政策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农业水利建设投入、政策支持、法规体系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推广和实施具有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实施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该研究可为今后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气候因素 土壤地形因素 水资源因素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高寒草甸狼毒群落分类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咏梅 董幸枝 +5 位作者 龙永清 朱志梅 王雷 盖星华 赵樊 李京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狼毒的入侵扩散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日益严重。基于祁连山中段典型样地的群落调查、土壤采样和高精度地形测量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冗余分析(RDA)在微观... 狼毒的入侵扩散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日益严重。基于祁连山中段典型样地的群落调查、土壤采样和高精度地形测量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冗余分析(RDA)在微观尺度上探讨了退化高寒草甸狼毒群落的分类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TWINSPAN分类将退化草甸狼毒群落划分为3种群丛类型,即Ⅰ)狼毒+紫花针茅+线叶嵩草+披针叶黄华群丛;Ⅱ)狼毒+紫花针茅+委陵菜+美丽风毛菊群丛;Ⅲ)紫花针茅+草玉梅+狼毒+早熟禾群丛。2)RDA分析显示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是影响退化草甸狼毒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向。土壤养分对于狼毒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覆盖度高的狼毒群丛对低磷、低钾的土壤环境更敏感。3)随着入侵程度加重,狼毒群丛Ⅲ、Ⅱ、Ⅰ的物种优势度发生明显更替,禾本科植物(早熟禾、紫花针茅)重要值减小(4.10、3.12、2.10),豆科植物(异叶米口袋、花苜蓿)重要值先增后减(0.28、0.57、0.25),莎草科植物(线叶嵩草、矮生嵩草)重要值增加(0.23、1.18、2.19)、毒杂草(狼毒、草玉梅、披针叶黄华、乳白香青、青海刺参等)重要值明显上升(6.10、5.14、10.08),群落Ⅰ和Ⅱ中狼毒替代紫花针茅成为最重要的建群种,狼毒覆盖度呈规律地梯度增加(5.5%、11.0%、29.7%)。本研究反映了狼毒型退化草甸逆向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成和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可为草地资源管理、退化草甸修复及狼毒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 退化高寒草甸 土壤地形因子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热带喀斯特植被的顶极群落——以贵州喀斯特植被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屠玉麟 《贵州林业科技》 1992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以贵州咯斯特植被为例,论述了喀斯特植被的生境特征、喀斯特植被演替的基本模式及喀斯特植被的顶极群落等有关问题,指出亚热带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是一种典型的地形一土壤演替顶极,顶极群落的属性取决于喀斯特生境中的地形及土壤条件... 本文以贵州咯斯特植被为例,论述了喀斯特植被的生境特征、喀斯特植被演替的基本模式及喀斯特植被的顶极群落等有关问题,指出亚热带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是一种典型的地形一土壤演替顶极,顶极群落的属性取决于喀斯特生境中的地形及土壤条件,如坡度,坡位、坡向、土层厚度和土壤湿润程度等等,其中限制因子是水分条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其演替顶极表现出一定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顶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顶极群落 地形-土壤演替顶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地学
11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6-6,共1页
X142 200401294 鄂东南矿集区土壤砷环境地球化学特征/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物探与化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003,27(6). -480~483 环图0-13 对鄂东南矿集区的山间盆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形土壤A... X142 200401294 鄂东南矿集区土壤砷环境地球化学特征/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物探与化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003,27(6). -480~483 环图0-13 对鄂东南矿集区的山间盆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形土壤As的系统测定表明: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As区域背景值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的pH、Eh值是控制土壤As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矿集区内土壤As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污染土壤在As含量垂向分布及土壤pH等理化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学 矿集区 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垂向分布 鄂东南 理化性质 区域背景值 污染土壤 国土资源 地形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农具推广运动
12
《山东农机化》 1999年第1期15-15,共1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农民对新式农具的要求,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的面貌,促进互助合作的巩固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党和政府大力推广新式农具。1951年1月18日,第一次全国农具会议提出“
关键词 传统农具 生产水平 互助合作 示范推广 农业生产 巩固发展 提高农业 地形土壤 党和政府 推广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键污染源区识别的乡村低影响开发措施选址方法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子琦 杨青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31-1538,1545,共9页
近年来中国乡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乡村水环境整治的瓶颈。从风景园林、环境工程、水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将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引入乡村面源污染治理中。运用ArcGIS、SWAT等软件工具,构建了一种从面源污染风险性与水文敏... 近年来中国乡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乡村水环境整治的瓶颈。从风景园林、环境工程、水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将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引入乡村面源污染治理中。运用ArcGIS、SWAT等软件工具,构建了一种从面源污染风险性与水文敏感性结合出发判定关键污染源区的乡村LID措施选址方法。以具有成都平原典型乡村特征的寿安镇为案例,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识别出的寿安镇LID选址区域面积占比适宜且涵盖多种用地类型,对于具有分散式、小规模、源头控制特征的LID措施较为适用。通过优先在选址区域内进行LID设计改造,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占用下获得较高的面源污染去除效益。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寿安镇及其他类似成都平原乡村地区的未来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发展,同时丰富了LID措施在中国乡村地区选址方面的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面源污染 LID 选址 土壤地形指数 SW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