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青 徐涛 +1 位作者 陈立春 李喆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5-946,共12页
华南地区同时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影响,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之一.为研究华南地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基于国家固定台网30°N以南的宽频带台站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开展了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并结合已有... 华南地区同时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影响,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之一.为研究华南地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基于国家固定台网30°N以南的宽频带台站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开展了华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并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华南地区深部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浅部构造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克拉通下方地幔过渡带结构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相对稳定;(2)海南岛地区地幔过渡带厚度偏薄,且410-km和660-km界面分别显著下沉和上升,可能与海南地幔柱密切相关;(3)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边界显著,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影响,其地幔过渡带中可能残留有拆沉的岩石圈板片;(4)雪峰山以东地区的地幔过渡带主要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但南北也存在局部差异,南部华夏地块下方可能不存在滞留板片,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与东南沿海地区地壳减薄和大规模出露的中-新生代岩浆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接收函数 板片俯冲 地幔过渡带 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中的熔体含量估算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晓亚 马麦宁 +2 位作者 徐志双 韩林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64-3271,共8页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的成因及性质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及地幔对流过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意义.最新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华南陆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的低速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认为,该低速层的形成与脱水引起的...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的成因及性质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及地幔对流过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意义.最新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华南陆块东部地幔过渡带顶部的低速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认为,该低速层的形成与脱水引起的部分熔融有关.本文利用部分熔融体系的平衡几何模型,重点分析了熔体成分、位温、二面角和玄武质含量等因素对熔体含量的影响,并结合该低速层的分布特征,估算出研究区的南北两个子区域地幔过渡顶部熔体含量分别为~1.18vol.%和~2.02vol.%.这一熔体含量的显著差异可能与太平洋板片多期次俯冲作用的叠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地幔过渡带 低速层 部分熔融 熔体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程函方程与三维速度模型的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过渡带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炎 钮凤林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45-2959,共15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NECESSArray记录到的45505条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最新三维速度模型,采用快速行进法求解程函方程,计算了P-S转换波相对走时,并通过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情况.结果显示,在长白山—五... 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NECESSArray记录到的45505条接收函数,结合该区域最新三维速度模型,采用快速行进法求解程函方程,计算了P-S转换波相对走时,并通过共转换点叠加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情况.结果显示,在长白山—五大连池连线一带东西约300 km,南北约900 km的狭长形区域内,660-km间断面下陷幅度达20~40 km.其结构可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更为狭窄且与日本海沟走向一致,对应于从日本海沟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区;北部对应于从千岛海沟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区.同时,在长白山西部,存在与长白山—五大连池下陷区形状类似的南北向狭长形抬升区,660-km间断面抬升幅度约为10 km,显示俯冲太平洋板块只延伸至松辽盆地东侧;而在盆地西侧,660-km间断面的下陷区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拆沉有关.同时,410-km间断面在松辽盆地—渤海一带,以及长白山火山西南和东北方向存在明显的下陷区;另外,在阿巴嘎及阿尔山也有小范围的下陷区.所有这些下陷区,均与地表新生代火山活动区/拉伸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这些地表构造与深部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地幔过渡带 新生代火山 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 造山带石榴石橄揽岩——地幔过渡带的信使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建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8-48,F003,共2页
<正>近来,在人们对造山带含柯石英或金刚石榴辉岩如何能从≥90km的深度抬升至地壳浅部进行研究,还未取得一致意见的时候,又有证据显示,这些“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压力实际上还不止2.7~4.
关键词 造山 石榴石 橄榄石 地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大地幔楔及地幔过渡带各向异性证据和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广瑞 李娟 +1 位作者 陈思丹 Walter D.Mooney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470,共16页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清晰给出了地球深部俯冲板片的大尺度形态,但与俯冲过程相关的地幔流动特征仍不明确.在俯冲地幔楔系统中,前人观测到了与海沟平行和垂直的快波偏振方向.本文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中停滞形成的"大...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清晰给出了地球深部俯冲板片的大尺度形态,但与俯冲过程相关的地幔流动特征仍不明确.在俯冲地幔楔系统中,前人观测到了与海沟平行和垂直的快波偏振方向.本文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中停滞形成的"大地幔楔"中的各向异性特征.对具有长期稳定观测数据的MDJ台站SKS震相和区域深源地震的直达S波震相进行了详细的剪切波分裂研究.采用多波形同时反演方法在保证数据后方位角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精确的SKS震相各向异性结果.剪切波分裂参数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和随初始极化方向变化的特征,表明台站下方存在多个可能的各向异性源区.对不同频段各向异性观测结果的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拟合表明,上层各向异性参数为φ=32°±12°,δt=1.4±0.4 s,表现出受郯庐断裂带影响的岩石圈中"固化"各向异性特征;下层各向异性参数为φ=-71°±6°,δt=2.4±0.4 s,与海沟近乎垂直.下层较大的各向异性延时表明研究区域的地幔楔和地幔过渡带中存在明显各向异性,推测是由地幔中软流圈流动引起的橄榄石晶格优势取向和停滞的西北太平洋板片引起的地幔水平流动产生的瓦兹利石晶格优势取向共同作用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幔 地幔过渡带 频率依赖性 双层各向异性模型 多波形同时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过渡带下部的低黏滞度层造成了俯冲板片的滞留 被引量:4
6
作者 夏群科 Wei Mao Shijie Zhong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7-887,共1页
对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形成和演化,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前人的很多研究多基于二维模型,因此对于板片地震结构的解释很困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运用不同Clapeyron斜率,基于真实的尖晶石一后尖晶石相变和板块运动历史... 对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形成和演化,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前人的很多研究多基于二维模型,因此对于板片地震结构的解释很困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运用不同Clapeyron斜率,基于真实的尖晶石一后尖晶石相变和板块运动历史的地幔对流三维球状模型,对过去130Ma的俯冲板片运动进行了模拟,并与三种不同的地震层析成像模型进行了对比,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找到控制过渡带内板片滞留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俯冲板片 滞留 下部 科罗拉多大学 二维模型 地震结构 球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段Pds波振幅的地幔过渡带间断面横波速度结构反演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薛静 于欣鑫 李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0-648,共9页
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的厚度和其上下的地震波速差异可提供对过渡带附近的水含量和矿物组分的重要约束。通过构建不同的地幔过渡带间断面速度模型,计算了理论接收函数,提取了不同频段的间断面Pds转换波的振幅信息。正演结果显示,跨越间断面... 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的厚度和其上下的地震波速差异可提供对过渡带附近的水含量和矿物组分的重要约束。通过构建不同的地幔过渡带间断面速度模型,计算了理论接收函数,提取了不同频段的间断面Pds转换波的振幅信息。正演结果显示,跨越间断面的横波速度变化主要影响Pds/P振幅比的大小,而间断面的厚度同时影响幅值大小和其随频率的变化规律。提出利用多频段Pds/P振幅比,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同时反演间断面的厚度和跨越间断面的横波速度变化。理论测试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给出间断面厚度和横波速度变化及其不确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实际数据,结果表明,该地区660间断面较为尖锐,在小于2 km的深度范围内横波速度增加了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接收函数 660间断面 间断面厚度 蒙特卡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及周边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8
作者 肖勇 张瑞青 况春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50,共13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申俯冲带的白令海、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阿拉斯加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具有正常的过渡带厚度.这表明在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北太平洋板块还没有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范围内.其次,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出现明显下沉,而上覆的410 km间断面埋深接近于全球平均值,从而导致过渡带明显加厚.据此,我们推测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底部可能存在库拉残留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 SS前驱波 共反射点叠加 太平洋俯冲板片 地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地幔及过渡带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光晶 汤吉 +1 位作者 黄清华 上嶋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575,共10页
采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了华北地区14个地磁台站资料,得到了相干度超过0.8的地磁测深响应函数.并将其转换为大地电磁测深的响应函数,获取了10^5~10^7 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应用ρ^+理论对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反演,... 采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了华北地区14个地磁台站资料,得到了相干度超过0.8的地磁测深响应函数.并将其转换为大地电磁测深的响应函数,获取了10^5~10^7 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应用ρ^+理论对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反演,结果表明417km,850km深度附近可能存在电性间断面.同时采用基于一维最光滑模型的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300~1000km范围的地幔电性结构,并与前人在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华北地区地幔过渡带的电导率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表现不同,重力梯度带附近及西侧台站下方过渡带深度的电导率和北美的Tucson地区相当,而华北地区东部的电导率在地幔过渡带范围高出西侧约2~5倍,这很可能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深 华北地区 地幔过渡带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敏 吴庆举 +1 位作者 宁杰远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对于研究新生代板内火山深部成因及板片俯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密集流动台阵记录提取到的约60,000接收函数,采用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410-km和660-km界面埋深以及转换带厚...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对于研究新生代板内火山深部成因及板片俯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密集流动台阵记录提取到的约60,000接收函数,采用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410-km和660-km界面埋深以及转换带厚度分布图像.成像结果显示:长白山火山下方410-km和660-km界面均出现下沉,且660-km下沉的幅度较410-km更大,在25 km以上,认为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转换带的停滞有关.长白山及龙岗火山以西过渡带厚度呈现小幅度减薄的特征,暗示俯冲板片在660 km深度附近可能发生撕裂.板片撕裂引起的热物质上涌和俯冲板片脱水共同为长白山火山提供了深部热源.五大连池火山下方观测到410-km界面抬升,而660-km界面下沉的现象,认为410-km界面的抬升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拆沉引起的局部对流可能为五大连池火山提供热源,而660-km界面的下沉可能反映存在残留的太平洋俯冲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chhoff偏移成像 接收函数 东北地区 地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前驱波研究纳斯卡-南美俯冲带周边上地幔间断面起伏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宇岩 盖增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地覆盖了研究区域,叠加范围更小,因此比以往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Galapagos,Easter和SanFelix这3个热点下方观测到的间断面起伏形态符合地幔深部存在高温异常的假设。还观测到:在东太平洋洋隆南段下方, 41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在俯冲带下方, 410 km和66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间断面 地幔过渡带 热点 俯冲板块 东太平洋洋隆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4
12
作者 徐强 赵俊猛 +1 位作者 崔仲雄 刘明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01-3008,共8页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地体以及扬子板块分别减薄为约38km和约42km;②羌塘地体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5~0.28,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中基性岩石,推测与下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松潘—甘孜块体、印支块体和扬子板块的泊松比为0.25~0.26,主要为中酸性岩石组分.缺乏高的泊松比(≥0.30)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但是不排除局部部分熔融的存在;③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羌塘地体内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范围为10~26km的地幔过渡带增厚区域,其对应着地幔过渡带内100℃~260℃的温度降低,可以推断与此异常区域的地幔过渡带内存在俯冲的板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地幔过渡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内板片俯冲运动模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俯冲的屏障与穿越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江海 刘仲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3-463,共11页
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幔内存在俯冲板片的重要证据,它们涉及多种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式,地幔过渡带为其下沉的重要屏障,俯冲板片在这里发生停滞、变形和岩石圈物质积累。板片在个别地区可以俯冲到地核—地幔边界,堆积形成板块墓地,造成D″... 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幔内存在俯冲板片的重要证据,它们涉及多种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式,地幔过渡带为其下沉的重要屏障,俯冲板片在这里发生停滞、变形和岩石圈物质积累。板片在个别地区可以俯冲到地核—地幔边界,堆积形成板块墓地,造成D″层物质组成和热学的不均一性。高温高压实验以及流变学计算模拟,对地幔组成及其物性提供了新的制约,板片俯冲地幔过程中,涉及矿物相变、黏度、密度、力学强度等因素的制约,地幔过渡带为俯冲重要屏障和相变界面。围绕板片俯冲的研究,提出地幔整体对流的新模式,板块墓地与超级地幔柱具有成因联系,成为全球地幔对流的重要环节,有待深入研究。板片俯冲是浅表板块构造与深部超级地幔柱的联系纽带和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俯冲 地幔过渡带 板块墓地 地幔 超级地幔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板片撕裂——东亚板内岩浆作用的根本原因?
14
作者 陈立辉 周中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58,I0004,共10页
东亚地区发育大量的新生代板内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空间上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的太平洋俯冲板片相对应。本文在梳理东亚新生代板内岩浆作用基本特征和近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最近... 东亚地区发育大量的新生代板内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空间上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的太平洋俯冲板片相对应。本文在梳理东亚新生代板内岩浆作用基本特征和近年来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最近在中国东北东部的双鸭山地区开展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后提出的“滞留板片撕裂诱发地幔上涌”成因模型,并总结出该模型在解释东亚新生代板内玄武岩深部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撕裂 地幔过渡带 滞留板片 地幔上涌 板内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上地幔底部的一个全球性熔融层
15
作者 张宝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3-413,共1页
上地幔410 km不连续面顶部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地震波低速层,尤其是该低速层显示出横向不连续性。通常,这一地震学观测被认为是由于局部效应导致出现部分熔融,比如俯冲洋壳脱水或与地幔柱有关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减压脱水、地幔过渡带滤水器... 上地幔410 km不连续面顶部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地震波低速层,尤其是该低速层显示出横向不连续性。通常,这一地震学观测被认为是由于局部效应导致出现部分熔融,比如俯冲洋壳脱水或与地幔柱有关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减压脱水、地幔过渡带滤水器模型等多种推测。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实验结果来证实这些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熔融 地幔 球性 底部 地球 减压脱水 硅酸盐矿物 地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50
16
作者 赵国泽 陈小斌 +7 位作者 肖骑彬 王立凤 汤吉 詹艳 王继军 张继红 H.Utada M.Uyeshim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3-56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性结构 地幔过渡带 地震成因 龙门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太平洋板块精细俯冲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江国明 张贵宾 徐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5-1135,共11页
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较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火山的起源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存在密切联系。尽管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明显地显示出火山区下方存在着太平洋板块,但板块的厚度、存在范围等俯冲特征仍然不是特别清... 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较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火山的起源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存在密切联系。尽管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明显地显示出火山区下方存在着太平洋板块,但板块的厚度、存在范围等俯冲特征仍然不是特别清晰。为此,采用远震层析成像和走时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别是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板块的平均厚度和速度异常分别为85 km和1%,而且与日本海地区结果进行对比可推测板块并未增厚;(2)板块以低角度俯冲进入地幔过渡带,到达过渡带底部后弯曲成水平状,向西延伸至东经127°而停止;(3)水平延伸的板块恰好位于火山区的下方。这些俯冲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陆内火山的起源及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西太平洋板块 地幔过渡带 远震层析成像 走时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香山镁铁-超镁铁岩中富CH_4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小菲 刘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1-218,共8页
香山岩体是东天山镁铁-超镁铁杂岩带的一个典型岩体,相带发育。各相带都含有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巨晶,后者环绕橄榄石和拉长石生长,构成包橄结构和包含结构,表明母岩浆富水,本研究的样品采自于香山岩体中岩体。拉长石和橄榄石中的流体包... 香山岩体是东天山镁铁-超镁铁杂岩带的一个典型岩体,相带发育。各相带都含有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巨晶,后者环绕橄榄石和拉长石生长,构成包橄结构和包含结构,表明母岩浆富水,本研究的样品采自于香山岩体中岩体。拉长石和橄榄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孤立分布,或者成群分布,大小不等,无明显方向性,或者成串分布,平行于寄主矿物的颗粒边界和生长晶面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原生,一部分为次生或假次生,是在以角闪石结晶为标志的岩浆流体大量出溶期间捕获的,因而代表了岩浆源区的流体运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在100-4000cm-1全波段范围内对拉长石和橄榄石中的50多个流体包裹体的气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的气体成分分为4类:a)富CH4气体;b)富H2O气体;c)H2O+CH4混合气体;d)多组分(C2H6+N2+CH4,C2H6+CH4+N2+C4H6)混合气体。因而,香山岩体所携带的流体是一种富CH4等还原性挥发份和富H2O的流体。由于上地幔处于相对氧化状态,上地幔的挥发份以CO2为主。因而,香山岩体的母岩浆和流体应该来自于地幔过渡带或者软流圈,这同时也表明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地幔过渡带或者软流圈可能是未被氧化的、含C-H系列流体的圈层。俯冲板片的再循环,为地幔深处的H2O提供了来源。富CH4还原性C-H流体和富H2O流体,为地幔深处的熔融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产生了新疆北部造山后广泛分布的镁铁-超镁铁岩浆以及铜镍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富CH4流体包裹体 地幔过渡带 碰撞后镁铁-超镁铁杂岩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复杂的660km相变界面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震 田小波 +2 位作者 聂仕潭 段耀晖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39-2046,共8页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地幔过渡带下界面(660km间断面)在660k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不同的界面.造成地幔过渡带增厚并出现两个深度不同的界面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橄榄岩以外的地幔物质相变,该物质相变拥有与橄榄岩向钙钛矿转变不同的克拉伯龙斜率,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低温造成两种不同的相变界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双重660km间断面的范围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并且向南至少延伸到30°N.本文的结果可为古西太平洋板块向华北俯冲前缘位置的研究提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双层660km间断面 华北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