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栎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茜 苏宝玲 +2 位作者 李娟 宋菁 杨萌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油松栎林群落进行多样性调查和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2种,隶属30科,50属.通过分析其重要值可知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油松;灌木层优势种为瘤枝卫矛,并伴有金...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油松栎林群落进行多样性调查和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2种,隶属30科,50属.通过分析其重要值可知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油松;灌木层优势种为瘤枝卫矛,并伴有金银忍冬和榛子;草本层优势种为透骨草、玉竹、鸡腿堇菜等.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同时均匀度也相对一致,而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地带性植被 油松栎林群落 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聪 吕晶花 +4 位作者 陆梅 杨志东 刘攀 任玉连 杜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0,共11页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40~50 cm的4.26和3.22倍,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幅(7.21和3.42倍)最大。3)偏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关联性最强(P<0.01,r≥0.75),而与土壤含水量、密度、全钾含量的关联性次之(P<0.05,r>0.5);Fourth-Corner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仅与植被多样性(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调控;低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主要受植物群落多样性所调控,而高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主控因子为枯落物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植被多样性 分布特征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斌 杨校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0,共6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总生物量为328.200 t.hm-2,鼎湖山为318.755 t.hm-2,哀牢山为471.608.thm-2,长白山为263.090.thm-2,根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18%-22%;热带亚热带森林的生物量高于温带森林而根冠比(R/S)比小于温带森林,4种森林不同层次间的R/S是草本>灌木>乔木;热带亚热带森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温带森林,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地带性植被类型建设高质量城市植被 被引量:53
4
作者 林源祥 杨学军 《中国城市林业》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生态、地植物学的原理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高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促进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1].
关键词 城市绿地建设 生态城市 生态设计 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类型 人工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生植被理论与生态重建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康宁 李树华 +1 位作者 胡立辉 许陶侃 《风景园林》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演替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植被重建的时间,使重建地植被尽快恢复到自然演替的中间阶段,朝向顶级植物群落正常发展。同时本着保持原生景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规划,保证生态重建与地域文化重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重建 规划设计 潜生植被理论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湖区白桦-红松模式水源涵养林植被演替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勇 孙雪 +2 位作者 刘玉波 吕伟伟 高扬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在松花湖区域构建以白桦-红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形成人工促进地带性植被区,通过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区域内乔木11种、灌木9种、草本15种;乔木中红松数量最多,占乔木总数的56.3%;乔木基盖度白桦最大,占总数的84.06%;乔木树冠覆盖面... 在松花湖区域构建以白桦-红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形成人工促进地带性植被区,通过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区域内乔木11种、灌木9种、草本15种;乔木中红松数量最多,占乔木总数的56.3%;乔木基盖度白桦最大,占总数的84.06%;乔木树冠覆盖面积白桦最大,占乔木总树冠覆盖面积的78.69%;乔木间,树高、胸径、冠幅差异显著;灌木数量以毛脉卫矛、暖木条荚蒾为多;草本植物优势种为苔草、宽叶山蒿。调查区域内白桦、红松生态地位显著,地带性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合理,利用白桦、红松构建松花湖水源涵养林,模拟地带性植被效果明显,有利于松花湖区域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湖 水源涵养林 地带性植被 水土保持 生态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植被与降水的依赖关系
7
作者 孙禹 洪涛 赵珍伟 《中国水利》 2012年第22期56-59,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社会发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引发了系统生态环境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为研究范围,利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手段采用三种方法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内植被对降水依赖性的空间分布,得出...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社会发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引发了系统生态环境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为研究范围,利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手段采用三种方法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内植被对降水依赖性的空间分布,得出地带性植被占全区总面积的35%左右,主要集中在盆地内中北部地区;非地带性植被占全区总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生态环境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属性有关论点辨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晗生 王青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以黄土高原森林植被为重点,利用一定的论据讨论黄土无林论、草原次生论、厚层黄土观、400mm降水论、气候变迁论等立论的缺陷以及植被分区所存在的歧义。以排它法表明以延安一线、长城沿线等为标志的植被地带性原则的合理性,认为黄土高... 以黄土高原森林植被为重点,利用一定的论据讨论黄土无林论、草原次生论、厚层黄土观、400mm降水论、气候变迁论等立论的缺陷以及植被分区所存在的歧义。以排它法表明以延安一线、长城沿线等为标志的植被地带性原则的合理性,认为黄土高原具有森林发育的地带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植被 森林 植被地带性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湖水源涵养林植被恢复模式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峰洁 廖宇翔 +3 位作者 王俊鹏 宋彩民 孙勇 刘玉波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81-83,共3页
根据不同造林目的与方式,利用现有林型,分析松花湖生态区地带性植被现状与特点,探寻松花湖水源涵养林的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内存在3种稳定模式,即红松+水胡林混交模式、东北红豆杉+阔叶树下更新模式、蒙古栎+毛脉卫矛混交模... 根据不同造林目的与方式,利用现有林型,分析松花湖生态区地带性植被现状与特点,探寻松花湖水源涵养林的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内存在3种稳定模式,即红松+水胡林混交模式、东北红豆杉+阔叶树下更新模式、蒙古栎+毛脉卫矛混交模式;2种过渡模式,即红松+白桦混交模式和云杉+大叶山杨混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湖 水源涵养林 恢复模式 地带性植被 稳定型 过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又一天然次生林保护区——佘山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方和俊 达良俊 王晨曦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上海地区 保护区 城市森林建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带性植被 佘山 演替规律 生物多样性 演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区域绿化建设的生态学思考
11
作者 冷平生 谷润泽 《中国城市林业》 2007年第1期16-18,共3页
文章对绿网建设与生态学尺度、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乡土植物与地带性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群落稳定性等生态学命题,结合北京实际提出理性思考。
关键词 生态学 绿化建设 北京 生物多样性保护 群落稳定性 地带性植被 生态恢复 生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林区林火的特点与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海清 姚树人 尚德雁 《森林防火》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3-16,共4页
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全区面积为119.5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为36.4万平方公里。北、东、西三面环中低山,南部及中部为平原或农田。地带性植被在大兴安岭为寒温带针叶林,... 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全区面积为119.5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为36.4万平方公里。北、东、西三面环中低山,南部及中部为平原或农田。地带性植被在大兴安岭为寒温带针叶林,在东部山地则为温带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林区 森林面积 寒温带针叶林 哲里木盟 昭乌达盟 呼伦贝尔盟 地带性植被 树冠火 森林资源 落叶松林
全文增补中
黄菠萝二年生苗木培育技术 被引量:16
13
作者 时德群 龙作义 +1 位作者 李雪 逄宏扬 《中国林副特产》 2008年第3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苗木培育技术 黄菠萝 二年生 珍贵阔叶树种 东北地区 阔叶红松林 地带性植被 伴生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柄阿丁枫造林技术及开发利用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裕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05年第11期6-7,共2页
关键词 细柄阿丁枫 开发利用 造林技术 幼树生长 速生树种 地带性植被 常绿阔叶林 常绿乔木 金缕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雨雪冰冻灾害森林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与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义辉 薛春泉 《广东林业科技》 2009年第5期102-106,共5页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雨雪冰冻灾害受灾现状调查统计,对受灾林木和林分划分轻、中、重度受灾等级,提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的清理和造林技术要点,选择全面造林、补植套种、封育管护等森林修复技术和修复方式进行森林生态修复,重现广东省生物...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雨雪冰冻灾害受灾现状调查统计,对受灾林木和林分划分轻、中、重度受灾等级,提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的清理和造林技术要点,选择全面造林、补植套种、封育管护等森林修复技术和修复方式进行森林生态修复,重现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丰富、抗逆能力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灾害 森林生态修复 工程规划 地带性森林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独具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山棠 《国土绿化》 2013年第1期45-45,共1页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也称小西山,位于北京西郊小西山,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夏绿阔叶林,现有植物共计250余种,分属73科。公园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空气中含有...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也称小西山,位于北京西郊小西山,地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夏绿阔叶林,现有植物共计250余种,分属73科。公园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素有北京城市氧源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景观 西山 地带性植被 植被覆盖率 气候类型 负氧离子 石景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华南地区生态宜居乡村不断涌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德林 《国土绿化》 2019年第12期14-17,共4页
我国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华南诸省(区)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毫米—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亚热南带区域,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雨林、... 我国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华南诸省(区)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毫米—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亚热南带区域,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正是由于茂密的森林,华南地区成为我国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域。大自然的特殊性,为这个区域的绿美乡村打好了浓浓的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茂盛 宜居乡村 我国华南地区 美丽乡村建设 水循环 澳门特别行政区 季雨林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重建战略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丰沛 《甘肃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69-72,共4页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社会运行机制、资源协调配置等政策导向,从而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持续恢复,消除区域甚至全国生态退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修复与重建 地带性植被 土壤干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木材林产品资源经营系统结构设计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新颖 《中国林副特产》 2005年第2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系统结构设计 产品资源 非木材 红松阔叶林 经营 地带性植被 森林工业 黑龙江省 国有林区 伴生树种 植物分布 生态景观 树种分布 生产基地 牡丹江 红松林 次生林 水曲柳 胡桃楸 黄波罗 冷杉 千金 长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林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20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南林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建于1979年,属于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26°50′N,109°45′E)。所处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 中南林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建于1979年,属于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26°50′N,109°45′E)。所处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相对湿度80%以上,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的常绿种类如栲属、青冈属、石栎属为建群种。由于该区森林经营历史悠久.形成了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林等多种森林景观类型。试验区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海拔300~500m,土壤系震旦纪板溪系灰绿色板岩发育的红黄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中南林学院 生态定位 研究站 常绿阔叶林 国家林业局 观测试验站 年平均气温 平均降雨量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