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层环境对单拱大跨装配式车站结构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人菩 孟栋 +2 位作者 白雪梅 郑书悦 吴成刚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90,共9页
随着装配式车站在滨海城市的建设,软弱土体对车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深圳地铁某装配式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地层-结构模型,分析单拱大跨装配式车站的力学特征,探索不同弹性模量... 随着装配式车站在滨海城市的建设,软弱土体对车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深圳地铁某装配式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地层-结构模型,分析单拱大跨装配式车站的力学特征,探索不同弹性模量、泊松比、地层条件、覆土厚度对地下车站结构变形、受力及接头内力的影响和规律,对装配式车站结构的地层适应性提出理论依据和结构设计指导。结果表明:①在泊松比不变的情况下,弹性模量对车站结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当弹性模量从15 MPa增大到60 MPa时,弯矩减小了44.58%;并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弹性模量在15~30 MPa区段变化时结构变形较为敏感,当弹模达到45 MPa以上时,敏感度下降;②地层条件对结构顶板跨中和拱脚支座内力影响较大,强风化地层相对填土地层拱顶弯矩减少了约29.62%,而对侧墙内力影响较小,对BC接头影响较大;③当装配式车站所在土层为填土时,BC接头弯矩冗余量非常小,在结构设计时需要对接头进行加强,或者对地层进行适当改良;④在硬塑地层中,当覆土厚度从3 m增加到5 m时,BC接头弯矩冗余量减少了35.37%,但接头冗余量均达到29%以上,接头的安全性储备较大,接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装配式车站 有限元分析 地层-结构模型 结构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反应位移法的两种简化分析途径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景 何川 +2 位作者 耿萍 王维 晏启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8-253,共6页
通过反应位移法以及基于地层-结构模型施加加速度或强制位移的简化分析途径分别计算一个双跨箱形地下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并用时程分析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各方法所得结果相近,均能较好体现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特... 通过反应位移法以及基于地层-结构模型施加加速度或强制位移的简化分析途径分别计算一个双跨箱形地下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并用时程分析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各方法所得结果相近,均能较好体现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在我国,由于缺乏完整的速度反应谱、地层峰值位移等参数,且地层弹簧刚度的计算繁琐使得反应位移法未推广应用;反应位移法的两种简化分析途径采用地层-结构模型,省略地层弹簧刚度的取值,提高了计算效率;简化途径中,施加地层加速度时建议模型侧边距取3倍以上结构跨度,施加强制位移时侧边距取1倍结构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位移法 简化分析途径 地层-结构模型 地层加速度 强制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方卸载的隧道结构2阶段联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杰卿 李瑛 刘兴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2-678,共7页
为保证上方卸载的隧道结构安全,本文提出2阶段联合分析方法。第1阶段根据隧道上方卸载工况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计算得到作用于隧道管片的土压力和外侧土体的等效刚度。第2阶段建立三维结构-荷载模型,借助于第1阶段计算得到的土压力... 为保证上方卸载的隧道结构安全,本文提出2阶段联合分析方法。第1阶段根据隧道上方卸载工况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计算得到作用于隧道管片的土压力和外侧土体的等效刚度。第2阶段建立三维结构-荷载模型,借助于第1阶段计算得到的土压力和等效刚度,分析管片应力、螺栓应力、收敛变形和接头张开量。某基坑工程北区块位于隧道上方,采用2阶段联合分析方法对该算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合理地估算上方卸载引起的隧道竖向变形和收敛变形,应重点关注管片连接部位和腰部内侧的开裂、掉块情况,必要时应进行钢环加固。2阶段联合分析方法充分发挥了地层-结构模型和结构-荷载模型各自的优点,为评估上方卸载的隧道结构安全状况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结构 上方卸载 基坑工程 地层-结构模型 结构-荷载模型 2阶段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地铁结构覆土卸荷后变位及力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伟锋 毕俊丽 《隧道建设》 2010年第S1期156-160,共5页
卸除既有运营地铁结构上方或周围土体荷载,由于地基抗力势必引起地铁结构向临空方向变位,引起2个方面的问题:1)差异变形对轨道运营的影响;2)变形对地铁结构使用状态的影响。以车站上方开挖基坑为例,采用FLAC3D和SAP2000模拟,分析车站主... 卸除既有运营地铁结构上方或周围土体荷载,由于地基抗力势必引起地铁结构向临空方向变位,引起2个方面的问题:1)差异变形对轨道运营的影响;2)变形对地铁结构使用状态的影响。以车站上方开挖基坑为例,采用FLAC3D和SAP2000模拟,分析车站主体结构变形和内力发展规律,评价结构和运营安全受影响程度,为今后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地铁 卸荷 地层-结构模型 荷载-结构模型 差异变形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层影响的市政桥梁与地铁车站合建方案研究——以重庆大学城南站合建工程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翰霄 韦良文 鄢玉鑫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45-351,共7页
市政桥梁与地铁车站合建时,为满足2种不同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求,保证结构合理受力,对比“低转换梁连接”及“桥墩与车站顶板固结结合部分换填”2种方案,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对各结构承载能力、变形情况及抗震能... 市政桥梁与地铁车站合建时,为满足2种不同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求,保证结构合理受力,对比“低转换梁连接”及“桥墩与车站顶板固结结合部分换填”2种方案,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对各结构承载能力、变形情况及抗震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转换梁连接方案”进行合建存在设计、施工困难,且运营期转换结构有检测、维护需求;采用“桥墩与车站顶板固结结合部分换填方案”进行合建可有效避免此类问题,且车站板、墙、柱等结构受力情况较“低转换梁方案”得到改善,同时方案对车站及桥墩能起到更好的变形控制效果,各结构承载力强度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市政桥梁 合建 地层-结构模型 受力分析 变形控制 抗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flui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世奇 桑树勋 +2 位作者 朱启朋 刘会虎 高贺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970-3982,共13页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limit method and average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were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 that seepage pattern of methane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coal bed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Seepage pattern of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and flow velocity. Pores and fractures in different sizes are linked up by ultramicroscopic fissures, micro-fissures and hydraulic fracture. In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methane has level-three flow and gets through trip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and water passes mainly through doub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which is level-two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pattern structure model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hydraulic fracture Southern Qinshui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洞室合理开挖断面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范继跃 苏宗贤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3,共3页
椭圆形隧道断面被认为是理想情况下的合理开挖断面。文章分别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和地层一结构模型对椭圆形断面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到衬砌和围岩共同作用,椭圆形断面两主轴比在√λ-λ之间时。隧道衬砌受力比较合理,结构比较... 椭圆形隧道断面被认为是理想情况下的合理开挖断面。文章分别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和地层一结构模型对椭圆形断面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到衬砌和围岩共同作用,椭圆形断面两主轴比在√λ-λ之间时。隧道衬砌受力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椭圆形 合理断面 荷载-结构模型 地层-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设防烈度提升对地下车站抗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广东 何军 +1 位作者 白雅伟 李国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148,共6页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5)将天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由Ⅶ度提升至Ⅷ度,这对已建的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天津地铁某车站为例,建立了地层-结构有限元模型,模型边界采用粘弹性边界,地震动采用等效节...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5)将天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由Ⅶ度提升至Ⅷ度,这对已建的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天津地铁某车站为例,建立了地层-结构有限元模型,模型边界采用粘弹性边界,地震动采用等效节点力的形式输入,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材料的非线性,分别进行了Ⅶ度和Ⅷ度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动工况的时程分析。通过对比两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工况的计算结果,得出结论:侧墙与底板的连接处是地震作用下车站结构的最薄弱位置;抗震设防烈度由Ⅶ度提升至Ⅷ度对结构内力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弯矩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抗震时程分析结果进行的验算结果表明,设防烈度的提升对结构变形会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该车站的结构设计能够满足Ⅶ度和Ⅷ度抗震设防的安全性能要求。研究对天津地区已建的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防烈度 地层-结构模型 有限元时程分析 粘弹性边界 土体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牛晓松 余明辉 侯公羽 《隧道建设》 2011年第S1期197-203,共7页
某Ⅲ级围岩场地大跨度双连拱隧道工程为依托,基于弹塑性本构关系和D-P屈服准则,采用"地层-结构"模型,应用ANSYS程序分别对工程中的四种开挖方法(即中导洞全断面开挖、中导洞半断面法、三导洞全断面法、三导洞半断面法等)进行... 某Ⅲ级围岩场地大跨度双连拱隧道工程为依托,基于弹塑性本构关系和D-P屈服准则,采用"地层-结构"模型,应用ANSYS程序分别对工程中的四种开挖方法(即中导洞全断面开挖、中导洞半断面法、三导洞全断面法、三导洞半断面法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评价了四种工法条件下的围岩位移场、围岩应力场、支护结构受力三个方面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可以为大跨度连拱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连拱隧道 工法 地层-结构模型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InSAR and GPS data 被引量:3
10
作者 WANG Yong-zhe ZHU Jian-jun +2 位作者 OU Zi-qiang LI Zhi-wei XING Xue-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44-251,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Firstly, based on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model, the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e best fitting model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a 13.7 km×14.1 km rectangular fault, in 139.3° strike direction and 50.2° southwest-dipping. Secondly, fixing the optimal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fault plane was extended and discretized into 16× 16 patches, each with a size of 1 kmx 1 krn, and the non-uniform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was invert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with an appropriate smoothing ratio based on the 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model. The preferr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mainly a normal fault with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the maximum slip of 1.01 m is located in the depth of 8.28 km, the average rake is -100.9°, and the total geodetic moment is about 3.34× 1018 N.m (Mw 6.28). The results are much clos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ological estimation.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L'Aauila earthauake inverted by the crustal model considering layered characters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quila earthquak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lip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