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块体搬运沉积在大陆边缘深水区的发育——来自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地层正演模拟的启示
1
作者 齐昆 龚承林 金振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9-1325,共17页
【目的】作为大陆边缘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沉积(Mass-Transport Deposits,MTDs)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前人研究中却很少将其与大陆边缘沉积层序的建造建立成因上的联系。【方法】以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SQ4和SQ5层序为... 【目的】作为大陆边缘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沉积(Mass-Transport Deposits,MTDs)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前人研究中却很少将其与大陆边缘沉积层序的建造建立成因上的联系。【方法】以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SQ4和SQ5层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地层正演模拟方法,探究了不同层序建造背景对于MTDs发育的影响。【结果】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MTDs主要在SQ4内发育而在SQ5内鲜有发育,且SQ4中高位体系域发育程度相较于SQ5明显较高。根据晚第四纪珠江陆缘的实际情况,设计了45组Dionisos地层正演模拟实验分析深水MTDs在不同层序建造背景下的发育。在晚第四纪珠江陆缘充足的沉积物供给以及大幅度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深水MTDs对层序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的发育极其敏感;在高位体系域持续时间较长从而进行充分发育的情况下,深水MTDs普遍较容易形成,这与深水MTDs在SQ4和SQ5中的实际发育情况一致。【结论】在SQ4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充分发育,相应的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越过了陆架坡折,形成了高起伏和高坡度的斜坡前积体,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极易发生斜坡垮塌,从而导致深水MTDs的发育。然而,在SQ5建造过程中,高位体系域发育相对有限,相应的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只进积到外陆架,形成低起伏和低坡度的斜坡前积体,不利于斜坡垮塌的发生以及深水MTDs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搬运沉积 沉积层序建造 地层模拟 珠江陆缘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正演在深水沉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向存 范伟峰 +3 位作者 姜忠正 罗少辉 郭伟 万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提升深水沉积地层的地震解释精度和地震数据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对带有峡谷的陆坡沉积进行地震正演,分析了浊流和块体搬运主控的沟谷、水道、峡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精细正演。综合分析认为:块体搬运主... 为提升深水沉积地层的地震解释精度和地震数据信息提取能力,通过对带有峡谷的陆坡沉积进行地震正演,分析了浊流和块体搬运主控的沟谷、水道、峡谷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精细正演。综合分析认为:块体搬运主控沟谷宽深比小且为对称充填状,内部主要为杂乱弱振幅反射;而浊流主控峡谷宽深比大,内部为波状强振幅反射;地层顶底界面夹角越小,真实尖灭点与地震反射尖灭点间的误差越大;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厚度变小使得地震反射频率降低,振幅增强;水道饱含水时的振幅强于饱含气时的振幅。由此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形态属性特征下多类型深水沉积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可以有效提高深水沉积地层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地层 沟谷 水道天然堤复合体 地震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沉积正演模拟代理模型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彦锋 段太忠 +3 位作者 龚伟 廉培庆 张文彪 黄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1-803,共13页
地层沉积正演模拟方法能更真实地刻画地下地质体的分布规律,比传统的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建模更有优势,但是条件化难度大,使其应用在实际油藏地质建模时面临较大挑战。地层沉积反演模拟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基于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定量比... 地层沉积正演模拟方法能更真实地刻画地下地质体的分布规律,比传统的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建模更有优势,但是条件化难度大,使其应用在实际油藏地质建模时面临较大挑战。地层沉积反演模拟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基于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定量比较,地层沉积反演模拟在全局优化算法的驱动下不断修正地层沉积正演模拟输入参数,使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度达到最佳。由于反演系统优化参数多,非线性极强,收敛难度大,需要的迭代次数多,单次正演模拟耗时长,导致该方法效率较低。地层沉积反演模拟和深度学习算法中的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地层沉积正演模拟代理模型的方法。以大量的碳酸盐岩地层沉积模拟的合成模型作为样本,通过神经网络训练,形成地层正演模拟器的代理模型,然后将其代入地层沉积反演模拟系统,避免了直接地层正演模拟的长耗时,加快了反演模拟的收敛速度。通过巴哈马西缘碳酸盐岩地层沉积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学习后的生成网络进行沉积反演模拟,反演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尽管本文展示的是二维实例,也有望扩展应用在三维模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神经网络 代理模型 深度学习 地层沉积过程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正演模拟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韬 李婷 +4 位作者 郭文建 张宇 杨彤远 杨翼波 张建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1,共8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有利沉积相带不明确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再现研究区梧桐沟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梧桐沟组在先水进再水退背景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有利沉积相带不明确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再现研究区梧桐沟组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梧桐沟组在先水进再水退背景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古西凸起,三角洲前缘相带及砂体自下而上呈现先退积再进积的叠置关系;近凹陷中心形成岩性圈闭,近凹陷边缘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梧一段顶部和梧二段底部的岩性圈闭有利于稀油油藏成藏。该研究为研究区后期勘探部署及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拟 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 油气成藏 梧桐沟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阜19井区三叠系韭菜园子组沉积正演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何文军 刘敏珠 +4 位作者 吴俊军 杨彤远 朱卡 李啸 姚同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5,共9页
为降低低钻井密度区源-汇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研究的不确定性,探索沉积正演模拟在准噶尔盆地的适用性。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应用DionisosFlow沉积正演模拟软件,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阜19井区三叠系韭菜园子组开展沉积... 为降低低钻井密度区源-汇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研究的不确定性,探索沉积正演模拟在准噶尔盆地的适用性。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应用DionisosFlow沉积正演模拟软件,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阜19井区三叠系韭菜园子组开展沉积正演模拟。结果表明,阜19井区以东北克拉美丽山的远物源和北三台凸起的点物源为主要物源供给,凸起南部的东物源为次要物源供给,形成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细粒沉积与点物源相对粗碎屑近源混杂沉积。其沉积演化受湖平面频繁升降的影响,纵向上表现为2个中期正旋回,岩性上形成典型的"泥包砂"特征。阜19井周缘韭二段湖水动力影响减弱,发育来自南缘山前扇三角洲沉积的优质砂体,与滨浅湖亚相的泥岩间互叠置,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是研究区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园子组 沉积体系 物源方向 沉积模拟 阜东斜坡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正演沉积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伟利 王毅 +2 位作者 张众琛 梁晨 李京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利用正演沉积数值模拟,恢复了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演化过程。综合分析基础地质条件,以Dionisos软件为平台,建立了塔里木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正演沉积数值模拟的初始模型。通过调整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产率、... 利用正演沉积数值模拟,恢复了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沉积演化过程。综合分析基础地质条件,以Dionisos软件为平台,建立了塔里木顺南地区中—下奥陶统正演沉积数值模拟的初始模型。通过调整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产率、波浪强度和方向等参数及模型校验,以正演方法再现了该地区三维沉积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沉积旋回演化、关键界面特征和内部沉积格局。早中奥陶世,塔里木盆地顺南地区发育四个沉积旋回,四次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了中—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下段、蓬莱坝组上段、鹰山组下段、鹰山组上段等顶面多个局部或区域短期暴露面,形成了非断裂控制的短期暴露岩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数值模拟 碳酸盐岩 中-下奥陶统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中北部中新统珠江组浪控三角洲沉积时空演化模拟
7
作者 杨慧玲 张青青 +4 位作者 衡立群 王健 刘太勋 刘建良 刘可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302,共12页
基于沉积背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展布分析,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开展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三维时空演化模拟,定量恢复了珠江口盆地中北部中新统珠江组浪控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探讨了沉... 基于沉积背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展布分析,应用沉积正演模拟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开展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三维时空演化模拟,定量恢复了珠江口盆地中北部中新统珠江组浪控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探讨了沉积环境与波浪参数对砂体展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江组沉积期的沉积微相随基准面的变化呈规律性演化,滨线呈现先向陆迁移、再向海迁移的趋势。(2)珠江组沉积期的波浪作用较强,波浪角度为近南东方向,波浪作用对三角洲砂体展布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波浪高度增加,波浪阻碍三角洲河口细粒沉积物堆积的作用增大,并将其搬运至深水区,泥质沉积物趋向沉积于波基面以下区域,波基面以上区域砂质碎屑含量较高。波浪作用入射角度发生倾斜,会导致三角洲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不对称的沉积和形态。(3)有利储层砂体主要发育于滨岸线附近。沉积正演模拟为定量恢复沉积演化过程提供更为直观的方法,且在确定浪控三角洲潜在形态方面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控三角洲 沉积 模拟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演模拟的地震反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姜岩 李文艳 叶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0-102,共3页
随着储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利用地震信息直接预测储层砂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愈来愈迫切要求对地震数据进行高保真处理。利用波动方程理论法对楔形体砂岩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探讨了随机噪声、地层吸收对地震记录、地震属性以及砂岩预测结果... 随着储层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利用地震信息直接预测储层砂岩厚度的横向变化,愈来愈迫切要求对地震数据进行高保真处理。利用波动方程理论法对楔形体砂岩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探讨了随机噪声、地层吸收对地震记录、地震属性以及砂岩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认为,当Q小于100时,地层对地震反射能量吸收严重,需要在处理中加强能量补偿。当S/N小于5时,储层砂岩厚度与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变差,噪声对预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储层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 模拟 地层吸收 随机噪声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响应分布函数的水平井补偿密度测井快速正演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袁超 李潮流 +1 位作者 周灿灿 葛云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49,共9页
水平井中补偿密度测井的正演模拟主要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时间较长,难以满足生产实时评价的需求。提出一种补偿密度测井快速正演模拟的新方法,引入空间响应分布函数表征伽马场分布及地层不同体积元对探测器计数贡献。采用蒙特卡罗程... 水平井中补偿密度测井的正演模拟主要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时间较长,难以满足生产实时评价的需求。提出一种补偿密度测井快速正演模拟的新方法,引入空间响应分布函数表征伽马场分布及地层不同体积元对探测器计数贡献。采用蒙特卡罗程序建立快速正演模拟所需数据库,利用空间响应分布函数计算不同地层区域对探测器计数贡献,实现补偿密度测井的快速正演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方法的计算精度与蒙特卡罗方法一致,但计算速度提高十万倍以上,能够满足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关系确定中快速正演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偿密度测井 井眼轨迹与地层关系 快速模拟 空间响应分布函数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裂隙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抒辛 何樵登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3,127,共6页
由于地震波波长远大于泥岩裂隙的尺度,因此只用Hudson散射理论建立泥岩裂隙的正演模型是不合适 的。根据Schoenberg的线性滑动理论、Hudson理论和HTI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将每条泥岩裂隙宏观上看作地 层中的一个柔性面,并用法向柔量和切向... 由于地震波波长远大于泥岩裂隙的尺度,因此只用Hudson散射理论建立泥岩裂隙的正演模型是不合适 的。根据Schoenberg的线性滑动理论、Hudson理论和HTI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将每条泥岩裂隙宏观上看作地 层中的一个柔性面,并用法向柔量和切向柔量来表示,柔量符合线性滑动边界条件,不同方向裂隙的切向柔量和 法向柔量可以进行矢量叠加。依据法向柔量和切向柔量与地层层速度的关系,讨论了利用线性滑动理论和 Hudson裂隙理论对泥岩裂隙进行描述的正演模拟问题,并对若干简单模型进行了计算,用成像测井资料对该模 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Schoenberg线性滑动理论和Hudson理论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泥岩裂隙模型是正确 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裂隙 模拟方法 动理论 模型 理论建立 介质理论 各向异性 边界条件 矢量叠加 模拟 简单模型 测井资料 线性 地震波 切向 法向 层速度 地层 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地质过程模拟:性质与问题及前景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探讨了海洋沉积地质数值模拟的功能问题。地球科学研究以正演方法(以数值模拟为代表)和反演方法(以地层记录分析为代表)的结合为特征。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具有获得过程和机理分析结果、形成工作假说、指导现场观测和采样... 探讨了海洋沉积地质数值模拟的功能问题。地球科学研究以正演方法(以数值模拟为代表)和反演方法(以地层记录分析为代表)的结合为特征。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具有获得过程和机理分析结果、形成工作假说、指导现场观测和采样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正反演交融中模型本身也得到了提高和完善。在海洋沉积地质领域,数值模拟在沉积物输运和堆积过程、地貌演化过程、全新世陆架与海岸沉积层序形成、沉积记录形成过程、极端事件过程以及环境动力和生态系统过程的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但是,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自然系统和模型自身复杂性的制约,为此需要以"学术共同体模型"方式来加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 动力过程 地层记录 数值模拟功能评价 学术共同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台地沉积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勇 王英民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0-28,共9页
用定量的计算方法来模拟碳酸盐台地的二维地层空间,可以预测储层分布,调整井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在盆地前期勘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检验勘探方案及估计地层的基本控制因素。该文首先对模拟的数学方法作了详尽的推导及合理假设,提出了... 用定量的计算方法来模拟碳酸盐台地的二维地层空间,可以预测储层分布,调整井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在盆地前期勘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检验勘探方案及估计地层的基本控制因素。该文首先对模拟的数学方法作了详尽的推导及合理假设,提出了碳酸盐台地模拟的主控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与数学方程对应起来;其次,对模拟的各主控因素分别加以讨论,明确它们在地层模拟中的地位,检验其对地层几何形态及岩性控制的作用;最后,通过不同参数下的模拟实例,进一步证明其正确性。同时在模拟出的图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层序地层学中提出的一些地层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地层模拟 沉积过程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盛芳 侯云超 +5 位作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凝灰岩标志层约束和速度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等时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湖泛泥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和...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凝灰岩标志层约束和速度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等时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湖泛泥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和中—高电阻率特征,单层湖泛泥岩在横向上表现为向湖盆中心倾斜的特征,纵向上长7段—长3段均有分布,具有等时对比意义;长4+5段发育的细粒沉积是不同时期湖泛作用的叠加响应结果。②研究区长7段—长3段以湖泛泥岩为界,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等时地层单元(Pss1—Pss7),横向上彼此叠置,向湖盆中心方向进积,垂向上表现为顶积层、斜积层和底积层“三元”结构。③研究区长7段—长3段整体表现为震荡湖退背景下的前积式充填特征,其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Pss1—Pss2),坡度相对较小,地层总体呈楔状加积—弱进积叠置样式;中期(Pss3—Pss5)随着前积斜坡推进到半深湖—深湖区,坡度变大,地层主要表现为“S”形前积结构,顶积层广泛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底积层深湖相重力流砂体发育;晚期(Pss6—Pss7)湖盆萎缩,水体变浅,斜坡高度和角度均变小,顶积层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斜积层中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斜积层中下部和底积层以前三角洲—半深湖相泥质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前积斜坡 湖泛面 凝灰岩标志 模拟 延长组 三叠系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系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正演方法综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力 黄秀 +2 位作者 张志杰 袁选俊 陈星渝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随着沉积学研究向定量化、过程化、体系化发展,沉积正演日益受到重视。首先阐述了目前沉积正演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数据,梳理了输入参数的确立方法。随后综述了沉积正演分类的方法,分类原则包括模拟原理、模拟过程数量、模拟结果类型、模... 随着沉积学研究向定量化、过程化、体系化发展,沉积正演日益受到重视。首先阐述了目前沉积正演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数据,梳理了输入参数的确立方法。随后综述了沉积正演分类的方法,分类原则包括模拟原理、模拟过程数量、模拟结果类型、模拟维度、模拟尺度、忠实数据程度、是否包含源-汇系统的源区等。然后介绍了不同碎屑岩系沉积体系的沉积正演方法,包括山坡地形、河流和深水水道、三角洲、朵体和滑坡。通过介绍各个体系的某一典型模拟程序,说明这一体系需要重点模拟的沉积特征及其对应的模拟原理,并尽量涵盖多种模拟方法,扩宽对于沉积正演的认识。最后对沉积正演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将向三维可视化、多过程融合、多学科融合方向发展,并建议加强计算机、数学、力学、地学的复合人才培养;加强沉积正演假想实验研究来研究沉积理论;尝试多种模拟方法;以及由应用为主转向以研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沉积过程 沉积体系 碎屑岩系 山坡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沉积反演的深时海平面变化曲线恢复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禄银 潘仁芳 +5 位作者 段太忠 刘彦锋 李蒙 廉培庆 黄渊 张德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傅里叶变换多级正弦分解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通过地层沉积反演求取函数化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参数的方法。利用地层沉积模拟方法,求取了元坝地区长兴期的全球海平面曲线,与同时期的Haq曲线、Fischer方法获得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相比,具有更多的海平面变化信息,恢复的海平面变化更合理。傅里叶级数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仅推动了海平面变化的定量化和函数化发展,还有利于用地层沉积反演求取海平面变化曲线。这种求取海平面变化的新思路,与传统的海平面变化恢复方法相比定量化程度高,对输入资料要求低,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更广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沉积 天文旋回 傅里叶变换 沉积模拟 全球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正演模拟的精细层序格架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梁家楼地区Es3^z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丽玉 徐少华 +4 位作者 秦磊 毛金昕 李小刚 尚文亮 刘家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88,共5页
文中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对梁家楼地区Es3z(S6层序)的层序边界进行识别,探索Es3z内部低位体系域(LST)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的地层厚度下限,建立Es3z时期的精细层序格架。研究发现:当地震主频为22 Hz时,梁家楼地区... 文中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对梁家楼地区Es3z(S6层序)的层序边界进行识别,探索Es3z内部低位体系域(LST)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的地层厚度下限,建立Es3z时期的精细层序格架。研究发现:当地震主频为22 Hz时,梁家楼地区LST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的沉积厚度下限为45 m。由下至上准层序S6-7至S6-6属于高位体系域(HST),准层序S6-5至S6-2属于下降体系域(FSST),准层序S6-1是LST(低位体系域)和TST(海侵体系域)的复合体系域。受气候影响,季节性湖盆可容空间的快速变化导致梁家楼地区LST沉积厚度往往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层序地层格架 低位体系域 地震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掀斜主导的断陷湖盆缓坡层序“源—汇”正演模拟定量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自力 孙浩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93,共13页
断陷湖盆缓坡带的构造掀斜作用对其地层叠置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基于“源—汇”系统理论的地层正演模拟研究方法,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以2 Myr为总时长)对断陷盆地缓坡带构造掀斜型层序地层发育样式及其相关地... 断陷湖盆缓坡带的构造掀斜作用对其地层叠置样式和沉积体系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基于“源—汇”系统理论的地层正演模拟研究方法,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以2 Myr为总时长)对断陷盆地缓坡带构造掀斜型层序地层发育样式及其相关地貌演化、沉积物通量变化进行了定量表征。以恒定的绝对湖平面为研究前提,共建立了高/低沉积物供给的背景下4种不同的地层正演模型。两种不同缓坡带掀斜初始位移模型的设定反映了掀斜点和沉积滨线的相对位置,以便于不同掀斜层序样式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掀斜支点位于滨线之上的模型常形成湖侵和正常湖退,而掀斜支点位于滨线之下的模型常形成强制湖退。滨线迁移轨迹和层序叠置样式的不一致性贯穿整个层序发育过程,是沉积物通量及滨线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模型中沉积物通量的变化直接响应于源区地貌演变,滨线迁移则受控于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构造掀斜型层序模型及其相关成因解释对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叠置样式的精细解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模拟研究对断陷湖盆的高频湖平面变化特征也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如海洋同位素3期以来的贝加尔湖)。然而本次正演模拟所设置的初始地貌较为单一,在相同构造、气候条件下和不同沉积物供给背景下所形成地层模型无法涵盖所有缓坡带层序地层类型。由此可见,基于“源—汇”系统思想探讨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多样性的相关模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模拟 构造掀斜作用 缓坡带 地层叠置样式 滨线迁移轨迹 “源—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空白带现象正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春岩 章明昱 +1 位作者 牛滨华 黄新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9-204,共6页
空白带现象是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 3种微观模式 ,首先采用度量振幅空白程度的振幅比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水合物饱和度不随孔隙度变化 ,以及水合物的饱和度随孔隙度变化 (即CGHC和V... 空白带现象是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 3种微观模式 ,首先采用度量振幅空白程度的振幅比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水合物饱和度不随孔隙度变化 ,以及水合物的饱和度随孔隙度变化 (即CGHC和VGHC)两种情况 ,然后对上述两种情况设计了地震模型 ,合成了水合物沉积物地震纪录 ,获得了地震空白带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水合物沉积物饱和度的变化是振幅空白的主要原因。对孔隙度和饱和度都不固定的复杂情况 ,沉积物的岩性存在多解性 ,需用各种方法的多元信息进行对比研究 ,才能更好地解释空白带的产生及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空白带 人工地震方法 沉积地层 微观模式 饱和度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闫伟鹏 邓宏文 王红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602,共7页
沉积盆地充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在国际上 2 0世纪 6 0年代己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是随着层序地层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盆地模拟技术 ,属于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模拟的范畴。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正演模拟 ,反演模... 沉积盆地充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在国际上 2 0世纪 6 0年代己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是随着层序地层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盆地模拟技术 ,属于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模拟的范畴。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正演模拟 ,反演模拟正处于探索阶段 ,已出现了反演模拟系统。一维和二维模拟发展的较为成熟 ,三维模拟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国际上该项技术的发展较快也较成熟 ,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应用该项技术对陆相层序地层进行模拟研究。层序地层模拟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沉积作用模型、构造沉降模型、负载沉降模型、压实作用模型以及侵蚀作用模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层序地层模拟将在模拟方法、模型设计、综合程度、模拟维数和陆相盆地应用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计算机模拟 模拟 模拟 数学模型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中90°相位转换技术适用性的讨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学刚 杨飞 +1 位作者 左中航 汪勇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0-896,共7页
地震沉积学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中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该技术并未取得如期的成果。在地震勘探原理中,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着具有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90°相位转换拟通过相移... 地震沉积学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中90°相位转换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该技术并未取得如期的成果。在地震勘探原理中,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着具有波阻抗差的地层界面。90°相位转换拟通过相移的方式,将代表着地层界面的地震反射同相轴赋于岩性地层的意义。由于地下地层的复杂多变,多种岩性频繁薄互层。利用薄互层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模拟结果,证实地震反射同相轴并不能与地层界面一一对应,因此,地震剖面中的同相轴是多套薄互层组合效应。受地震资料分辨力的限制,90°相位转换后的地震资料既不能将原始地震资料由界面型地震剖面转换成岩性地层剖面,也缺乏明确的地质含义,其在地震构造解释和地震岩性解释中的应用能力均很有限,所以很难称其为地震沉积学的应用技术。因此,将90°相位转换技术作为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并不合适,该技术无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能力,也不能精确地将地震剖面转化成岩性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 90°相位转换 道积分 地震模拟 同相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