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质储量计算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袁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从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针对纯油藏和具有气顶的油气藏,采用单储系数、横截面面积与油层横向分布长度三者乘积的方式改进采用单储系数、含油面积与油层厚度三者乘积方式的传统容积法,提出相应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质储量计算新公式,并... 从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针对纯油藏和具有气顶的油气藏,采用单储系数、横截面面积与油层横向分布长度三者乘积的方式改进采用单储系数、含油面积与油层厚度三者乘积方式的传统容积法,提出相应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质储量计算新公式,并根据油气藏的特点提出水平井钻遇油气藏厚度的预测公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地质储量计算目前主要采用容积法,这类方法不仅计算繁琐,而且不确定因素较多;改进后的新方法计算简单方便,理论性更强,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减少。采用新方法在高青油田高424块高424-1井区进行了实践应用。实践表明:改进的新方法适用于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地质储量计算及预测水平井钻遇油气藏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储量计算 容积法 水平井 高青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如凯 崔景伟 +4 位作者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4,共13页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评价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石炭系、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震旦系顶—奥陶系以及松辽盆地基岩等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油气当量均在亿吨级或十亿吨级。②大型地层油气藏受盆缘或盆内隆起周缘长期继承性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输导体系控制,发育准层状集群式巨型—大型地层油气聚集,存在风化壳和内幕2类地层油气藏,均可大规模成藏。③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为中国三大克拉通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间或层内不整合风化壳、准噶尔盆地6个斜坡区二叠系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地层、火山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基岩。④未来勘探技术可加强盆地内部多级不整合的识别、成藏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集成,围绕纵向上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扩展新含油气区,构建大型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并推动中国地层油气藏勘探。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勘探技术发展、地层油气藏重点领域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勘探进展 富集规律 未来领域 地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富恒 邹才能 +2 位作者 侯连华 陶士振 王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4期32-36,共5页
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 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以上2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的理论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方式 被引量:6
4
作者 盛秀杰 赵乐强 +1 位作者 向立宏 宁方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共3页
济阳坳陷构造活动频繁、岩相复杂,地层油气藏多处于盆缘,决定了油气输导方式多样。基于对济阳坳陷已探明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过程的剖析,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方式划分为3类4种,即断层—骨架砂体型、断层... 济阳坳陷构造活动频繁、岩相复杂,地层油气藏多处于盆缘,决定了油气输导方式多样。基于对济阳坳陷已探明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过程的剖析,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方式划分为3类4种,即断层—骨架砂体型、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型、断层—不整合型。其中,断层—骨架砂体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断层—不整合面之上骨架砂体型和断层—不整合面之下骨架砂体型2种。不同的输导方式分别控制着相应的油气藏类型。在总结各种油气输导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综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油气藏 输导体系 输导方式 断层 骨架砂体 不整合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底界不整合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历山 张树林 +1 位作者 张先平 唐文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0,113,共4页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其中孔店组底界的区域性不整合对研究区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八面河地区发育削超、平超和削平3种不整合类型。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分析,将不整合在纵向上划分为...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其中孔店组底界的区域性不整合对研究区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八面河地区发育削超、平超和削平3种不整合类型。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分析,将不整合在纵向上划分为不整合之上岩石、不整合之下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受风化淋滤作用影响,半风化岩石的储层物性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不整合构成了八面河地区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上、下40 m范围内。研究区不同的不整合类型与其上、下岩性相配置,可形成12种不整合岩性组合模式,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在八面河地区削超型和平超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砂—泥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上的孔店组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削超型和削平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泥—砂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下形成潜山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孔店组 地层超覆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八面河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 被引量:76
6
作者 张克银 艾华国 吴亚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19,共4页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 塔北隆起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普遍发育残积层、渗流层和潜流层。残积层广泛分布于不整合面上、下,是区域性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渗流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溶蚀性大油气田;潜流层主要分布于隆坳过渡斜坡区,有利于内幕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地层 结构 油气藏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奥陶系两个不整合面的成因与相关区域性储层预测 被引量:54
7
作者 刘波 王英华 钱祥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5-30,共6页
发育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UF1)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或峰峰组顶部(UF2)的两个不整合面是控制华北早古生代与古岩溶有关的区域性储层形成及展布的关键性界面。UF1UF2原被认为分别代表了短期或长期的基底构造隆升,但是... 发育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UF1)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或峰峰组顶部(UF2)的两个不整合面是控制华北早古生代与古岩溶有关的区域性储层形成及展布的关键性界面。UF1UF2原被认为分别代表了短期或长期的基底构造隆升,但是,基于新的证据,我们认为二者受控于不同成因机制,因而与之相关的储层预侧也应有所不同。UF1原被解释为是板块南部基底上翘的结果,但层序地层分析却支持其海平面变动成因解释。海面下降会通过切蚀水平岩层产生一个倾向盆地的卡斯特侵蚀斜面。UF1从西北仅蚀亮甲山组到东南下切至下寒武统顶部。因此,与之相关的储层亦从西北至东南发育于相应层位内。在空间上,有利区域性储层主要分布于强烈混合带白去化并有随后轻度淡水淋滤的华北地区中心地带。UF2由全球性构造事件形成。这一构造运动导致板块内部下弯及相应的边缘上凸,在下凹的华北中心地带保存了较新的地层(峰峰组),而在凸起区这些新地层却被天水侵蚀殆尽。与UF2有关的潜在区域性储层趋于分布在边缘抬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储集层 奥陶系 不整合 成因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86
8
作者 陈业全 王伟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共5页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 成藏特征 地层不整合 前陆盆地 烃源岩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曾勤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62,共6页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分布差异大。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成藏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凸起带、斜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差异大,油气成藏模式不同。凸起带以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并含少...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分布差异大。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成藏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凸起带、斜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差异大,油气成藏模式不同。凸起带以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并含少量小规模地层超覆油藏,缓坡带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研究区内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藏分布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断层发育区,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的三维输导体系,油气可以发生长距离运移,形成构造和不整合油气藏;在断层稀少区,油气以近源运移为主,形成岩性油气藏。初步勘探开发结果显示,岩性油气藏的地层压力高、产量好、前景大,成藏模式为油田老区的“增储上产”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成藏模式 构造油气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隐蔽圈闭类型与形成条件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庆 朱玉双 +1 位作者 张金功 龙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已经历了30余年,勘探发现的油气田主要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非构造的隐蔽圈闭油气藏以改变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被动局面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将莺-琼盆地隐蔽圈闭...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已经历了30余年,勘探发现的油气田主要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非构造的隐蔽圈闭油气藏以改变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被动局面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将莺-琼盆地隐蔽圈闭划分为低位盆底扇型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浊积砂岩型圈闭、地层超覆型圈闭、古水道型圈闭、三角洲前缘砂体型圈闭。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具备形成隐蔽圈闭油气藏的有利条件:莺-琼盆地有丰富的烃源基础;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以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为主;另外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而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面,与之相适应地产生了多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型油气藏 隐蔽圈闭 岩性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莺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