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5
1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2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成双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0-217,共8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 ,布设了 1 0 0 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 .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 .地壳分层性明显 ,以C界面为界 ,总体上可分为...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 ,布设了 1 0 0 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 .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 .地壳分层性明显 ,以C界面为界 ,总体上可分为上、下地壳两大部分 ,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些次一级的界面 ;横向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北至西南地壳逐渐变厚 ,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由下地壳厚度的变化所引起 ;地壳平均速度 ,总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其中在泽库以西和海原地区的速度值明显偏低 ;在泽库以西存在多个壳内低速层 ,在海原附近存在一个低速层 ;壳内反射界面 ,沿测线由东北至西南逐步增多 ;从地震反射波形来看 ,在海原地区Pc波非常强 ,且延续时间长 ;另外 ,在海原地区和泽库以西地区Pm波的复杂性系数很大 ,远远大于其他地段的值 .以上结果表明 ,泽库以西地区和海原地区地壳 -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结构异常 ,反映了巴颜喀拉地块和柴达木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玛沁-兰州-靖边剖面 青藏高原 隆升机制 人工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清镇剖面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与鲁甸M_s6.5级地震孕震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0
2
作者 徐涛 张明辉 +5 位作者 田小波 郑勇 白志明 武澄泷 张忠杰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9-3079,共11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一鲁甸地区发生M_s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鲁甸震区位于扬子块体的西缘,小江断裂带的东侧北东向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由于至今没有穿越该断裂带的人工源深地震测深剖面,而丽江—攀枝花—清...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一鲁甸地区发生M_s6.5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鲁甸震区位于扬子块体的西缘,小江断裂带的东侧北东向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由于至今没有穿越该断裂带的人工源深地震测深剖面,而丽江—攀枝花—清镇650 km长深地震测深剖面距离鲁甸主震区不超过50 km,利用宽角地震资料的初至波震相,通过有限差分反演揭示该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可以为鲁甸震区的地震定位、地震孕育机制等提供深部速度模型.速度剖面显示:剖面结晶基底厚度平均为2 km左右;小江断裂带速度较低,东西两侧的速度较高;因此小江断裂带区域地壳强度比较低,加上断裂两侧的应变速率很高,所以小江断裂带和旁边的鲁甸—昭通断裂带,未来具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人工源地震 初至波成像 有限差分法 地壳速度结构 昭通—莲峰断裂 小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刘福田 徐佩芬 +5 位作者 刘劲松 尹周勋 秦建业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6-372,共7页
在安徽大别山 (东大别 )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探测获得 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 ,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 ,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 ,波速高达 5 .0km s;在其翼部 ,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 6 .1k... 在安徽大别山 (东大别 )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探测获得 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 ,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 ,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 ,波速高达 5 .0km s;在其翼部 ,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 6 .1km s的壳内低速层 (体 ) .莫霍面的起伏变化较大 ,中心部位深达 41km左右 ,周边地区则抬升到 32~ 34km .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一线下方莫霍面垂向错断 ,断距约 4km .东大别造山带具有大陆深俯冲 -碰撞造山带地壳结构的典型式样 .莫霍面错断与扬子陆块深俯冲有关 ,错断处表征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缝合的深部位置 .高速穹隆构造可能是两陆块碰撞挤压的产物 ,穹隆翼部上、中地壳发育的低速滑脱带 (面 )可能在碰撞期之后的地壳伸展、超高压变质岩从中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东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来自利辛-宜兴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55
4
作者 徐涛 张忠杰 +4 位作者 田小波 刘宝峰 白志明 吕庆田 滕吉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8-930,共13页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构在郯庐断裂两侧东西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1)在东部扬子块体内部,地壳覆盖层厚3~5km,西部的合肥盆地下方,则达到4~7km。(2)剖面平均Moho面深度为30~32km左右,在郯庐断裂下方,Moho面深度在35kin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整体深度偏浅,达30~31km左右,但局部范围内,Moho面深度至34kin左右。(3)剖面的下地壳平均速度在6.5~6.6km/s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下地壳速度偏低,为6.4~6.5km/s左右。剖面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平均在8.0~8.2km/s。在宁芜矿集区下方,速度偏低,为7.9~8.1km/s左右。(4)郯庐断裂带的下方,从地表开始,还存在20多千米长的低速异常带,一直延伸到Moho面附近。剖面的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上隆、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低速异常等壳幔结构特征,预示下地壳不以榴辉岩残体为主,支持燕山期地幔岩浆的上涌和侵入并成矿,是热上涌物质的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壳速度结构 宽角地震资料 利辛-宜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被引量:90
5
作者 董树文 吴宣志 +7 位作者 高锐 卢德源 李英康 何义权 汤加富 曹奋扬 侯明金 黄德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9-361,共13页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超高压质带 地壳速度结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31
6
作者 王椿镛 韩渭宾 +2 位作者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41,共13页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 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 6 2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 5 2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 6 .30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 ,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 ,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 .笔者认为 ,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测深剖面 人工地震记录 震相走时 振幅信息 PmP震相分析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结构 降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8
7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郑彦鹏 段玉玲 刘兰 邓晓果 宋向辉 孙一男 马策军 李怡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51-3263,共13页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其地理位置重要而特殊.为深入认识我国近海与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等基础科学问题,2013年在胶东半岛东部实施了海陆联合探测项目.本文对布设的北西向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该测线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地壳结构复杂,该区基底埋深较浅,地表速度偏高,地壳速度结构呈现东西迥异的非均匀性特征,具有横向分层、纵向分块的典型特性.作为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牟平—即墨断裂带是胶东半岛上非常重要的断裂带,该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差异非常明显,断裂带东侧速度偏低,而西侧速度偏高,地壳各分层界面形态在该断裂带两侧起伏变化明显,地壳结构整体上呈现南东浅北西较深的结构特征.总体来看,胶东半岛不同区段呈现出的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相符,在界面起伏变化明显的区域与地表穿过的断裂带遥相呼应.作为华北板块和扬子块体相互碰撞的边缘地带,胶东半岛复杂的深部结构特征与西太平洋板块对其的俯冲挤压有着密切的关联,该研究对了解本区地壳构造变化的深部动力学背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郯庐断裂带 海陆联合探测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82
8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4 位作者 张元生 孙业君 毕雪梅 金淑梅 王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49-2559,共11页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图像,发现(1)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具有差异明显的地壳速度结构,即下扬子断块总体速度偏低,华北断块速度高于下扬子断块,大别断褶带和苏鲁断块整体速度最高;(2)在上地壳5~15 km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地壳速度与周围区别不大,但下地壳该区域速度电较高;(3)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30°N~36°N,115°E~124°E间显示为低速异常区,研究区内发生的中强地震与该低速异常区分布有较强的空间对应关系;(4)莫霍面总体呈现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形态;(5)研究区内沿郯庐断裂带速度结构呈现分段性,反映了不同构造块体间的速度差异,郯庐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构造块体边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 低速区与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区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大虎 詹艳 +5 位作者 丁志峰 高家乙 吴萍萍 孟令媛 孙翔宇 张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5,共18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质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综合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本文充分收集川东南宜宾长宁地震震区及其周边范围内由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宜宾市地方测震台网以及2016年以后宜宾长宁地区新增小孔径流动地震台阵等共计35套观测地震设备2013年1月—2019年7月记录到的17305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的数据,应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并结合此次震后科考组在震区获取的三维大地电磁阵列测深和重力密集测量等最新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讨论了长宁震区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孕震环境及其地震危险性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震区沉积盖层的物性特征分异明显,双河场背斜褶皱北西侧的波速结构与其东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浅层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重新定位后的长宁MS6.0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与震区上地壳介质速度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序列大体上沿着高低速异常分界线呈NW-SE向展布,并终止于白象岩—狮子滩背斜构造东段附近,长宁震区及周边介质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主震及其序列空间展布的深部构造因素.三维P波速度结构还表明了长宁MS6.0震区双河场褶皱附近存在不一样的深浅构造背景,震区褶皱构造伴生断裂的复杂性可能破坏了盖层地层成层性,造成了介质物性界面的变化多样,从而导致深浅构造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于速度结构发生变化的边界带附近,这种介质物性变化的边界带可能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有利部位.长宁MS6.0地震及其序列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底滑脱带之上,由于受到区域NE-SW向主压应力和经华蓥山构造带传递而来的NW-SE向的现今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发生,而随后发生的珙县MS5.1、长宁MS5.3、珙县MS5.4和MS5.6地震以及大量中小地震事件均为长宁6.0级地震触发作用所致.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震区双河场褶皱以及该褶皱构造地表出露伴生的大地湾断层和NW向大佛崖断层两侧浅层速度结构特征各异,结合长宁—双河背斜与轴线方向一致的NW向伴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而褶皱东侧的伴生断裂走向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推断除了受区域性构造运动的影响之外,长宁震区局部构造的差异性活动也较为突出,长宁—双河背斜构造区轴部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具备一定的发震能力和深部孕震背景,这可能也是长宁地震余震强度较大、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川东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和潜在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婷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长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使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对滇西地区的1 593个地震进行了初步定位,应用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西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附近的... 使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对滇西地区的1 593个地震进行了初步定位,应用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西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附近的高速异常从地表可一直延伸至中地壳,并在中下地壳深度与滇西北地区的高速异常形成大范围的高速块体。这一高速异常体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边界的腾冲、保山地块在下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大范围低速异常,推测该低速异常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块体重要的南部边界,红河断裂带中段的弥渡至红河一带具有高速的地壳结构以及较弱的地震活动性,可能表明该区现阶段处于闭锁状态,是未来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郭M_S5.8和松原M_S5.7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宇 雷建设 +12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姗姗 孙长青 米琦 鲁明文 杜沫霏 张冰 田凡凡 何静 王健 吴宝峰 马晨 刘泽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59-4278,共20页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松原地震 前郭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壳速度结构及速度与电性的联合解释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清河 张元生 +1 位作者 涂毅敏 范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河西走廊地区 地壳速度结构 电性 聚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遂宁宽角地震剖面重建藏东缘龙门山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新彦 高锐 +2 位作者 白志明 徐涛 李秋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00-2212,共13页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中生代和晚新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急剧抬升,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利用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对"阿坝一龙门山一遂宁"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重新处理...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在中生代和晚新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急剧抬升,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利用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成像方法,对"阿坝一龙门山一遂宁"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重新处理,通过走时反演重建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剖面自西向东跨越松潘一甘孜块体、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不同块体速度结构表现了显著的差异.松潘甘孜块体地表复理石沉积层内有高速岩体侵入,低速层低界面起伏不平反映了该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速度横向上连续变化,平均速度较低(约6.26 km·s^(-1)).四川盆地沉积层西厚东薄,并在西侧出现与挤压和剥蚀作用相关的压扭形态.中下地壳西薄东厚,平均速度较高(约6.39 km.s^(-1)).龙门山断裂带是地壳速度和厚度的陡变带,Moho面自西向东抬升约13 km.在整个剖面上Moho面表现为韧性挠曲,中下地壳横向上连续变化,推测古扬子块体已到达松潘甘孜块体下方.松潘甘孜块体下方中下地壳韧性变形,并在底部拖曳着被断裂切割的脆性上地壳,应力在不同断裂上积累和释放,诱发大量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3
14
作者 胥颐 杨晓涛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04-1914,共11页
利用地震波到时和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云南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分析了主要断裂和区域动力作用的深部效应,揭示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下地壳流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红河断裂两侧的地壳速度结... 利用地震波到时和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云南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分析了主要断裂和区域动力作用的深部效应,揭示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下地壳流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红河断裂两侧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滇中地区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小江断裂、元谋断裂、程海断裂等南北走向的断裂一致,反映了青藏东部地壳块体顺时针旋转产生的构造效应;滇西南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哀牢山—红河断裂、无量山断裂、澜沧江等断裂的走向平行,显示了印支块体朝东南方向挤出产生的影响;沿着南汀河断裂分布的低速异常则与印缅块体侧向挤压引起的构造活动有关.壳内低速异常具有分层和分区特征:在哀牢山—红河断裂西侧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分布在地壳中上部,在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附近分布在地壳中下部,在滇中地区则广泛分布于地壳底部至莫霍面附近,东、西两侧分别受到小江断裂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限制.其中攀西地区的低速异常与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在此附近交汇形成的热流传输通道以及张裂时期强烈的壳幔热交换有关;在哀牢山—红河和澜沧江地区,除了印支块体向东南方向的挤出之外,印缅块体的侧向挤压和向东俯冲也对地壳深部的构造变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地幔上涌将导致热流物质沿着断裂通道进入地壳形成低速层.因此,哀牢山—红河断裂不仅在地壳浅部是分隔印支块体和华南块体的地质界限,也是控制两侧区域深部构造变形和壳内韧性流动的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哀牢山—红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王有学 钱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68-579,共12页
测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自南向北 ,莫霍面呈现为阶梯状展布。羌塘地块具有最厚的地壳 ,厚约 76km ,平均速度为 6.35km/s ,并以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将其同巴颜喀拉地块区别开来。金沙江断裂向北北东方向缓角度插入巴颜喀拉... 测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自南向北 ,莫霍面呈现为阶梯状展布。羌塘地块具有最厚的地壳 ,厚约 76km ,平均速度为 6.35km/s ,并以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将其同巴颜喀拉地块区别开来。金沙江断裂向北北东方向缓角度插入巴颜喀拉地块之下 ,其莫霍面在玉树以北至清水河一带发生明显的错动 ,地壳减薄至 68km ,平均速度亦减小到 6.30km/s。东昆仑隆起带作为测区一个东西向狭窄的构造块体 ,其下的莫霍面再次抬升。然而 ,在柴达木盆地或其东缘 ,地壳近乎透明 ,地壳厚度减小到 64km ,平均速度也减小为 6.2 6km/s。在祁连南缘 ,地壳厚度又有增大的迹象 ,在东昆仑与祁连相接壤的青海湖南缘断裂一带 ,莫霍面在其南北两侧有明显的落差 ,且南浅 ( 58km)北深 ( 62km) ,反映了祁连构造域同东昆仑构造域之间的深部构造差异特征。同时 ,以东昆仑隆起带为轴 ,南北两侧的速度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部地区的地壳中部 10~ 30km之间存在一个速度为 5.80~ 5.85km/s、厚约 12km的低速层 ;然而在北部地区的柴达木东缘 ,不仅没有低速层出现 ,而且下地壳的地震波速明显偏小。这种速度结构上的明显差异似乎指示着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就是昆仑隆起带的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地壳速度结构推测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大地震震中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清河 张元生 +1 位作者 鲍海英 金淑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42,共13页
分析了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大震区附近地壳深部结构特点,以天然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主要以中地壳低速层和莫霍面深度为依据,对34°~ 36°N,118°~119°E区间按经、纬度和斜向扫描,得到相应地壳... 分析了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大震区附近地壳深部结构特点,以天然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主要以中地壳低速层和莫霍面深度为依据,对34°~ 36°N,118°~119°E区间按经、纬度和斜向扫描,得到相应地壳速度剖面.对比结果,获得与该地震深部结构特点一致的区域,推测震中范围位于34.8°~35.2°N,118.2° ~118.7°E,较合理的震中位于35.1°N,118.6°E,震源深度约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68年山东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速度-深度剖面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部分熔融及其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约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晓松 马瑾 +2 位作者 金振民 高山 马胜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5,共1页
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平均速度偏低和壳内广泛存在低速层是地壳物质组成、岩石物性状态和温度压力等综合因素在岩石弹性性质上的表现。依据岩石物理学和部分熔融实验获得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岩石弹性参数和熔体分布的结构信息,本文模拟青藏... 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平均速度偏低和壳内广泛存在低速层是地壳物质组成、岩石物性状态和温度压力等综合因素在岩石弹性性质上的表现。依据岩石物理学和部分熔融实验获得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岩石弹性参数和熔体分布的结构信息,本文模拟青藏高原南部地壳岩石在不同的地温梯度条件下波速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青藏高原 地壳速度结构 地温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海燕 李英康 +8 位作者 张晨光 高锐 侯贺晟 李文辉 周毅 常畅 符伟 庞永香 崔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5-1687,共13页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跨...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兴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和二连—贺根山缝合带,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Pn波速度为7.8~8.2 km·s^(-1);(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兴安岭主峰,说明大兴安岭在此位置存在山根;(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4)主要断裂带或缝合带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带上;(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尤其中下地壳,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东段 兴蒙造山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慧丽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62,共16页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33°的地壳P波和S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在30 km深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表现为显著的整体性低速异常,低速异常区向南延伸至龙门山断裂,以106°E为界线将秦岭造山带分为西侧的低速异常和东侧的高速异常,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向东北展布,向北穿过河西走廊,在阿拉善地块表现为低速异常,这可能暗示了青藏高原向东的扩展被较为坚固的四川盆地和秦岭造山带阻挡,而向北的扩展可能影响到了河西走廊至阿拉善地块,并沿银川—河套地堑影响到鄂尔多斯西北缘;在50 km深度上,阿拉善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显示高速异常,有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向祁连东段下方俯冲所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震分布在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相间及速度剧烈变化的地区,M≥6.0强震几乎全部投影在30 km深度的低速异常区域内,说明强震发生的背景可能与地震源区下方的低速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低速层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山震群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翠芹 郑建常 +2 位作者 沈旭章 李媛 戴宗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4-1539,共6页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 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邻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区,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震群中ML3.0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据此推断,乳山震群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小范围内的物质的不均匀性导致上地壳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震群 接收函数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