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全区和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陈向军 上官文明 +4 位作者 宋秀青 王俊 刘双庆 缪发军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集区域划分和建立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概念.采用以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中心、半径为1°范围内、自2009年1月以来所有地震事件的震相数据,拟合了适合于于田的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在于田MS7.3地震的精定位和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确定中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00走时表 分区地壳速度模型 于田M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殷伟伟 陈存田 +3 位作者 宋秀青 李自红 梁向军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46489组模型,分别批量定位76个地震事件,并选取残差最小的一组参数作为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最后运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测定深度和人工爆破等3种方法对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山西地区进行地震定位时,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相较于现有的修正J-B模型残差更小,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残差 折合走时 P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惠少兴 金昭娣 宋秀青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3-372,共10页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资料进行"试错",最终确定了可供台网日常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及各层的波速比结果,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015模型比1985模型的定位走时残差小,震中位置偏差减小,确定的实测爆破地震位置参数更准确。2015模型较1985模型更符合陕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1985模型 2015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蕙 朱元清 +1 位作者 宋秀琴 殷伟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8-453,共6页
将山西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利用2009~2019年山西省及周边50 km范围内的地震事件波形资料,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及Hyposat批量定位等方法确定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方法测定震源深度及非天... 将山西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利用2009~2019年山西省及周边50 km范围内的地震事件波形资料,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及Hyposat批量定位等方法确定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方法测定震源深度及非天然地震事件检验等方法对分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相对山西2015速度模型,分区模型的适用性更佳,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P波在上地壳和莫霍面的传播速度及莫霍面深度方面。分区模型显示,P波在上地壳的传播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小,而在莫霍面的速度则逐渐变大,莫霍面深度表现为北厚南薄。北部区域上地壳速度偏高,莫霍面速度偏低,地壳厚度较厚,可能是受大同火山的影响;南部区域上地壳速度偏低,推测是由于巨厚沉积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山西地区 非天然地震 大同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张会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初始地壳速度模型。选取2010~2014年云南省内M≥3.0的200次地震,采用Hyposat批处理方法迭代初始速度模型,以及对S波作分层速度拟合,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即2015云南模型:v_(P1)=6.01km/s,v_(P2)=6.60km/s,v_(Pn)=7.89km/s,H_1=20km,H_2=21km,v_(S1)=3.52km/s,v_(S2)=3.86km/s,v_(sn)=4.43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重定位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于20km内的上地壳;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M5.8和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典型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出震源深度分别与精定位结果和震中强震台震源距接近,表明新的一维速度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平均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壳速度模型 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记录对几种P波速度模型的检测
6
作者 金震 李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54,共8页
通过对福建地区不同地壳速度模型计算的理论面波(瑞利波和勒夫波)波形与由相同测线上观测到的噪声记录提取的面波格林函数进行比较,对各种模型理论面波波形与实际观测噪声面波格林函数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定性分析各个地壳速度结构... 通过对福建地区不同地壳速度模型计算的理论面波(瑞利波和勒夫波)波形与由相同测线上观测到的噪声记录提取的面波格林函数进行比较,对各种模型理论面波波形与实际观测噪声面波格林函数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定性分析各个地壳速度结构可靠性。结合福建省地震台网的噪声数据,研究利用噪声记录提取面波格林函数,根据面波波形对地下分层速度结构比较敏感的特点,通过对福建地区不同地壳速度模型计算的理论面波(瑞利波和勒夫波)波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得到哪些模型在福建地区比较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观测数据 格林函数 地壳速度模型 瑞利波和勒夫波 地下分层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恩会 楼海 +1 位作者 嘉世旭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15-1927,共13页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km/s逐渐增加到6.13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km/s和0.24~0.26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 二维地壳速度模型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云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山西台网地震定位因素的定量分析
8
作者 殷伟伟 郑亚迪 张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38,共5页
基于山西地震台网现有的台站布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台网布局及震相拾取精度等因素对震源位置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因素对准确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壳速度模型中上地壳速度对震中位置的影响最大,而震中... 基于山西地震台网现有的台站布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地壳速度模型、台网布局及震相拾取精度等因素对震源位置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因素对准确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不同。地壳速度模型中上地壳速度对震中位置的影响最大,而震中位置对莫霍面速度变化的反映更为灵敏。单独改变地壳速度模型引起的震中位置偏差通常不超过5 km,震源深度对地壳速度模型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莫霍面深度,最大偏差可能超过20 km。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P波拾取精度在4 s以内测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最大偏差不超过2 km和5 km。当地壳速度模型适宜且震相拾取精度较高时,最大空隙角在0°~180°的台站布局对震源位置的约束较好,震中偏差基本小于1 km,震源深度偏差略大(约为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地壳速度模型 震相拾取精度 台网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震P波走时的南加州地区速度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茜茜 陈强 +1 位作者 张一君 黄小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4-679,767,共7页
采用2015—2018年南加州地区密集分布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505个近震事件,利用AIC准则拾取了35600个初至P波到时,应用FMTOMO软件进行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地区0~40 km深度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其分辨率达0.5°×0.5°&... 采用2015—2018年南加州地区密集分布的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505个近震事件,利用AIC准则拾取了35600个初至P波到时,应用FMTOMO软件进行走时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地区0~40 km深度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其分辨率达0.5°×0.5°×5 km。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表明:南加州地区P波速度不仅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且该地区地壳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演结果显示:中地壳以上的速度结构与地壳岩层和断层系统密切相关,下地壳以下的速度结构存在大范围低速区,呈现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P波走时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测定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秀青 缪发军 +3 位作者 刘双庆 陈向军 王俊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测定震源深度的确定性方法计算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深度,震相数据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并结合使用了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 201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测定震源深度的确定性方法计算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深度,震相数据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并结合使用了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原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地壳速度模型 地震序列 PTD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潜在危险区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宇鹏 郝鹏飞 +3 位作者 檀玉娟 李洋洋 李勇江 刘冬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8-404,共7页
对2013—2017年晋冀蒙交界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重新进行整体平差计算,对比分析了该区域不同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再结合重力场变化和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潜在危险区。结果表明:测区出现了区域性重力异常,形成了与构造断裂较为一致的重... 对2013—2017年晋冀蒙交界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重新进行整体平差计算,对比分析了该区域不同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再结合重力场变化和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潜在危险区。结果表明:测区出现了区域性重力异常,形成了与构造断裂较为一致的重力梯度带,这可能预示着存在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同时应注意大同—张家口和石家庄—邢台一带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冀蒙 重力场 地壳速度模型 地震危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TD方法测定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序列的深度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秀青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4-702,共9页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_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_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_S≥2.5余震深度为9~18km。... 2017年8月9日精河发生M_S6.6地震,随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PTD方法和新疆测震台网分析的震相数据,基于新疆"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_S6.6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M_S≥2.5余震深度为9~18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D方法 震源深度 地壳速度模型 精河MS6.6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秭归M_L3.6地震震源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福平 严尊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92-96,共5页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记录 ,反演了 2 0 0 1年 10月 11日湖北省秭归 (东经 110 .4° ,北纬 30 .9°)ML3.6地震的参数 ,同时得到了三峡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的三峡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和以前在该地区利用人工和天... 利用三峡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记录 ,反演了 2 0 0 1年 10月 11日湖北省秭归 (东经 110 .4° ,北纬 30 .9°)ML3.6地震的参数 ,同时得到了三峡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的三峡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和以前在该地区利用人工和天然地震获得的速度模型基本一致。该地震发生在走向为NE ,倾向为NW的断层上 ,地震主要产生以滑动为主的错动 ,持续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约为 0 .16s。这次地震断层面的长度约 780m ,宽度约 330m ,滑动量约为4 1.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湖北 震源反演 地壳速度模型 断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远场体波资料反演2008年西藏当雄地震的地震矩张量
14
作者 拉巴次仁 拉斯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2-17,57,共7页
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地震事件,以确定震源参数,研究震源破裂的过程。文章用Kikuchi和Kanamori提出的远震体波反演技术和算法,利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eismology)数据中心记录的宽频带数字... 地震矩张量反演的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地震事件,以确定震源参数,研究震源破裂的过程。文章用Kikuchi和Kanamori提出的远震体波反演技术和算法,利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eismology)数据中心记录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震中距范围30°-90°)和当地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地震,地震观测波形与反演得到的波形吻合比较好,确定了该地震的源机制、地震矩张量解、震源深度等参数。文章提出,这次地震是正断层为主的南北走向的浅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张量 体波反演 西藏当雄地震 震源参数 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