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壳破裂型式和幔根构造间断面形成的成矿控制(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Jan Kut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9-53,共25页
尽管地壳最上部的构造、岩性和地球化学条件控制着内生金属矿床的就位,然而最大量金属富集的地点和空间分布却常被幔根构造间断面(mantlerootedstructuraldiscontinuity)所控制。这些构造间断... 尽管地壳最上部的构造、岩性和地球化学条件控制着内生金属矿床的就位,然而最大量金属富集的地点和空间分布却常被幔根构造间断面(mantlerootedstructuraldiscontinuity)所控制。这些构造间断面延长几百到几千km,这表明它们是在比地壳最上部更为均质环境的应力分布下产生的。这些构造间断面与其它的近于垂直的深部构造的交切面界定了主要的岩石圈块体并提供了热、岩浆和成矿流体上升的通道。金属趋向于富集在这些块体的角上,以及构造间断面与板块边缘、裂谷构造或造山带的穿插部位。对上述组合型式的幔根构造间断面和它们在地表地质投影的识别,可确定金属聚集有较大潜力的靶区。文章还提供了来自不同地质环境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根构造间断面 矿床成矿 成矿控制 地壳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最终裂解的特征及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盼 高圆圆 +1 位作者 王厚金 任建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为了明确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发生最终裂解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分析、沉降速率分析、沉降史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临界破裂区为... 为了明确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壳岩石圈发生最终裂解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分析、沉降速率分析、沉降史模拟等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临界破裂区为远端带和洋陆转换带构成的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区,依据地壳岩石圈几何形态,该区域可进一步划分为箱型域和楔型域。楔型域内盆地原型可划分为断陷盆地(Tb-SD)、拆离盆地(SD-PD)和拗陷盆地(PD-Bi);箱型域在古新世-渐新世(Tb-SD)盆地原型为断陷盆地,之后该区域进入被动沉降期。新生代以来,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沉降中心由陆向洋方向逐渐迁移,岩浆作用在断拗转换幕发育最强烈,致使岩石圈地壳最终发生裂解。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在不同构造带内,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具有差异性,且南海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经历“双拆离作用”后地壳发生破裂,岩浆侵入,形成原洋洋壳。该认识对南海西南部深水盆地内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 地壳破裂 双拆离作用 原洋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
3
作者 丁国瑜 李永善 《地质学报》 1979年第1期22-34,共13页
一、引言 地壳上的断裂系统及全球性剪切网络问题曾有过不少的讨论。自W.H.Hobbs在1911年提出了地表的线性构造以后,R.A.Sonder等人又不断对此问题作了更广泛的讨论。Al.Veronnet(1912),F.A.Vening Meinesz(1947),М.В.Стовас(19... 一、引言 地壳上的断裂系统及全球性剪切网络问题曾有过不少的讨论。自W.H.Hobbs在1911年提出了地表的线性构造以后,R.A.Sonder等人又不断对此问题作了更广泛的讨论。Al.Veronnet(1912),F.A.Vening Meinesz(1947),М.В.Стовас(1963),А.В.Долицкий(1963)等对全球性的剪切网络问题进行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地壳现代破裂网络断裂系统全球性剪切网络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的测地学机制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8,共9页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地壳破裂分别与AUST板块和Burma板块间、INDI板块和Burma板块间的聚敛率密切相关,从板块运动学角度提供了解释整个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壳破裂带上板块间耦合由南向北递减观测结论的佐证;在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的背景下,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主震应当为AUST板块相对于Burma/SE EURA板块以近60 mm/a,方向NE 30°~35°的运动所致,而非INDI板块或印-澳(INDI-AUST)板块运动所致;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并结合其余震的分布,进一步肯定了AUST板块西北边界带的地质位置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地震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GPS 板块间聚敛率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