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SAR监测的鹤岗矿区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付兴 宋健康 +5 位作者 张拓 张宏伟 刘天昊 陈世威 金波 李玉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5,共11页
冲击地压是地质动力环境与开采工程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矿区地壳形变特征是地质动力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能够直观反映井下工作面开采上覆煤岩体结构受力变形-失稳的动态演化特征。而开采工程扰动又使得煤岩体的应力升高,能量积聚,... 冲击地压是地质动力环境与开采工程扰动耦合作用的结果,矿区地壳形变特征是地质动力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能够直观反映井下工作面开采上覆煤岩体结构受力变形-失稳的动态演化特征。而开采工程扰动又使得煤岩体的应力升高,能量积聚,达到煤岩临界条件时,则易诱发能量的瞬时释放,造成冲击地压的灾害发生。因此,矿区区域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深入分析矿区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微震能量事件的关联,以鹤岗矿区的InSAR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富力煤矿、兴安煤矿和峻德煤矿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以峻德煤矿17层三四区二段工作面为例,选取了该区域的10个点位的InSAR监测结果,将其平均地壳形变量特征与冲击地压微震总能量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确定了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与区域地壳形变的“时-空-强”特征。研究表明:峻德煤矿井田地壳垂直形变量与17层微震事件总能量变化趋势是一致性达到69%,在时间频度上有较高的一致性。选取典型时段(2020-12-02—2021-12-28)24次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的能量大小与震中距与10个监测点位的平均形变量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得出微震能量大小与平均形变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震中距与平均形变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反映了地壳形变特征与冲击地压的空间和强度关系,说明了InSAR监测在时间、空间、形变量与微震监测的微震事件有较高的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INSAR 地壳形变特征 微震事件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地测量GPS揭示的汾渭盆地及其邻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瞿伟 王运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薛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839,共12页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汶川强震对汾渭盆地区域变形特征的作用影响,同时从盆地整体上分析了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与区域整体构造变形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统计检验判断,选择合理的区域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对获取真实反映区域实际构造变形特性的应变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强震对青藏东边缘地块及渭河盆地西侧局部地区应变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震后上述区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应变积累而是呈现出应变量值较震前减小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并不是强震造成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在震后2009—2011年时间段内处于构造应力场的松弛调整期;汶川强震没有显著改变研究域现今整体的构造变形背景特征,区域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基于研究域构造块体具有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变形的前提,初步推断整个汾渭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可能是区域NW—SE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表破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GPS 块体运动应变模型 数理统计假设检验 地壳应变特征 地裂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GPS监测网建设、近期地壳运动特征及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文俊 赵卫明 +4 位作者 柴炽章 金延龙 孙立新 郑斯华 三浦哲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5,共12页
在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青藏块体交汇处的宁夏中部布设了GPS观测网 ,利用 1996年以来的 5期复测资料 ,分析了宁夏中部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状态 ,其结果为 :①宁夏中部地区在 1996年 12月至 1999年 5月间 ,有围绕鄂尔多斯西缘 (P2测... 在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青藏块体交汇处的宁夏中部布设了GPS观测网 ,利用 1996年以来的 5期复测资料 ,分析了宁夏中部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状态 ,其结果为 :①宁夏中部地区在 1996年 12月至 1999年 5月间 ,有围绕鄂尔多斯西缘 (P2测点 )左旋运动的现象 ,银川盆地东侧的灵武断裂呈左旋逆走滑运动方式。该区主应力场方向为北北东 -南南西 (方位角为2 9 8°)方向 ,P2测站以南的中部地区向东位移 ,垂直形变量级明显大于水平形变量级 ,银川盆地及青藏块体呈上升状态 ,鄂尔多斯腹地的P1测站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P3与P4测点间可能有一隐伏断裂存在。②在GPS测区附近中强地震前约 1年 ,可观测到该区GPS测站的形变异常及主应力方向发生转变异常 ;测区附近中强地震前及周边地区强震前 ,该区GPS形变模拟矢量场能够预示未来地震的大体方位。这些结果可作为地震预测的特征值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GPS网建设 地壳运动特征 应变矢量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622,共6页
采用“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的方法,对天山地区6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断层滑动的位移数据;利用滑动拟合法进行反演计算,从而获得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 采用“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的方法,对天山地区6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断层滑动的位移数据;利用滑动拟合法进行反演计算,从而获得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天山地区地壳应力的应力方向、应力结构等基本特征,探索天山地区所处的地壳应力环境。研究表明,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为:北天山呼图壁测点的应力结构为走滑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石河子的应力结构为逆断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独山子测点的应力结构为逆走滑型,表现为NNE—SSW向的挤压和NNW-SSE的拉张。南天山库尔勒、阿克苏与克孜尔3个测点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中库尔勒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的拉张,阿克苏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克尔孜则表现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NE-SSW向的拉张。利用跨断层资料反演得到的6个测点的应力状态与由断层滑动资料及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10°~20°的偏差,其原因是不同深度的应力资料反映了不同的应力方向。另外,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得天山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处于南北向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的6个测点,由于其测点位置处于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上,因此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测量 地壳应力特征 天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下扬子及邻区地壳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测深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志明 吴庆举 +1 位作者 徐涛 王晓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 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6.8±0.2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波组特征 地壳结构特征 安徽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布格重力资料研究华北裂陷盆地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志萍 方盛明 +3 位作者 李德庆 姜磊 杨利普 李怡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50,共5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裂陷盆地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地壳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应力与GPS应变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其邻区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晨 季灵运 +1 位作者 朱良玉 徐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534,共9页
利用1976—2020年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邻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研究区域的震源应力场,并结合区域GPS应变率场,分析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以及块体内部,最大水平应力SHmax方向与GPS... 利用1976—2020年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邻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研究区域的震源应力场,并结合区域GPS应变率场,分析了该区域现今地壳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以及块体内部,最大水平应力SHmax方向与GPS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一致,且方向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表明此处上地壳浅部与深部受到相同方向的驱动力;在川滇菱形块体西边界,最大水平应力方向与GPS主压应变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分区均值最大可达42°,表明该处上地壳深浅部可能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GPS应变 地壳形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方迎尧 周伏洪 王懋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16-126,共11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关分析方法,鉴别出扩张脊、转换断层和各磁条带地层的年代,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而过去显示不清楚的特征.进一步提取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包括磁性、密度、层速,以及一些界面的深度值,如基底面深度、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等,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南海中部的地壳深部地质.认为南海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变形成了过渡性地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部 地球物理特征 基底岩相 海底扩张 地壳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源深地震剖面揭示河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9
作者 马策军 田晓峰 +3 位作者 王帅军 刘宝峰 宋向辉 宋佳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8-1223,共6页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的速度结构、高速穹隆、大倾角的壳内反射界面以及呈隔档式褶皱的莫霍界面。2)华北盆地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上地壳厚度较为均匀。秦岭-大别褶皱带深部地壳不存在山根,反映了下地壳沿着莫霍面强烈的滑脱作用。3)河南省不同地区地震分布特征与地壳速度结构关系密切,濮阳地区地震分布受高速异常体控制,许昌地区地震受地壳介质与区域断裂的共同控制,南阳地区地震分布主要受地壳分层结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地壳结构特征 地震分布特征 河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资料揭示的小江断裂近期运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施发奇 尤伟 付云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12,295,共6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9年5期的GPS观测数据,选择以区域重心基准为参考的方法,从大地形变测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小江断裂近期及其各段的地壳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小江断裂近期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张扭...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9年5期的GPS观测数据,选择以区域重心基准为参考的方法,从大地形变测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小江断裂近期及其各段的地壳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小江断裂近期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并具有一定的张扭性质,这种运动性质在汶川地震前后具有很好的继承性,这也说明了汶川大地震对小江断裂的总体运动趋势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2007~2009年的GPS资料显示小江断裂北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75mm/a,平均张扭速率为0.65mm/a;中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5.55mm/a,平均张扭速率为1.55mm/a;南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72mm/a,平均张扭速率为3.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GPS 重心参考基准 地壳运动特征 分段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变积累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希 张晓亮 +1 位作者 王双绪 蒋锋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6,43,共6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借助负位错模型,研究该区当前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应变积累状况。分析表明:经昆仑山、玉门、民乐地震后一段时间的调整,2004—2007年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反映与长...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借助负位错模型,研究该区当前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应变积累状况。分析表明:经昆仑山、玉门、民乐地震后一段时间的调整,2004—2007年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反映与长期背景场一致的应变场重构特性。祁连山断裂带东段应变大体维持2001—2004年的积累背景;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庄浪河断裂南段及甘南地块、河西走廊较2001—2004年应变积累有所增强;阿尼玛卿断裂带东段、秦岭北麓断裂存在应变积累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GPS 负位错反演 应变积累 地壳水平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地壳形变、构造地貌与孕震构造模型研究——以2008年与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葛伟鹏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0-723,共14页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地貌特征 GPS速度场 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西北部 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区域孕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尔什变换在测井曲线分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祝文 刘菁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4,共4页
在岩性复杂的变质岩地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是通过采集井下不同深度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和物理场的各种数据,研究地壳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各种科学问题。利用测井资料达到岩性剖面的重建是大陆科学钻探的重要目的之一。文章利用沃尔什变换对... 在岩性复杂的变质岩地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是通过采集井下不同深度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和物理场的各种数据,研究地壳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各种科学问题。利用测井资料达到岩性剖面的重建是大陆科学钻探的重要目的之一。文章利用沃尔什变换对钻孔岩性剖面进行分层,大重建的岩性剖面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对于变质岩地区不同岩性的划分还是比较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沃尔什变换 测井曲线 地壳特征 演化 岩性随深度变化 岩性剖面重建 岩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5 位作者 任烨 孙冬军 王鹏 于海英 宋秀青 刘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80,共14页
中国东南部地区或分布崇山峻岭,或为新生代盆地覆盖,因而活动断裂的发现与定位极为困难。沿断裂的地震活动可以成为断裂现今活动的直接证据,但需要地震的精确定位。文中通过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与背景地震活动... 中国东南部地区或分布崇山峻岭,或为新生代盆地覆盖,因而活动断裂的发现与定位极为困难。沿断裂的地震活动可以成为断裂现今活动的直接证据,但需要地震的精确定位。文中通过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初步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与背景地震活动的关系,解译了研究区存在的隐伏活动断裂。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致22°~35°N,106°~122°E范围内1990-2014年发生的背景地震开展了重新定位工作,重新定位了51 000多个小震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的背景地震活动表现出与区域构造活动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具有分区活动性,不同构造区出现不同的分布样式。现今活动较弱的构造区,地震活动分布离散或稀疏,没有指示出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在现今活动较强的构造区,地震活动明显集中成线性条带状,线性条带的展布样式和方向与区域构造格局和主要断裂走向一致。以线性条带分布的背景地震活动性揭示出的隐伏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桂西北地区、四川盆地东南缘以及霍山一带,多数为以往研究所未发现的断裂。重新定位地震在不同构造区的震源深度分布差异明显,在块体中部区域震源深度最浅,主要分布在0~15km,表明脆性变形主要发生在上地壳,中下地壳为半塑性、塑性变形状态;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下地壳地震发生。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为四川盆地的东南缘一带,有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40~44km,反映了地壳厚度大且下地壳为脆性变形特征,与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硬的流变强度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背景地震活动性 地壳变形特征 隐伏活动断裂 中国东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研融入实践教学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13
15
作者 田有 李洪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7-180,294,共5页
将科研融入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引入科研项目“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体波速度、P波各向异性结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东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项... 将科研融入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在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引入科研项目“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体波速度、P波各向异性结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东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项目实施过程关键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科研实践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特征 东北地区 科学研究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16
作者 赵利 王斌 +4 位作者 王光增 方成名 黄光明 梁宇生 董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04-3716,共13页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壳强度“山弱盆强”,构造变形集中于造山带,断块垂向叠置造成造山带隆升,使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造山带;若上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构造变形集中于冲断带和盆地,盆山相互作用造成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冲断带,而非后陆.本文基于此单因素实验,模拟了哈山冲断带构造演化,发现哈山冲断带晚二叠世发育推覆构造后,构造变形逐渐减弱,扩展方式由前展式变为后展式,基底倾向由向后陆变为向前陆.结合哈山及龙门山的多学科观测资料,本文认为哈山和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分别符合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模式和“山弱盆强”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西部冲断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搭建提供一定启示,同时对研究区内构造控藏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地壳流变特征 地表地形 构造变形 哈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