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54
1
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2 位作者 王光杰 徐亚 张雪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5-1052,共8页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东构造结 重力场 深部地壳结构 楔形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张建狮 刘宝峰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利用穿过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削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以壳内较为连续可靠的反射波B所反映的界面为标志的,上地壳的厚度为23—... 利用穿过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削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以壳内较为连续可靠的反射波B所反映的界面为标志的,上地壳的厚度为23—28km,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9—43kin,五台山区是本区M界面最深的地区;地壳结构非均匀变化强烈的地区发生在五台山及其邻近地区,上地壳内较大范围低速异常体的存在和壳内强反射波组的出现可视为地壳深部岩浆活动的一种标志;壳内界面的中断、Pm波的局部不连续和地壳深断裂的存在等诸多现象均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和构造活动,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壳深浅部异常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 地壳深部异常结构 地震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为为 宋海斌 胥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48,共9页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 ,地壳厚度在 1 7— 38km之间 ,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 ,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 ,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地区 地壳深部结构 地球物理场 重力场资料 地震勘探 地幔对流 深部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满都拉—广西凭祥超长剖面地壳介质密度分布及深部结构特征探榷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4 位作者 张永谦 陈石 文武 皮娇龙 马学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681-4698,共18页
通过对跨越内蒙构造带、阴山造山带、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和华南陆内造山区等几大地质构造单元即北起内蒙满都拉、向南经陕西、越秦岭、过重庆、穿贵州、直抵南端广西凭祥全长2280km超长重力探测剖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对跨越内蒙构造带、阴山造山带、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和华南陆内造山区等几大地质构造单元即北起内蒙满都拉、向南经陕西、越秦岭、过重庆、穿贵州、直抵南端广西凭祥全长2280km超长重力探测剖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沿剖面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展布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构划出了沿剖面主要深部断裂分布,研究分析了剖面辖区跨越的克拉通、造山带、盆山耦合带等各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异常场、地壳密度结构、界面起伏及断裂构造分布的特征与差异.着重探讨了各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整体的系统关连性.以期能对深化认识该剖面跨越地区的特异地壳结构、各构造单元的界域与关连、以及全剖面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提供相关重力场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满都拉 广西凭祥 重力场 地壳介质密度分布 地壳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黄兴富 高锐 +2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文辉 熊小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40-3650,共11页
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在持续向外扩张之中,因此青藏高原的边界地带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形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的关键地区.本文以一条穿... 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在持续向外扩张之中,因此青藏高原的边界地带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形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的关键地区.本文以一条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细致的地质构造解译,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位地壳变形以壳内滑脱带为界上、下解耦.滑脱带位于壳内低速层的顶部,深度14~24km.滑脱带之上的地壳部分以一系列南倾、北冲,并向下终止于滑脱带的逆冲断裂变形为主,指示了青藏高原向北的扩张方式;滑脱带之下的地壳以Moho面作为变形标志,指示了复杂的挤压缩短变形.据此我们推测上、下地壳的解耦缩短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的变形加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壳的变形加厚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部地壳结构 Moho面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加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带区域地壳深部结构及其可能构造归属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洋 徐啸 +1 位作者 高锐 郭晓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0-846,共7页
前人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出露的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为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的一部分,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其随后大洋岩石圈物质的仰冲.鉴于拉昂错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历史尚不明确,前期对于拉昂错蛇绿岩带构造归属的研究主要基于... 前人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出露的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为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的一部分,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其随后大洋岩石圈物质的仰冲.鉴于拉昂错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历史尚不明确,前期对于拉昂错蛇绿岩带构造归属的研究主要基于岩石学研究和地表地质调查等,缺少精细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运动学指示,因此证明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体的构造归属并非易事.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前期获得的一条南北向延伸穿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体的112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释.高分辨率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造山带内发育良好的地壳双冲构造几何结构,该地壳尺度双冲构造将印度俯冲地壳物质从底部运移到上部.同时,地震剖面还显示拉昂错蛇绿岩体和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体在上地壳深处呈倾向相反但底部相通的结构构造.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拉昂错蛇绿岩体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体的一部分.印度俯冲前缘的双冲构造折返将深部物质带到地表过程的同时,还将部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携带至南侧距主缝合带位置大约20 km的拉昂错蛇绿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拉昂错蛇绿岩 地壳深部结构 构造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方迎尧 周伏洪 王懋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16-126,共11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南海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讨论了南海中部的基底岩相类型,并将它划分为5个基底岩相区.在中央海盆,分析了高精度磁测异常和卫星测高重力资料,并使用海底扩张磁条带异常相关分析方法,鉴别出扩张脊、转换断层和各磁条带地层的年代,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而过去显示不清楚的特征.进一步提取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包括磁性、密度、层速,以及一些界面的深度值,如基底面深度、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等,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南海中部的地壳深部地质.认为南海经历了长期地质演变形成了过渡性地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部 地球物理特征 基底岩相 海底扩张 地壳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地块地壳结构及其构造属性 被引量:23
8
作者 郭晓然 赵明辉 +4 位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王建 贺恩远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4-1425,共12页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维纵波速度模型.模型显示沉积层速度为2.2~3.2km·s^-1,厚度为0.8~3.0k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上地壳顶部速度为5.0~5.5km·s^-1,下地壳底部速度为6.9km·s^-1,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km·s^-1.西沙地块的地壳厚度平均为23km,上地壳厚度约为9km,下地壳厚度约为14km,莫霍面埋深为23~27km.从穿过西沙地块的纵、横两条大剖面推算,块体大小约为9.2×10^5 km^3,与华南陆缘相比,表现为整体减薄的陆壳特征.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垂直于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分布,根据二者地壳结构的特征对比,二者互为共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地块 深部地壳结构 减薄陆壳 海底地震仪(O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邻区深地震探测与地壳结构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9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5,共1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您好! 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地球形成演化历程的重要信息,是探讨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深地震探测技术以其分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始终在深部结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深地震探测 专辑 邻区 南海 动力学机制 形成演化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 被引量:25
10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4 位作者 赵明辉 叶春明 陈营华 徐辉龙 王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地震实验 地震数据处理 震相 地壳深部结构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 被引量:62
11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叶春明 王天楷 王平 张毅祥 夏戡原 李昭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地震仪 海陆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彦林 阎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82-2290,共9页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 层析成像 横向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海波 夏少红 +3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卫小冬 陈国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61,共9页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震相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11
14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幔源底辟构造 俯冲消减碰撞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海拾贝
15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152,共1页
中国海底科学研究进展——庆贺金翔龙院士八十华诞 本文集是为祝贺金翔龙院士八十华诞而编撰的专辑,为金院士的学生和晚辈们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边缘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大洋中脊地质与成矿以及深海探测的技术与方法三个方... 中国海底科学研究进展——庆贺金翔龙院士八十华诞 本文集是为祝贺金翔龙院士八十华诞而编撰的专辑,为金院士的学生和晚辈们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边缘海地质与地球物理、大洋中脊地质与成矿以及深海探测的技术与方法三个方面。边缘海地质与地球物理部分介绍了在中国边缘海包括主动源和被动源的地壳深部结构探测和动力学特征,大陆边缘构造变形、沉积演化与地形特征,油气资源,地震海洋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大洋中脊和成矿部分展示了东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不同性质洋中脊区的深部地壳结构、深海地质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体系;深海探测技术和方法部分让我们了解了包括多波束声呐及声学特征、水下无线光通信以及电磁探测多金属硫化物等多方面的海洋高新探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硫化物 深海探测 地质过程 大洋中脊 地壳深部结构 深部地壳结构 成矿体系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基础研究获成果
16
作者 谭蓉蓉(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7,共1页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共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深水扇系统及油气资源”部分研究成果“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形成演化和沉积充填研究”于2006年5月9日通过专家鉴定。金庆...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共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深水扇系统及油气资源”部分研究成果“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形成演化和沉积充填研究”于2006年5月9日通过专家鉴定。金庆焕院士等专家审阅了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听取了课题组的报告后认为,深水油气田是近十余年来国际石油产量和储量增长的主体。该成果是我国深水油气方面第一个基础研究项目所提交的部分成果,首次对白云凹陷形成的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地壳深部结构、断裂构造特征、长期沉降的机理、新近纪以来陆架坡折带的位置变化、凹陷沉积充填速率的时空变化等提供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并被石油勘探部门所采用,为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开辟我国深水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论证了中生代俯冲带在南海东北部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基础研究项目 深水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 地壳深部结构 断裂构造特征 地球物理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