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1.0地壳模型及其应用: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罗凡 严加永 +3 位作者 付光明 罗磊 陶鑫 王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8-660,共13页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壳模型,当前最为详细,分辨率最高的全球地壳模型是Crust1.0地壳模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ust1.0地壳模型沉积层厚度和壳幔密度差的数据来源和分布特征。然后,基于Crust1.0地壳模型信息,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沉积层校正后,采用变密度界面计算方法,获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oho界面深度分布。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Moho面形态呈现为"V"字型幔隆带,通过分析矿床、岩体及深大断裂的分布规律与幔隆带形成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的地幔隆起是形成巨型矿床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Crust1.0在研究区域地壳结构、成矿动力学深部背景等基础地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壳模型 Crust1.0 变密度界面反演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MO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全区和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陈向军 上官文明 +4 位作者 宋秀青 王俊 刘双庆 缪发军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 首先分析了新疆地震台网长期使用的“3400走时表”,并拟合得到了符合该走时表的速度结构模型.然后对新疆地区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记录的所有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速度拟合,并对速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震密集区域划分和建立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概念.采用以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为中心、半径为1°范围内、自2009年1月以来所有地震事件的震相数据,拟合了适合于于田的地壳速度模型,该模型在于田MS7.3地震的精定位和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确定中得到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00走时表 分区地壳速度模型 于田M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殷伟伟 陈存田 +3 位作者 宋秀青 李自红 梁向军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46489组模型,分别批量定位76个地震事件,并选取残差最小的一组参数作为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最后运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测定深度和人工爆破等3种方法对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山西地区进行地震定位时,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相较于现有的修正J-B模型残差更小,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残差 折合走时 P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揭示的大陆地壳生热模型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丽娟 胡圣标 +4 位作者 杨文采 汪集旸 杨树春 袁玉松 程振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808-2814,共7页
本文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49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放射性生热元素 U、Th 和 K 的含量测试,同时结合该井浅部井段前人的实测数据,揭示了上地壳5km 生热率的垂向分布。结果显示,以1650m 为界,上下两段生热率均随深度呈增加趋势,与正... 本文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49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放射性生热元素 U、Th 和 K 的含量测试,同时结合该井浅部井段前人的实测数据,揭示了上地壳5km 生热率的垂向分布。结果显示,以1650m 为界,上下两段生热率均随深度呈增加趋势,与正常地壳生热率特征不同,显示出超高压变质带独特的生热率垂向变化特征。结合地壳的岩性分布,建立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生热模型。该模型中,地壳厚32km,其中上地壳0~10km,由超高压变质岩片组成,按岩性又详细分为8层,生热率变化在0.49~1.73μWm^(-3)。中地壳10~20km,由片麻岩组成,生热率为生热率1.51μWm^(-3)。下地壳20~32km为麻粒岩,生热率0.31μWm^(-3)。整个地壳热流约31mw/m^2,其中上地壳12mW/m^2。上地壳厚度和热流分别占整个地壳的31%和39%。与华北和下扬子地壳生热模型相比,上地壳热流整个地壳热流的比例最低。这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作为中朝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其地壳生率垂向分布与正常大陆地壳(华北、下扬子)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地壳生热模型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化学成分模型可信吗?——来自大地热流值的检验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洋 汪集旸 邓晋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大地热流值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圈 U、 Th、 K丰度的直接约束;根据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值推算出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壳热流值,必定不能大于该区域内的平均热流值。根据 700余个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目前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 大地热流值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圈 U、 Th、 K丰度的直接约束;根据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值推算出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壳热流值,必定不能大于该区域内的平均热流值。根据 700余个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目前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多数模型不能满足大地热流约束,如黎彤等的关于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构造单元的地壳和岩石圈成分模型,倪守斌等提出的新疆北部地壳生热率模型,以及高山等提出的扬子地台北缘地壳成分模型。这些模型的 U、 Th、 K丰度值不太可靠,其他强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的可信程度亦值得怀疑。而迟清华、鄢明才提出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和高山等建立的中国中东部及华北地台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成分模型通过了区域大地热流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壳成分模型 岩石圈成分模型 中国大陆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惠少兴 金昭娣 宋秀青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3-372,共10页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资料进行"试错",最终确定了可供台网日常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及各层的波速比结果,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015模型比1985模型的定位走时残差小,震中位置偏差减小,确定的实测爆破地震位置参数更准确。2015模型较1985模型更符合陕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1985模型 2015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蕙 朱元清 +1 位作者 宋秀琴 殷伟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8-453,共6页
将山西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利用2009~2019年山西省及周边50 km范围内的地震事件波形资料,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及Hyposat批量定位等方法确定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方法测定震源深度及非天... 将山西地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利用2009~2019年山西省及周边50 km范围内的地震事件波形资料,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及Hyposat批量定位等方法确定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采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方法测定震源深度及非天然地震事件检验等方法对分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相对山西2015速度模型,分区模型的适用性更佳,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P波在上地壳和莫霍面的传播速度及莫霍面深度方面。分区模型显示,P波在上地壳的传播速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小,而在莫霍面的速度则逐渐变大,莫霍面深度表现为北厚南薄。北部区域上地壳速度偏高,莫霍面速度偏低,地壳厚度较厚,可能是受大同火山的影响;南部区域上地壳速度偏低,推测是由于巨厚沉积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模型 山西地区 非天然地震 大同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半参数模型精化REHSM和RELSM两种弹性地壳运动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俊 李屹旭 张显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提出一种利用半参数模型对REHSM和RELSM两种弹性模型进行精化的方法,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环渤海区域的近几期GPS速度场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增强了模型解释能力。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半参数模型 弹性地壳运动模型 模型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张会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初始地壳速度模型。选取2010~2014年云南省内M≥3.0的200次地震,采用Hyposat批处理方法迭代初始速度模型,以及对S波作分层速度拟合,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即2015云南模型:v_(P1)=6.01km/s,v_(P2)=6.60km/s,v_(Pn)=7.89km/s,H_1=20km,H_2=21km,v_(S1)=3.52km/s,v_(S2)=3.86km/s,v_(sn)=4.43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重定位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于20km内的上地壳;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M5.8和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典型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出震源深度分别与精定位结果和震中强震台震源距接近,表明新的一维速度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平均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壳速度模型 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水平地壳运动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英 符养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0-73,共4页
 在获得中国区域1000个实测GPS台站速度场的基础上,利用多面函数法、滑动欧拉矢量法和滑动弹塑性模型法建立了中国大陆水平地壳运动模型,统计表明3种方法外部符合精度2~4mm/a,模型互差精度约为3mm/a。
关键词 地壳形变模型 GPS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与西沙海槽下地壳岩石学和化学成分模型
11
作者 汪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29-30,共2页
  根据穿过南海北部陆缘和南海西北部西沙海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波波速结构,依据笔者反演的当地现今地温线对P波波速进行温压校正,得到南海北部陆缘和南海西北部西沙海槽地壳在600MPa和室温条件下的校正P波波速值.……
关键词 地壳成分 地壳岩石学模型 南海北部陆缘 西沙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建立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模型的改进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葛栩宏 张红星 +1 位作者 席瑞杰 杨登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23,共4页
利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建立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模型,通常对N、E方向设定相同的核函数。然而,由此确定的N、E方向速度场并非最佳拟合。为了改进拟合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面函数拟合水平速度场的改进算法,并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四川区... 利用多面函数拟合法建立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模型,通常对N、E方向设定相同的核函数。然而,由此确定的N、E方向速度场并非最佳拟合。为了改进拟合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面函数拟合水平速度场的改进算法,并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四川区域2010年、2011年、2012年3期的速度场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E方向速度场在最佳拟合时所取的核函数并不相同,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可以有效改善模型拟合效果,并提高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模型 多面函数拟合法 速度场 核函数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CMD01剖面重震联合反演与地壳结构分析
13
作者 张永祺 唐勇 +6 位作者 董崇志 吴招才 李赫 郭楚枫 任建业 巢鹏 杨天一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9,共17页
本文以2021年中马国际合作航次获得的实测重力、磁力和二维多道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对横穿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CMD01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重震联合反演,研究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地壳结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建立马达加斯... 本文以2021年中马国际合作航次获得的实测重力、磁力和二维多道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对横穿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CMD01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重震联合反演,研究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地壳结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建立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地壳密度模型,发现该陆缘具有减薄的陆壳,部分区段存在岩浆底侵作用;由陆向洋可划分出减薄陆壳、洋陆过渡带和洋壳等构造单元。其中,由于戴维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陆缘的影响,洋陆过渡带呈现出典型的转换型陆缘的构造特征。结合地壳密度模型和板块重建研究,重建了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分离、东非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和海域划界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陆边缘 戴维断裂带 洋陆过渡带 转换型陆缘 重震联合反演 深度地壳结构 地壳密度模型 地壳高密度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崔作舟 尹周勋 +2 位作者 高恩元 卢德源 傅维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本文对1977—1983年间在青藏高原所进行11条爆炸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释;归纳了高原地壳结构9个方面的特点;论述了高原深部构造特征及与表层构造的相似性;讨论了高原的地震分布与地壳结构构造的关系。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地震测深 地震分布 震源机制解 莫霍面 地震剖面 地壳模型 主压应力轴 震源深度 震中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黏弹介质模型条件下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海昆 吴琼 +2 位作者 宋金 李金 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0-1248,共9页
基于简化双层黏弹介质模型及其变形过程的时间属性,考虑震后地壳上层(黏滞性相对较弱)短时间的弹性扰动及后续较长时间内下层(黏滞性相对较强)黏性变形对上层应力扰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应力扰动在震... 基于简化双层黏弹介质模型及其变形过程的时间属性,考虑震后地壳上层(黏滞性相对较弱)短时间的弹性扰动及后续较长时间内下层(黏滞性相对较强)黏性变形对上层应力扰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应力扰动在震后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大,之后缓慢衰减.并且模型参数越接近真实地体,应力扰动增大及衰减过程就越缓慢,持续时间越长,即地震活动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记忆"特性.因而,在地震活动及库仑应力变化研究中,长时期的应力扰动影响不宜忽略.地震应力扰动有一定的空间作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应力扰动随距离衰减明显,距离震源较近处衰减较快、距离震源较远处衰减相对较慢,此范围之外应力扰动可忽略不计.在本文所取与实际地壳相对较为接近的模型参数条件下,应力扰动的空间作用范围大体是震源线性破裂尺度的2.5倍.地震应力扰动随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本文模型参数条件下,震级大于6级之后,应力扰动随震级快速增加.地震破裂尺度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与时间无关,与破裂尺度(震级)及震源距有关,随震源距的增大而增大,但对应力扰动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变化范围影响甚微.当距离足够远时,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趋于常数,就6、7、8级地震而言,最大应力扰动计算误差分别小于应力扰动值本身的22%、30%及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黏弹介质地壳模型 地震应力扰动 持续时间 作用范围 主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震层析成像中的地壳校正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江国明 赵大鹏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08-1514,共7页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一个地区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有力手段.但由于远震射线在地壳内的交叉较差,因此无法准确约束地壳内的三维速度结构.为了消除地壳内横向不均匀性对深部速度成像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地壳校正.本文详细描述了地壳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主要包括三维地壳模型的选取、地壳内走时差的计算以及校正后的相对走时差的计算.以勘察加地区为例,通过计算各台站的平均相对走时差和远震层析成像结果分析了地壳校正的实际效果,同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校正 远震层析成像 走时差 三维地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及周边地区重力异常和地壳不均匀体分布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石 王谦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91,共13页
基于全球EGM2008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本文计算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AiryHeiskanen均衡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Crust 1.0地壳模型为参考,通过重力正演方法,对蒙古及周边地区不同深度地壳密度结构模型的重力异常进行... 基于全球EGM2008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本文计算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AiryHeiskanen均衡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Crust 1.0地壳模型为参考,通过重力正演方法,对蒙古及周边地区不同深度地壳密度结构模型的重力异常进行了计算,并对得到的正演布格重力异常与实际重力异常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西部杭爱山地区与阿尔泰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差异性明显,现今均衡重力异常中杭爱山周边没有明显的均衡异常高值区,而阿尔泰山地区西南方向存在均衡重力异常高值分布,分析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Crust 1.0模型给出的壳幔横向密度不均匀体分布对于计算Moho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作用明显;Crust 1.0给出的地壳内界面变形可以反映深大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变形.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蒙古东西部构造特征差异,以及现今西部活动断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具有参考意义,也可以为进一步应用Crust 1.0模型为参考开展三维密度结构反演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重力场 地壳模型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不均匀体 均衡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壳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5
18
作者 黎彤 李峰 +1 位作者 满发胜 倪守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7-46,共10页
根据新疆地区的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详细研究了新疆地区的大陆地壳模型。新疆地区有五个大地构造单元,它们是阿尔泰褶皱系、准噶尔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塔里木地台和西昆仑褶皱系。在地壳模型和岩石化学资料... 根据新疆地区的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详细研究了新疆地区的大陆地壳模型。新疆地区有五个大地构造单元,它们是阿尔泰褶皱系、准噶尔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塔里木地台和西昆仑褶皱系。在地壳模型和岩石化学资料基础上,计算和研究了新疆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和主要元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壳 化学成分 大陆地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体波走时反演地壳结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韫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3年第1期48-57,共10页
本文将反演理论用于由体波观测走时反演匀速水平层的地壳模型参数,探讨了基本原理,提出了两种反演地壳结构的方法,同时还对假设的模型进行了验算,表明所用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 走时反演 水平层 地壳模型 地壳结构 体波 地震波 初始模型 反射波 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恩会 楼海 +1 位作者 嘉世旭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15-1927,共13页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km/s逐渐增加到6.13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km/s和0.24~0.26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 二维地壳速度模型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云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