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岛弧地壳增生速率随主控因素的变化规律
1
作者 张文昭 白永良 +3 位作者 田佳浩 董冬冬 吴时国 刘远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62-3173,共12页
岛弧岩浆是俯冲活动的重要产物,其增生速率是表征岛弧岩浆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岛弧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俯冲倾角、汇聚速率、板块年龄等多个因素的协同影响,但是各个因素对岛弧地壳增生速率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晰.通过数值模拟,可以使得影响... 岛弧岩浆是俯冲活动的重要产物,其增生速率是表征岛弧岩浆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岛弧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俯冲倾角、汇聚速率、板块年龄等多个因素的协同影响,但是各个因素对岛弧地壳增生速率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晰.通过数值模拟,可以使得影响岛弧岩浆活动的各参数逐一变化,从而得到各个参数对岛弧地壳增生速率的影响规律.本文利用ASPECT软件,以运动学-动力学耦合的方式,建立变主控因素情形下的俯冲带演化模型,并综合考虑矿物脱水、水迁移、地幔熔融及熔体抽取等过程,模拟了岛弧地壳增生速率的演变.在本文数值模拟结果和前人对多个俯冲带研究成果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得到如下规律:(1)岛弧地壳增生速率随汇聚速率增加而变大.(2)俯冲倾角由30°递增到45°的变化区间中,岛弧地壳增生速率逐步增加;从45°继续增大到60°的变化区间中,岛弧地壳增生速率逐渐减少;(3)上覆板块年龄越大,岛弧地壳增生速率越小;(4)俯冲板块年龄从15 Myr增大到60 Myr的变化区间,岛弧地壳增生速率增大;从60 Myr进一步增大到105 Myr的变化区间,岛弧地壳增生速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岩浆 汇聚速率 俯冲倾角 上覆板块年龄 俯冲板块年龄 岛弧地壳增生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347
2
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成因机制 花岗岩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陈台沟BIF铁矿与太古代地壳增生: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28
3
作者 代堰锫 张连昌 +2 位作者 朱明田 王长乐 刘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537-2550,共14页
新发现的陈台沟隐伏铁矿床位于辽宁鞍山附近,矿石类型以条带状铁矿石为主,铁矿层顶板围岩为绿泥石英片岩,底板围岩为黑云石英片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铁矿石及磁铁矿单矿物均富集重稀土,具La、Eu及Y正异常,无明显Ce负异常,反映成矿... 新发现的陈台沟隐伏铁矿床位于辽宁鞍山附近,矿石类型以条带状铁矿石为主,铁矿层顶板围岩为绿泥石英片岩,底板围岩为黑云石英片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铁矿石及磁铁矿单矿物均富集重稀土,具La、Eu及Y正异常,无明显Ce负异常,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高温热液(约占0.1%)与海水的混合溶液,且BIF沉积时海水处于缺氧环境。标型组分分析显示铁矿石及磁铁矿属于沉积变质型或BIF型。原岩恢复表明,绿泥石英片岩原岩为酸性火山岩,黑云石英片岩原岩为泥砂质岩石,二者皆富集Rb、Th、U、LREE,亏损Nb、Ta、Ti。构造背景分析表明两类片岩的原岩均形成于岛弧背景,反映了陈台沟BIF沉积时的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铁矿体夹层绿泥石英片岩中岩浆锆石形成于2551±10Ma,代表陈台沟BIF形成时代;变质锆石形成于2469±23Ma,代表后期变质作用时代。Hf同位素分析显示大多数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2.23~7.54),表明岩浆源区以亏损地幔物质为主,但明显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介于3133~2580Ma之间。结合其他矿区Hf同位素资料,指示鞍本地区可能存在新太古代(~2.55Ga)地壳增生事件。综合分析认为,陈台沟铁矿属Algoma型BIF,是新太古代末华北克拉通大规模BIF成矿事件的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绿泥石英片岩 太古代 地壳增生 陈台沟铁矿 鞍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岩石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论北秦岭地壳增生和地壳深部性质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宏飞 赵志丹 +1 位作者 骆庭川 张本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和1.05Ga三个明显的峰值,它们相应地代表北秦岭地壳的三个增生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存在2.65Ga、2.10Ga和1.40Ga三个增生期相对比,表明从华北克拉通南缘到北秦岭,地壳侧向增生是逐渐发展的,这是一个统一典型陆块的地壳增长过程,而北秦岭原来应属于华北的一部分。另外,从北秦岭花岗岩揭示的北秦岭地壳深部性质看,北秦岭地壳深部在1.0Ga~1.2Ga左右的板底垫托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在晚古生代后可能又受到区域折离层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地壳增生 地壳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岩石成因和地壳增生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36
5
作者 白文吉 杨经绥 +1 位作者 胡旭峰 周美付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12-124,共13页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代表了吉亚洲洋岩石圈的最后残余。由贺根山、朝根山、乌斯尼黑和崇根山等岩块组成。岩石类型有地幔橄榄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组成的堆晶岩、玄武质熔岩以及切割堆晶岩的玄武质和辉石岩质岩墙。方辉辉橄岩具有稍高的T...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代表了吉亚洲洋岩石圈的最后残余。由贺根山、朝根山、乌斯尼黑和崇根山等岩块组成。岩石类型有地幔橄榄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组成的堆晶岩、玄武质熔岩以及切割堆晶岩的玄武质和辉石岩质岩墙。方辉辉橄岩具有稍高的Ti含量和台高铝尖晶石,并且含有耐火型豆荚状铬铁矿,与橄长岩为主的堆晶岩序列共生。大部分岩墙强烈亏损某些不相容元素,与未成熟岛弧岩石相似。玄武质熔岩来源于独立的岩浆,具有较宽的化学成分变化特点,表明它们可能形成于岛弧一边缘盆地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根山 蛇绿岩 岩石成因 地壳增生 地球化学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花岗质岩石钕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宏飞 张本仁 +2 位作者 凌文黎 高山 欧阳建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6-24,共9页
本文根据南秦岭花岗质岩石和有关基底岩石的钕同位素示踪,研究了南秦岭地壳的增生。结果表明,南秦岭基底最古老的地壳物质可追溯到新太古代以前,以南秦岭基底中的鱼洞子群岩石为代表,然而这种古老地壳物质在南秦岭基底中规模不大。... 本文根据南秦岭花岗质岩石和有关基底岩石的钕同位素示踪,研究了南秦岭地壳的增生。结果表明,南秦岭基底最古老的地壳物质可追溯到新太古代以前,以南秦岭基底中的鱼洞子群岩石为代表,然而这种古老地壳物质在南秦岭基底中规模不大。大约11亿年左右的新元古代是南秦岭地壳一次强烈的增生或,增生物质可能类似于南秦岭基底中的耀岭河群基性火山岩。南秦岭无统一的基底,基底中的各个前寒武纪岩块很可能由于这次新元古代大范围的地壳增生事件才被焊接在一起,形成南秦岭拼合基底,从此这些基底岩块进入南秦岭统一的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是南秦岭地壳物质的强烈再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地壳增生 花岗岩类 钕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地壳增生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刚 陈宣华 +5 位作者 董树文 陈正乐 韩淑琴 杨屹 叶宝莹 施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95-2008,共14页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重要的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石炭-二叠纪)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出现钾玄岩系列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石炭纪处在同碰撞和火山弧环境,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分析表...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重要的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石炭-二叠纪)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出现钾玄岩系列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石炭纪处在同碰撞和火山弧环境,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分析表明,博尔雷属于经典的岛弧花岗岩区,科翁腊德、阿克斗卡和萨亚克属于埃达克岩(Adakite)区。巴尔喀什成矿带内花岗岩类εNd(t)值为(-5.87~+5.94),εSr(t)值为(-17.16~+51.10)。以巴尔喀什中央断裂为界,成矿带东、西分带,断裂两侧具有不同的地壳生长历史:断裂以东的萨亚克和阿克斗卡地区εNd(t)值较高,具有亏损地幔组分特征,为古生代增生的新生陆壳;以西的科翁腊德和博尔雷εNd(t)值较低,主要是壳幔岩浆混合的结果,反映了古老基底的存在,主要为新元古代增生地壳。成矿带花岗岩类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范围分别为18.3346~20.9929、15.5213~15.7321和38.2874~40.0209,为造山带花岗岩类,具有与天山、阿尔泰和准噶尔花岗岩类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构造环境 SR-ND-PB同位素 巴尔喀什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性火山作用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43
8
作者 耿元生 万渝生 沈其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 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基性火山活动时期,一期发生在2.7Ga左右,另一期发生在2.5Ga左右,代表了两期强烈的地壳增生事件。太古宙末期基性火山岩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和组合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在陆块之间基性火山岩的喷溢使地壳面积增大并把原本分离的小陆块拼合到一起,造成地壳的增生。在陆块内部,地壳的增生主要通过地幔柱的方式进行,在较均匀的地壳部分主要通过基性岩浆的垫托方式使地壳增厚,部分岩浆侵位到地壳较浅部位,甚至溢出地表。这两种地壳增生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太古宙末的华北古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山作用 早前寒武纪 地壳增生 华北克拉通 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南部柳园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岩浆活动与成矿效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吕新彪 朱江 +3 位作者 曹晓峰 陈超 吴春明 胡庆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7,135,共10页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南缘。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造就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背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在... 北山造山带地处中亚造山带南缘。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造就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背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在系统总结最近几年积累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纲领,表征这些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揭示其所记录的北山南部的多阶段增生与再造演化机制,并初步探讨有利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下的岩浆活动引起的成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增生 岩浆作用 成矿效应 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性质和地壳增生的Nd、Pb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9
10
作者 许德如 范蔚茗 +1 位作者 梁新权 唐红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 基于海南地块各类型岩石的 63个样品Nd和Pb同位素分析数据 ,研究了海南地块元古宙地壳变质基底的时代、特征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熟度低 ,基底变质岩系的母岩物质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 ,主要形成时代为古元古宙晚期—新元古宙 ;不同时代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Nd(t)值和较低的Nd模式年龄 ,主要形成于幔源物质参与下的或含地幔成分较多的初生地壳再循环。地壳增生具幕式增生的特点 ,并在 2 .0Ga、1.7Ga、1.2Ga出现高峰 ;Pb同位素组成既不同于扬子地块又不同于华夏地块 ,介于两地块之间 ,和Nd同位素特征具有一致或耦合关系。结合海南岛地质特征 ,初步认为不能单纯地将海南岛基底理解为华南地块统一南延部分或是华夏古陆的部分 ,可能为不同的构造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变质岩 地壳增生 形成时代 元古宙 海南岛 钕同位素 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壳增生和古亚洲洋演化:来自内蒙古东南部林西-东乌旗地区岩浆岩的证据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5 位作者 赵硕 张进 郑荣国 张文龙 吕前露 郑培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81-2215,共35页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 本文在系统收集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浆岩岩石组合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盆演化和地壳增生等重要地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在年代学上显示不同的活动期次,具有不同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岩带。蛇绿岩带以北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呈连续分布的特征,并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时期达到活动峰值。火成岩构造组合分析表明,晚泥盆世-石炭纪和早-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分别与二连浩特-贺根山洋盆向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之下的俯冲和洋盆闭合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区域伸展背景有关。蛇绿岩带以南岩浆活动时间上呈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三叠纪幕式分布特征,各期岩浆活动前锋有随时间向南迁移的趋势。这三期岩浆活动分别与古亚洲洋板片向宝力道岛弧之下的俯冲、板片后撤以及洋盆消失之后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存在显著的地壳增生;其中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以北表现为地壳的垂向增生,以南表现为地壳的侧向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火成岩构造组合 地壳增生 内蒙古东南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与成矿效应 被引量:62
12
作者 张晓晖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9-1341,共13页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 包括前寒武纪克拉通与显生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的华北北部,古生代时期板块构造体制下古亚洲洋的裂解-扩展-消亡与汇聚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伸展循环构成了其大陆地壳增生与再造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记录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的岩浆侵入与喷发事件。这些物质记录无疑是研究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物质交换、大陆地壳演化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的绝佳窗口。本文在系统总结最近几年积累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以一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纲领,表征这些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揭示其所记录的华北北部大陆地壳的多阶段增生与再造演化机制,并初步探讨了有利地球动力学过程制约下的岩浆行为引起的成矿物质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岩浆作用 大陆地壳增生 华北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早元古代早期地壳增生Nd-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能松 李晓彦 +4 位作者 孙敏 王新宇 夏小平 王勤燕 徐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53-,共1页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基底发育体积可观的古元古代花岗岩类侵入体,这些侵入体经历了多期复杂的变质和构造变形,莫河花岗岩体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变质深成侵入体.本研究应用锆石LA-ICPMSU-Pb定年技术测定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应用Nb-Pb...   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基底发育体积可观的古元古代花岗岩类侵入体,这些侵入体经历了多期复杂的变质和构造变形,莫河花岗岩体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变质深成侵入体.本研究应用锆石LA-ICPMSU-Pb定年技术测定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应用Nb-Pb和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探讨了该岩体的源区性质和早期地壳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微地块 地壳增生 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Nd同位素特征与地壳增生
14
作者 刘树文 田伟 +4 位作者 刘超辉 李秋根 凤有刚 PARK K H SONG Y 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7-,共1页
关键词 地壳增生 地壳增厚 花岗质岩石 岩石化学 同位素 Nd 华北克拉通北缘 二长花岗质片麻岩 杂岩 古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地壳增生:来自山西云中山地区TTG片麻岩和二长花岗片麻岩的证据 被引量:10
15
作者 康健丽 王惠初 +4 位作者 肖志斌 孙义伟 曾乐 庞志斌 李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81-2898,共18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本文在山西云中山地区识别出一套岩石组合完整的TTG片麻岩岩系,与TTG片麻岩共生的还有后期发育的二长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形成时间为2486±9Ma,二长花岗片麻岩的...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本文在山西云中山地区识别出一套岩石组合完整的TTG片麻岩岩系,与TTG片麻岩共生的还有后期发育的二长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形成时间为2486±9Ma,二长花岗片麻岩的形成时间为2448±11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TTG片麻岩为高铝TTG。奥长花岗质片麻岩总体表现为高SiO_2(69.82%~73.54%)、富Na_2O(4.19%~5.16%)、高CaO(1.45%~3.03%)的特征,Al_2O_3含量为14.31%~15.7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0~1.03,属富钠过铝质系列岩石;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特征与奥长花岗片麻岩基本相似,但K_2O含量更低,CaO含量更高;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iO_2(61.23%~61.97%)含量相对偏低,Na_2O/K_2O为1.00~1.32,Al2O3含量为15.03%~15.73%,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05,为准铝质或过铝质系列岩石。与上述TTG片麻岩不同的是,本区出露的二长花岗片麻岩表现为富钾(K_2O/Na_2O=1.22~1.44)、贫Al_2O_3(12.81%~14.27%)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REE=52.71×10^(-6)~262.0×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强烈分馏。微量元素具有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P、Ti等元素的特点,Cr、Ni等相容元素含量也较低,表现出岛弧岩浆的特征。花岗闪长片麻岩和二长花岗片麻岩εHf(t)值均为正值,前者成岩年龄与二阶段模式年龄较为接近,暗示其来源为2.5~2.6Ga的新生地壳,而后者成岩年龄与二阶段模式年龄则相差较多,其测点大都落在2.7~2.8Ga地壳演化线的区域内,表明二长花岗片麻岩来自于2.7~2.8Ga的古老地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研究区高Al的TTG片麻岩是"平俯冲"状态下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二长花岗片麻岩为底侵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的构造环境,代表云中山地区一次重要的以水平增生为主的地壳生长事件,同时也表明在新太古代末期,云中山地区已完成克拉通化,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G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地壳增生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壳增生的指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飞 陈建林 许继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0-620,共11页
冈底斯弧南缘广泛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火成岩,是青藏高原火成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和随后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对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及青藏高原... 冈底斯弧南缘广泛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火成岩,是青藏高原火成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和随后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对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及青藏高原南缘早期增生具有显著意义。对位于冈底斯南缘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西向展布的侏罗纪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侏罗纪岩浆活动高峰期集中于早中侏罗世(192~168 Ma);(2)侏罗纪岩浆作用主要活动范围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附近,在北纬29.48°以北相对缺乏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而且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相对于南边也更加平静,且以酸性岩浆活动为主;(3)侏罗纪火成岩微量元素也呈一些规律性变化,如Ba/La、Ba/Th比值随着时代的演化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很可能表明板片来源流体贡献逐渐增加,Nb/Th和Nb/La由西向东均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地壳混染作用很可能逐渐增强;(4)侏罗纪火成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指示在早侏罗世早期冈底斯弧南缘就已经存在正常地壳厚度,并且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其有逐渐增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岩浆活动 地球化学 地壳增生 冈底斯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晚古生代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成泽 李月臣 +1 位作者 颜启明 敖松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40,共11页
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东天山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大规模走滑剪切和后造山演化阶段,在每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地壳增生和大量有用金属元素的堆积。... 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东天山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大规模走滑剪切和后造山演化阶段,在每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地壳增生和大量有用金属元素的堆积。按照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关系,研究区晚古生代主要有如下几种矿床类型:1)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Cu-Mo-Au-Ag矿床;2)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Fe-Cu-Pb-Zn矿床;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Cu-Ni-PGE矿床;4)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Au-Cu矿床。上述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地壳的水平增生,也有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已经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成矿作用 晚古生代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中太古宙地壳增生:来自黄陵背斜南部地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证据
18
作者 王庆 蒋幸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扬子地块黄陵背斜南部出露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是太古宙TTG片麻岩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高Al2O3、Na2O、Sr以及低Rb、Nb等特征,属于高铝TTG系列,且具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结合片麻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的Nb、Ta和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以及Th、P... 扬子地块黄陵背斜南部出露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是太古宙TTG片麻岩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高Al2O3、Na2O、Sr以及低Rb、Nb等特征,属于高铝TTG系列,且具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结合片麻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的Nb、Ta和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以及Th、Pb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特征,本文认为该岩石形成于俯冲环境下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作用。黄陵背斜北部出露的2.9~3.0 Ga TTG片麻岩和弧性质角闪岩,反映该时期是扬子地块陆壳生长的一次重要阶段,且以洋壳俯冲产生岛弧或安第斯型岩浆作用的陆壳水平增生为主,通过微陆块拼贴或规模较小的板块构造模式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黄陵背斜南部 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高铝TTG系列 地壳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 Ga左右全球岩浆事件和地壳演化
19
作者 边天一 孟凡超 杨飞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1141,I0001,I0007,1142,共26页
全球克拉通90%的陆壳可能是在太古宙形成,集中在3.5~3.1 Ga、2.8~2.7 Ga、2.6~2.5 Ga 3个阶段,2.8~2.7 Ga和晚期2.6~2.5 Ga时期的岩石保留较多,地壳增生与改造机制研究较多,受样品稀少限制,3.0 Ga之前的岩浆事件与陆壳形成演化研究相对... 全球克拉通90%的陆壳可能是在太古宙形成,集中在3.5~3.1 Ga、2.8~2.7 Ga、2.6~2.5 Ga 3个阶段,2.8~2.7 Ga和晚期2.6~2.5 Ga时期的岩石保留较多,地壳增生与改造机制研究较多,受样品稀少限制,3.0 Ga之前的岩浆事件与陆壳形成演化研究相对薄弱,早前寒武纪岩浆事件与地壳增生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中太古代(主要为3.2~3.0 Ga期间)岩石的锆石年龄、岩石类型、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O同位素特征。主要认识包括:①3.2~3.0 Ga时期岩石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分布,现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数量相对较少;②岩石的锆石年龄峰值集中在约3.05 Ga和约3.15 Ga两个时期;③岩石的主要岩性为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具有过铝质的特征,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岩石组合,展现出一定的地区独特性;④不同地区岩石锆石的ε_(Hf)(t)值表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岩石起源和演化历史的差异性。大部分锆石的δ^(18)O值与地幔熔体处于平衡状态,也有部分锆石的δ^(18)O值较高,可达+8.93‰,暗示岩石源区经历了一定的低温蚀变或地壳物质的混染;⑤岩石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铕元素异常明显。整体上Th、U、K、Pb等元素相对富集,而Nb、Ta、P、Sm、Ti等元素相对亏损。综合研究表明:①3.1 Ga左右TTG岩石可能由经历低温蚀变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Hf同位素特征显示,该时期玄武质岩石多数为3.3 Ga左右时期由轻度亏损的地幔部分熔融形成。②中太古代早期(主要为3.2~3.0 Ga期间)发生了一次全球性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增长事件,峰值期在约3.05 Ga和约3.15 Ga。③类似于现代板块运动的构造体制在中太古代已经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古代 地壳增生 岩浆事件 TTG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地区晚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增生和再造——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敦一 耿元生 宋彪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冀西北地区出露的太古宙变质岩系是华北地台北缘麻粒岩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古老的地壳形成于2900Ma左右,为玄武质成分。古老地壳的熔融再造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期发生在2780~2761... 冀西北地区出露的太古宙变质岩系是华北地台北缘麻粒岩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古老的地壳形成于2900Ma左右,为玄武质成分。古老地壳的熔融再造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期发生在2780~2761Ma期间,产生了研究区西部广泛分布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另一期发生在2561~2503Ma期间,形成在宣化-赤城一带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此后,在2500~2400Ma期间发生了区域麻粒岩相变质改造,使部分岩石的同位素体系重新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地壳再造 锆石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