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异常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善华 尹荣珍 +1 位作者 李民 陈白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34-39,共6页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 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 ,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 ,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 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 ,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 ,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北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这可能是板内地震最主要的成因。要特别注意地幔隆起区内的高导层与深大断裂的交叉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壳垂直形变异常 重力异常 大陆动力学 地幔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北部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时空演化特征及与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徐东卓 朱传宝 +2 位作者 孟宪纲 尹海权 孙非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6-450,共5页
采用山西中北部地区2006期和2015期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利用经典动态平差方法,对区域近期地壳垂直形变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中北部地区近期整体表现为山地隆升,盆地下沉的特点,以继承性运动为主,但局部也存在差... 采用山西中北部地区2006期和2015期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利用经典动态平差方法,对区域近期地壳垂直形变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中北部地区近期整体表现为山地隆升,盆地下沉的特点,以继承性运动为主,但局部也存在差异性。吕梁断块和太行断块表现为隆升,活动速率分别为2~8 mm/a和2~6 mm/a;山西断陷带的系列盆地表现出相对下沉,沉降速率为-3~-10 mm/a;(2)汶川地震显著影响了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形变场。震前区域地壳运动表现为显著拉张特点,震后张性减弱,挤压增强;(3)大同—化稍营、呼和浩特和榆次—石家庄一带存在地壳垂直形变高梯度带,中长期尺度上存在地震危险性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中北部地区 水准测量 地壳垂直形变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山5.2级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地壳垂直形变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杰 赵金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7-314,共8页
对苍山 5 2级地震前后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系统地分析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年速率比γh 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特征。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测量 年速率比 动态演化 沂沐断裂带 地壳垂直形变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F97的上海和鹿岛VLBI站地壳垂直形变的VLBI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志根 朱文耀 +1 位作者 SHUM C.K 舒逢春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5-211,共7页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在1999年的VLBI全球解(glb1123)中关于上海VLBI站与国际上13个VLBI站的基线长变化率高精度测定结果,以及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a 34两VLBI站分别与国际VLBI站间的相应结果,基于最近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7,估计...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在1999年的VLBI全球解(glb1123)中关于上海VLBI站与国际上13个VLBI站的基线长变化率高精度测定结果,以及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a 34两VLBI站分别与国际VLBI站间的相应结果,基于最近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7,估计得到了上海VLBI站和日本鹿岛两VLBI站相对于板块稳定区的地壳垂直形变率分别为-1.91±0.56 mm/yr、-3.72±0.74 mm/yr和-8.81±0.84mm/yr,表明上海VLBI站存在每年近2毫米的下降,讨论并证实日本鹿岛两VLBI站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是不一致的;基于不同板块运动模型的欧拉旋转矢量,估计得到了上述3站的水平形变速率;还估计给出了太平洋板块中部的形变率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VLBI基线测量 地球参考架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地壳垂直形变 上海 VLBI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综合逼近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超英 张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42-46,共5页
针对地壳垂直形变受多力源影响 ,单一逼近模型难以准确逼近地壳形变场的问题 ,提出了两步逼近综合模型和加权综合逼近模型 ,给出了模型应用实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
关键词 地壳垂直形变 两步逼近法 加权综合逼近法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宁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和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及其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嘉沛 谈洪波 +5 位作者 李忠亚 刘少明 张毅 郝洪涛 胡敏章 申重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2-969,共18页
为研究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前后地壳内部物质的运移过程,文中利用流动重力和GNSS资料对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地壳垂直形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地震震中处于重力变化正、负异常的梯度带上,并在地震前后呈现明显反向。小波多尺度... 为研究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前后地壳内部物质的运移过程,文中利用流动重力和GNSS资料对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地壳垂直形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地震震中处于重力变化正、负异常的梯度带上,并在地震前后呈现明显反向。小波多尺度分解表明,浅部的离散性局部变化特征明显,深部的趋势变化特征显著。震中周边4个站点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关系与近似规律不一致。长宁震区长期的动力是青藏高原的物质在深部向四川盆地南边界运移的结果。在震中及周边区域的地表浅层可能存在一些空洞或气囊等空间,在地震前后出现气体、液体或高密度物质流失和填充的现象。结合前人对长宁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域的采盐、采气及废水回注等因素可能是触发四川长宁地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变化 地壳垂直形变 比值关系 小波多尺度分解 长宁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龙祠地震台水准测量巨幅形变异常综合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瑞春 季灵运 +2 位作者 齐浪 荆红亮 张淑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通过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变化期间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结合BM3点周围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分析认为:临汾水准所在的区域垂直形变场中未出现与断裂走向一致且与巨变幅度相匹配的连续形变异常区,其巨幅变化属于局部地... 通过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变化期间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结合BM3点周围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分析认为:临汾水准所在的区域垂直形变场中未出现与断裂走向一致且与巨变幅度相匹配的连续形变异常区,其巨幅变化属于局部地区小范围的变形,在InSAR形变图上无法显示。BM3点建立在第四纪全新世次生黄土上,位于高密度电法勘探发现断层之东3米处,自观测以来相对于稳定的基岩点年均下降5.11 mm,是同为土层点的BM4点下降速率的4倍,且临汾水准巨幅变化前的加速变化与BM3点附近挖墓的时间较一致,可能是新坟破坏了隔水层,为农田灌溉时地表水进入深部提供了通道,其潜蚀作用使上部土体疏松而引起测点快速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水准 形变异常 D-INSAR 地壳垂直形变 高密度电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韦进 李辉 +2 位作者 刘子维 康开轩 郝洪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94-1902,共9页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SGC053超过13000h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同址观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气压数据;周边GPS观测结果;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全球水储量模型等资料,采用同址观测技术、调和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在扣除九峰地震台潮汐、气压、极移和仪器漂移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残差时间序列和GPS垂直位移研究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改正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气压、极移的影响后,不仅准确观测到2009年的夏秋两季由于水负荷引起的约(6~8)×10-8 m.s-2短期的重力变化.而且在扣除2.18×10-8(m.s-2)/a仪器漂移和水负荷的影响后,验证了本地区长短趋势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之间具有一致的负相关性规律.同时长趋势表明该地区地壳处于下沉,重力处于增大过程,增加速率约为1.79×10-8(m.s-2)/a.武汉地区重力梯度关系约为-354×10-8(m.s-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C053超导重力仪 FG5-232绝对重力 陆地水负荷 地壳垂直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的现代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惠民 《中国地震》 1987年第4期-,共7页
山西地堑系近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活动较为强烈,山区上升幅度为30—50毫米,盆地下降幅度为20—40毫米。主要断裂垂直位移速率小于1毫米/年,有些断裂水平位移速率约1.5—2.0毫米/年。本区现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致使... 山西地堑系近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活动较为强烈,山区上升幅度为30—50毫米,盆地下降幅度为20—40毫米。主要断裂垂直位移速率小于1毫米/年,有些断裂水平位移速率约1.5—2.0毫米/年。本区现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作用,致使地堑系出现了北北东向不连续的剪切破裂带,两侧块体作相对右旋扭动,再加上北西向的拉张作用,区内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地堑系 西向 拉张作用 地堑盆地 构造活动 北东东 隆起带 隆起区 地壳垂直形变 地壳垂直位移 地壳形变 现代构造 地质构造 活动特征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第28卷2008年)总目次 被引量:2
1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151,共13页
关键词 大地测量 测绘 地球动力学 地球物理学 地壳垂直形变 地壳垂直位移 GPS 地壳形变 形变 地震灾害 震害 拟合推估 配置法 电离层 大气圈 李建成 隐太子 Wang CORS Zhang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第30卷2010年)总目次
1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167,共7页
关键词 大地测量 测绘 GPS 地球动力学 地球物理学 高程转换 电离层 大气圈 InSAR 地壳垂直形变 地壳垂直位移 地壳形变 地球重力场模型 VTEC 目次 20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