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被引量:
8
1
作者
邓晋福
刘翠
+6 位作者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三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完成;(2)中国三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叠接消减带与对接消减带
板块构造岩浆旋回
俯冲增生造山与陆-陆碰撞造山
中国大陆的拼合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陆边缘增生造山作用
被引量:
17
2
作者
袁四化
潘桂棠
+4 位作者
王立全
江新胜
尹福光
张万平
卓皆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8,共18页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弧和弧-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作用
多岛弧盆系
造山
带
造山系
对接
消
减
带
特提斯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被引量:
63
3
作者
刘训
游国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共17页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包含了不同的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边缘在后期板块汇聚的过程中,常由汇聚或碰撞等不同方式而成为不同的造山带。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形式的汇聚带,其中主要是地壳对接消减带。在地球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常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为主,探讨对中国大陆进行板块构造区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全国的区划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7个I级单元(板块),30个II级单元(克拉通和造山带)以及103个III级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板块学说
克拉通
大陆边缘
造山
带
地壳
对接
消
减
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
11
4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1-667,共7页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地壳
结构
幔源底辟构造
俯冲
消
减
碰撞
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被引量:
8
1
作者
邓晋福
刘翠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专题"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火成岩地球化学填图"(DD20160123-01)
"中国岩浆岩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图件编制(侵入岩)"
+2 种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中地调研合同(2014)第169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4020901
121201121075)
文摘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三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完成;(2)中国三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
关键词
地壳叠接消减带与对接消减带
板块构造岩浆旋回
俯冲增生造山与陆-陆碰撞造山
中国大陆的拼合组装
Keywords
crustal accretional and convergent consumption zones
plate tectono-magmatic cycle
subduction-accretional and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es
assemblage of China continents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88.12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陆边缘增生造山作用
被引量:
17
2
作者
袁四化
潘桂棠
王立全
江新胜
尹福光
张万平
卓皆文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8,共1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综合项目“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12120106101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成矿带作用”(2002CB412600)子课题“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2002CB412609)
文摘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弧和弧-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关键词
增生造山作用
多岛弧盆系
造山
带
造山系
对接
消
减
带
特提斯大洋
Keywords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composite arc-basin systems
orogenic belt
orogenic system
the convergent crustal consumption zone
the Tethyan ocean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被引量:
63
3
作者
刘训
游国庆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构造区划及其在全国地质志中的应用"(1212011120117)资助
文摘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相关的地质工作中。在新一代地质志的研究中,以板块学说为主导,已经成为共识。从板块构造来认识,板块的组成包括其核心及边缘。其核心为克拉通,由稳定的陆块组成;边缘包含了不同的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边缘在后期板块汇聚的过程中,常由汇聚或碰撞等不同方式而成为不同的造山带。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形式的汇聚带,其中主要是地壳对接消减带。在地球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板块构造格局常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古生代的构造格架为主,探讨对中国大陆进行板块构造区划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对全国的区划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此方案将全国划分为7个I级单元(板块),30个II级单元(克拉通和造山带)以及103个III级单元。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板块学说
克拉通
大陆边缘
造山
带
地壳
对接
消
减
带
Keywords
tectonic division
plate tectonic theory
craton
continental margin
orogenic belt
convergent crustal consumption zone
分类号
P542.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
11
4
作者
林隆栋
机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1-667,共7页
文摘
对传统的有机生油凹陷理论提出质疑,并对盆地内已出现的三大油气富集带进行地质解释,指出这是盆地内富含油气的特殊的深部地壳结构(上地幔上拱、中下或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高导层、以近南北向为主的壳幔断裂发育)与其上沉积盖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今后盆地勘探提出了与传统有机生油凹陷理论完全不同的新思路、新举措。
关键词
深部
地壳
结构
幔源底辟构造
俯冲
消
减
碰撞
带
Keywords
deep crust structure
mantle-derived diapiric structure
subducted collision fault-zone
分类号
TE1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邓晋福
刘翠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陆边缘增生造山作用
袁四化
潘桂棠
王立全
江新胜
尹福光
张万平
卓皆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
刘训
游国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