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
被引量:37
- 1
-
-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9,共2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资助
-
文摘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大陆碰撞
陆-陆俯冲
弹性碰撞
超高压变质
-
Keywords
plate tectonics
investigationcontinent--continent subduction
elastic collision
of crustultrahighand upper mantle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y
pressure metamorphism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31
- 2
-
-
作者
杨文采
宋海斌
-
机构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共2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资助
-
文摘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洋陆转换
地壳和岩石圈加厚
大陆增生
-
Keywords
plate tectonics
investigation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thickening of crust and lithosphere
continental accretion
-
分类号
P542.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