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1
1
作者 刘启元 李昱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顺成 王峻 张绪奇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 (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上地壳的铲形逆冲推覆.汶川大地震及其邻近区域所具有的坚硬上地壳和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为低应变率下的高强度应力积累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松潘—甘孜地块长期变形积累的高应变能构成了孕育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接收函数反演 泊松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82
2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2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劲松 张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7-804,共8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中上部的速度异常反映了浅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造山带和隆起区对应于高速异常,坳陷区和沉积盆地对应于低速异常;地壳下部出现大规模的低速异常与华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高导层相对应,估计与壳内的滑脱层和局部熔融、岩浆活动有关;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异常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及壳幔边界附近热状态的差异;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可能是上地幔软流层热物质大规模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134
3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1 位作者 李顺成 郭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6-365,T001,共11页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 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 11 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 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 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 11 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 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台站的间距约5- 10km.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叠加偏移分析及其非线性反演技术,研究了台阵下方0- 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Moho界面的深度在塔里 木盆地一侧为40—52km,而在靠近天山一侧的褶皱变形区为60—76km,南天山山前折皱变形 区的地壳厚度明显增大,地壳内部产生了明显变形;2)塔里木盆地北缘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塔里木盆地与天山之间的接触变形关系显示了塔里木盆地向北北西方向的挤压作用,台阵下 方壳幔界面的地形与地表的地貌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山前弧形褶皱带的形成与地下深部结 构及挤压作用有关;3)伽师强震群分布在壳幔界面梯度带的上方,该震群的成因可能与震源 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活动有关;4)由于震源处于褶皱变形区的地壳上部,相应的剪切模量较小, 这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伽师强震群的形成不但与塔里木盆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地壳上地幔结构 S波 地震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9
4
作者 徐果明 姚华建 +1 位作者 朱良保 沈玉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3-208,共16页
本文首次采用Rayleigh面波双台法研究中国西部及其邻域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共处理了超过3000条双台资料,经仔细挑选共获得110条高质量的双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资料.采用Tarantola的概率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15-120 s的Rayleigh相... 本文首次采用Rayleigh面波双台法研究中国西部及其邻域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共处理了超过3000条双台资料,经仔细挑选共获得110条高质量的双台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资料.采用Tarantola的概率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15-120 s的Rayleigh相速度分布图像.采用Tarantola非线性问题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域内2°×2°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利用不同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大致对λ/3波长附近深度的横波速度最为敏感这一物理特性,在反演过程中引入一种层速度自适应调整的技巧,可以较好地加快收敛和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反演得到的横波速度结构的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区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很高,软流层不发育;而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明显偏低,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地壳低速物质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向南运动、形成经川滇地区连接缅甸北部低速区的低速物质运移通道;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区,下地壳的速度明显低于中地壳的速度;(2)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具有较高速度的上地幔顶盖层,从南向北拉萨地块的软流层埋深约从130 km减至100 km,软流层厚度约从40 km增至80 km;北部羌塘地块的下地壳速度偏低,上地幔顶盖层缺失,速度很低,软流层的厚度较大;(3)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表现出较高的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软流层不明显,准噶尔盆地下地壳的厚度和速度都比塔里木盆地的高;(4)蒙古高原西部的下地壳上地幔顶部速度明显低于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的,且在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厚的低速软流层.该软流层越往蒙古高原东部厚度越小,上覆顶盖层的速度和厚度越大.对上述反演结果作了地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上地幔 面波反演 双台法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面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2 位作者 叶太兰 孙为国 张乃铃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6-603,共8页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 IRIS在中国周边的 1 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 ,根据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的 1 0~ 92 s周期范围内的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资料 ,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得到...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 IRIS在中国周边的 1 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 ,根据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的 1 0~ 92 s周期范围内的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资料 ,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 ;给出了沿北纬 30°、 38°两条东西向剖面和沿东径 90°、 1 2 0°两条南北向剖面的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 ,并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面波 层析成像 中国大陆 地震台网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亚军 钱荣毅 +3 位作者 姜枚 李海鸥 索重辉 张立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西部有所减弱,在西部表现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在天山的底部不过100km上下。地震活动集中在此范围内。岩石圈物质移动方向发生变化部分向东推移,自然也降低了天山的隆升作用,从而造成天山西段和东段的差异。在本剖面范围内天山的Moho面结构复杂有重叠、斜插特征,深度最大在天山地区达80km,准噶尔盆地和本剖面范围内塔里木盆地北部Moho面深度为40~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1 位作者 孙业君 金淑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6,共8页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霍面的深度为28~33km,横向不均匀,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大别-苏鲁地区地表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苏鲁地块地壳厚度约在32~33km之间,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大别山地区沿造山带方向莫霍面变化平缓,地壳厚度33km左右;横穿造山带方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深达41km左右。天然层析成像研究范围大,分辨率较低。大别苏鲁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较深入,但调查范围较小,主要在浅层,认识相对局部,有待于面上的大范围深部结构图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地壳上地幔结构 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 被引量:37
8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9,共23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大陆碰撞 陆-陆俯冲 弹性碰撞 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文采 宋海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共21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洋陆转换 地壳和岩石圈加厚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民都 王椿镛 曾融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4-233,F0002,F0003,共12页
本文收集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四川台网的130个台站1980-2002年间记录的3 229个区域地震(MS≥1.5)和168个远震资料,从55 024个区域地震震相中挑选出了51 210个最大走时残差为3.0s的震相,选取了2 651个远震震相。层析成像结果显示:... 本文收集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四川台网的130个台站1980-2002年间记录的3 229个区域地震(MS≥1.5)和168个远震资料,从55 024个区域地震震相中挑选出了51 210个最大走时残差为3.0s的震相,选取了2 651个远震震相。层析成像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P波速度低速异常,上地幔顶部多数地区平均P波速度为8.05km/s左右,接近于大陆下方全球的Pn波平均速度8.1km/s,使得莫霍间断面比较清晰,莫霍面反射波能量较强;(2)研究区内发生大震的震中大多位于深度图中10km的低速区、30km的高速区附近和50km的低速区附近,表明这些区带为孕震区;(3)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主要断裂带均是逆冲兼走滑断裂,多数位于速度正负异常的过渡区上,且很可能是超壳断裂;(4)从张掖经海原、平凉再向南拐的弧形地带可能就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且预示着阿拉善地块有地台活化的迹象;(5)从层析成像结果中切出的二维速度扰动剖面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层析成像 莫霍面 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新学 陈宇坤 +2 位作者 刘俊昌 张宝华 夏训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行了划分和分析。MT成果显示岩石圈体现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沧东及大城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坳陷的沉积和形成;断裂深部对应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两侧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静海-廊坊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上地幔 电性构造层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枚 王有学 +5 位作者 NABELEK John 钱辉 王亚军 刘因 张立树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09-1516,共8页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 PmP 与横波 SmS 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 PmP 和 SmS 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 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 SmS 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 V_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 Moho 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 Moho 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m 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 PmP 和 SmS 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 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 P_(LT)及 S_(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 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宽频地震 近震反射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5
13
作者 吕作勇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的4511次近震和625次远震的P波到时数据,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5°的网格划分,反演得到了华北北部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400km的地... 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的4511次近震和625次远震的P波到时数据,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5°的网格划分,反演得到了华北北部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40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随着深度增加横向不均匀性总体呈现减弱趋势.燕山隆起带在60—120km深度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这与较大的岩石圈厚度有关;山西裂陷盆地、华北平原下方60km深度存在明显低速异常,与软流圈的出现有关.燕山隆起带岩石圈厚度在120km以上,明显比太行山隆起的岩石圈厚度大,与稳定大陆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一致.太行山山前断裂已切穿莫霍面,贯入岩石圈.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反映了软流圈上隆的特点.在华北平原及燕山隆起下方200—300km存在高速异常可能与太古代大陆板块岩石圈的残留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幔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解释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聪 邓晋福 邱瑞照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3-18,共6页
文章归纳了地壳上地幔各种岩石矿物的速度特征。长英质岩石的上地壳具有较低的P波速度;各类花岗质岩石到云英闪长质片麻杂岩组成的中部地壳P波速度为6.4~6.6km/s;由石榴石、角闪石、辉石或橄榄石组成的下陆壳P波速度最大,达到了6.8~7.... 文章归纳了地壳上地幔各种岩石矿物的速度特征。长英质岩石的上地壳具有较低的P波速度;各类花岗质岩石到云英闪长质片麻杂岩组成的中部地壳P波速度为6.4~6.6km/s;由石榴石、角闪石、辉石或橄榄石组成的下陆壳P波速度最大,达到了6.8~7.0km/s,当P波速度大于7.3km/s时则应有相当高的榴辉岩和超镁铁岩的高速组分。在地壳下面的岩石圈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质岩石(超镁铁岩)组成,地震波纵波速度达到8.0km/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岩石矿物 地壳上地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忠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1-691,共11页
本文介绍面波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与S波分裂的结果作初步的定性比较.不同周期瑞利波群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图像呈现显著的横向变化,与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分块和垂直分层结构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 本文介绍面波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与S波分裂的结果作初步的定性比较.不同周期瑞利波群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图像呈现显著的横向变化,与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分块和垂直分层结构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等稳定地块中,岩石圈地幔到160 km深度都保持比较一致的显著各向异性;而在发生过岩石圈减薄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大约80~150 km深度范围内基本没有探测到方位各向异性,可能说明岩石圈减薄过程抹去了原有的各向异性印迹而且没有显著的水平构造运动造成新的方位各向异性.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面波的反演结果是如此,而S波分裂测量所表现的离散性,也可能是由各向异性的分层差异和倾斜的各向异性对称轴等因素引起.采用多层的各向异性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定性地解释面波反演和S波分裂结果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的工作要求增大面波的探测深度和改善分辨能力,获取更多的S波分裂测量资料,从而建立定量或半定量的三维各向异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壳上地幔 面波 方位各向异性 S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鄂尔多斯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韬 米宁 +3 位作者 王良书 徐鸣洁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9-576,共8页
由1876个远震三分量P波地震图组成的数据集,取自布置于鄂尔多斯—太行山一线的宽频带流动台站。通过阵列反卷积方法,得到地下界面响应的接收函数,并通过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得到地下结构的图像。图像显示,从鄂尔多斯至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 由1876个远震三分量P波地震图组成的数据集,取自布置于鄂尔多斯—太行山一线的宽频带流动台站。通过阵列反卷积方法,得到地下界面响应的接收函数,并通过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得到地下结构的图像。图像显示,从鄂尔多斯至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总体上逐渐变薄,Moho面总体呈小角度向西倾斜。鄂尔多斯块体中部地壳最厚,达到52km,向东到鄂尔多斯边缘,地壳厚度减小至43km。太行山至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从45km减小至37km。山西地堑下方Moho面上隆,和两边的Moho面相比,抬升8~10km,且其Moho面的上隆和新生代地堑的凹陷呈镜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阵列反卷积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沟S-net台网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
17
作者 谭景阳 颜仕龙 +1 位作者 陈灯红 张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651,共16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研究和评估建筑结构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日本大型海底观测台网S-net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记录,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回归分析构建了日本海沟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研究和评估建筑结构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日本大型海底观测台网S-net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记录,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回归分析构建了日本海沟地区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了海域和陆地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在反应谱和衰减率上的差异.由于海底台站的埋设方式不同,在模型中将台站按埋设和未埋设进行区分,通过回归分析和参数平滑建立了考虑矩震级、断层距、震源深度、震源类型、水深、沉积层厚度和埋设方式的水平向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通过与日本陆地预测模型的比较发现,海域地震动的长周期分量非常丰富,远大于陆域的预测值;在衰减率方面,短周期段低于陆地模型的衰减率.本文建立的海域浅地壳和上地幔地震动预测模型可为考虑震源分类的海域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地震动模型 S-net 地震反应谱 地壳上地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18
作者 苏伟 彭艳菊 +1 位作者 郑月军 黄忠贤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利用CDSN、IRIS、GEOSCOPE等台网 33个数字台站及部分数字流动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采用改进的Occam网格反演方法 ,在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 (5°~ 5 5°N ,6 8°~ 15 0°E) 1°× 1°的 7~ 184s周期... 利用CDSN、IRIS、GEOSCOPE等台网 33个数字台站及部分数字流动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采用改进的Occam网格反演方法 ,在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 (5°~ 5 5°N ,6 8°~ 15 0°E) 1°× 1°的 7~ 184s周期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的基础上 ,进一步反演青藏高原及邻区 (2 0°~ 40°N ,75°~ 10 5°E)内每个经纬度节点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 ,获得了 0~ 42 0km深度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不但具有厚壳 (6 0~ 70km)和厚岩石圈 (超过 2 0 0km) ,而且高原深部结构和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和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19
作者 瞿辰 周蕙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 2°.初步结果表明 :( 1 )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横向上大体以 1 0 8°E为界 ,纵向上以 90km深度为界 ,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 ,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 ,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 .( 2 )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 ,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 .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 .( 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 ,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地壳上地幔 P波三维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东部底垫-俯冲转换带附近地壳上地幔结构远震P波层析成像研究
20
作者 史健宇 史大年 +4 位作者 吴珍汉 赵文津 宋洋 薛光琦 宿和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5-1351,共17页
利用冈底斯中-东部197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据和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区域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变化。首先,在藏南拆离系断层(STD)以北的特提... 利用冈底斯中-东部197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据和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区域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变化。首先,在藏南拆离系断层(STD)以北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中存在着较强的低速异常,但是该低速异常的北端在远离裂谷带的地方并没有明显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YZS),这与前人的观测结果略有不同;在亚东-古露(YGR)和措美-桑日(CSR)裂谷带的下方存在低速异常,但异常强度都没有前者大;在两个裂谷带之间的拉萨地块中-南部,地壳表现为强高速特征。这些结果表明,影响青藏高原地壳构造演化的"地壳通道流(Crustal Channel Flow)"在藏南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的冈底斯地区,可能主要局限于沿裂谷带分布。其次,被解释为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上地幔高速异常,在研究区西部,抵达了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北100km或更远的地方,而在研究区东部,并没有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而是停留在缝合线以南~100km的高喜马拉雅下方,印证了前人给出的印度板块俯冲角度在研究区附近存在东西向变化的层析成像结果。此外,我们的层析成像结果还印证了冈底斯东南侧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根植于上地幔底部,我们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巽他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引起向东俯冲的缅甸弧向西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冈底斯带 远震P波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结构 地壳通道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