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潘玉洁
葛文忠
-
机构
教育部国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51,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5004和40333025)项目
国家重点机理研究发展项目(973:2004CB18301)
上海台风研究基金(2006STA01-2)
-
文摘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用航空局中正机场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中气旋特征,结果显示此中气旋由低层形成随后向上发展,最高可达8km以上,内核直径先是低层大中层小,随后中层扩大与低层接近成圆柱状,之后快速减弱,整个过程约2h。进一步用地基雷达风速轨迹显示法(GBVTD)反演中气旋成熟期间的环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分析期间,最大风半径维持在5—6km,且随时间在高度分布由向内倾斜转化为无明显倾斜再到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风先在低层最大风速半径以内有外流,以外有内流,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为上升运动区并伴随强回波,而在气旋中心附近为下沉运动区。随后气旋中心回波和下沉运动均逐渐增强,同时低层外流增强并扩散至最大风速半径外,相应的上升运动和强回波也移至最大风速半径外。切向风先呈现波数1的非对称结构,最大风速区位于气旋移动的左侧,且随高度有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随后显著增强,分布趋于对称,最大轴对称切向风达20m/s位于约1km高度。此后切向风速逐渐减弱,同时波数1非对称结构又有加强的趋势,最大风速区位于移动方向左前侧。中气旋发展过程和结构同其他地区观测的非超级单体微气旋非常相似,其成熟期环流特征同台风结构也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心下沉运动及低层外流为降水所造成,且尺度和生命期均远小于台风。
-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地基雷达
风速轨迹
显示法
-
Keywords
Doppler radar, Hook echo, Mesocyclone, GBVTD
-
分类号
P458.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登陆台风卡努(0515)内核区环流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魏超时
赵坤
余晖
王明筠
-
机构
教育部国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80,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5011、40505004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04)
-
文摘
本文采用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简称GBVTD)反演的雷达风场资料,分析台风卡努(0515)在登陆期间近中心环流结构特征。轴对称环流结构分析表明,登陆前卡努轴对称切向风速最大值出现在眼墙区域2 km高度附近,最大风速半径随高度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入流主要位于低层,而上升气流主要出现在眼墙区和外围雨带区内。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在登陆前几乎不变,但登陆后逐渐內缩。登陆过程中,轴对称切向风速值总体随时间呈明显减弱的趋势,但在中低层存在波动,特别是在登陆前半小时,切向风速突然增强。此外,登陆后最大轴对称切向风速高度明显抬升,伴随着外围雨带区上升流显著减弱。同时台风低层入流增强、厚度增加、范围向内和向外扩展。非对称环流结构显示: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墙区切向风环流和雷达回波均呈显著的一波不对称结构。其中大风速区和强降水区的位置相对于台风移动方向和垂直风切变方向有显著的规律性分布。由于卡努移动速度较快,且登陆期间受强垂直风切变影响。因此,其不对称结构应是垂直风切、台风移动和陆气相互作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地基雷达轨迹显示技术
轴对称环流结构
非对称结构
-
Keywords
landfalling typhoon
Ground Based Velocity Track Display(GBVTD) technique
axisymmetric circulation structure
asymmetric structure
-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