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4-550,共7页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地域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新兴城区地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趋势——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邢海峰 柴彦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2期21-25,共5页
作为大城市边缘区的新兴城市化地区,近年来凭借其用地空间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好等优势而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和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 作为大城市边缘区的新兴城市化地区,近年来凭借其用地空间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好等优势而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和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地域功能、空间布局、空间联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城市边缘新兴发展城区地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现状格局,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以定性的宏观分析研究,为我国其他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比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空间结构 滨海新区 天津市 区位条件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边缘区判定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纪武 金一 李王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6,52,共7页
综合人口密度和景观紊乱度等分析方法,叠加判定杭州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市边缘区以大尺度的面状形态构成杭州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空间本底。由此判断,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是城市结构由量变到质变... 综合人口密度和景观紊乱度等分析方法,叠加判定杭州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市边缘区以大尺度的面状形态构成杭州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空间本底。由此判断,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是城市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将对多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发挥着实质意义的支撑作用。强调城市边缘区对城乡统筹和城市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杭州市 地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益澄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6年第2期26-29,共4页
以宁波市现有城镇布局为基础,从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宁波市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评价,提出了21世纪宁波市城镇体系合理发展与布局设想。
关键词 宁波市 城镇体系 地域空间结构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政治经济地域空间结构演变新特点
5
作者 冯春萍 《地理教学》 2003年第7期1-3,共3页
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最大,也是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加盟共和国,面积和工农业产值均占前苏联的70%以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联政治、经济地缘空间的继承者,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巨变的进程中,俄罗... 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最大,也是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加盟共和国,面积和工农业产值均占前苏联的70%以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理所当然地成为苏联政治、经济地缘空间的继承者,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巨变的进程中,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地域结构一方面沿袭着前苏联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和前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非常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政治经济 地域空间结构 演变 经济地带 基本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反脆性机理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小如 吕一平 《南方建筑》 2020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大城市地域空间是城市区域的核心空间单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地域空间响应,也是国家整体战略转型的需要。而正处于转型期的大城市内功能重组和结构剧变正是导致城市脆性事件频发的关键... 大城市地域空间是城市区域的核心空间单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地域空间响应,也是国家整体战略转型的需要。而正处于转型期的大城市内功能重组和结构剧变正是导致城市脆性事件频发的关键原因。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探究大城市地域结构“脆性”发生的传导机制,并提出脆性系统的三大层面,即要素脆性、结构脆性与环境脆性,为进一步反脆性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和空间组织策略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风险 传导机制 反脆性 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及周边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7
作者 施荟文 田雅丝 +2 位作者 陈家乐 陆雨婷 钱万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86-7400,共15页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及其权衡协同关系产生复杂作用。城乡融合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系统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及其权衡协同关系产生复杂作用。城乡融合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系统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此背景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s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对于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ESs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苏州市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运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和半监督学习方法识别其2005年和2022年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格局,使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量、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四类主要ESs,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顾及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对ESs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得到结论:(1)2005-2022年,苏州市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79.29%的乡村转换为边缘区,边缘区中则有99.48%转换为城市;(2)根据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分析了城市维持区、城市扩张区、边缘区维持区、边缘区扩张区及乡村留存区五类地域的ESs权衡协同关系,其中在边缘区扩张区与城市扩张区均呈显著权衡关系;在边缘区维持区与城市维持区则为权衡协同并存关系;(3)顾及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对ESs的权衡协同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城市扩张区、持续为边缘区及边缘区扩张区三个区域内,其负向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持续为边缘区域与边缘区扩张区域;(4)针对城市-边缘区-乡村人地关系特征,本研究提出了ESs协同目标下各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控制区域扩张速度,建立生态廊道与缓冲区和进行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 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的发展应注意地域上的协调
8
作者 吕桦 《理论月刊》 CSSCI 1993年第4期33-35,共3页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讨论浦东开发、三峡工程与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时,地域协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地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地域协调就是使组成地域...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讨论浦东开发、三峡工程与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时,地域协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地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地域协调就是使组成地域系统的各要素在地域上形成和谐、有序、优化的地域结构和空间组织形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目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协调,就是通过平衡、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协调发展 地域结构 经济地域系统 三峡工程 地域空间结构 浦东开发 社会经济活动 地区经济发展 合理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构想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郁文 肖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5-169,共5页
讨论了建设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现状、中心城市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地域空间结构和地位构建等问题 ,分析了它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广州市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和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标志 ,构建了地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 讨论了建设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现状、中心城市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地域空间结构和地位构建等问题 ,分析了它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广州市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和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标志 ,构建了地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即 :城市圈层结构、城市主轴线、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卫星城。并指出 ,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广州 ,必须拓宽视野 ,转变观念 ,立足广州 ,面向华南、全国和海外 ,在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对基础雄厚的轻型工业进行创新与发展。为此 ,必须从强化商贸旅游业形象、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科技转型工业、加强港口建设和突出“文化力”等方面去提高广州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心城市 广州市 地域空间结构 地位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城市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34-38,共5页
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都优于小城市,应确立以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大城市的... 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都优于小城市,应确立以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大城市的综合职能强,中小城市的专业化职能强,必须提高城市体系的产业职能;(3)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特征,形成武汉、襄樊和宜昌3个城市体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协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规模 城市职能 地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城镇体系特征与发展刍议
11
作者 陈少波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44-49,共6页
本文从城镇的地域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三方面分析了贵州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而探讨了贵州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地域空间结构 规模结构 职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ring relations between city regions based on mobile phone data
12
作者 汪烁枫 李志恒 +1 位作者 姜山 谢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799-1806,共8页
City regions often have great diversity in form and func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each reg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ity regions need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human mobility relations b... City regions often have great diversity in form and func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each reg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ity regions need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human mobility relations between regions of Shanghai based on mobile phone data is explored. By formulating the regions as nodes in a network and the commuting between each pair of regions as link weights, the distribution of nodes degree,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communities in this relation network are studied. Statistics show that regions locate in urban centers and traffic hubs have significantly larger degrees. Moreover, two kinds of spatial structures of communities are found. In most communities, nodes are spatially neighboring. However, in the communities that cover traffic hubs, nodes often locate along corrid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phone data city relations COMMUNITY DEG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