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
作者 赵新正 王喆 +1 位作者 史海金 李培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5,共17页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地域多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梯度视角下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及机理分析
2
作者 陈园 乔伟峰 +2 位作者 李琛 郭汶旭 唐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8-298,共11页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经济梯度分异视角综合分析2010—2020年江苏省全域和局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的时空演变差异,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由0.278提升到0.441,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主导功能不同,苏南地区以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苏北地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为主,苏中地区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2)从区域发展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泰尔指数从0.011下降到0.009,表明整体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与经济梯度分异吻合程度由0.301上升到0.349再下降到0.138,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先下降后上升,经济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呈下降趋势;3)年降水、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社会消费额是影响江苏省经济梯度分异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各因素之间存在协同增强效应。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由北向南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梯度 乡村地域多功能 江苏省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农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乡村振兴路径——以河南省扶沟县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文倩 韩婧 +1 位作者 范利瑶 蔡天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功能类型区 乡村振兴 扶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3
4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4-169,共6页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评价分区 相互作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与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文琦 张亮 +2 位作者 朱琳 刘正佳 李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5-126,共12页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1992-2017年黄土高原乡村多功能指数进行综合评价,揭示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划分乡村地域多功能区.结果表明:①1992-2017年,研究区乡村地...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1992-2017年黄土高原乡村多功能指数进行综合评价,揭示黄土高原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划分乡村地域多功能区.结果表明:①1992-2017年,研究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数呈增强态势,空间差异明显;②乡村多功能演化速度逐渐加快,2005-2017年乡村多功能指数平均增长值达到1992-2005年乡村多功能指数平均增长值的2.5倍;③将研究区划分为强综合型、弱综合型、单项功能主导型和双项功能叠加型等4大类10亚类,并对各功能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④强综合型应加强乡村多功能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弱综合型应合理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势功能;单项功能主导型应强化优势功能,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发展;双项功能叠加型应建立双项功能协同机制,实现功能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乡村振兴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研究(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8-1008,共11页
通过构建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环渤海地区1990年和2008年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结果表明:2008年,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沈阳都市区、胶东半岛、鲁... 通过构建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环渤海地区1990年和2008年的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结果表明:2008年,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沈阳都市区、胶东半岛、鲁中地区、城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鲁西平原、太行山山前平原和海河冲积平原;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指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生态保育功能强势区集中分布在辽东山地区、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冀东北山地丘陵区。与1990年相比,环渤海地区县域多功能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迅速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提升幅度较小,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生态保育功能变化不显著,北部山地丘陵区的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多功能 空间分异 演进特征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41
7
作者 曲衍波 王世磊 +2 位作者 赵丽鋆 曲永山 王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22-232,共11页
乡村地域多功能作为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点,有效识别其空间格局特征与障碍功能,是优化乡村要素配置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在解析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乡村地域多功能作为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点,有效识别其空间格局特征与障碍功能,是优化乡村要素配置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在解析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障碍诊断模型识别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区格局,并明晰不同区域障碍功能及其调控措施。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地域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均值分别为0.4298、0.4635、0.5742,综合度与协调度分别介于0.28~0.76和0.51~0.99,表现出"生活功能较弱、生产功能中等、生态功能较强"的特征;2)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Moran’s I指数均高于0.4,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性、且低功能值集聚较为明显,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热点区到冷点区分别以点-面式斑块状、环绕式条带状、分割式面状和不规则镶嵌式面状格局由胶东半岛过渡到鲁中再到鲁西南和鲁西北;3)耦合综合度与协调度关系将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分为优先提升区、重点提升区、潜在提升区、协同优化区和适度优化区,不同区域的障碍功能具有明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生活居住功能是各区域共同障碍,非农生产功能和环境维护功能对不同区域的障碍程度有所差异;4)山东省乡村地域多功能调控应以"双高"为目标,按照"找短板,齐发展"的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地域功能局部重点提升与整体协同优化,为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分区 地域多功能 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格局 障碍诊断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类与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以云南省滇西县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陈瑞媛 廖和平 +3 位作者 刘愿理 何田 朱琳 杨胜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研究脱贫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县镇沅县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以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村域尺度... 研究脱贫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县镇沅县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以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村域尺度识别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类型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乡村内部发展同样呈现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少数综合发展型乡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按照各维度功能水平的组合分为滞后发展型、综合发展型、双维度协同发展型、单一维度主导型共4种地域类型.根据乡村地域各维度功能水平组合的差异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乡村振兴 路径研究 滇西边境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万年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亚楠 蒲金芳 +1 位作者 高阳 王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132,共12页
以江西省万年县12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2010—2018年为研究时点,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地测度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通过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剖析和... 以江西省万年县12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2010—2018年为研究时点,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地测度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通过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剖析和刻画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过程。结果表明,2010—2018年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指数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局部集聚效应显著,但整体上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引导区域乡村分类发展,提升其主导功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时空特征 格局演化 江西省万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小烂 李孝坤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3期162-165,共4页
随着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和系列乡村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多功能成为指导乡村振兴的热点课题。以重庆市为例,从农产品生产、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保育4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剖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借... 随着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和系列乡村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多功能成为指导乡村振兴的热点课题。以重庆市为例,从农产品生产、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保育4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剖析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借助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度及耦合协调关系厘定出重点提升区、潜在升级区、适度优化区、优势发展区4个功能分区,结合障碍功能诊断分析,进而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探索乡村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空间分异 优化路径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蒙山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欣怡 梅大伟 +1 位作者 霍艳茹 郭龙妹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8期80-86,共7页
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多功能对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沂蒙山区的1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居住生活和生态保障4类功能指标,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这4类功能的... 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多功能对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沂蒙山区的1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居住生活和生态保障4类功能指标,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这4类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SS中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这4类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区县优势功能类型,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沂蒙山区乡村区域多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明显的差异性和聚集性;沂蒙山区各个乡村功能之间具有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功能的互交关系,为乡村功能调控提供指导;基于功能间的交互作用,找出各区县的优势功能,将沂蒙山区的18个区县划分为8种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并针对性提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耕地保护等科学发展策略。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协调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山区 乡村地域多功能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县域乡村多功能演变及分区调控研究--以灌云县为例
12
作者 徐兵 郑伟静 +1 位作者 程玉恒 成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69-176,共8页
以东部典型沿海县域--江苏省灌云县为例,采用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其乡村地域功能时空演变的分析,探究在多功能演变导向下的土地分区调控,并以2020... 以东部典型沿海县域--江苏省灌云县为例,采用经济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4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乡村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其乡村地域功能时空演变的分析,探究在多功能演变导向下的土地分区调控,并以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基础,对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策略。结果表明:灌云县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强化,农业功能高值、中值、低值区结构性演变较为稳定,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显著缩减,大部分乡镇生活保障功能都处于中值水平;灌云县域单一功能主导型和复合功能主导型乡镇数量远远大于综合发展型,未来应合理调整用地供应量和土地供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时空演变 分区调控 灌云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视角的贫困村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重庆市茶山村为例 被引量:31
13
作者 马晴 程明洋 刘彦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56,168,共7页
在梳理多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结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贫困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茶山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 在梳理多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单元,结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贫困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茶山村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形成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乡村地域产品生产、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生活保障的多功能发展;②驱动茶山村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域系统外部的市场、政策、交通、技术、人才、资金因素和内部的资源本底因素,市场是根本因素,政策是关键因素;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成果的巩固,贫困村应在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基层组织管理等关键领域着力,强化地域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农村贫困化 乡村地域多功能 乡村振兴 重庆市 茶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保定市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及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爽 徐磊 +1 位作者 朱永明 兰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7-236,共10页
研究保定市不同主体功能区划下乡村地域功能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识别其乡村功能发展的障碍因素。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及重复二分聚法实现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利用障碍诊断模型乡村地域功能... 研究保定市不同主体功能区划下乡村地域功能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识别其乡村功能发展的障碍因素。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及重复二分聚法实现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利用障碍诊断模型乡村地域功能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定市乡村地域农业生产功能最高值为0.628,高值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及南部平原区域,功能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工业生产功能最高值为0.630,高值区主要围绕县区中心城镇分布;商贸服务功能及生活保障功能最高值分别为0.509、0.702,高值区分布于县城关镇周围;文化旅游功能最高值为0.560,高值区集中于北部地区;生态保育功能最高值为0.668,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山地区域。(2)基于主体功能区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Ⅱ级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下划分重点工业发展区、重点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商贸服务区、农业生产—生活保障区;优化发展区包括综合发展区、重点商贸服务区;重点发展区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区、重点文化旅游区、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则包括重点生态保育区及生态农业生产区。(3)研究区主要的障碍因素包括平均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垦殖系数、高速国道省道及县道里程、街道道路里程及河流流域覆盖面积比等。保定市乡村地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且存在耕地质量较低且基础道路设施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乡村地域多功能 分区 障碍因素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