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埂植物带在坡耕地治理中的作用与综合效益分析——以东北黑土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梅 孟令钦 王秀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促进地埂植物带措施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的革新积累经验。【方法】根据地埂植物带的技术特点,对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措施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法、建设成本、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研究,并引入WOCAT(Wo... 【目的】促进地埂植物带措施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方法的革新积累经验。【方法】根据地埂植物带的技术特点,对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措施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法、建设成本、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研究,并引入WOCAT(World overview of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中水保措施的成本计算和效益评价方法来计算成本和进行效益评价。【结果】地埂植物带能截短坡长,增加入渗,拦截泥沙,随着地埂植物带拦截泥沙量的增加,逐年加高植物带后,坡耕地还会形成水平梯田,增加粮食产量。地埂植物带的建设标准为:单个地埂的断面为梯形,顶宽为0.3~0.5m,底宽1m,高度为0.5~0.6m,内坡比1:1或1:0.5,外坡比1:0.5,地埂间距为40~60m。复合植物带的建设标准为:复合植物带的间距为20~40m,复合植物带两条土埂的间距为2m,两条地埂之间竹节壕的长为5~10m,宽1.5m,深0.2~0-3m。地埂植物带和复合植物带每公顷的建设费用分别为3070和7230元。【建议】地埂植物带综合效益高,在措施的推广中,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埂植物带 复合植物 WOCAT 效益评价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明义 许晓鸿 +3 位作者 刘艳军 隋媛媛 张瑜 王永丰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7期43-45,75,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埂植物带 土壤 抗蚀性 崩解速率 东北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影响
3
作者 邵帅 刘滨辉 +1 位作者 魏思雨 付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表层(0~15 cm)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量化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修筑地埂后,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坡面上分布相对均匀。此外,地埂1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地埂2的0.96~1.11、1.21~1.31、1.03~1.25、1.22~1.78、1.33~1.52倍。地埂样地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在所有4个田面都有显著性提高,是无措施坡耕地的1.01~1.15、0.94~1.61、1~1.17、1.05~1.55倍,表明修筑地埂后的坡耕地较无措施的对照样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地埂1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是地埂2的1.08~1.14、0.95~1.28、1.07~1.15、1.14~1.40倍。修筑地埂可以改善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特征,较小的地埂间距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植物带 空间变化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地区水土保持地埂植物穿带技术示范
4
作者 王辅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10期32-35,共4页
根据辽东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规划,实施地埂植物穿带治理水土流失不仅符合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区域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保障。重点介绍了采用地埂植物穿带技术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埂间... 根据辽东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规划,实施地埂植物穿带治理水土流失不仅符合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区域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保障。重点介绍了采用地埂植物穿带技术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埂间距、栽培技术、预期目标和效益,经过推广实施证明,该措施不仅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在防治土壤侵蚀、提升土壤肥力、控制农药使用量、改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地埂植物穿技术 推广 效益 辽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坡面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贾鹏天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有代表性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地埂植物带为例,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研究表明:3种水保措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排序为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均呈显著差异性;辽西...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有代表性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地埂植物带为例,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研究表明:3种水保措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稳固性排序为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均呈显著差异性;辽西低山丘陵区埂坎植被生长状况越好、埂坎措施损坏率及坡度越小,水保措施的作物增产、土壤性状改良和拦沙效果越好;埂坎损坏率和坡度与水保措施经济、生态效益及稳固性的相关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辽西低山丘陵区生态保护和水保措施优选提供一定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地埂植物带 水土保持 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棕壤坡耕地水保耕作保水保土效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晓鸿 任丽 +4 位作者 崔斌 张瑜 王永丰 隋媛媛 崔海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 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别很大,表现为8°横垄玉米>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5°横垄玉米>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2)不同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产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8°横垄玉米小区最易产流,而产流与否可根据I30进行判断,当I30≥6mm/30min时,产流的概率达到了91%,产流时的最小降雨量为6mm。(4)8°和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小区的产流与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受降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径流量 地埂植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